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科研论文 > 科研论文:游戏中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科研论文:游戏中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作者:邓勇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7-15 阅读: 字体:
.

科研论文:游戏中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的活动,幼儿园教学活动也主要以游戏形式开展,让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也是新《纲要》中所倡导的。游戏的进行离不开幼儿积极的参与,只有幼儿的不断参与,才能组成一张与现实相符的关系网,在这张关系网中幼儿由于角色定位的不同,所担任的职责不同,从而使他们能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作用。

由于受现在的家庭模式所限,幼儿在家中倍受成人的宠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加之,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不懂得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间的交流,尤其是不同年龄的儿童交流,可以克服独生子女不良的个性倾向,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鉴于以上因素,着手“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是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幼儿的良好同伴关系呢?

一、全面了解确定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类型。

为了便于建立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我们通过一学期的观察、记录、调查、与家长、幼儿取得密切的联系,拟定调查样卷,进行全面测试,根据多方面信息综合起来,确定幼儿大致为“受欢迎”、“被拒斥”、“被忽视”三类。这三种类型的确定便于以后进一步调查,使解决问题时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并分类归纳出“被拒斥”、“被忽视”的几个典型幼儿,使老师能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耐心加以引导,使他们逐渐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中去。我们通过运用观察法、社会测量法、调查法发现:儿童同伴间的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熟练到熟练,这样一个发展趋势进行的。根据这一规律,以下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二、抓典型,让“忽视型”“排斥型”幼儿融入集体中。

在已确定的幼儿类型中,我们发现“受欢迎型”幼儿性格外向,自信心强,易与同伴发生交往,而“忽视型”幼儿则与之相反,同样幼儿能力的强弱也与之相同。“被拒斥型”幼儿爱打人,说话声音大,因为他的不良行为给同伴的人身、心理造成不安全感。因此,同伴们在与之交往中总是避之畏之。那么,怎样才能使后两种类型的幼儿也能融入到班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呢?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努力。

1、开展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加强幼儿相互交往。

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幼儿交往提供机会,也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毫不掩饰表现自己的行为。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以上游戏活动均为自选游戏,幼儿在享有充分的自由游戏的同时,才会增加互动的频率和强度,同伴关系的建立才易形成,如在角色游戏中,由于幼儿“自我中心主义”根本不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幼儿之间总是出现排挤现象,结果总是以“受欢迎”的幼儿担当主要角色,而“被拒斥”“被忽视”幼儿则被冷落在一边,这是最初观察到的;在分析原因的同时,老师根据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特意将这三种类型的幼儿安排在一个游戏点,老师也加入其中,并不断启发幼儿,增加相互间的联系,优劣互补,共同游戏,时间一长,就使同伴之间改变看法,使之接纳对方,既增加相互间的合作,又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也会因一些小小的误会而争吵,经老师的引导,幼儿之间能互相宽恕,原谅对方,用自己学到的礼貌用语化解双方的矛盾,时间一长,幼儿便会自行处理好与同伴间的关系。

2、全面推广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合作精神。

区域活动不同于培养幼儿社会化能力的角色活动(娃娃家、小医院、小菜场等)它是专为幼儿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而创设的,涉及多种智能领域,如:计算、语言、音乐、空间认知、机械组合、手工操作等。在区域活动中,材料和环境设置是首要前提,营造活动的氛围是前提之前提,而材料则是重要操作因素,可以将教育目标、学习内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幼儿便是活动的主人,最初,教师可有意识地将能力强弱的幼儿互结对子,互帮互助,在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便会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自己主动邀请其他幼儿与之结成对子,相互探讨、共同进步。例如:在机械组装区域,幼儿通过拆卸装配小汽车,相互探讨,能力强弱的幼儿相互拼成“班子”,能力强的幼儿负责看拼装图纸,并指挥能力弱的幼儿找到需要的工具,并由另一位幼儿负责拼装,在幼儿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拼装成一辆小汽车。在此活动中,幼儿体会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进了相互的了解,扩大了幼儿交流的范围。

三、开展全园性的游戏,增强幼儿信心。

为了使幼儿同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全园性游戏的开展是同伴关系建立的又一新的活动空间。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大带小”活动开展的频率明显地影响着同伴互动的质量,在组织过程中,拒绝或被动与同伴互动的幼儿人数随着班际活动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主动与同伴互动的幼儿人数不断增多,幼儿在同伴互动中的态度也随着活动总量有所改变。如刚开始请小班幼儿到大班参观,有些孩子就开始啼哭,不肯进来。经过小、大班老师的多次合作,幼儿肯进门了,并乐意到大班班级四处走走、看看。经过一个月的互访,在午后的散步中,小班幼儿肯与大班幼儿拉手。在此活动中,老师特意将小班幼儿中“受欢迎”型幼儿主动邀请大班中“被忽视”“被拒斥”的幼儿拉手,并要求大班幼儿照顾好他们。这样几次下来,大班中“被忽视”“被拒斥”的幼儿体验到自己也是受欢迎的,增强了自信心。

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能够给幼儿不同的同伴互动积累经验,如:中大班幼儿将制作的贺卡送给小班幼儿共同分享快乐;过集体生日分吃蛋糕时,让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在中、大班帮小班幼儿穿衣服、叠被子同,幼儿在这样的班际交往活动中,体验到了互助的快乐;小中大班幼儿合作“老鼠笼”游戏,中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做老鼠,大班幼儿做老鼠笼,在这样的互动中,体验到集体游戏的快乐。

概而言之,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良好机会,在游戏中幼儿逐渐认识了自我和他人,感受自己是“受欢迎”的,进而产生了与同伴主动交往的愿望,了解和掌握了与同伴互动的规则,体验到同伴互动的快乐,从而使幼儿交往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向着理想的轨道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