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课程与教学研究(收集3篇)

来源:[db:出处] 时间:2024-06-25 手机浏览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内容;MFC类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24-0065-02

1引言

VC++程序设计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是一门非常重要得课程。2006年教育部规定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为1+X,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和数据库等。如果不学习VC++程序设计就很难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和数据库的实现手段,也就难于理解这些课程真正的原理概念。据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关人士透露,微软研究院均采用VC++开发应用程序。因此“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设置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容易学好VC++。

然而,VisualC++一向有“难学”的名声,许多初学者视学习VisualC++为畏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VisualC++(包括MFC类库)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难于理出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习路线;另一方面是其AppWizard自动生成的程序专业化程度高,代码量大,结构复杂,以其为基础编写的例题难于为初学者理解和掌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是许多专家教授非常关心的问题。

2“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定位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使基础不高的初学者也能很快地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做到精益求精,对于非主流技术的内容坚决删除,具体特点如下:

(1)在设计本教程内容时,以面向对象的和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的思想贯穿全书。

(2)重点介绍几个而不是全部具体的MFC类库,过渡平缓,对初学者来说,入门容易。

(3)内容完整,难度适中,每道例题的代码并不很多,容易理解,对于组件和ActiveX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4)举例恰当、方法适用、技巧很有代表性。

3我校“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2000.2~2004.7),C++与可视化并举,注重能力培养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由DOS已经发展到Windows,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功能强大技术已经开始对教育产生影响。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领域率先将教学语言转移到以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VisualC++为主的教学上来。“Visual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部分和可视化部分,其中前8章为C++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后8章为可视化程序设计部分,选用的教材为刘路放编写的《VisualC++与面向对向程序设计》,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具体方法是我们将C++知识归结为五个教学关键点,即:

(1)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2)科学计算程序设计;

(3)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

(4)类和对象程序设计;

(5)文件操作综合题。

效果分析:

(1)在压缩了总计划学时的前提下(由改革前的两门课程85计划学时缩减到改革后的一门课程64计划学时),更新了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编程素质,使他们具备了面向对象和可视化编程等新型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由于重视实践环节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2)积累了大量适合学生实践练习的中等规模的程序集,经汇编整理编写了一部VisualC++案例集《大学Visual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共收集整理老师学生编写的案例33个,适合于学生练习和考试。

第二阶段:(2004.9~至今),分类分层次培养,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成熟

2004年,针对国家提倡发展国产软件的国策,为了克服过分倚赖微软Windows平台技术的弊端我校率先实践了从Windows向平台无关技术的过渡,编写了教材,开设了实验,构建了开放软件平台。教学语言也从微软的VisualC++过渡到基于开放平台的C++。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分类、分层次、适应性教学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课程特点进行使学生可以选取更加个性化的课程。在大面积开出的C++基础上,广泛开出选修课程(Java、Delphi、、VC++开发技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学习。

具体方法是“C++程序设计”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上课32,上机32,教学内容仍然围绕5个教学关键点。在学完“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后有部分学生选择了“VC++程序设计”,该教材第一章即介绍可视化部分,不包括C++的基础知识,总学时为32,上课16,上机16。教学内容围绕3个关键点,即:

(1)掌握添加消息处理函数的方法;

(2)掌握将控件映射为对象的方法;

(3)掌握两个工具(对象浏览器和ActiveX控件测试容器)的使用。

只要学生能够掌握这3个关键点就会发现编写VC++程序并不比编写VB程序困难多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VC在功能上比VB强大。

效果分析:

(1)由于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划分明确,学生普遍认为“C++程序设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课程,以2006~2007年第2学期机械学院二年级学生为例,程序设计课程平均成绩为76.5,学硕班成绩为85。

(2)“VC++程序设计”选课人数逐年增多,2007年上半年选课人数在电信学院全校选修课选课人数中排名第一,2007年下半年在全校选修课中该课程与“影视欣赏”、“书法鉴赏”等课程的选课人数在全校并列第一。

4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

(1)考试方法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我校自主研发了计算机考试系统。该系统利用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采用分布对象技术和动态Web技术,以自适应的方式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技术起点高,功能强,在同类系统中具有先进性。

它以大型题库为基础,融练习、测试和考试于一体,可以同时满足大批学生的课后练习、自测,以及教师组卷、考试、改卷以及成绩分析的要求,提高考试的客观性、标准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开展创新活动,为尖子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指导师资,并且宣布与考核办法挂钩的办法,使得有约10%左右的学生成为尖子。

创新活动由教师命题,要求在期末考试前完成实验,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考核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50%;对于特别突出的学生,可免试。

创新活动选题范围没有限定,可以为算法研究、游戏编程、动画制作、网页编程,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但必须经任课老师批准,进度要求如下:

(a)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须向教师申请。

(b)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算法选择、技术路线、技术难点、进度安排。

(c)有过开发经验的学生可同时提交以前完成的项目资料(含程序及文档等)。

(d)经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后,对于部分学生可提供创新机房的免费机时,并可安排讲座。

(e)设置中期检查,参加实验的学生应提交中期报告,内容包括完成情况、修正的进度安排、技术路线、技术难点。

(f)期末考试前一周安排实验答辩,对于免试学生在考试前通知结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我校选用的教学方法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很好方法,取得了教与学相互促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建军,冯博琴,刘路放.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

[2]冯博琴,刘路放.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6-0000-01

VBProgrammingCurriculumTeachingResearchandExploration

YangWentao,SiYingshuo,ZhangSen

(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Most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VisualBasicprogrammingasanon-computersciencestudentsstartlanguage.Inthelearningprocess,studentsoftenfeelabstract,boringanddifficult,resultinginfearofhardship,impactonteachingeffectiveness.Inthispaper,combinedwithyearsofteachingexperience,onhowtoimproveteachingmethods,solvetheproblemofprogrammingboringhardtounderstand,tostimulatestudentstolearninitiativeandenthusiasmandotherissuesindepthInvestigate.

Keywords:VB;Programming;Teachingmethod

引言:新时期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面临着重大调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提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涉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四个知识领域和“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基础、应用技能”三个层次。

VisualBasic(以下简称VB)程序设计属于第二个知识领域和第二层次。该语言具有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简单易学等特点,对于初学者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特别地,由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广泛开展,或多或少给高校的此门课程的开展起了铺垫作用,故大部分高校选择VisualBasic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的高级语言。同时,VB程序设计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之一。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算法思想,因而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进入编程状态比较慢。这就要求教师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程序的兴趣,进而培养程序分析和设计能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有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会感到茫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VB教学中首先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完这门课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他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让每个同学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极大的推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课程的第一堂课老师应该准备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准备一些有趣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先不讲枯燥的理论,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简单的程序实例。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以后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本教改小组多名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制定出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它包括三大模块,并循序渐进的加强难度和深度。

(一)基础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思想和设计方法、VB开发环境、VB基本语法和程序控制结构、数组、过程以及常用控件的使用。以"够用为度"为原则,弱化实践性不强的细节,强化基础重点知识。

(二)应用模块:主要是窗口设计中的所需对象,包括菜单、图形操作、界面设计和文件操作等内容。

(三)拓展模块:为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提高部分,包括数据库编程技术、多媒体编程技术、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等,使得学生对简单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重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计算机语言VB的教授过程中,采用了问题驱动法、条件迁移法、实例演示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综合地使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驱动法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总结探究,逐步掌握程序的设计步骤、VB教学内容的难点、易错处。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书本原有程序为基础,通过改变和增加条件让学生独立对程序进行再分析、再理解、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VB课程被安排在多媒体电化教室进行授课,而且VB具有可视化程序开发图形用户界面通过本地窗口、监视窗口以及立即窗口,可以让学生真正观察到程序运行的步骤、变量值的变化、表达式的运算结果等。

实例演示教学法从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VB程序面向对象设计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以VB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为例,主要向学生演示了三个程序。“欢迎学习VB”程序让学生生动地了解了什么是对象、对象三要素、事件驱动机制及VB程序的编程步骤等,简单的实例演示了VB简单、易学等特点,加强学生学好VB的信心。“计算器”程序让学生了解到学会VB能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VBA在PPT中的应用”程序进一步展现了VB语言的实用性,让学生充分了解VB的各种实际应用,引发了学生探索和研究VB深入应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需求。这种实例演示教学打破守旧以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

四、科学评价手段和体系

由于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此,在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一)理论考试。考试内容需把握课程大纲基本要求,体现课程主要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提倡和鼓励开卷考试,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知识,而是考核学生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上机编程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写一个简单实用的完整程序,并上机调试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编程能力、代码质量、出错情况和程序调试能力等给出一个综合成绩。

对于考试的考题类型,尽量增加题型,增加灵活性。少出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学生解题时能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由于课程要求的部分重点难以在期末考试中体现,并加大平时考试所占总成绩比例,对有独立见解或创新的学生加鼓励分,奖励有主见、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

五、结束语

教学方法创新永远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各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VB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案例、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本文是在多年VB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对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心得。

参考文献:

[1]蒋延杰."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10,12:83-84

[2]苟平章,任小康.VisualBasic程序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蓝岚翎.VisualBasic教学方法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肖丽,包骏杰,王璐,石熙."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523-525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学分析法;交通运筹学;项目化教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张文会(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邓红星(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1006)、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交通运筹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5-02

“交通运筹学”是为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的应用科学,其特点是将交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归纳为抽象的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该课程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运力优化、道路网络模型化、车辆的合理调配、运输企业经济分析与决策、车辆及乘客排队模型分析等。“交通运筹学”一般是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物流技术”等课程的先修课程。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往往使学生注重基础理论的重复推衍,对一些模型死记硬背,缺乏针对交通运输工程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国内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开设该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大多为管理学领域的《运筹学》,只是针对不同的研究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因此,管理学专业领域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张润红在“运筹学”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精讲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李志猛、祝江汉研究了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了教学原则。山东大学胡发胜、刘桂真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运筹学”精品课的教学改革过程。武汉理工大学罗荣桂、原海英探讨了“运筹学”的特点,分析“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差异化处理。东北农业大学王吉权、王福林、夏吉庆分析“运筹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运筹学”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浙江大学温日琨进行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运筹学”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大纲设计,对理论教学内容、实践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上述教学方法改革对本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教学内容改革并没有体现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为了培养具有运筹思维能力和优化意识的创新型交通运输工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因此,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交通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探索发现,该课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强调数学基础

运筹学是一门以数学为主要工具、综合运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寻求问题最优决策方案的学科,其研究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数量化的辅助信息。

2.系统性和最优性

“交通运筹学”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分析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局性的应用和综合优化问题。运筹学的最终目标是最优性,既要从空间上寻求整体最优又要从时间上探索全过程最优。

3.应用性

运筹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转向民用部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很多优化技术都以运筹学作为理论基础,如车辆行驶路径优化、车流波理论、配送优化问题等。

4.多学科交叉性

运筹学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人们提供最优决策服务,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支,包括数学规划、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对策论、设备维修更新理论、搜索论和可靠性理论等。

上述特点决定了“交通运筹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偏重管理领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利用、设备最佳运行等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运输问题、网络模型、网络计划、动态规划”等;决策理论:主要研究方案或策略的最优选择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决策论、对策论、存储论”等;随机服务理论:主要研究随机服务系统排队和拥挤问题,探讨随机服务系统的服务效率、绩效评价和服务设施的最佳设置等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排队论”。

根据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材中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包含“网络计划、决策论、对策论”等内容,“物流技术”课程包含“存储论”等内容。因此,笔者重新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确定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可见,“交通运筹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线性规划、网络模型和排队理论,每个模块下有若干个子模块,模块间有机结合构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以每个模块的理论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

三、教学方法改革

“交通运筹学”中的基本理论相对抽象,计算方法较烦琐和枯燥,因此笔者基于CDIO理念,以工程项目为中心,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个人能力。

1.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即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基于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工程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各模块设计的工程如下:

(1)运输装备合理配置问题。旅客运输公司拥有三种类型的客车(豪华、中等、一般),每天向三个城市运送旅客,每辆车上的载客人数、去往三个城市的总人数、票价均已知,要求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出最优车辆配置方案。

(2)路段最大交通流量问题。已知某城市路网的拓扑结构图,每条路径的最大交通流量已知,要求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计算从起点至终点输出的最大交通流量。

(3)高速公路收费站优化问题。某高速公路入口处设置一个收费站,已知车辆到达和收费时间的分布函数,要求计算收费站空闲的概率、车辆平均排队长度、车辆平均排队时间,并评价该收费站的运行状况。

限于篇幅,上文只是简单叙述了项目概要,学生按照项目的具体内容,带着问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分组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把每个自然班分成4个小组,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后实践,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该小组的任务分解、上下沟通和任务汇报,并记录小组学习和讨论过程。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沟通使每个学生均获得进步。

四、实践教学改革

1.计算机求解

“交通运筹学”用于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问题时,往往涉及变量多、约束条件复杂、手工计算难度较大的问题,需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求解。在教学中,增加计算机模型求解实践,使学生能够应用运筹学软件,求解多变量、多约束的最优解和最优值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编写算法程序。教学中运用的求解软件为WINQSB,每学期安排3~4次课(6~8学时)。

2.建模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课程组教师设计题目,组织交通运筹学建模竞赛。竞赛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计难易程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要求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3.实习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拓展实习基地,如增加了旅客运输公司和物流园区实习,在实习中渗透“交通运筹学”的优化思想,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工程教育模式中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拓展。

五、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教学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法,“工程项目”的引入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查阅参考文献。有些同学和小组更为认真,主动提出新的算法并编写求解程序。

2.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小组中的一员,通过会议、聊天、邮件和其他方式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在竞赛中,小组中每个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为本小组的荣誉而学习,提高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润红.从整体角度对工程管理专业《运筹学》教学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94-95.

[2]李志猛,祝江汉,邱涤珊,等.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9-61.

[3]胡发胜,刘桂真.国家精品课程运筹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7):9-11.

[4]罗荣桂,原海英.运筹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