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技术总结(收集3篇)
审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1
破格晋升的人员除具备中煤总局煤地发[**]182号文中规定的破格条件外,还必须是近两年内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优秀者。
二、统考专业技术系列的评审
凡国家统一组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的系列一律不再组织相应级别的评审,如经济、统计、会计、审计、计算机等,考试要求按照国家或地方文件执行。
四、院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院工程系列的初评工作,每年八月下旬召开一次评审会,经院初评委评审通过的任职资格,由院人事部门审核后下达任职资格通知,并办理相关手续。
三、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
(一)、凡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认定的,都必须严格按照中煤总局煤地发[**]182号关于印发《**煤炭地质总局关于继续开展经常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执行。
(二)、凡由**局、总局评审的各系列,其职称外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考试,且必须合格。
(三)、需要参加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在参评的上一年度末提交个人书面申请,并提供个人相关资料,无个人申请的院初评委、人事部门将不予评审或受理上报评审材料。
(四)、专业技术人员在参评高一级专业职务时,其专业工作年限的认定,严格以实际担任专业技术工作年限计算,不得将参加工作年限视为专业工作年限。
(五)、年度考核结果,以院专业技术考核委员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的考核结果为依据。
(六)、参评人员的学历要求。
1、启始学历:以教育部门认定,由学校、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准
2、后续学历:含自学考试、电大、职大、函大、夜大等毕业生必须有学历档案(包括入学时的报名材料、入学考试成绩并加盖省部级的成人教育委员会招生办公室公章)和省部级教委验印的毕业证书。
五、考核
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考核不称职的应予解聘或低聘,且不能参加高一级职务的晋升。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可以低职高聘。“优秀”等级比例不得超过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5。考核工作由院技术管理部门负责、会同人事部门实施。
六、职务聘任
(一)、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应在核定的岗位职数内,在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按岗聘任(或破格聘任),任职期满,根据考核情况和工作需要决定是否继续聘任。
(二)、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院将解聘、低聘或缓聘:①不能认真履行职责;②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二个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③任职期间发生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的;④违法违纪受到行政记大过或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的。
审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建设单位;设计;质量控制
Abstract:thebuildingdesignisthebasisofbuildingprojects,forthewholebuildingconstructionproject,implementationplayacrucialrole.Thispaperdiscussesthearchitecturedesignprocess,strengthenthelinkdesigntheimportanceofthequalitycontrolandnecessity.Putforwardthedesignplan,basicmaterial,askeachothermaterialanddesigninputfile,thecontrolofqualitymanagementmeasures,andthedesignscheme,preliminarydesignandconstructiondrawingdesignoutputfilequalityassessment,validationcontrolprogram,soastoformacompletedesignquality.
Keywords:theconstructionunit;Design;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建筑常因设计不当而造成施工环节质量难以保证,给工程安全留下隐患,因此,多数建筑中的问题需要一个自我意识的过程。在自我意识的设计中,问题的定义、制约、解决方案是有待于在设计过程中决定的。因此,设计者不仅设计待建的建筑物,而且制定设计这些建筑物的过程和程序。建筑师必须决定设计应怎样进行,何时检验各相关的阶段以及怎样使这些阶段的工作影响设计结果。建筑师必须将设计过程明确地划分为更细小的阶段,以便于更多的技术人员参与。以上原因使建筑师必须将设计过程与代表整个设计问题的抽象部分结合起来,使之适合于设计过程中某个参与者的意图,并使之易于从整体中分离开来。
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定的空间形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设计过程并不仅仅是形式创造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行为,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必须以解决待定的问题,满足业主和使用者的要求为基础,并受环境、经济、文化、技术和法规等因素的制约。设计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程序基础上进行,并且最终将受到实践的检验。从系统化的观点看,完整的设计过程应包含建筑计划,建筑设计及建筑评估三个阶段(如图1),而每一阶段都应有其完整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这样,每个环节才能有效地、正确地衔接,以保证最终设计作品在技术、经济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图1系统化建筑设计的过程机制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建筑设计市场日趋饱和,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设计单位能够考虑到设计质量、建筑功能、设计收费、交图工期四个方面满足国家政策、规范以及业主的要求,但仍有少数设计单位、管理层及设计人员过分追求产值与进度,忽略了设计质量,没有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内部管理混乱:无计算书进行设计、无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无严格的校审签字制度等等,很容易导致设计质量问题。还有些设计单位,设计人员为避免出现大的质量事故,往往任意加大材料用量及强度等级,结果造成浪费严重,工程最后的实际造价往往超出预期投资许多。还有的设计部门,设计完成后,不是主动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服务,而是被动地等业主找上门反映问题才去解决。更有甚者,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不配合的态度,这样不仅难以保证工程质量,而且往往是完成一项设计,失去一个顾客,结果是“失了业主,丢了市场”。
目前,我们国家不但对建筑施工进行质监或监理,而且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审查把关,对设计中不符合规范规定,尤其是违反强制性标准条文的部分,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加以改正,出具变更设计。作者在日常的施工图审查(技术性审查)中发现,无论是大设计院还是小设计院;无论是技术、功能复杂工程还是简单工程;无论是一级注册建筑师主持的工程,还是二级注册建筑师主持的项目,多多少少都存在违反强制性标准条文规定的地方,一般的规范标准更不用说,图面上的错、漏、碰、缺更是在所难免。有个别项目,通过技术性审查,消除了严重的质量隐患,有的还为业主节约了近百万元的工程款。因此,加强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势在必行。具体办法有:结合项目特点,收集翔实的设计技术资料,在设计过程中结合设计进度,及时与有关部门如城建、规划、消防、抗震等部门进行协调,以及加强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努力推行限额设计,认真编制、审核设计概算等等。
此外,在设计质量控制上应坚持质量考核,把质量考核的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做到按项目、设计阶段、时间进行考核,从而提高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也应积极配合业主搞好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并加以解决,使业主真正感受到设计单位对质量的重视。
在建筑设计活动过程中,主要抓以下环节的控制:一是抓住设计策划、方案、施工图的评审工作。这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关键,严格执行按资质执业的规定,明确各责任人的职责,方案评审发挥集体的智慧,评审内容要求具体详细,同时落实创优质量目标;二是抓住设计输入和技术接口工作。它是保证设计依据可靠性的重要环节,着力加强项目负责人对业主提供设计基础资料的有效控制,加强设计采用的标准、规程、规范的准确性,加强对各专业间互提资料的准确性及可追溯性;三是抓好设计过程的验证工作。各岗位要尽职尽责,校审意见要具体、有针对性,对修改后的意见要确认;四是抓住设计输出的会审、审定、会签工作;五是建立质量信息渠道系统。由相关部门负责处理质量信息反馈意见,并通过抽查、审定等环节,负责内部质量信息的收集。这样,使整个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具体办法如下:
1设计计划的制定
在下达设计项目任务,确定设计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审定人、审核人、校对人和设计人后,设计总负责人应主持并会同相关专业负责人研究设计任务内容、设计范围及设计基础资料,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设计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设计计划。设计计划包括:设计任务综述(概况、设计范围、设计阶段划分、项目管理级别);设计进度(设计起止日期、评审日期、会签日期、交图日期、项目配合进度);人员配置(设计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审定人、审核人、校对人、设计人);技术标准、规范等有效版本的配置(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标准图集、整理图集及计算机应用软件);主要技术要点,即预测主要技术关键点,并针对其确定质量保证措施;应展开的活动(设计评审、验证、确认);会签,设计会签由设计总负责人主持,相关专业代表参加。
2设计输入及其评审控制
所有设计输入文件均应填入《设计输入及其评审表》作为设计依据(包括经验证合格,作为设计输入的顾客财产)。
3专业互提资料管理办法
各专业互提资料必须以文件形式传递,提条件人随互提资料填写《专业互提条件单》,由提条件的专业负责人校审并在互提条件单及互提资料上签字,经设计总负责人验证并在互提条件单上签字后,交专业负责人签收并组织实施。各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图、数据和要求等条件,必须确切地表述本专业的意图,它是有关专业设计的基础资料和依据,应符合以下规定:
各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各级人员应认真审核签字,未经签字的设计条件不具有效力。设计总负责人应认真做好图纸会审、会签组织工作,严格检查各专业互提设计条件实施情况,做好协调,确保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4设计评审管理规定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对设计进行系统地评审,填写《设计评审记录单》。方案设计阶段应对设计人提出的方案草图进行专业设计评审,大型复杂方案设计还应进行综合设计评审;初步设计应进行专业设计评审和综合设计评审。初步设计文件交付前还应由各专业副总建筑(工程)师进行评审,填写《初步设计文件评审记录单》;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当无需修改方案时,可不对方案进行评审,当对方案进行修改后,修改专业应进行本专业方案设计评审。施工图设计文件交付前均应以各专业会审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审,填写《施工图设计会审、会签记录单》。
5设计文件校审
为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必须对设计成果进行验证,设计验证是通过对设计文件的逐级校审进行的。校对是第一道关,对图面上差错和疏漏,从尺寸标注、画法、图例、对应关系、计算过程和结果、选用标准图等均需仔细检查核对,并认真填写《设计文件校审记录单》;审核是第二道关,是三审制度的关键,须对设计方案、设计标准、设计原则、满足工艺及使用要求、执行规范,特别是国家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情况进行审核,并继续指出校对人未能提出的差错,认真填写有关记录,设计人员按审核意见修改设计文件,经审核人认定签字后,提交审定人审定;审定是最后一道技术把关,审查设计文件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可信性、可实施性、适应性和时间性等七项重大方案原则和技术措施等。三级审核责任人必须有一定的资历和设计经验,技术水平须高于设计人。校对人宜由中级职称或最少3年以上的经验设计者担任;审核人应由专业主任建筑(工程)师或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审定人一般是本专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由副总建筑(工程)师或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担任,且具备高级职称。
在设计开始及设计过程中,设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即设计者,应对设计方案、设计原则、技术措施等反复思考论证,力求周到完善。并经常和审核人、审定人沟通、商量、研究,以求得指导和帮助;在设计图纸出手前严格进行自校、自审,对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要仔细检查、核对,尽量减少差错,认真做好各专业之间的图纸会签工作。
实践证明,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成果,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才能增加在设计市场中占有的份额。由于咸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坚持加强设计质量管理,积极推行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实施以质量求生存、以优质服务求发展、以先进技术求振兴的战略目标,使单位的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审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审计专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1.001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1-0004-05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5月,中注协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全面启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其中,审计效率和审计专长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实力的重要因素。关于审计效率,管亚梅(2007)认为审计效率是指审计主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审计工作量,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效率=审计目标完成情况/审计主体时间、精力投入量。杨永森(2008)认为审计效率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它测度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当前生产点土的效率与其处于“有效”前沿面上的效率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将多种资源转化为各种审计服务的能力。许汉友、汤谷良(2009)等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是审计质量和成本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在保持一定审计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效益最大化。在提供相同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投入越少,审计产出越多,则其审计效率就越大。陈小亮(2009)认为审计效率是指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工作中,在保证既定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会计师事务所所投入的审计资源与所取得的审计业务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见,学者们对审计效率的认识均来源于“生产效率”的概念,认为审计效率反映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活动中产出与投入之比。关于审计专长,夏立军(2004)认为,审计师行业专长(即通过事务所专业化经营后获得)是指审计师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专有知识和专业技能;余玉苗(2004)认为,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即事务所专业化)是会计公司基于对行业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高度重视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特点是在某种或少数几种行业的审计业务中培育了特殊专长。纵观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审计专长的研究较为侧重于会计师事务所在某一行业的专业水平,而对事务所自身的审计实力研究较少。本文以中注协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样本,对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2文献回顾
2.1审计效率
Chia-chiLee(2009)用DEA分析方法研究台湾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运营效率,结果表明,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效率越高。Chen(2008)等研究指出,市场份额对会计师事务所生产率有确定影响,竞争程度加剧,市场趋于寡头垄断,将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丰厚的利润。Banker,Chang,Cunningham(2003)等人和Chen,Lin(2007)的实证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生产率成长更为显著,而且不同人力资本对效率有确定的影响。Chang(2007)的研究发现,除了验证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效率的正相关关系外,事务所年限和雇员比率也对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贾宪威、刘文(2010)等认为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事务所规模、拥有的客户资源及宏观环境。他们运用DEA-TOBIT两阶段检验方法,对我国2008年总收入排前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运营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实践已经初现成效,人力资源和事务所规模都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的重要因素。
2.2审计专长
国外学者Zeff&Fossum(1967)提出了审计师市场份额(Auditor'smarketshare)法,以审计师i在行业k中的市场份额,即审计师i在行业k中获得的审计收费占行业k中的总审计收费的比重来衡量审计师在某一行业专业化经营的情况。针对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YardleyKauffmanCairneyetal(1992)在1992年提出了审计师投资组合份额(Auditor'sportfolioshare)方法,即以审计师i在行业k中的审计收费占审计师i总审计收费的比重,以衡量审计师的行业专业化经营。之后Neal&Riley(2004)又提出了“加权市场份额”(Weightedmarketshare)的方法,以审计师市场份额为基础,审计师投资组合份额为权重,来衡量审计师的行业专业化经营。以上学者都是集中反映事务所专业化经营后的结果,如在某一行业的市场份额很高或是在某一行业取得的收入占事务所的收入有相当比重。而刘桂良、宋丹兵(2006)认为衡量审计师行业审计专长的指标分为审计师行业审计专长的显性指标和对形成行业审计专长有影响的因素两大方面。其中“显性指标”为审计师的知识结构、审计信息储备,“影响的因素”为审计师的执业特征。
纵观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效率和审计行业专长的单独研究较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是对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且学者们对审计专长的理解都是集中反映事务所专业化经营后的结果,而对事务所专业化经营的形成过程几乎毫无涉及。本文认为,事务所专业化经营是指以审计师的技能与服务对象的“专”,来实现审计产品的“精”与“高”的特色经营战略。因此,本文以中注协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样本,首次对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3研究假设的提出
余玉苗(2004)在分析行业专门化对审计效率的影响时,认为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使审计师积累越来越多的行业专门知识和技能,而这些行业专门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交易流程,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使审计师行业知识培训成本分摊在更多客户身上,降低了为每一客户承担的审计师行业培训成本,从而提高了事务所的审计效率。张琴、吴文鹏(2015)以2007-2013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和投资效率的关系。得出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帮助公司提高投资效率的结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减少委托问题,有效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与公司长期合作中,可以利用自己在该行业更权威更深刻的理解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帮助改善公司的投资决策,并最终提高投资效率。可见,在审计师独立性既定的条件下,审计师如果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判断力,较强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储备,就能较快地帮助客户搜集审计证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于是,我们有以下假设: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呈正相关。
4实证研究及其结果
4.1样本选取
我们以中注协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研究样本,部分数据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2015年综合评价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如表1所示(仅列举出前20名会计师事务所数据)。
4.2模型建立
4.2.1衡量标准
(1)审计效率。俞彩平(2010)通过对31个省级审计机关2002年――2006年的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审计执行力度越大、处罚力度越大,审计效率越高的结论。在审计领域,由于电子网络的发展,审计人员开始采取新的审计技术手段――实时在线审计方式,即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审查监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经济业务。GordonB.Davis(2001)指出信息技术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了知识工作的效率:扩展了知识工作者的视野并增加了工作方法;增强了数据搜索和分析的能力;提高了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从而降低了成本;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精力。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增加审计工作者的视野和工作方法,还能节约审计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同时通过实时在线审计和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降低了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审计效率。综合评分的指标包括基本情况、内部治理、执业质量、人力资源、国际业务、信息技术、党群共建、社会责任、受奖励情况等多种指标,考虑的范围较为全面,因此将综合得分对数作为产出指标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较为合理,并用Y表示。
(2)审计专长。事务所专业化经营是指以审计师的技能的“专”,来实现审计产品的“精”与“高”的特色经营战略。审计师技能的“专”是指审计师的行业审计专长即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基于“显性指标”和“影响因素”,我们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中CPA总人数和CPA人数占事务所总人数的比重两要素作为审计专长的衡量标准,并对两者分别赋予0.5、0.5的权重。用X1表示审计专长。
4.2.2模型建立
针对假设,我们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度量数值型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在相关系数R大于零即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我们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具体线性关系。这里,我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是:
Y=β0+β1X1+β2X2+β3X3
注:X1、X2、X3分别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专长、人均收入对数及规模(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数量表示)。
4.3相关性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在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审计效率和审计专长的标准差较大,不同事务所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审计效率―审计专长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近似成线性关系。通过表2相关性检验可知,排除了控制变量人均收入对数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影响后,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的相关系数为0.687,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显示为较强相关,这表明审计专长越强,审计效率也会越大,但这只是定量判断。另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低于80%都不会对回归方程产生危害,可以进入回归方程。
4.4回归分析
4.4.1分析“审计效率―审计专长”
利用SPSS可得出如表3所示的审计效率―审计专长线性回归分析表,并得出审计效率Y与审计专长X1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
Y=2.433+0.235X1+0.152X2+0.004X3
由此可知,审计效率与行业专长之间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假设成立。由表达式可知,审计效率还与会计师事务所人均收入和事务所规模呈正线性相关。贾宪威、刘文、侯路、李林春(2010)认为审计业务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为传统的业务,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营业务,审计收入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总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根据中注协的2015年总收入排前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百家所总收入为445.55亿元,而审计类收入为393.70亿元,比重高达88.36%。可知,CPA行业对审计类业务的依赖度相当高。而在规模上,Dye(2008)认为大规模的事务所其财产较多,面临投资者的诉讼时财产损失也较大,因此大事务所通常要比小事务所有动力保持独立性,发表准确的审计意见,其保持高效率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专长水平、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并提高综合评价中的基本情况、内部治理、执业质量、人力资源、国际业务、信息技术、党群共建、社会责任等各方面水平,同时减少处罚和惩戒次数,从而提高自身的审计效率。
4.4.2单独分析审计效率的衡量因素对审计专长的衡量因素的影响程度
(1)综合得分与CPA人数。由表4可知,综合得分与CPA人数呈正线性相关关系。许汉友,汤谷良,汪先娣的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源型的组织,对其影响重大的不是其资本金的多少,而是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及其经验的积累。会计师事务所唯有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增加CPA人数,才能在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综合得分与CPA比重。由表5可知,综合得分与CPA比重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当CPA比重小于15.71%时,综合得分随着CPA比重的增加而增加,而当CPA比重大于15.71%时,综合得分则随着CPA比重的增加而减小。当CPA比重为15.71%时,综合得分达到最大值。
5结语
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样本,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发现: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表达式为:
Y=2.433+0.235X1+0.152X2+0.004X3
CPA人数、百分比及经验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的重要因素,符合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实践情况。CPA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而随着事务所进一步做大做强,规模变大,自然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来吸引到更好的客户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师的审计专长包括财会审计理论知识水平、计算机水平、政策法规水平、实际工作能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等,这都决定着审计效率的高低。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各种组织使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产生的电子数据越来越多,海量的数据增加了舞弊审计的难度。计算机舞弊手段也不断发展。电子化和网络化环境使得作弊手法越发隐蔽,数据难以追踪,审计无从下手。审计师在保证审计财会知识的同时,也要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审计技术的舞弊审计模型,增强审计师的实时审计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计专长水平,同时可结合审计专家系统、知识共享、激励等方式,提高审计效率,进而提高审计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管亚梅.审计效率的制约因素剖析及策略选择[J].事业财会,2007(5):59-61.
[2]许汉友,汤谷良,汪先娣.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之DEA分析[J].会计研究,2008(3):74-81.
[3]杨永森.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09(4):71-73.
[4]陈小亮.制度环境对我国审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