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孟子全文(精选7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7-04 手机浏览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篇1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嬴②。

充虞③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5),虞不 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6)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7),中古(8)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 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9),不可以为悦;无财, 不可以为悦。得之为(10)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11) 化者(12)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13)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 赔。”

【注释】

①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时,随行的母亲去世,孟子从齐国把母亲遗 施购国安葬。②嬴: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③充虞:孟 子的学生。④敦:治,管。匠事:木匠制作棺材的事。⑤严;急,忙。 (6)以:太。①棺椁(guo)无度:古代棺材分内外两层,内层叫棺, 外层的套棺叫椁。棺椁无度是说棺与椁都没有尺寸规定。(8)中古:指周 公治礼以后的时代。(9)不得:指礼制规定所不允许。(10)为:这里是 “与”的意思。(11)比;为了。(12)化者:死者。(13)恔(xiao):快, 快慰,满足。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 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读解】

从流传下来很少的记载来看,我们已经知道孟子的母是一位慈母,在孟子的教育上很花了些心血。所以,当母亲去世的时候,孟子的孝子之心是可以理解的,把棺桂做得好一点也没有什 么不可以。

当然,《孟子》一书之所以把这一章记载在这里,绝不仅是为了给孟子为母亲做上等棺择作解释。而是为了表达孟子的思想: 在安葬父母的问题上,只要是礼制和财力两方面许可,就要尽力做得好一些。尤其是本章最后的一句话——“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更是格言似的表达了孟子关于“孝”的看法。

我们已经知道,《论语》里有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孝”,关于“丧”的问题的论述。其中比较重要而又与本章所论问题关系密切的如孔子在《八佾》篇里的说法:“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丧礼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可度。所以,孔子其实更重视的是内在情感方面,而要求在物质方面节俭办事,反对丧事过分大办,铺张浪费。这一点,在孟子这里显然已发生了变化。时代不同,个人所处地位不同,财力状况不同都导致了这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强调丧事是“孝心”的重 要体现,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过,高度重视并不意味着越铺张就越好。就是为母亲做上等棺椁的孟子,不也仍然坚持了礼制与财力许可这两条基本原则吗?

所以,超出我们的“礼制”(文件〕规范(比如说动用几十辆豪华公车)和财力大办丧事也罢,修豪华祖坟也罢,都不一定能够在孔、孟这里得到支持。倒是真正诚心诚意地尽自己的财力,在礼俗许可的范围内办好丧事,更重要的是在内。真正表达对失去亲人的悲戚和悼念,才是先贤圣哲们所赞许的行为。

梁惠王下 篇2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1)淫:使??扰乱。 (2)得:实现。 (3)之:代志向。 (4)由:实行。 (5)道:原则,行为准则。 (6)移:使??改变。 (7)威武:威胁暴力。 (8)屈:使??屈服。

导读: 孟子在本文中驳斥了纵横家眼中的“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立身处世所持的“大丈夫”精神,体现了儒家历来刚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篇3

【原文】

孟子谓蚳蛙(1)曰:“子之辞灵丘(2)而请士师(3),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④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 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释】

①蚳(zhi)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边境邑名。③士师: 官名,管禁令,狱讼,刑罚等,是法官的通称。④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译文】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 “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读解】

有官有职就有责。

不能尽职,不能尽责,当什么官呢?难免失落,难免苦闷与烦恼。

可是,要尽职,要尽责又免不了争斗,免不了权术,依然是苦闷与烦恼。

进退维谷。所谓“落入教中”,身不由己啊!如果再加上官场 黑暗腐败,尔虞我诈,你死我活,那就更是痛苦不堪,人性扭曲了、

只有无官一身轻,进退都有余地。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轻”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轻”, 真正“轻”下来了反而过得很沉重。这就叫“红尘滚滚过,几人能参破?”所以还是要去汲汲于功名,拼命挤进“彀中”。

倒是孟子看得很清楚: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与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对于要想潇洒走一回,轻轻松松过一生的人来说,还是听听孟老夫子的话有好处。

上行下效的实例 篇4

【原文】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6)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7)。’诸侯之礼,吾 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8),齐疏之服(9),飦粥之 食(10),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1) 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12)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13), 歠(14)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15)。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16),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 ② 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 “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 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⑤之:至,到。邹与滕相 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6)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7)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8)三年 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9)齐(zi)疏之服:用粗 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T),不缝衣边的 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这里 是偏义复词,指稀粥。(11)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 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12)《志》: 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13)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代理朝政、 (14)歠(Chuo):饮。(15)君子之德………必偃:这几句出自《论语·颜 渊》篇孔子的话。“尚”与“上”同;偃,倒下。(16)五月居庐:居住在丧 庐中五个月。

【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把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 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 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 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实行三年丧礼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过:‘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 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 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 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

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 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 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 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读解】

领导人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反复申说的一个话题,孟子也同样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在本章里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革尚之风,必惬。”正是孔子在《颜渊》里面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修’的翻版 。

由此可见,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视的政治领导原则。而本章正是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实例。

滕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膝文公)死了父亲,由于他上一 次在宋国听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给他留下了很深刻很听得进去的印象,所以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师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办丧事。孟子的意见回来以后,太子发出了实施三年丧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太子于是又再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作。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 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

从这件事上,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正如我们在 《论语·颜渊》的读解中所概括,这是一种“风吹草动”的统治之术、 风不吹,草怎么会动起来呢?反过来说,要草动,风就得不断地吹啊!

《孟子》简介 篇5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 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豫:快乐,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 语-宪问》。尤,责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 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 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 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 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读解】

这一段话不分名言却不少。它所表达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 极复杂的。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不错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了引用 老师平时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 老师也是很不错的,坦率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人非圣 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平时说“不怨天,不尤 人是对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有抱怨情绪也是可 以理解的。

接下来,孟子话说天下大势,实际上也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 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子 的政治历史现,成为名言,对后世发生着深刻影响。按照这个观 点推算,孟子的时代正应该有“王者”兴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国, 居然没有发现这样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齐宣王,看来还有些 眉目,可最终还是斗不过那些“贱丈夫”,自己没有能够说服齐宣 工实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国平天下方案。没有“王者”,“名世 者”又怎么显现出来呢?而孟子分明觉得自己就正应该是那“名 世者”,所以才有如许惆怅,如许,阎然。又怎能“不怨天,不尤 人”呢?所以他说“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过来又自 我安慰说,如果老天还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什么不快乐了。“吾何为不豫哉?”与其说是 对学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说是自我解嘲更准确些。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大有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桓 她其如子何?”(《论语·速而》)的味道。其底蕴是一种“以天下 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孟子的表达是有愤激情 绪的,因此也成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时的靶子之一,认为他不 可一世,狂妄到了极点。要说狂妄,伟大的人物从内心来说总是 那么一点点的。如果要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加以定罪,那孟 子当然也就难辞其咎了,因为他毕竟说过那样一句话啊!

滕文公上

本篇前面三章记录孟子与膝文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后两章分别记录孟子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其中对农家的观点论述社会分工问题,且有农家的资料价值,较为重要。全篇原文一共只有5篇,本书选3篇。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规 :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 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 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读解】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 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性善”的内容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五上》)的 论述中就已经展开了。

“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 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参考译文: 篇6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吾其还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 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贤才可拜不可召 篇7

【原文】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③,不识④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⑤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6)。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8),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9)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10)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11);君命召不俟驾(12)。’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13)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14)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 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 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 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 地醜(15)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 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 为管仲者乎?”

【注释】

①王:指齐王。②如:宜,当,应当。③朝,将视朝:第一个“朝”读zhao,即“清晨”的意思:第二个“朝”读Chao,意即“朝廷”,视 朝即在朝廷处理政务。④不识:不知。⑤造;到,上。(6)东郭 氏:齐国的大夫。(7)孟仲子:孟了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 (8)采 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薪,柴草、 (9)要(yao):拦截。(10)景丑氏:齐国的大夫。(11)父召无诺《礼记 ·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 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 “诺”就要起身。(12)不俟驾: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13)宜:义同 “殆”,大概,恐怕。(14)慊(qian):憾,少。(15)醜(Chou):类似,相 近,同。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 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 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 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 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 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 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 ‘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 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 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 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 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 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 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 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 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 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 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 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 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 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读解】

这个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因为在《公孙丑 上》里,当公孙王提出管仲来和孟子相比时,孟子已经说过,自已根本不屑于与管仲相比。(参见 3·1)比都不愿意比,当然就更不愿意做了。

可见孟子的自视是很高的。

自视既然这样高,当然就不愿意被呼来唤去的了。自己主动要去朝见是一回事,被召唤去朝见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孟子才有为景丑等人所不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孟子有,就是孔子也是有的。我们读本章,有些地方就与《论语·阳货》记录孔子虚与委蛇对付阳货的情况相似。说穿了,是因为凡是自视甚高的人都很注意自己的立身“出处”。这种做法,在民间的看法可就不一样了,说得好听一点是“清高”,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拿架 子”,再说得难听一点那可就是“迂腐”而“酸溜溜”的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因为他们的“清高”(或“迂腐”)而不肯苟且,所 以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周游列国都不被重用,空有满腹经纶和济 世良方。相反,像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却完全没有孔、孟的 “清高”(或“迂腐”),“展开谈天说地口,来说名利是非人”,只 管游说得君王高兴,不择一切手段,结果却大行其道,甚至能够 “挂六国相印”。

撇开对孔、孟与苏秦、张仪的比较不论,回到对用人一方面的要求来看,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求当政治目的君王“尊贤使能”,“尊德乐道”,礼贤下士,主动放下自己尊贵的 架子而启用贤才,甚至拜贤才为老师,就像商汤王对待伊尹,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其实,这也是儒学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虽然孔、孟本人一生宣扬这种观点而自身并没有受到过这种待遇,但他们的思想却对后世的用人之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不就是这种影响最为典型的例证吗?

当然,有这种典型的例证并不意味着后世都在实施着孔、孟的观点。而是恰恰相反,人们越是津津乐道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就越是说明现实中缺乏这,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作风。事实上,孔、孟的。思想永远都给我们以理想主义的感觉,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使人感到有很多理想的成分。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理想的成分吧,才使他们的理论历久而常新,给人以启迪而不过时,这已经是题外的话了。

回到用人和被用的问题上来,既然当政者多半“好臣其所教, 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既然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如此困难,如此遇,作为被用的人,有一点“不可召”的清高和骨气,不也是应该的吗?正如曾子所说:你有你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又输与你什么呢?

所以,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认为孟子“不能造朝”是故作姿态, 是迂腐,而应该肯定他的清高和骨气。不然的话,“亚圣”之名从何得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