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医药卫生论文(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26 手机浏览

医药卫生论文篇1

关键词:中医馆;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卫生信息数据元

Abstract:Thispaperexplainsthesignificanceforbasicdatasetofelectronicmedicalrecord(EMR)ofhealthinformationcloudplatformofcommunitymedicalinstitutionsTCMtreatmentarea(TCMMuseum),checkuptherelationshipbetweendataelement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dataelementforhealthinformation,thenintroducestheresearchconnotation,theresearchpurpose,theresearchcontent,andprinciple,thementality,thebasicstepforstandardestablishment,finally,describetheresearchmethodforstandard.Theresultsoftheirresearchwillpromotegrass-rootsChinesemedicineMuseumprogress.

Keywords:ChineseMedicalMuseum;EMR;Basicdataset;Dataelement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ataelementforhealthinformation

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开展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标准研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信息标准,对指导电子病历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标准的推V情况千差万别,应用程度不尽相同[1]。而且随着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中医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电子病历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为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需要切实应用的相关标准[1]。故针对中医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研究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基层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它将为基层中医诊疗区(中医馆)(简称基层中医馆)的电子病历提供一个结构统一、完整规范的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简称《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

1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的内涵与目的

1.1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的内涵数据元定义为可以识别,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与允许值等属性来进行描述的数据基本单元[2]。基本数据集的定义为从特定应用领域的基本信息中所抽取出的核心数据元所组成的最小数据集。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应是基层中医馆内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最小数据集。其研究内涵则应以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为蓝本,突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日常临床应用中的信息需求,涵盖了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日常临床应用业务领域所涉及到的基础性数据与指标以及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数据与指标,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与指标中提取出核心数据元,最后经过数据元规范化描述过程从而形成最小数据集[1]。

1.2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的目的对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进行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制定相关数据标准,其最终目的有4个:①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资源规划提供科学的分类框架;②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模型支持;③为基层中医馆的临床评价与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④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提供基本数据元标准与规范化数据描述规则,从而使得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得到有效交换与广泛共享。

2数据元与中医药特色数据元

2.1数据元数据集是由数据元集合而成。数据元有数据元概念与表示两部分。数据元概念即能以数据元形式来进行表示的概念。数据元与数据元概念之间存在着多对一的关系:一个数据元必须有一个数据元概念与之对应,然而一个数据元概念可以有多个数据元与之对应[3]。数据元的特性有且只有一个表示。例如数据元“中医”、“四诊”、“观察结果代码”,其中对象类是“中医”、“四诊”,特性是“观察结果”,表示是“代码”[2]。

2.2中医药特色数据元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指的是中医药领域特定的数据元,它的概念与结构同通用数据元的概念与结构设置仍然保持一致,但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中医药特定领域包括临床诊疗、针灸、推拿、骨伤、临床中药、综合管理等。中医药特色信息的表现形式较为复杂,例如中医养生、中医治则、中医治法、中医经络等,中医中药特色数据元不仅要具备通用数据元的属性,除此之外还要具备鲜明的领域特殊性[4]。

3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内容

3.1概述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出台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尤其是《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与《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卫生信息标准,用以解决卫生信息尤其是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化的问题,而其中所涉及的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数量十分之有限,故亟需对中医药内容进行补充完善[4]。然而中医药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与交叉学科所构成的庞大的学科系统,故对中医药特色数据元的提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医药信息既要具备卫生信息的共性,也要体现出其独特的性质。故如何将中医药特色数据元融入到卫生信息数据元,并且符合中医药实际,体现中医药特色,是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的核心问题[4]。

3.2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和卫生信息数据元之间的关系中医药特色数据元作为卫生信息数据元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卫生信息数据元的补充和完善,是中医药特定领域内具有特色的数据元,其遵循卫生信息数据元的概念和结构设置[4]。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属性同卫生信息数据元[5]属性设置相同,统一参照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话规则(WS/T303-2009)中的规定,采用5类13项属性,并按通用性程度分为两类:数据元公用属性和数据元专用属性。其中公用属性包括版本[6]、注册机构、相关环境、分类模式、主管机构、注册状态,提交机构共7项;专用属性包括数据元标识符、数据元名称、定义、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表示格式、数据元允许值共6项[4]。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标识符编码遵循卫生信息数据元编码规则,将卫生信息数据元编码中的一段划分给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在这段编码内中医药特色数据元自成体系,体现出中医药特色数据元与卫生信息数据元的包涵与被包涵关系。

3.3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中数据元分类方法关于数据元的分类方法,采用了以用途为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的好处是按需管理,避免遗漏,具有扩展性。

3.4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的原则①遵循国家标准原则:本标准的编制遵循GB/T7408、GB/T18391、GB/T19488对数据集标准编制的相关规范和卫生信息数据元的以下规范:WS/T303-2009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WS/T304-2009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WS/T305-2009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WS/T306-2009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WS/363.1-2011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第1部分:总则[6]。②标准兼容原则:本标准是电子病历标准的一部分,在制定数据集过程中,需要从长远考虑,尽量与已有的国家、行业以及相关标准兼容,例如《WS445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2014年)等。③需求主导原则:本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中医馆电子病历应用的需求及数据的特点,所制定的数据集标准应当满足中医馆电子病历临床应用、数据共享、交换以及服务的基本需求。④可扩展性原则:随着国家对基层中医馆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关注,信息技术和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演进,作为本标准的第一版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中关键的、急需的,同时又容易达成一定共识的数据元可以首先纳入本标准,对于仍然存在某些不确定性、或者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可以择机在本标准后续的修订过程中逐步完善并纳入。

4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思路及基本步骤

4.1基本思路中医药信息数据元是卫生信息数据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编制原则,参考《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中描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1],结合中医学有关术语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t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16751.3-1997、《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7]。根据中医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理念[7],通过“统一思想、统一方法、统一标准”[8]来开展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编制工作。其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4.2基本步骤①建立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的工作组。并且根据其研究内容吸纳有相关经验的个人与单位加入,并根据个人与单位所擅长的专科领域,对项目进行任务划分。②文献研究并形成专家推荐意见。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基层中医馆建设电子病历的相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收集。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分析,建立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的体系架构,即建立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的分类体系,并据此来进行研究,重点提取出中医药特色数据元。③起草论证并形成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在此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论证,并根据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④多渠道征求意见,形成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草案评价稿。征求意见的渠道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科研机构、卫生信息标准组织、电子病历开发商、专家学者、卫生管理部门等。⑤制订实践评价方案并修改完善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方案。在此过程中选择3~5家有过相关经验的单位组成评价小组,对方案实施评价,并根据评价意见对方案不断修改完善。⑥形成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草案。在此过程中经过专家指导组多次审核,并根据审核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善。⑦公开征求意见。通过Internet、下发文件、论证会等方式征求意见,并根据征求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完善。⑧标准化委员会审核。并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并形成报批搞。

5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研究方法

5.1数据元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分为两个研究方向,分为“理论”和“实践”。①中医药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和分类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从国家相关标准、临床教材和技术规范中提取[1]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基础数据元;②中医临床实践研究:通过从本省内基层中医馆所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出临床常用的数据元,对中医药特色基础数据元和中医馆临床常用数据元进行比较验证,提取出具有共识的、基础的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既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又能满足中医馆临床实际应用需要[4]。

5.2数据元分流程研究与数据集整合研究相结合根据基层中医馆日常临床工作流程对数据元进行分流程(门诊病历、门诊处方、检查检验记录、一般治疗处置记录)提取、分类、抽象、聚类,形成分流程数据元。在此之后,对各分流程数据元进行统一整合,通过去重、帅选、归类、语义甄别等规范化过程[4],最终形成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并且保证数据元概念的一致性和数据集范围的广泛性。

6结语

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编制均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发的相关标准规范为依据[8],在此过程中充分借鉴、吸收了卫生、科技等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以突出中医馆特色为基点,结合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长远需求[4],最终形成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为推动基层中医药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体系建立,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提升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能力奠定重要标准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雯Z.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符合性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2]董燕,贾李蓉,张竹绿.中医药数据标准化现状及数据元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2,7(1):44-47.

[3]吕海燕,李华伟,车晓伟,等.数据元注册方法研究与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9):1-4.

[4]马红敏,常凯,孙静,等.中医药信息数据元标准编制思路与方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7):46-49.

[5],王文生.元数据与数据元的内涵及其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5,11:27-30.

[6]李林,胡凯,刘丽华.卫生信息标准在临床疾病诊疗数据资源整合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1):62-66.

医药卫生论文篇2

杂志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曾用刊名:医药产业资讯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创刊时间:1980年

主管单位: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国际刊号issn:1673-7210

国内刊号cn:11-5539/r

邮发代号:80-372

办刊宗旨

《中国医药导报》秉承解读医药政策法规,分析医药发展趋势,传播经营管理理念,展示医药科研成果,报道医药临床进展,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办刊宗旨。

主要栏目

设有政策法规、产经视点、业界关注、管理前沿、医学论著、基础研究、药物研究、科研进展、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医药教育、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报告、医疗器械、中医中药、病案分析、医学护理、经验交流、工作探讨、调查报告、卫生监督、疾病控制、药品监督、药品检验等30多个栏目。

收录情况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允许处方药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继续教育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学分授予标准,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获得部级继续教育ii类学分6-4分。

杂志定位

医药卫生论文篇3

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领导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总理就全面深化医改、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等作出的系统部署,对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刘延东副总理对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开创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医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刻领会大会精神,深入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特别是的重要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贯彻落实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健康中国目标,加快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第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要认真抓好学习,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核心要义,引导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医务工作者深刻认识和把握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和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要义,深刻认识和把握“大健康”理念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深刻认识和把握改革创新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思想认识到位促进行动措施到位,切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体现到规划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上,努力做到思想认识有新的深化、工作思路有新的完善、推进工作有新的举措、事业发展有新的成就。

医药卫生论文篇4

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6.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8.复旦学报.医学版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16.上海医学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24.天津医药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5.北京医学36.医学与哲学

R1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共患病杂志12.中国辐射卫生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15.环境与健康杂志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20.中国学校卫生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4.中国消毒学杂志25.中国妇幼保健

R2中国医学

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成药5.中药材

6.中医杂志7.中国针炙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1.中国医药学报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14.新中药15.时珍国医国药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18.四川中医

R3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中国免疫学杂志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5.病毒学报6.解剖学报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9.中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1.基础医学与临床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24.中国微循环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中华理疗杂志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5.中国综合临床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18.中国临床医学

R5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2.中华血液学杂志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6.中华消化杂志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9.中华传染病杂志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7.高血压杂志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9.中华创伤杂志10.中华麻醉学杂志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华病理学杂志4.中国肿瘤临床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肿瘤7.肿瘤防治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3.中华眼底病杂志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中华核医学杂志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实用放射学杂志6.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药学

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医药卫生论文篇5

英文名称:ChinaMedicineandPharmac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2095-0616

国内刊号:11-6006/R

邮发代号:82-51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医药科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与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部级综合性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为本刊亲笔题写了刊名并担任名誉总编。

医药卫生论文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5)12-0263-01

我国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药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式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合理用药的风险。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处方用药中逐渐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安全、有效以及适当的用药能够维护患者的权益,促进患者的恢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全世界约有30%的患者因为不合理用药死亡。本次对四川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不合理的用药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四川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门诊的1988张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的1988张处方为每月随机抽取两天,研究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案例。不合理用药案例包括抗生素或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给药时间以及给药剂量不合理等表现。

1.2研究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研究,根据我国《新编药物学》(第15版)中各类药物和书面资料,例如说明书、文献等,以及《处方管理方法》等分析处方中存在的问题,统计不合理用药情况。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四川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的合格率为98.09%;不合理的用药处方共有38张,占1.91%。在本次的调查中发现,不合理用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给药时间或者剂量的不合理以及药物搭配不当。其中,14张(36.84%)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6张(15.78%)为重复用药、5张(13.16%)为药物配伍禁忌、4张(10.53%)为溶媒不当、5张(13.16%)为给药时间不合理以及4张(10.53%)为用药剂量不合理。

2.1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本次调查中发现,门诊处方中抗生素滥用时较为明显且常见的问题。在本次取样处方中发现,个别患者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处方中注明使用抗生素。但临床用药中,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性感染,只有当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时,采用抗生素治疗,反之采用抗病毒药物以及对症治疗药物即可。还有个别外伤患者,检查中并没有发现感染,但仍然使用了抗生素,这些都属于抗生素滥用现象。

2.2中成药使用不当

本次取样的门诊处方中,存在中成药矛使用矛盾和重复使用的现象。部分处方中没有辩证使用中成药,例如没有辨别患者是外感风热还是风寒,在同一张处方中不仅开具了治疗风热感冒的药物还有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有些医生对中成药的组成和主要成分不甚了解,因此在处方中还出现了重复使用药物,例如同一张处方中出现了牛黄解毒丸和牛黄清火丸药物,两者都是清热解毒药物,且药物成分找那个都有人工牛黄和大黄等药物,这些成分都具有毒性,过量食用会给患者带来风险。

2.3用药时间、给药剂量不当

本次取样的处方中,存在用药时间和给药剂量不合理的现象。而合理的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对治疗的效果和药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实际情况中,医生很少强调用药时间和剂量。

3讨论

3.1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医生、药师以及患者自身。首先,医生开具处方,医生对不合理的用药有着直接的责任。部分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以及经验相对匮乏。中成药的广泛使用,西医对中成药的成分、药效以及适用范围、用法用量都不甚了解,而且西医与中医差别交大,在使用中成药时仅依赖药物说明、药名等,从而造成了药物的不合理。在使用抗生素时,部分医生盲目的使用或者加大剂量使用,不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导致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另外,部分医生缺乏职业道德,受到金钱的诱惑,给患者滥用药物。其次,药师根据医生的处方为患者抓药,对合理用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药师不能够重视自己的职责,当发现处方有明显错误时,未能够指出并且告知医生,大多数直接按照处方抓药,不论处方是否合理。最后,患者缺乏医药知识,部分存在不良用药习惯。少数患者不遵医嘱,听他人介绍或者自己要求使用中成药、抗生素,还有部分患者不听从医生的劝告,私自增减药物剂量。

3.2促进合理用药的措施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对门诊处方的管理和监督,定期对门诊以及药房进行处方的抽取调查,对不合理的用药处方进行分析,加强门诊处方的审核。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对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避免门诊处方中抗生素的滥用。其次,医生和药师都是门诊处方的直接参与者,对合理用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定时、定期对医生和药师进行培训和教育,既要丰富医生和药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要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严惩以药养医的行为。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加强对患者病历、病史的检查,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督。最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对患者以及社区居民进行教育,纠正患者的不良用药习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用药氛围。综上所述,所有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合理用药,提高理论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合理使用药物。医生应提高医疗水平,合理的使用药物,遵守医生职业道德;药师要明确岗位责任,担负起合理用药的责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要做好管理监督和宣传的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

参考文献

[1]房铁生,黄应鹏,黄超群,陈玉,王佳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J].首都医药.2014(14).

[2]杨春艳,杨诗汝,杨廉平,张新平.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生素使用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