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海上钢琴师英文影评(精选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7-02 手机浏览

电影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1

电影 《海上钢琴师》又被我国翻译成 《传奇的1900》,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托雷在 1998 年创作的电影作品, 而担任这部电影音乐创作人的意大利当时著名的作曲大师莫里康, 在创作电影 《海上钢琴师》 之前, 两人已经密切配合创作电影 《天堂影院》 与 《命运之力》, 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这两部电影的配乐也具有深厚的。“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 两位天才的创作者又一次密切合作, 为全球观众献上了电影界的传奇作品, 让意大利电影史上的艺术三部曲完美呈现给观众们。” 《海上钢琴师》 中, 莫里康以钢琴音乐为主并且配合管弦乐来创作出众多音色优美的乐章, 让观众在电影中流连忘返。

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方式, 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的故事。在 1900 年, 伦敦青年小号演奏家麦克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将自己喜爱的小号卖给了一家乐器店, 但是在临走之前, 他请求老板让自己演奏最后一次心爱的小号。而随着他演奏小号的声音, 故事也就随之开始了。在一艘行驶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轮船 Virginian 上, 有一个婴儿被遗弃在船舱, 轮船上的锅炉工丹尼发现并收留了婴儿。为了纪念在新世纪的第一天捡到了这个孩子, 丹尼给他起名为 1900, 而随着 1900 慢慢长大, 人们发现了他过人的钢琴天赋, 并且成为这艘轮船乐队的钢琴师, 许多人听过 1900演奏钢琴, 都被他投入的演奏而感动。当时爵士乐始祖杰尼自认为钢琴天赋无人能敌, 当他无意中知道 1900 演奏钢琴的过人技艺后, 专门去这艘轮船上找到 1900 来挑战, 最终败给了 1900, 1900 也因此被更多人知道。但是所有传奇的事情都发生在轮船上, 1900 始终不肯下船去陆地上生活,一直在某天他给一家音乐公司录唱片的时候, 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气质典雅的女孩, 1900 对这个女孩产生了莫名的情愫, 因此他演奏了一首温婉抒情的曲子。但是当轮船靠岸了, 1900 却并没有和这个陌生的女孩走下船,一直到许多年之后, 战争结束了, 麦克斯发现了Virginian 号马上就要被炸掉, 他认为 1900 一定就在船上, 因此疯狂在船上找寻1900 的身影, 终于在船舱的角落发现了 1900。然而 1900 并没有走下船, 麦克斯满怀悲伤离去, 远远地看着 Virginian号与 1900 一起被炸得粉碎。

在电影中, 1900 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孤儿, 并且也是具有天赋的钢琴家, 他的双眸就像海洋一样蔚蓝, 能够看到事物背后深藏的节奏, 不管看到什么事物, 1900 都能够即兴 地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在电影中, 1900 曾经过,“虽然钢琴只有 88 个键, 但是通过它能够演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就像 1900 说过的, 他可以借助钢琴发现自己生活的乐趣与真谛, 并且赐予了钢琴魔法。当狂风骤雨来临的时候, 1900 依然陶醉在自己的钢琴演奏中, 他可以乘着美妙的音符自由翱翔在船舱的大厅中。当杰尼想用自己熟练的爵士音乐来打败 1900, 但是在最后却失败而返, 这种所谓的自由只会被 1900 击败在高尚的音乐世界中。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2

《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段话一定要写在最前面: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情节设计得不够好,电影虽然展现了一名钢琴家对于音乐的一部分可贵的精神,但是导演设计的主角的一些做法让这些精神发扬得过于偏激以至于使他丧失了音乐家应该具有的另一种气质和义务(让自己的音乐流传),而同时,主角又有一些做法与他对音乐的虔诚相矛盾,这令我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如果导演改掉电影中某几个细节比如那场斗琴表演,那么“1900”的形象会得到更多的崇敬和同情。“1900”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强烈的生命的寄托,那就是他的钢琴,他的音乐。

他对音乐有一分虔诚,有炽热的感情,还有一种依赖。但是作为音乐家不该逃避世界的。音乐本身似乎就渴望着向世界每一个角落诉说,而作为音乐家又怎能这样躲避世界?音乐从来不会让人厌弃这个世界,如果音乐真的融入了他的灵魂,他一定会走出船舱的,无论是忧郁的音乐,绝望的音乐,还是诙谐的音乐,雄壮的音乐。事实上,“1900”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从整部影片看来他对音乐是虔诚的,但是有时候又看出这个人不那么虔诚,比如他每天参加的舞会伴奏,他参与的斗琴炫技。好吧或许是这个人物本身常人不能理解吧,我认为他在灵魂深处对音乐是有着那种火热的激情的。

《海上钢琴师》刻画了一位令人感动、敬佩的艺术家形象,但我不得不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不应该成为 “1900”那样的隐士。当然“1900”本人或许根本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只愿意生活在小小的船上让自己的心随着自己的音乐飞翔,但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一位自然的将自己的感情流露在音乐中的作曲家,如果他还有一份理智的话是不能逃避世界的。“1900”具有很多作为一名音乐家的可贵品质,这些也正是许多现在所谓的音乐家们缺少的,可是他做得太过头了。

在现实中,我只见过画家,雕塑家,诗人有这样的形象存在,可是音乐家怎么会这样做呢?音乐家会痛苦,忧郁,然后将他们的情感流露在音乐中,比如柴科夫斯基写的“悲怆”;音乐家们也会呼喊,比如那首“贝九”,可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音乐需要听众!音乐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非常不同,一幅画一旦完成,那么它永远都不会改变,观众可以从画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情,但是那张画布在任何人面前是一样的。但是音乐,即使莫扎特把他的总谱细致地标注记号,再写上他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发表,只要让不同的乐团和指挥来演奏这同样的乐谱,效果会大不一样。有人说,演奏音乐是一种再创作,对极,鲁宾斯坦弹的肖邦别人永远无法模仿,小泽征尔排练德沃夏克的作品时曾推敲一种悲伤是思乡的悲伤,还是失恋的悲伤,抑或是目睹苦难的悲伤。

一千个人演奏莫扎特就有一千种风格,索诺维茨说自己今天和明天演奏同样的曲目就会有不同的风格……最后,同样的一次录音得到的唱片被不同的人欣赏又会产生不同的共鸣……现在我们应该知道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伟大不同了吧!所以无论是作曲家,演奏家,他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的音乐被人类感受,那种对音乐的虔诚,不应只停留在自己吐露心声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音乐回响在世界,也许“1900”自己愿当一名隐士,可是音乐的生命确是不应当被他残忍地扼杀在船舱里的,他录唱片时说“我的音乐与我同时存在”,应当是音乐载着他的灵魂,就像我们即使听一首从未听过的交响乐都能准确的报出作曲家名字甚至知道是他的哪个时期的作品一样,音乐是带着作曲家的灵魂的,“1900”对自己的音乐做的,一方面让我看见了他与音乐令人敬佩的感情,另一方面却存在一些错误。就算是仅仅为了自己的音乐,他也应当踏上陆地去演奏,即使不愿如此,也应当让自己的音乐刻在唱片中或是留在乐谱中传向世界,让音乐载着自己的感情向每一个人诉说,这才是一名音乐家所应该做的。

是的,柏辽兹也毁过自己的许许多多总谱,但他让那首《幻想交响乐》留在了世界,每分每秒世界都为之感动!我不知道“1900”这样做,甚至在天国都希望有一架钢琴,算不算一种自私。真得不该这样,他应当看看卡拉扬是怎样花费与研究音乐同样多的时间去研究录音技术然后将最完美的演奏最完美地永远留传,他应当看看鲁宾斯坦的钢琴艺术是怎样被刻录在唱片上,至少他应当像舒伯特那样用乐谱记录下自己的音乐哪怕仅仅锁在抽屉里……总之,我想说,作为一名音乐家,这种躲避是不应该的。(有些朋友会反对我用的“躲避”一词,但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词语了,姑且大家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吧)也有可能,就是他克服不了那种“没有尽头”的恐惧。他对于“没有尽头”的恐慌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呢?他还说:“琴键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恐怕他只有在自己的音乐中能够自由,他对于音乐太过于依赖,以至于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成为了一位脆弱的病人。

“1900”有一种对钢琴和音乐不顾一切的热爱,其中也流露出他的一些虔诚,这些真的是令人感动的精神。我经常拿傅聪和朗朗做对比,傅聪说过“心甘情愿做音乐的奴隶”,朗朗则说过“我从小就立志要当著名钢琴家”,两种完全不同的对音乐的态度。当然,想当钢琴家并不是坏事,但对音乐本身的爱就不见了。傅聪真是令我尊敬的钢琴演奏家,不光是他对待作品的严谨,处理作品的细致,更重要的是那种对音乐的虔诚的热爱,我想这一点,电影中“1900”也做到了,真的是他的每一丝情感都迫不及待地流露在他的音乐中,当然这需要很多的音乐天赋才有可能做到,这里,那种生命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感动了每一个人。

其实我挺恨这部电影的配乐作曲者的,还有情节的安排,我觉得这样的钢琴家就不应该给那种令人厌恶的舞会伴奏。20世纪的普遍的浮华在这种场合显示得丑陋毕出,让我们来听听莫扎特的嬉戏曲,还有许多伟大作曲家的圆舞曲……他应当在音乐厅演奏严肃音乐的,台下的`听众应当具有同样的对音乐的虔诚才可以。好吧,既然他愿意迎合这样一批爱好娱乐的听众,他又为什么拒绝下船呢?这种矛盾恐怕只有用他不合常理的思考方式去解释了吧。电影音乐写的大多是不好的,怎么有那么多接近爵士风格的片断啊!我一点都不喜欢爵士乐,也不喜欢风格与之接近的作品,太无端吵闹了,有旋律的部分也是糖开水一样,那永无休止的跳音,那令人厌烦的渐强,我受够了……也许“1900”也只不过是无奈地为了生计迎合大众吧。那段钢琴家献给姑娘演奏的,也就是被录音的曲目感觉旋律还不错,可还是不够出色,我觉得比肖邦的夜曲差远了。另外还有一些写得不错的片断,比如Max最后离开“1900”时的弦乐,真有点巴伯《弦乐柔板》的味道啊!

再来说说斗琴那一段。参加这种活动真是音乐家的奇耻大辱,即使是为了“尊严”。我一直很讨厌炫技的音乐,柴科夫斯基也说过“我可不愿意自己笔下出现一些不表现任何内容而无畏地耍弄和弦、节奏和转调的交响乐作品”,技术确实重要,但是空洞的技术是令人厌恶的。技巧运用恰当了可以从容表达复杂的情感,然而用来炫技的作品永远是糟糕的。而这里更夸张了,钢琴竟被用来当作“较量”的工具!还记得那点燃香烟的一幕,简直就是瞎扯!真实性也有问题啊,这么滚烫的琴弦,琴键的锤子都要被烧掉了……个人觉得导演安排这种场面有损钢琴家的形象。音乐家相互比试技巧炫耀技巧真是对音乐的不敬啊。不过说实话,最后“1900”弹的应该可以算是超凡练习曲了!音乐会练习曲级别。

事实上对于音乐的演奏或是创作,光靠感觉是不够的,理性的分析也非常重要。比如一名优秀的指挥就需要对乐谱作非常深的研究。电影里的“1900”真是具备了超过了莫扎特的天才啊!他竟能坐在钢琴面前即兴演奏如此复杂的作品,就像莫扎特那样,音乐学院教的技巧在他们面前就像是自然而然的一样!这真是令人惊叹!我们恐怕永远也做不到那样了。

对了,“1900”说过钢琴的音是有限的,其实不是这样啊!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当我们在钢琴上无声地按下c键,再短促地弹下C键,我们能听到c的声音响起!同样的实验对于无声键g,c1,……也是一样。事实上当我们弹奏C时听到的不仅是C,还有频率是65。4的倍数的所有音,那里有无穷多个泛音呢,正是它们组成了音乐中绚丽的和声。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3

01

1、丹尼 布德曼 TD莱蒙 1900身世之谜

1900在头等舱被发现,父母身世不详,天生会弹钢琴的天才又岂是泛泛之辈。

2、船上的人们为什么会强烈向往美国

20世纪初的世代背景,资本主义国际竞争激烈,美国崛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3、在三等舱,1900才会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

电影的阶级立场是什么?三等舱里的人们真的赞赏1900的音乐吗?

嘿,康恩,怎么了,晕船了??

02

1900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见上层人士在爵色魅影间醉生梦死,在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与钢琴邂逅。他在钢琴上的天赋注定是个天才,而天才是孤独的。

当他弹琴时,他的思绪在旅行,而又每一次都会到达不同的地方,伦敦市中心,乡间飞驰的火车,烈焰熊熊的火山边,或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尖顶下,瞻仰圣容。

人们喜爱他的音乐,却从未懂过他。唯一的朋友也不懂他,可是尊重他。

这三十年来,在船上他对世界冷眼旁观,却得其神髓。他也曾渴望与外界交流,当他盲打外界的电话,得到的却是谩骂与不解。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他根本不存在

03

对1900来说,那晚就像一幅画突然从墙上掉下来了,它经年累月的挂在墙上,毫无征兆的“biang~”它掉下来了。没人碰过墙上的钉子,可突然,它掉下来了,而周围的一切,完全没有动过,甚至连只苍蝇都没有飞过。

5月13日12点45分,在海中央,1900决定下船。因为陆地上能听见海的声音,就像是在呐喊,告诉你人生十无限的,你一旦听到就明白生命应该如何度过。

“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1900与朋友告别时,独白如是说。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总是在分别。

那天在舷梯上,1900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停下,是他看不到的,那些漫无边际的城市,没有尽头,他看不到东西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所以他选择回到船上,即使粉身碎骨。

我们笑着说在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

04

无疑,1900是孤独的,他独自在海上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他是勇敢的,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鲜血淋漓的现实,他无惧死亡;他是有梦想的,钢琴是他的梦想,船是他的梦想,他固执的坚守着,从未放弃追求着生命的无限;他是清高的,金钱名利无法诱惑他。当他在死亡面前,临空一曲,真是帅惨了。

但是,他也是怯懦的,因为他的怯懦,怯懦的真实。我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孤岛,无人侵犯,也困住了自己。1900与陆地的距离只是一块船板,他踏了上去,又溜了回来。多少次我们曾孤注一掷,却最终放弃。生于船,死于船,1900永远困于一隅。

他曾遇到悸动的女子,却没有追求。

他说,“在船上,世界从我身边经过,但只有2千人一次,这里有梦想,而又不会超过船头船尾。陆地,对我来说是太大的船,就像女人太漂亮,旅途太长,香水太浓,这支曲子我不知从何弹起,不过,我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连死都不怕,陆地又有何惧?困于自己的孤岛,只追求自己能够掌握的事情,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就不去想,不去做,这难道不怯懦吗?

当一个人习惯孤独,让他融入人群等于杀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