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精选4篇)
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篇1
活字印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不必像雕版那样要从头开始,也不会产生雕版的虫蛀、变形及保管困难的问题。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便什幺书都可印,大大节省了写刻雕版的费用,又缩短了出书时间。这种既经济又简便的印刷方法,是毕升在世界印刷史上树立的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活字印刷为印刷术之一大革命。中国之雕版印刷术在发明后不久,即传至日本,后来又在十二世纪传入埃及。欧洲大约在十四世纪才有木版印刷的图像,现行之木版水印画依然采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术则在大约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复由中亚传至小亚细亚与埃及,并影响于欧洲。欧洲最早用铅、锑、锡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腾堡(J、G、Gutenberg)所创,距毕升之发明已四百余年了。可以说,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进步的一大贡献。
有了活字印刷术,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沟通等等都发生变化了,就中国而言,中国突然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印刷的书籍比起前代成倍的增长,图书的普及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背景 篇2
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印刷术分为雕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类。雕板印刷术先行出现,在公元前,中国已懂得印章捺印的方法,后来又会拓印碑石,至隋遂发明雕版印刷之技术。雕版印刷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直至本世纪初期,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国文献和图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这1000多年的历程中,雕板印刷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木板外,又有石板、铜板;印刷除单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品则从初期的单页图文、小型书籍,进而发展到大型类书的印制。五代时期刻印《九经》等儒家典籍130册,花费时间22年。宋代刻印《大藏经》历时12年,刻板13万块。明清时期集佛、道二教典籍所刻印的《道藏》、《续道藏》亦是工程浩大的雕板印刷壮举。
雕版印刷事业,从唐代推广应用,到宋代得到普遍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学术传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雕版印刷术比起以前的手写传抄手段不知要节省多少人力和时间,对于书籍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革命。但是,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有了错字难以更正,如果刻一部大书,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木材,不仅费用浩大,而且储存版片要占用很多地方,管理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在雕版的基础上发明的活字排版印刷术则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进一步提高印书效率。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 篇3
泥活字印刷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据《梦溪笔谈》所载,毕升泥活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接在泥坯上刻字,而不必先写在纸上反贴后再进行镌刻;二是泥字厚度薄如钱唇,这与现存翟氏泥活字实物及有关文献记载的木活字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别;三是将活字排放在盛有松香、蜂蜡、纸灰等物的铁范中,然后将铁范放在平火上烘烤,使松香、蜂蜡、纸灰制成的粘合剂熔化,将泥活字粘牢在铁板上。
对上述的特点分析可知:
其一,就印刷技艺而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刊刻出已经反贴上版的字,最为简单,是一个刻工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若能在雕版或活字坯上直接写出反体字,则功力已非同一般。若能直接用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来,则必须谙熟书、刻两种技艺。毕升可以直接操刀在泥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当为一个印刷技巧十分谙熟的高手。
其二,干燥的泥坯,性脆易崩,无论刻刀多幺锋利,一下刀则泥粉四溅,字体边缘崩损得十分厉害,这种边缘呈锯齿状的字迹经烧制后,若作为一种篆刻艺术品欣赏也许颇有特色,但若将这种边缘残缺、笔划呈锯齿状的字印刷成书,则很难被读者接受。实验证明,当泥坯湿度在30%左右时,下刀不粘不涩,十分易于刻出笔画边缘整齐的字。所以,毕升直接刊刻的是具有一定的湿度的泥字坯。
其三,无论是湿泥还是干泥,在刊刻中都不能用印床等固定,否则泥坯或者变形或者破碎,只能放在桌面或平台上进行刊刻。为了使字坯保持稳定并便于刊刻,字坯外形当以扁平状为妥。文献中描述毕升泥活字"薄如钱唇",是对泥坯外形十分形象的描述。"钱唇"是指钱币平面上内缘较厚的那一部分,宽度约在4毫米左右。如此厚度的泥坯,刻制便利、干燥迅速、烧制时受热也易均匀。
其四,用松香、蜂蜡、纸灰的共熔物作为粘合剂,将泥活字固定在铁范中用于印刷,似为毕升首创。这种方法与后世王祯用界行及木销固定木活字的方法大不相同。其原因估计是,毕升泥活字呈扁平状,无法用界行、木销等挤压固定,采用粘合固定是最简便也是最实用的方法。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篇4
此后,西夏政权采用泥活字印刷佛经,并有实物流传至今;元代时有人继续用此方法印刷泥活字本,可惜没有实物留传,元时期的泥活字印刷书籍,已无从查考了;清代时,李瑶和翟金生两人分别采用毕升方法自制泥活字印书获得成功,而且已留传至今。
元初,科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改进行了活字印刷术。把每行字夹住,排满后再用木屑塞紧,省去了毕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为了减轻排字工人来回寻找单字的劳动,提高排字效率,王帧还匠心独运地发明了一种“转轮排字盘”。他把木活字按韵编号排列在两架木制的大转盘里,一架用来放选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着推动转盘,“左右俱可推转摘字”。
在中国古代活字印刷中,除泥活字、木活字外,还有锡、铜、铅等金属活字以及瓷活字,但大量应用的是木活字。1773年,清政府组织刻成253500余枚枣木活字,先后印行《武英殿聚珍板丛书》138种,共2300多卷,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活字印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