小结:浅谈幼儿常规的培养
小结:浅谈幼儿常规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是基础打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其中,我认为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所谓常规培养就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常规培养,可以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抓好常规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常规培养:
一、常规培养应面向全体,做到一致化。
陈老先生曾说过:“不管他是聪明的、是愚笨的,或是富贵的、是贫贱的,总之,当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常规培养和其他教育一样,要面向全体。同时,要做到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合力。”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本学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班上换了一位教师。在开学初的一段日子里,由于三位教师间缺乏沟通培养不够默契,同时也存在对原来班级的孩子的思维定势,在实施常规教育中要求不一,期望值存在差异,造成班级常规一度陷入混乱之中,孩子搞不清到底怎么做,无所适从。之后,我们及时地协调了工作方法,相互间多讨论、多沟通,尽力做到协调一致,分析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到要求统一,使班级常规有了明显改善。
除了教师间的教育方法、手段一致性外,还包括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对幼儿的整体要求一致,而且力求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上,要求前后相一致。绝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往往在平时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想象:教师在指定一些细小的常规时,往往不加重视,随口说一条便是了,到后来自己连讲了什么要求都不记得了,更别说是实效如何了。
此外,必须重视家长工作。陈老指出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的共同责任”,而且“往往儿童到学校得到一些好处,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坏处。”因此,常规培养也应做到家园一致。我们要经常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其明确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并和其共同收集有关资料,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发现孩子苗头性的问题及时处理,家长自身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作孩子的榜样,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师幼共同建立合理的常规要求,做到坚持不懈。
常规要求的建立应是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的、生活特点。每一个常规的指定,教师都要反复思考,用最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共同讨论共同提出,并做到合情合理。合理的常规制度建立后,就要严格要求,做到经常化,不能前紧后松。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例如:有的教师在刚实施的几天对常规非常严格,过了几天就松下来了,可有可无;还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处事,心情好时怎样都行,不好则样样不对……,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做到坚持不懈,促使幼儿“从知到行、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形成到精神、从认知、法治到心理。”
三、采取多种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陈老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将会深刻地影响儿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并做到言而有信,作孩子的表率。在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考虑不同的孩子,分析不同的原因,给予不同的教育引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教师应本着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分析原因,进行恰当的评价,耐心细致地引导幼儿改正,或者给予幼儿积极的暗示,来帮助孩子改过。应极力避免用消极的命令来要求孩子如何如何,更不可用一些惩罚的手段来逼迫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
2.采用“隐意识”教育。抓住“孩子都是善模仿”的特点,利用榜样的无声力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即“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
3.体现因人而异的原则。每个孩子原有的常规基础都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陈老的教育思想中就非常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要求施教者要向“私塾教育”的先生那样,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教师要热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幼儿应有不同的常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指导,将目标落到实处。比如:我们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即使两人同时玩一种玩具,教师所提的要求应是不同的;根据玩具种类的不同,对同一孩子的要求也不一样,因为孩子的能力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让孩子在自己的努力学习下逐渐缩小与同伴的差别。
综上所述,常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由浅入深、前后一致、持之以恒,使常规工作取得卓越的成效!
- 上一篇:在历练中成长
- 下一篇: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睡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