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6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5-29 手机浏览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篇1

一、重症医学科护理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技巧

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语言沟通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护理人员除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掌握沟通技巧,既要乐于又要善于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水平。

1.1寒暄与问候

这是进入语言沟通的过程,也是进行有效沟通,建立护患关系的要素之一。护士与患者交谈时,既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同时也要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所用语言掌握严肃性与亲切性的统一、坦诚与慎言相结合。

1.2询问病情

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认真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患者对药物治疗效果及反应,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如果患者主动就某症状进行探讨,护士不要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而应根据患者的谈话延伸提问,使沟通有效地进行下去,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及心理需要,从而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加速护患关系的建立。

1.3注意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沟通的开端,护士在第一次接触患者时要留意给患者留下的印象,要从仪表、举止言谈、工作态度等方面让患者感到可信赖。

1.4注意说话的语音和措词

与患者沟通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患者,可以在患者姓名后加上恰当称谓,如老师、教授、董事长、总经理等等,对年长者不可直呼其名,要加上诸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谓。同时措词要通俗易懂,以免给护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护士还要学着在患者的语言基础上与其沟通,取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引导患者说出自己对病情的认识、担心和自我心理状态等,这样护士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切忌对患者热情过度,有时过分的热情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1.5护士与病人真诚的交流

真诚是打动病人的良药,护士与病人沟通,多用礼貌性用语,要相信病人,理解病人,少用指示性语言,不要用损伤性的语言跟病人说话,病人来医院就诊,病情就给他带来不少痛苦,要同情、关怀、理解他们,不要把自己内心的情绪发泄在病人身上,和病人谈话时认真倾听病人的询问,耐心讲解,这样护患沟通就更顺利,避免发生冲突。

1.6学会倾听

倾听不仅是技巧,更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时,护士应集中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并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及时反馈给患者,可用“点头”、“嗯”等表示自己正在仔细倾听,以增加患者的信任,使沟通更融洽。给患者提供信息时,语速要适中,所给予的信息不要太复杂、术语不要太多或含糊其辞,因为患者在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容易将护士所给予的信息遗忘,所以应注意患者的反馈,在患者的反馈中调节自己的语速、语言、态度,以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经验的护士懂得在患者诉说时不分散他(她)的注意力,患者诉说痛苦积怨是一种宣泄,护士在倾听时力求把自己的关心、同情传递给患者,引导患者的情绪向着有意的方向发展。

二、重症医学科护理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没有语言不等于没有沟通。虽然非语言沟通的含义比语言更加模糊,但它能表达更加具体的信息。这里的“模糊”是指非语言沟通的含义在缺乏特定背景的情况下更难确定;“具体”是指在特定的背景下人们根据长期的经验能够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非语言沟通的这些特征一方面决定了非语言沟通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2.1非语言的沟通与语言的沟通同等重要,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运用面部表情、目光、手势等身体语言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后护士还可以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要善于在患者的表情中发现线索,将非语言的信号及时反馈为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2.2在非语言交流过程中,基础护理工作的实施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也是有益的。如我们收治了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患有糖尿病并发白内障双目失明,患者血糖较高,经多次调整降糖药物仍不能控制,患者悲观厌世,甚至拒绝治疗。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疏导、安慰的同时,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加强对患者基础护理工作,如帮助患者打水、洗脸、整理床单位、打饭、洗头、擦浴、洗衣等,每天扶患者到室外散步,将患者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消除了后顾之忧,解决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难题,使患者情绪逐渐稳定,配合药物调整,患者血糖降至正常范围。

2.3环境在沟通过程中不能忽视。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不但有利于沟通,而且对患者的康复也有促进作用;拥挤杂乱的病房,使患者情绪紧张,不但影响沟通,而且不利于患者身心康复,这一点也应引起护士的注意。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篇2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护理;应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1],包括意见、情感、观点、思考的交换过程,以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护患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向患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是实现护士为患者服务,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良好身心状态的需要,同时也是密切护患关系,增进相互间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护患沟通技巧的正确运用、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医疗护理计划,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减少护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2]。

1临床资料

为了了解对护患沟通的理解与应用现状,采用自行设计的护患沟通的理解与应用调查表,按抽样比例,在内科、外科不同的病房内发放调查表60张,回收率93.3%,调查表采用无记名形式,调查结果见附表。

2调查结果分析

附表可见,护士对护患沟通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对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这一问题,有32.1%的护士不完全了解或不了解;对护患沟通技巧,仅有17.9%的护士掌握较全面。

在临床工作中,护患沟通的应用不全面。在执行治疗护理操作时是否应向患者进行解释,有14.3%的护士认为只需认真细致做好治疗护理即可,不必解释。在如何与新病人沟通的问题上还有10.7%的护士不知道如何进行沟通,这些问题都间接反映了部分护士护患沟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消极的沟通方式在临床护理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对老年唠叨病人有不耐烦态度的占10.7%;对患者不合理要求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占32.1%。这些消极态度极大影响了护患沟通,又不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3在临床护理中正确的运用护患沟通技巧

患者入院后首先面对的第一位医务人员即为护士,此时双方之间的护患沟通便开始了。

3.1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体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非语言沟通除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所以往往比语言信息更有感染力。有人认为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性沟通。

面带微笑的接待患者是进行护患沟通的第一步,微笑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此时护士虽然还未开口,但那亲切的微笑已给患者带来愉快,从而增加对护士的信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可以通过目光沟通情感,表达信息。护士可以通过目光表示倾听病人的叙述和对病人的痛苦表示同情,使病人产生一种安全感,亲切、友善的目光可以给病人带来良好的心境,甚至有时还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护士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沉者、稳重,良好的气质风度都可以消除患者的疑虑,给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反之护士不良的非语言刺激,可使患者猜疑、恐惧、气愤而加重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护患沟通和治疗。

触摸是一种有用的护患沟通方法。在不适于用语言表示关怀的情况下,可以用轻轻的抚摸来代替,抚摸可以使不安的患者平静下来,对听力和视力不佳者,抚摸可使对方引起注意,起到加强沟通的作用。但触摸也可以有负反应,影响因素有性别、社会背景、触摸的形式及双方的关系等,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引起不良作用。

3.2语言沟通

护患沟通的主要方法是交谈,即语言沟通。护士所使用的语言应是亲切、温暖、善意、礼貌的语言,不能使用影响护患沟通的直、快、粗的语言,应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语音、语调,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针对患者住院期间不同的需要,应采取不同的谈话内容,如患者入院时,应给予热情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自我介绍、主治医生、护士长介绍、环境介绍、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医院规章制度等;患者住院期间,根据不同时期疾病发生发展的知识,相关疾病知识以及怎样配合治疗、护理的知识,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等;出院病人怎样进行功能锻炼、康复要点、定期复查、随访等。这些护患沟通的内容,都需要护士运用语言来完成,从而使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掌握患者不同的个性及心理特征是交谈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护理给予病人的已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和生理上需求,而是心理和个性的满足[3]。对不同个性的人采取不同方式,对精力充沛、感情、语言、动作强烈迅速的“兴奋型”患者,注意谈话在平静气氛中进行;对性格较为固执,做事缺乏果断的“安静型”患者,谈话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措辞婉转;对年轻患者交谈要注意避免教训性的语言,以免引起反感;与老年患者交谈时应使用尊重、关心、体贴的语言,并辅以积极有效的倾听,增强交流效果。

3.3其它形式的沟通

宣传资料的沟通是进一步完善护患沟通的重要手段。病区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种卫生宣传资料,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有了更深的了解。患者意见征求本的使用,既反馈了护理质量,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改进,又促进对患者需求的了解。

高超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影响护患沟通的重要因素。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用娴熟的技术换取患者的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4结论

综上所述,护患沟通是一门艺术,要掌握这门艺术,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4],需要护士不断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探索,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使护患之间建立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同时利用护患沟通的正确方法去识别和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有效的护患沟通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护士与病人沟通技巧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08):977.

[2]鲁国英、杨莉、样结.沟通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桥梁[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0):74.

[3]王允下、张战地、陆毅.门诊部实施ISO9004-2国际标准.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1,(01):28-30.

[4]王美兰、厉琼、邱寿珠、陈秀清、陈晓宇.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能力调查及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8,(05):332-333.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篇3

1更新观念,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我院内科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既重视对医学生进行“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的培养,也注重教书育人,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爱心、细心和热心。但是,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各级的临床带教老师认真学习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所制定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3],让大家充分地认识到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是现代医学模式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职责所在。一位青年带教教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旧的医学教育模式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只关心如何掌握疾病的诊治,而忽视了与患者的交心,有个别医学生甚至只考虑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实践,而不顾及患者的感受或病情的变化。有研究指出,医疗纠纷的发生多是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交流或语言不慎,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或医生不满而引起的。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结合内科诊治过程,加强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讲授的病种较多,包括了多发病与常见病,其中的一些疾病与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其它的临床课程密切相关。在内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传统的、常用的体查方式是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例如观察患者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叩诊心界,触摸肝、脾,听诊心、肺等,所有这些检查过程均需要得到患者的适当配合,特别是针对女性患者进行心脏的有关检查时,更需要在检查前把检查的方法、目的向她们讲解清楚,以免引起误会。带教老师除了向学生讲解上述与患者沟通的目的和技巧外,还应强调一些检查的“常规”,如为女性患者作体查,特别是进行触诊、叩诊时,需要有一名护士或另外一位医生在场,不能“单独作战”。临床上,在进行具体医疗操作前,带教老师应认真地讲解操作的目的、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作出规范的操作演示。而当医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习时,带教老师应加强防范意识,放手不放眼,认真观察医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是否符合规范。当操作示教结束时,带教老师除对医学生及时总结整个操作过程的优、缺点外,还要适时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多讲一些鼓励患者的话语,让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由此也让医学生领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3加强岗前医患沟通的能力培训

国外的医学院校比较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如美国的医学院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等课程。在国内,仅在一些试点的高校设置了《医患沟通学》课程。我们认为开设一些有关医患沟通的理论课程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临床教学中能做到学而致用,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内科学的临床教学应为此作出积极的探索。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在医学生进入内科学的实习之前,为他们进行了岗前培训,讲授内科各专科的临床实习要求、注意事项。岗前培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针对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上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例如医患沟通意识薄弱,只关注病的本身,而不关心患病的人,医疗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不强,面对患者时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怕与患者沟通等,从职业道德、法律、伦理、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讲授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教师讲座示范,有高年级医学生谈体会,录像播放等。通过岗前培训,使医学生强化了医疗法制观念,认清医疗形势,提高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面对病人的自信心,为进入内科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重视语言技巧训练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篇4

静脉输液;沟通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之一。因此,静脉输液的途径、静脉输液中微粒的污染、成功的静脉穿刺、正确的拔针、静脉输液的沟通技巧、静脉穿刺的安全维护等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关口,现就如何在输液实践中进行沟通,谈一点经验。

1护士的形象沟通

据报道,84%的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基于她的外表[1]。仪表会影响沟通者的感知、第一印象、接受程度。因此,护士应重视自己的仪表举止,注重着装与修饰,力求给患者美感。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构成护士的外表美,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患者以很好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2]。护士自然大方、健康、高雅的仪表,服饰与护士角色相适应,体现了护士特有的精神风貌、尊严与责任、严格的纪律和严谨的作风。护士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调速度、手势、眼神态度,人与人的位置,距离等能表达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示个人复杂的情绪和感觉,这些能影响沟通的效果。面带微笑是进行沟通的关键,真诚的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试想,当我们去给一位患者输液时,你对他面带微笑,他的反应也是面带笑容,积极配合,不仅可以使你顺利完成操作,而且患者也会感到身心愉悦。如果你是带着一张“苦瓜脸”,他还会有好心情吗?还会积极配合吗?其次,对待儿童患者,舒适的“拍拍头、拍拍肩”,可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爱护,减少儿童对“白衣”的恐惧心理。在交往过程中,护士应具有被接受的亲切感,有利于沟通,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

2护士的言语性沟通

2.1正确应用语言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桥梁,我们与患者交流语言,通过良好的语言,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护理人员的语言和笑脸对患者来说是最好的药品。因此护士要重视言语性沟通带给患者的影响,语言要规范使用要准确,词能达意,通俗易懂。

2.2语言的礼貌性使用文明语言,最好用普通话,初次接触时,称呼对方,如运用“请”、“谢谢”“对不起”等。在病房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切不可以床号代替患者的称呼,应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职务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力求准确适当,尊称易使双方感情融洽,是护士与患者良好关系的起点。例如对老年患者,不能直呼其名,最好按职业职务称呼,如科长、老师,或以老张同志、先生、大伯、阿姨、叔叔、婶婶、大娘、大爷、大妈……相称;对同辈或以自己年龄相仿的患者,以同志相称,如王同志、李同志;对年青患者,以小张、小李、小王相称。

2.3语言的安慰性护士用语言安慰患者,可使遭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对不同的患者,要寻找不同的安慰语言,如对牵挂丈夫、孩子的女患者,可安慰她:“要安心养病,他们会照料好自己的。有不少孩子,当大人不在,他们反而更懂事”。对事业心很强的中年人或青年人,可对他们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对他们说:“既来之,则安之。吃好、睡好、心宽,病会慢慢好起来的”。从精神上给予安慰他们,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语言的道德性护士的语言应高尚,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力,对患者的隐私应严格保密。

2.5掌握倾听技巧倾听时不但要注意倾听的环境,还要注意倾听的姿态,在倾听时护士要采取积极的倾听态度,切不可漫不经心或边听边争论。倾听过程包括接受口语和体语两种信息,在与患者交谈时护士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倾听,并保持目光的接触,得体的姿势,用柔和的、鼓励的眼神和患者交谈,必要时可通过点头或语言使谈话继续。如“是吗”、“嗯”、“哦”、“知道了”,或者“今天听了你的情况,我对你的病情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下次再交谈。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恢复健康。[3]”认真倾听是护士对患者关注和尊重的表现,有助于护患间形成良好的关系[4]。

3护士的实际性操作沟通

护士应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因病痛的折磨让患者常感到烦恼和恐惧,害怕接受治疗和护理。熟练、优美的护理技术,不仅可以使患者在生理上减少很多痛苦,而且还会使患者感到满意、信赖并有安全感,护士熟练的操作技巧也是一种综合性非语言交流,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细节,在进行操作时,应做到动作轻,且准确,以免增加患者痛苦。例如,输液过程中,经常有患者说:“我的血管不好扎,你给我换一个好护士吧。”这时护士首先要给患者心理安慰,说明自己能理解患者的心情,自己会尽力一针穿刺成功,请患者放心,相信自己,而不能强硬说让患者自己选护士,撒手离开。其次,在交谈中要谨慎言辞,要尊重患者的隐私及拒绝回答的权力,避免使用夸大、错误的保证、说教、轻视、批评甚至威胁等阻碍有效交谈的行为和语言,以免引起患者反感。最后,要防止出现突然改变话题、过分表示自己的意见、连珠炮式的提问、答非所问、对患者的行为加以猜测等影响沟通的方式。

4护士的书面沟通

患者入院当天以入院健康教育为主,包括介绍医院、科室环境、设施的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订餐、就餐时间、责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并进行入院评估,护理诊断及检查目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同时在健康教育卡上填写需告知的内容,并把健康教育卡放入自制透明套内放在床头柜上,方便医患之间的互相沟通,第2~3天内根据疾病症状、体征口头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如:治疗目的及药物的名称、作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自我监测,特别强调使用头孢类药物不能饮酒等。护士还利用治疗和护理时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讲解饮食及睡眠对疾病康复的意义,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的知识对健康促进的意义。检查的结果随时在健康教育卡中反馈。“留言栏”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等重要记事予以留言,特别是有些患者因工作繁忙,有特殊的情况或特殊检查要求要向医生反映都可以附在“留言栏”中。住院期间护士应根据治疗及护理进展,将相关知识及时填写在健康教育卡上,对患者提高自护能力是个提醒。患者出院时根据患者的诊断、病情、预后给予口头说明,并将出院指导内容如:出院后怎样坚持服药、注意事项、康复措施、合理饮食、锻炼及随访等内容填写完整后交于患者,使其在出院后能够巩固住院治疗的效果,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同时附有专家、专科门诊一览表和科内联系方式,便于患者就诊和咨询。

总之,护患沟通交流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静脉输液时与患者良好的、多方面的沟通,能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度,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从而使患者心理放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易于穿刺成功。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适时地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是护士的责任,学习并掌握交流与沟通技巧也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110.

[2]王斌.人际沟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篇5

【关键词】眼科;门诊;沟通;咨询技巧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45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就诊观念和就诊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眼科门诊长期存在患者多、家属多、检查和治疗项目多、门诊医生少等问题[1]。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眼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高超的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咨询技巧,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提高自身素质

1.1注重第一印象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之一,门诊护士的工作表现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护士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护士应礼貌待人,衣着保持大方、得体,态度温和和蔼、诚挚,谈吐文雅,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掌握交流技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用实际行动关爱患者,贴心服务,爱岗敬业,以热情饱满的状态迎接每一位患者。

1.2加强专科护士的业务培训眼科门诊患者多、检查多、治疗项目多,几乎所有专科检查都集中在门诊,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专科各种疾病及治疗护理要点,加强业务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提高技术质量,潜心钻研,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好诊室准备工作,维持好就诊秩序,诊室内保持安静。及时正确分诊、预诊和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患者候诊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针对不同患者的语言沟通及护理

2.1初诊者的语言沟通及护理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感到困惑、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给予引导。门诊的患者多、就医心切,常会出现不必要的争吵。门诊护士要富有同情心,视患者如亲人,理解和体谅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烦恼和困难,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和需要,及时耐心地给予帮助。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就诊流程,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合理规范地疏导管理,避免和减少患者就医时的紧张和候诊时的拥挤,缩短等候时间,使门诊工作流畅、高效。共同创造出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就诊环境。

2.2急诊患者的语言沟通及护理眼科急诊多以眼外伤多见,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对突发事件产生恐惧不安心理,门诊护士应掌握轻、重、缓、急的原则,协助患者提前就诊,配合医生积极治疗[2]。接待患者时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动作要迅速,操作要熟练,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以坦诚的态度做好其他候诊患者的心理疏导,争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2.3老年患者的语言沟通及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加,器官功能的减退,老年患者多表现出固执、多疑、行为缓慢、爱唠叨、焦虑等。护士应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老年患者要满怀爱心、耐心和诚心。根据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给予患者一个恰当的称呼,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交谈时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言谈举止要适度,面带微笑,语言要和气,吐词要清楚,用真诚的行为和细致周到的服务换取他们的信任,激发其积极情绪。

2.4儿童患者的语言沟通及护理孩子是现代家庭的主体,一旦就诊则全家出动,上至父母,下至亲朋,医护人员需要对每位家属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稍有疏漏,就会引起不满。医护人员熟练使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3],接待患儿时面带微笑,身姿端正,声调平缓,眼神要流露出亲切和关注,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取得患儿的信任,主动配合各项操作。对不同的交谈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2.5门诊手术患者的语言沟通及护理对门诊手术患者须进行手术前的健康教育,仔细阅读病历,了解病情,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各种疑问,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详细介绍该项手术的名称、麻醉方式、手术目的、过程及配合要点,用疏导的方法去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增强其信心。用适当的语言交代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进入手术室,患者普遍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缺乏安全感,这时护理人员应诚恳地向患者进行解释、安慰[4],手术过程中护士始终守候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主动向患者说明术中情况,肯定患者在手术中的积极配合。同时对患者现有的不适给予解释和疏导[5],详细交待注意事项、用药方法及复查时间。

3眼科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咨询沟通技巧

3.1电话咨询的患者通过电话咨询的患者,大多数都是愿意来院就诊的潜在人群。电话咨询人员的表现是医院留给患者的第一印象,患者往往通过咨询的结果,判断是否来院接受治疗,如何说服这些潜在的患者来医院就诊需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除了具备商业化的电话咨询服务要求外,比如礼貌、耐心、热情,同时还需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强调最重要的是患者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安全的手术和更好的术后视力,并且应明确地建议患者来医院接受检查。

3.2来院咨询的患者对于来院咨询的患者,咨询人员应与患者建立朋友式服务的医患关系,举止大方,态度和蔼,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需求,耐心解答各种问题,介绍不同的术式和设备的特点,然后根据患者自身的条件和期望值,推荐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交谈结束前记录下患者的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知晓医院的渠道和请他向朋友介绍你的医院,这不仅会给患者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还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3.3术前谈话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前,了解患者要求做手术的动机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效果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经过耐心讲解和谈话,消除患者不切实际的期望,对手术的疗效更容易满足。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及对视力的要求,制订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前还需要通过谈话、录像或宣传册向患者介绍有关手术的原理、过程、手术方法,增进患者对手术的了解。

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想要吸引更多的患者来到医院,除了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技术水平外,还需要在细节上满足患者的需要,更应该在医疗沟通、咨询方面给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在未来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沟通咨询技巧不仅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还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桂霞.眼科门诊病人需求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9):1080-1082.

[2]林英,杨霜.门诊候诊患者的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5):78.

[3]赵红,苏建华,乔丽娟.护士的礼仪与护患关系[J].哈尔滨医药,2006,26(5):100.

[4]雷亚文,杨晓莲,杨丽娟.浅谈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艺术[J].中国医学创新,2011,1(5):129.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篇6

【关键词】社区;护患关系;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6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病人将向社区转移,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1]。社区护理是国内护理在21世纪发展的方向[2]。在飞速发展医学模式改变的今天,作为一名社区护士,我们不能只注重护士的各项操作技能,而忽视了病人的需求,只有掌握了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善待病人,才能赢得医疗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对象并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等为重点来开展医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中,护士与患者(以下简称护患)沟通的技巧与护理技术同等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社区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能否有效实现。

1护患关系的明确与沟通的概念

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是护士与患者通过特定的护理与被护理而形成的关系。与一般的人际关系不同,护患关系中护患双方的共同目标是为恢复健康、维持健康和促进健康。这种关系既组成了护士人际关系的主体,是护士职业生涯中最大量、最经常的人际关系,又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从门诊到病房、从治疗到护理的整个过程。连接护患关系双方的纽带是医疗和护理,而围绕医疗和护理护患双方在技术、情感两方面发生的一系列的交往就是“沟通”。

2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2.1外在形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着重大的作用。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良好的服务态度等外在形象至关重要。在接待病人时,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病人,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护士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态度和蔼、平易近人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良好修养的表现,在交往过程中,护士应具有被接受的亲切感。

2.2根据病人年龄选择适当称呼:要尊重病人,选择适当的称呼往往是我们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起点。到社区服务站接受治疗的病人,常常需要连续数天接受治疗,我们要熟记病人的名字,让患者感到护士的关注,有利于消除紧张心理。

3语言交流是护患沟通的重要工具

3.1要善于抓住与病人交谈的机会"无论给病人做何种治疗,都必须用语言来与病人进行沟通,以减轻其思想顾虑,取得良好的配合。与病人沟通,可以随时随地。在为病人肌注,静脉推药或抽血时,可以一边操作一边与病人交谈。这样,既分散了病人的注意力减轻了疼痛,又能了解病情,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如对糖尿病病人可以指导其测量血糖,交给他们食物量交换法和学会各种营养要素的餐次分配,制定午餐食谱。合理地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3]。

3.2控制谈话局面,有针对性的交谈:与病人交谈时应有主题,有目的的交谈。要针对病人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话题应围绕病人的病情。将谈话内容限制在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

3.3学会安慰鼓励病人:人遇到不幸时,常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安慰和鼓励,对于老年人及感情脆弱的病人要多用这安慰性语言,对于儿童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对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合并症较多,预后差的病人,抓住他们易产生焦虑,接受教育的态度不积极的特点,指导他们如何控制症状,配合治疗,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激发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4善用非语言交流,掌握聆听技巧

积累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建立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护患沟通机制,是完善护患沟通渠道的基本保证。在沟通过程中,护士的知识就像一种“精神营养”,通过沟通,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患者,不断劝慰、激励患者,使患者的怨恨得到消除,激动得到平息,同时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为病人做治疗时,要善用非语言交流。护理过程中常用的非语言交流信息系统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身体的姿势,以及必要的触摸。如对儿童、老年人及重病人。有时对病人的关心和体贴,可体现在一个细微的动作中。如触摸病人的额头,在寒冷的冬天,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都可以温暖病人的心,体现出亲情的关怀。

倾听不仅是指听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包括了生理的,认识的和情感过程[4]。倾听过程包括了接受口语和体语两种信息[5]。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护士要全神贯注的听病人倾诉,注意保持眼神的交流。在交谈过程中护士要耐心,适时地给病人讲解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要随便打断病人讲话,以示尊重。

5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

护士在为病人做各种注射时,要掌握无痛的操作技术,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分散病人注意力。在各种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护士熟练的操作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是维系护患关系沟通效果的纽带。

护士掌握了与病人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在护患交往中服务于病人,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交往技能,可以为医院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社区群众就近得到可以信赖的医疗保健。让社区卫生服务站真正成为社会的一个亮点。

在建立护患关系过程中,作为沟通的主导者,护士除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根据社区护理实际需要及患者的主要特点因地制宜掌握相应的人文、心理、营养、教育等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交流技巧相融合,创造性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构建一个良好、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在社区护理岗位上为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清,梁宏材.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的障碍和所需配套政策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8:398

[2]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中华护士杂志,1999,34(8):503~504

[3]刘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疾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