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精选3篇)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字词注释 篇1
①谋死谋杀。
②隐鼠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不很畏惧人的小老鼠。
③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④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⑤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⑥元旦这里指农历正月初一。
⑦辟头开头。
⑧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恢复留发的传统,用以对抗清朝剃发留辫的律令,所以当时被称为“长毛”。
⑨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
⑩远房的叔祖指周兆兰,字玉田,是个秀才。
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三国时吴国吴郡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解释《毛诗》中动植物名称的书。《毛诗》即《诗经》,现在的版本相传为西汉毛亨、毛苌所传,故称《毛诗》。
《花镜》即《秘传花镜》,清代杭州人陈淏子着,是一部讲述园圃花木的书。
全体全身。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这里是震惊的意思。
帝江《山海经》中能歌善舞的神鸟。
执干戚拿着盾、斧。干,盾牌。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
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尔雅音图》宋人注明字音并加插图的一种《尔雅》版本。《尔雅》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著作。
《毛诗品物图考》把《毛诗》中动植物画出图像并加明考证的书。日本冈元凤作,共七卷。
《点石斋丛画》一部汇集中国画家作品的画谱,其中也收有日本画家的作品。尊闻阁主人编,共十卷。
《诗画舫》画谱名,汇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画家的作品。
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郝懿行1757—1825,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代经学家。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着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等。
三月十日指1926年3月10日。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 篇2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2、 弄清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3、 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4、 学习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重点:1、弄清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2、学习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 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
预习之后你掌握了下面这些知识了吗?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人听闻 掳()掠 震悚()
疮疤()() 诘()问 霹雳()()
2、《阿长与<山海经>》是______写的一篇抒情散文?选自《 》。
二、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个片段写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从文中可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十分亲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进一步去了解长妈妈。
三、 精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
2、 用阿长是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形式进行说话。
3、 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课文的前半部分写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因为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阿长的态度和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吗?
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四、 重点语段句子品析:再细读文章(18-28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五、 小结
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阿长这位下层劳动妇女深沉的怀念与真挚的感激之情。文章前半部分写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后半部分写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种写法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六、布置作业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最好能运用先抑后扬的方法。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知识点: 篇3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 书斋zhāi 震悚sǒng 诘jié问
(点拨:“憎”不要误读成zèng,“恶”、“诘”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2)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2)《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朝花夕拾》,你还能写出两篇出自这部散文集的文章题目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