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中国人才吸引力强城市名单一览最新(精选5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27 手机浏览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 篇1

第一名:北京

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要原因有收入水平最高且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所以对人才的吸引力最高。

第二名:上海

上海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要原因有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

第三名:深圳

深圳近两年人才集聚明显,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但是由于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

第四名:广州

广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要是因为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第五名:杭州

杭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要是杭州电商等产业发展迅速且平均薪酬超越广州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

第六名:成都

成都在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呈现由负转正的趋势,主要由于成都经济发展活跃、创新产业发达,并且“筑巢引凤”吸引人才。

第七名:苏州

苏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2021年GDP增速位列重点城市之首,同时离上海最近、区位优势明显。

第八名:南京

南京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要原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

第九名:武汉

武汉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学子留汉”政策实施效果好,落户门槛宽松。

第十名:长沙

长沙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稳定,主要得益于长沙生活成本低、文娱产业繁荣。

人才流动主要特点 篇2

1、人才流入京沪深依然稳居前三,百强中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线城市集聚。

2、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减弱。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

在中国历史上,哪些省份的人才最多 篇3

在中国历史上,江苏和浙江拥有最多的人才。江苏、浙江、上海风景优美,经济发达。这样的地方人杰地灵,人才绝对不可或缺。的确,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院士摇篮”。

统计数据显示,1469名院士中,江苏、浙江、上海院士占近两分之一,其中江苏323人,上海234人,浙江223人。同样,在古代,江苏和浙江也有大量的人才。唐代以后,中国历史上有416名冠军,江苏和浙江有114名,占四分之一。明清时期,共有202名冠军,苏州有35名。

虽然上面列出的只是一些院士和顶尖学者的例子。但从这一小部分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江苏和浙江的优势。人才、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人才的产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康熙皇帝曾经说过:东南财富之地, 江左人文薮(sǒu)。可见江浙地区绝非一般。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 篇4

与2023年相比,2023年全国跨城求职者数量增加了7、4%。从性别角度看,2023年男性流动人才占58%,高于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3年、2023年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6023年:40、57:43、求职人才性别比逐渐恢复到2023年的水平。

从年龄上看,2023年18-30岁人才占64、4%,高于59、4%,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3年,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人才分别占34、5%、29、9%、18、5%、9、2%、4、2%、3、7%。

从行业角度看,2023年,52%的流动人才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和制造业。房地产行业人才异地求职比例明显提高,其中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

人才吸引力的因素 篇5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北京、上海、深圳位居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前三名,北京连续两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进入前十。《报告》显示,2017-2021年期间,深圳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4%、0、2%、1、3%、1、4%,近两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由于深圳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深圳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www、baihuawen、cn】标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从来源看,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8、7%;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8%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9、8%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创新发展水平高。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从去向看,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4%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6、9%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37%、0、47%,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2021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30、7%、29、0%,均远高于其他9个城市,深圳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