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场景设计分析(6篇)
电影场景设计分析篇1
[关键词]数字摄影;立体配对片;正射影像;线路勘测
[中图分类号]P231.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压电力线路设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规划一条两个变压站之间最优的输送线路。按照相关设计规程,设计一条优化的线路必须基于线路跨区内的地貌、地物和地质情况的平断面图和勘测数据,传统的方法要实现这点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山区,工作量大、工期较长、工作效率低下。
数据遥感图像是地表的直接反应,具有数据现势性强和信息直观的特点,其信息可以反映地貌特征,为形成现势性好的地形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利用高分辨率数字航测影像进行线路设计能够提高线路设计效率和质量。在高压输电线路设计过程中,地形变化相对缓慢,利用已有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建立平断面模型,进行通视性分析、弧垂分析以及受力分析,则可以大大减少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摄影测量基于三维可视化设计平台建设而成,其工作原理为以立体配对片为基础,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立体配对片的生成原理是将DEM转化为视差值,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1线路勘测设计的三维系统
适普公司在基于以上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架空输电线路优化选线设计与平断面量测软件VirtuoZoELE》。该软件针对电力设计的软件作业流程,从空三引入开始,到数据处理模块,生成大场景模型,立体模型选线,平断面排位及联机,专题出图成果输出。该流程贯穿整个电力设计作业过程。以立体配对片为基础,拼接整个区域的三维模型连续立体影像,实现了真正的“所见即所得”。在选取架空送电线路时,特别是山区线路,从整体上进行选择和优化提供了方便。
2主要功能介绍
2.1创建模型:可以引入AAT空三成果文件生成STE模型;也可以引入海拉瓦空三成果文件生成STE模型;利用STE模型生成核线影像;核线匹配。
2.2数据处理:通过对VirtuoZo测区数据的恢复,可以快速建立工程,从对全测区模型进行批处理,经影像匹配和生成DEM步骤,可以快速生成DEM,并可全自动拼接DEM,使之生成大条带DEM;根据空三成果生成DOM,可进行正射影像的无缝镶嵌;生成STE模型的核线;自动根据范围拼接DOM模型,生成大场景DOM模型。
2.3创建大场景:根据航带上的STE模型生成MST模型;根据大场景的DOM和DEM生成VST模型。
2.4选线量测:能在立体场景中设计电力线路,并采集相关的地物地貌信息,以及线路的中心线、左右边线、风偏线的断面线,记录在矢量文件中。能将电力设计线路和调绘数据已文本的形式导出;能真实、准确的反映采集的地物地貌信息,线路中心线,左右边线等断面信息。并在平面部分反映各个杆塔的累距,挡距等信息;能根据弧垂,呼高,塔形等信息实现塔位的添加、删除、修改塔位、修改塔属性等操作;能将平断面信息导出成DXF、DWG、MAP、ORG等多种其他平断面编辑软件文件。
2.5联机测图:TL联机,实现与TL软件的实时联机,实时采集平断面信息;道亨联机,实现与道亨软件的实时联机,实时采集平断面信息。
2.6专题出图:能够将建立的三维模型按照范围需求生成带有等高线、带有整饰信息的航带图、正射影像图。对于斜飞的航带,程序要支持对DOM进行旋转成东西向后再整式出图,出图时将正射影像进行旋转,减少白边,正南正北的公里格网线变倾斜。
2.7三维漫游:利用正射影像和DEM数据创建三维场景,实现三维场景中自由漫游和沿选线成果飞行。
3工程应用实践
我们选取了河北承德沟里-汤道河项目送电线路与传统的作业模式进行比较。
3.1平断面测量
沟里-汤道河送电线路项目全长35km,均为山地。设计方2012年3月开始选线,采用传统测量方式。进行了控制点布设,带状图测绘,初选中线断面测量,塔位设计工作,在道亨环境下完成。历时一年时间。由于随着季节的变化,植被遮挡严重,仍不能最终确定最终的塔位设计工作,所以采用架空输电线路优化选线系统对其进行验证。
我们采用2010年数字航空摄影资料,通过VirtuoZo测区数据的恢复,快速建立工程。在三维模型下初选线路,避开建筑物、矿区等与公路、河流的跨越角度等,设定初选中线,制作沿中线两侧各100米(1∶2000)正射影像图。以上工作4小时完成。
为了保证地形图的现势性,对制作沿中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到实地进行调绘,调绘的内容包括:道路、河流、建筑物构筑物、已有电力设施及其属性、跨越高度、植被的范围种类高度、矿产范围及种类等。两人,三天完成。
在外业调绘的基础上,在本系统内直接测量中心断面和边线断面的采集,房屋、交叉跨越电力线、通信线以及危险点的量测、平面数据的量测,并对量测结果进行编辑修改、房屋面积和交叉跨越的统计,4小时完成,测图效率极高。
我们针对原传统方式成图和在本系统成图的同名点进行精度统计,其中误差为±0.12米,满足需要。
3.2电力线路选线设计
电力线路选线设计提供了对输电线路的初选功能。利用系统集成的各种功能,设计人员能够很方便地在三维场景中进行线路绘制、杆塔排位、输入杆塔属性信息等操作。
系统实现塔基断面图的自动绘制,便于设计人员及时查看点位设计的可行性,节约户外勘察的时间和成本。在选线完成后,导入电力线路数据到系统的塔基断面图模块,可以批量生成塔基断面图,以备存档备查。
弧垂分析:根据杆塔之间中间点线路下垂的高度进行模拟分析。弧垂分析功能大大减少了野外勘测的工作量。以上工作1小时完成。
3.3三维模型自动生成
根据各个杆塔的位置信息,可实时生成杆(塔)三维模型及电力线路模型。设计人员可以进行电力线三维漫游,可360°查看塔位,可全景查看设计好的电力线路情况,还可以实时调整塔位的转向和杆塔类型,而且三维模型漫游可录制为可播放影像,但在道亨软件设计的塔位不能转入,能输出.ORG格式数据,但不能读取。
4结论
通过上述作业模式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使用《架空输电线路优化选线设计与平断面量测软件VirtuoZoELE》生成整个区域的立体配对片,然后在立体影像中选择路径并进行线路设计,比传统的方式更直观、方便、快捷、高效率,使用自动采集断面功能和手工采集平面数据能及时提供线路平断面资料和沿线交叉跨越成果、房屋统计等资料,线路设计人员可以尽快确定路径,提高工作效率。
该系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电力勘测设计广泛应用的道亨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塔位设计转入,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查燕萍,张华平.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现状与趋势初探[M].国土资源遥感,2009.
[2]郑小梅,邓小军.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城市三维仿真模型的建设[M].科技资讯,2010.
电影场景设计分析篇2
关键字:美术电影《夜宴》电影美术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美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美术虽然和人类的其他活动形态很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说,同样是人类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它是艺术家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对现实生活所表达的理想和意志的形象反映。一部电影没有美术效果是枯燥的,真是因为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才使得电影更具色彩,更具吸引力。
一、美术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1、美术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
2、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
3、美术是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刻镂的手段如绘画通过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通过塑造,工艺美术通过镂、蚀、切、削的手段等,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的手段。
4、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
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这几大类可以归并为纯艺术(或称观赏性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类。绘画和雕塑一般属于纯艺术范围,因为它们主要是满足人类观赏或者说是审美的需要。工艺美术、建筑属于实用艺术的范围,因为它们首先是满足人类某些方面实用的需要。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
二、电影美术
1.电影美术的作用
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所以,电影美术师应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设计和制作出有时代、地方特色,有生活气息、有性格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和要求
电影美术师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最先把文学剧本中关于环境、人物形象、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转化为具体形象。美术师对影片的整体造型意图包括景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个主要方面。电影美术师简称“美工”,他们要负责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的设计以及外景选择等。
首先谈布景。布景是电影造型的重要手段。它提供剧中人物的活动环境。电影布景制作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造型质量。外景是电影内景的外延和补充。也是电影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电影已愈来愈多地利用外景拍摄,以追求较强的纪实性和表现力。外景地应相对集中,缩短摄制周期。
再谈化装和服装。这是电影美术中又一重要任务。从艺术角度来说,化妆师会十分注意对色彩的运用。色彩在化妆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人物的化妆要与服装保持和谐统一,和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相吻合,太大的反差和不和谐的调子马上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不舒服。电影中服装是专为角色服务的,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人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并显示时代、民族、地域等特点。它往往和影片的题材有很大关系。
三、电影美术指导的分析
1.工作性质
(1)理论上,美术指导应负责制作中任何与电影美感及美学有关的范畴;但实际上,美术指导的职务范围会因应决策单位包抬投资者,监制或导演不同的要求及外在的市场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场面调度:mise-en-scene)
a.道具:因应不同电影剧本的要求,设计相关的道具,亲自或联络有关方面人员进行制作及选购。
b.布景:因应不同故事背景以及个别特殊场景,设计室内或室外的布景,以配合美学上的要求。
c.灯光:设计色调和灯光的协调,以增强个别场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d.摄影:摄影机角度的调校以及摄影机的运动,以配合不同场景的视觉效果,及计算不同场境镜头的接连及流畅度的美感。
e.角色及服装设计:包括服制,发型及化妆.因应不同的故事背景设计人物故事角色造型。
f.电脑特技:设计超现实的场景及实际技术所达不到的效果.。
g.资料搜集:搜集一切和该电影有关的美术素材及参考其他相关的创作。
2.工作流程
(1)接获工作后,先审阅读有关剧本,了解故事的大纲及制作上相关的要求,作粗略的构思及预备。
(2)与监制,导演及相关的制作单位(包括演员)开会,主要听取决策单位。如导演和监制的要求,了解制作的性质,预算和限制及本身的职责范围(因不同的制作对美术指导会有不同的要求),并与其他单位作初步意见上的交流,取得初步的共识。
(3)了解制作条件及决策单位的要求后,开始进行实质的构思,并为相关构思进行资料搜集.过程中,当然要与相关单位进行紧密联系,以免与其他单位的工作重叠或与他们的构思或要求有所出入,有助提高工作效率。
(4)将构思及相关的资料结集成草稿,作出预算案。
(5)经详细审核后,落实草稿,成正稿(然日后仍有改动的可能)。
(6)正稿落实后,与相关的单位如美术助理,场景,发型,化妆和导具等有关方面开会.因应落实的构思向他们提出要求并通知其为相关的项同作准备,亦可向他们徵询意见。
(7)在拍摄前(以个别拍摄场次和日期作计算单位,而非指整个制作),相关单位就美术指导落实的构思进行制作,美术指导则主要作监督之职,并跟进相关制作的进度。
(8)拍摄期间,美术指导往往须要在现场监督及跟进;并为制作单位临时的要求或现场即时的变故作出相关的应变。
(9)拍摄完成后,美术指导或须参与电影的后期制作,特别是动画及特别效果的加工。
四、电影《夜宴》的美术效果分析
《夜宴》这部电影以“黑暗”的色彩基调,对比度强烈的色彩为影片中的主色彩,黑衣黑夹的武士,赭色袍子的将军和酱色裙呗的宫女成为影片中最主题的色彩。用叶锦添的话说就是“色彩是性感的”。正是这种黑暗的色调,《夜宴》中贯穿始终的是抑郁色调,《夜宴》以冷色映射人物的抑郁,给影片造成了一种压抑的视觉,目的是强调影片的悲剧性与历史化、悲剧化的大氛围,以此表现宫廷争斗的黑暗。
《夜宴》彩绘的特点
1.这一次做的是全身的彩绘,一般人体彩绘都是以模特身上的某些部位作为绘制范围,其他部分会配合一些基本的化妆或是适当的衣物,而这次是要把模特的全身都变成我的画布,甚至会细致到模特的每根手指和脚趾(微笑),这样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的让人体的美和彩妆产品完美的结合起来,而且用整个人体作载体,你的作品会随着模特的一举一动变成“活的”——有灵性的,让人看上去整体是一件艺术品;
2.这跟以前的一些作品,比如今年刚刚为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文化月做的装置艺术是不同的——那是要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艺术。
3.就是男性人体“性感”的美。根据模特身上不同部位的肌肉的特点特别设计它们的颜色和图案。把传统京剧很严肃的地方变得有点“性感”,男性同样可以用健壮的肌肉和健美的体态,来表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感”。
《夜宴》中人物角色的美术特色
在《夜宴》章子怡扮演婉后,既是太子的继母也是太子的情人。章子怡在片中的服饰色彩单纯,要么全红要么全黑,最多也不超过两种颜色。即便是展现婉后沐浴的剧照也由红色花瓣布满画面,色调很纯粹。
黄晓明饰演太尉之子,为了从视觉上表现其从年少气盛到深怀城府的变化,造型师特别为黄晓明的后期造型增加了浓密的胡子设计,使他显得更成熟稳重,有谋略。而说到片中这个武夫的形象,黄晓明所穿着的服装也是设计最精致的,其中一件盔甲肩胛两侧都绣有国画,刺有书法,盔甲的背部可以插刀,整套装备由十余个部分组成。
葛优扮演的这个角色——老谋深算的厉帝,在剧中引发了所有事件。虽然服装上并不如前几人的华丽,但是从几张提前公布的剧照中,葛优奸笑的表情及充满阴谋与仇恨的眼神中。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竹林中的伎人馆和黑竹桥,他们确实没有任何浓烈色彩,而只是呈现出有冯小刚说的那种黑白色调。冯小刚以黑竹桥为例讲述《夜宴》的美术风格:“这个桥只是这么一道弧,连栏杆都没有。
吴彦祖向我们提起影片的色彩时,曾经说竹林伎人馆的开场戏是全片最为明亮的一场戏,之后的色彩越来越浓,到了“夜宴”那场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油画一样的浓重了。《夜宴》最重要的一场戏发生在长生殿,整个宫殿都在塑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就像一个鬼魂。把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的身上,角色永远是镜头的核心。
影片的结局选择了炮制一场奢靡的晚宴,在悲剧以死亡作为终结之后,了让戏剧影像消逝融会到古典式的壁画图案里,以冷冷的青龙石刻与暖暖的福寿禄图终结。石刻青冷的色调为《夜宴》的冷悲剧色彩做了注写,有着相得益彰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美术效果的传奇作用。
总结
电影之所以受人们的欢迎,不仅仅在于导演在电影中发挥的指导作用,美术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以忽略的。一个好的导演导出来的电影没有一个好的美术效果来衬托,那么电影只有灵魂而没有表现灵魂的肉体。这就是说一个好的美术效果能让电影充满活力,也能让导演的工作事半功倍。
在中国的现实中,电影美术往往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一种东西。很多导演仅仅重视所谓的故事,演员的表演和台词,而对影片的美术元素缺乏必要的关心。就服装设计举例说明,国内某著名导演在执导一场戏时,因主演说了一句“这衣服有点短”,就命令同组的一个人把衣服脱下来给主演换上,丝毫没有考虑美工在设计这件衣服时付出的心血,没有考虑换上的衣服是否和角色当时的境遇相符、是否和场景以及其他人物服装的色彩和谐,能否突出他作为主要人物的地位。按照周主任的说法,这说明导演“只重视电影美术的表面,而忽视了它的内涵。”
现在中国电影界对电影美术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因此导演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要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使自己的影片更具有色彩。
参考文献
1.《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材---电影画面透视学(精装16开)》中国电影出版社李居山
2.《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周登富
3.《影视美术设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吕志昌
电影场景设计分析篇3
关键词: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动画合成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J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24-01
每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一般都分为前期策划、前期摄制以及后期制作三个环节,计算机数字化在后期制作的逐渐应用促使了人类感官和视像化时代的到来[1]。目前影视后期特效设计制作的广泛运用实现了人们无法想象的各种场景的模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被模拟出来的影像变得愈加真实,同时也为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拍摄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动画合成就是在运用人体动作的捕获技术、运动纹理技术及运动绘图技术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分割的方法对动画进行类聚分析,然后再通过拼接组成为人体运动的动画,其中动作单元分析方法是对人体动画合成的重要方法。
1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的方法及运用
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就是在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的基础的上,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原理及方法,将实拍的画面以及计算机生成的画面等多种素材混合制作成单一复合的图像[2]。各个素材能否在运动、透视、色彩以及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关系着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因此数字影视特效设计的运用在视觉效果表达上非常重要。近几年,影视特效不仅仅运用在科幻、动作、战争等电影中,也逐渐应用到纪实题材作品中来,如《可可西里》、《天下无贼》等电影。此外,数字影视特效设计也已经开始在广告宣传片、节目或频道中运用,且在电视与电影作品上运用技巧基本相似,只是在表现方式及侧重点不同。数字影视特效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制作的成功率,还能够比较整体清晰表达整个作品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而提高制作效率,因此做好数字影视特效的设计对影视作品的更好地完成非常关键。如根据广告宣传片产品形象与立意,先进行构思、设计,再设计具有宣传力和感染力的广告作品,通常情况下,运用数字影视特效设计进行广告宣传片的制作时,应该重点从画面元素、运动节奏以及声音效果进行,使其达到和谐统一[3]。即广告宣传片中的影视画面的色彩色调基本统一、运动节奏感要谐调、整个宣传片的听觉效果要调和流畅。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的运用能够使作品的画面更具冲击力及渲染作用,如在表现速度的时候让运动的物体带有拖影可让画面更逼真。
2动画合成方法与运用
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需将各个素材有序而又统一的连接起来,主要包括合成特效、画面剪辑及台词录制和音乐配制。需要提出的是,后期合成与前期拍摄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时间上也不一定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些虚拟场景的制作必须要在拍摄前完成,这样才能够达到整体预览的效果,在之后拍摄工作作为基本参照,尤其是在故事剧情完善的情况下,这些素材的制作也可在作品中独立存在[4]。例如在经典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里,先是完成沉船虚拟场景的设计制作,才能很好的拍摄船沉时旅客在甲板上的活动情景。此外,还有一些制作工作需要与拍摄工作同时进行才行。后期制作中,动画合成方法的运用主要有有效处理合成画面和连接镜头等作用。
2.1处理合成画面的运用
画面的处理根据影视作品制作设计的目的不同其处理方式与思路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多是调节色彩色调。不仅能够使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出来的画面能够在色彩色度上和谐统一的结合起来,还能通过对作品的色彩色度的整体把握,突出主题特征,直接参与剧情的渲染等。目前,以纪实题材的作品也在后期制作中运用动画合成方法进行画面的合成与处理。动画合成方法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摄影棚拍摄的图画与制作的虚拟的场景结合起来,不仅使拍摄便利和节省开支,还能够达到保护演员及创造一定特殊视觉效果的目的。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有跳崖、挨刀的情节,在拍摄过程中不可能让演员真的去跳崖或挨刀,这些都是通过动画合成的方法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影视作品中的那些具有叠加视觉效果的场景也都是通过动画合成方法完成的。另外,每天CCTV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站在天气绿幕前的主持也是通过动画合成方法将人与背景统一起来的。
2.2连接镜头的运用
动画合成方法的运用在给影视创造提供更广阔创造空间的同时,也给影视作品的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动画合成方法的另一个有效的运用就是连接镜头,镜头的连接不但是将一个个镜头组合一起,还包括镜头之间过渡元素的创作与表现[5]。例如在一些影视作品或新闻联播节目中,常常会利用某个标识划过画面的瞬间,来回放曾经发生的场景,并与实际发生的场景进行对比,而在这个特殊标识上就是通过三维软件制作和动画合成方法使其带有一定的视觉效果;同时并综合运用变形、光线以及色彩效果等技术方法在镜头间进行和谐的过渡,通过在不同画面中采用同一视觉元素进行串联,既使画面能够统一起来,增加画面的流畅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调某一标识的作用。
3结语
在经济文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及娱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影视作品和文化传媒的不断丰富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享受。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数字化时代的带来,在影视作品、广告宣传片以及电视栏目节目中影视特效设计制作及动画合成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巨大视觉冲击力和渲染力度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的运用可以使得作品的画面元素、运动节奏以及声音效果达到和谐统一,动画合成方法的运用具有合成和连接镜头的效果。综上所述,无论是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还是动画合成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给人们构建出能使视觉享受的虚拟空间,故值得不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电视后期特效制作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0,8(12):142-144.
[2]李然.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浙中地区的发展思路[J].影视与传媒2012,6(7):175-176.
[3]黎泉,刘云花.浅析影视后期合成中平面图像的三维体现[J].科技广场2010,13(5):33-35.
电影场景设计分析篇4
关键词:演播室场景设计虚拟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013-02
虚拟场景,是通过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传感设备构成的三维虚拟环境,这样的场景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不同栏目都可以使用虚拟演播室系统进行制作,省去了真实场景的搭建、拆卸、维护等环节。虚拟演播室的搭建,既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又节约了资金投入。
1虚拟演播室发展现状
虚拟演播室场景的设计和开发,主体物与虚拟场景融合的效果,是一个栏目或者一步节目的风格和品位的象征,是受众对于节目最原始和基础的认知。因此,电视工作者在虚拟演播室场景开发之前,必须要深入研究节目的主题和风格[1]。比如央视《光影星播客》、《档案》等节目的场景布置,体现了节目的主题和风格,实现在节目进行中的画面演绎,图1《档案》中,蓝色桌面上红白目标追踪点,为后期特效处理做准备。
在虚拟演播室中,实时分析设计摄像机参数是关键,摄像机跟踪点,可以在后期获得准备的摄像机运动和位置参数。根据跟踪点判断主持人、虚拟场景和摄像机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来说,是在演播室中防止特别制作的蓝色网格图形,在后期视频中做出动态追踪等,运用模式识别方法从蓝色网格中取得摄像机参数。另外,计算机视觉系统,依赖实拍摄像机成像的集合模型和透视变换过程,来营造虚拟演播室的空间感(如图1,2)。
虚拟演播室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很好的跟随人们对新事物求知节奏,节约节目制作的时间,除此之外,虚拟演播室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创造的虚拟演播室,在几十平方米的演播室就可以实现几百甚至上千平米的演播室效果,只需要一个蓝色的背景即可,省去了节目制作的费用,省去了大量真实道具和灯光布景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2)提高对演播室空间的重复利用,虚拟场景的制作只需要借助蓝色幕布,以及蓝色幕布上的目标追踪点,多个栏目可以共用同一演播室,只需要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对蓝色幕布进行键控以及摄像处理等,使得电视台提高制作节目的奖率。
(3)数字化三维虚拟演播室为电视节目的创意制造提供了无数可能,通过多个大屏幕电视墙,在节目实时播出时进行与节目内容相关的场景演示,比如天气预报中下雨、地形变化等。加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印象[2]。
(4)三维场景都是由计算机产生的,一方面在传统的演播室中不可能做到复杂多变的背景;另一方面,人们生活中不可能见到特殊景观,比如天文奇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绘图技术的提高,这些内容可以在虚拟演播室中得到呈献。
虚拟演播室技术不仅为电视台带来了变革,而且带动了相关传媒创作行业的发展,比如动漫产业、婚纱摄影、网校行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多重的消费需求,比如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在异国他乡漫步的场景。
2虚拟演播室场景设计流程
随着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和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虚拟演播室的艺术性和技术性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据虚拟场景设计原则和节目主题确定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用3D软件比如3Dmax、maya、C4D对场景进行建模——在虚拟演播室系统中进行调试场景,并从这三阶段对虚拟场景不断完善和深入细化[3]。虚拟场景是一部电视节目、一个镜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场景构思的时候,比如融入到节目的整体内容和主题中。
(1)虚拟演播室搭建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就是根据节目本身的特色进行设计开发,这需要技术人员跟编导和导演进行详细的沟通,以及为了实现后期播出效果,跟主持人也需要进行事前的详细的沟通,涉及到虚拟演播室的每个镜头,以及镜头画面要素怎么摆放和运动,主持人的位置怎样的变化。由于虚拟场景的推荐意味着渲染的图像进行放大,所以事先必须对图像尺寸和像素进行考虑。
(2)虚拟演播室的搭建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为了节目整体的逻辑性和风格,特别是科普类节目,虚拟演播室中的道具和摆设必须正确、准确,符合科学逻辑和传统,避免犯概念性错误[4]。比如,对某个历史人物进行讲座,则不能在屏幕中错误的放置了别人的画像。在进行古文化礼仪科普的时候,尤其要讲究严密性和科学性。再比如,在虚拟场景中设置的灯光,会产生影子,如果主持人的影子与场景中设置的物体影子不一致,就会造成不真实的感觉。
(3)虚拟演播室的搭建有一定的艺术性。一档优秀的节目,不仅在内容上给观众有所启发,而且在场景布置上,也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首先,要重视场景模型主色调的选择,场景建模是虚拟场景的骨架,而材质和贴图就是虚拟场景的肉体,灯光的设定让肉体有了灵魂。由材质、贴图和灯光搭配的场景才能给观众真实感。其次,对场景的艺术创作必须符合节目的主题,简约或者古典、欧式和西式、科技性或者写实的表现形式,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于花哨。
(4)虚拟演播室的搭建必须要有精湛的技术[5]。只有精湛的技术,才能保证虚拟场景得以实现。优秀的技术人员对场景美感和技术都有自己成熟的观点和娴熟的做法,可以大大节约节目制作的时间、提高节目的质量。
(5)在设计之前,要考虑所设计的场景在应用的时候,有没有影响到进入画面的人物或者道具。场景建模贴材质过程中,地板和墙壁不能折射率和反射率不能太高,这样在物体挡住人物或者道具的时候会产生虚假的感觉。场景设计要考虑实际拍摄的摄像机的性能,实拍摄像机下,场景的主色调、明暗对比和反差等。
3对虚拟演播室场景设计的建议
(1)虚拟演播室的创作不能喧宾夺主,场景的建模、材质、灯光是为了配合主持人,增加主持的效果,不能夸大虚拟演播室的功能。另外,节目必须根据自己的风格,来决定用虚拟演播室还是传统演播室进行制作。
(2)建立丰富的虚拟场景素材库,按照风格和主题的不同加以区别。这样可以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和提高技术员的工作能力,从不同渠道进行素材收集,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建立素材库。
(3)提高虚拟演播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虚拟场景构建需要软件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但是整个节目制作必须有优秀的编导和导演,就需要互相了解对方工作内容,对对方的工作领域有一定涉及。以便在后期制作中,能够很好的沟通。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虚拟演播室的创作日趋完善,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不仅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虚拟演播室有创意自由、置景轻松、减少费用的优点,可以很大程度上替换实际环境。随着虚拟演播室的成功,虚拟场景技术必然能在其他领域获得长足发展,比如电影、远程教学、婚纱摄影。
参考文献
[1]沈志新.虚拟演播室技术及在中小电视台的应用[J].影视制作,2011(2).
[2]廖欣叶.虚拟演播室系统的虚实结合技术分析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11(3).
[3]赵海城,王伟,李志霞,等.虚拟演播室的应用技术浅析[J].演艺科技,2011(4).
[4]孟庆洋,唐早.浅谈虚拟演播室技术及运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5).
电影场景设计分析篇5
关键词:主色彩情感;色彩设计;图像处理;色彩隐喻;剧情色彩
引言
对于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来说,色彩是最能够有效传递视觉信息的决定性要素,在实际运用中也具有特定的艺术价值。近年来口碑较好的多部动画电影中,其动画视觉效果往往也能给予观众“震撼”的视觉体验,其色彩使用,能够有效地传递隐喻信息,并附加和深化动画电影本身的内涵结构。相较于电视动画短片和电影自然的光影变化,动画电影中人为设置的色彩变化能够更好地随着剧情,呈现给观众视觉盛宴,尽管当前对于电影色彩研究生是艺术研究的热点,但对于动画电影的宏观色彩变化所带来的视觉尚存在着缺乏定性分析和定量角度的评价,没有就整体连续的时间轴线为基础的变化分析。现有的国产动画电影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因此,对于动画电影中以时间轴为坐标进行量化分析,不仅可以向观众、导演、美术制作等电影参与人员提供可视化的宏观色彩变化参考,还可以在理论层面上对于色彩情感与剧情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具有更加具体而量化的重要意义。
一、基于剧情发展的色彩变化趋势与特征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相比较于其他视觉艺术所具有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具有运动性,动画电影同样如此。对于动画电影而言,首先,场景的时空色彩不一定要符合客观存在的真实场景,而是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需求进行特定的设定与调节,其次色彩情感不是在于某一帧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与观感,而是在连续画面中,配合声效和剧情推进,相辅相成。在连续的色彩变化中,使得观众在影片时能够随着剧情递进和色彩变化的曲线,来解读电影的主题、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内容与场景互动的气氛烘托、最终达成影片各个高潮阶段的观众审美“同情”,渲染观影情绪。上映于2019暑假的动画电影《哪咤:魔童降世》(下简称《哪吒》)由杨宇导演编剧兼指导,改编自民间传统神话《哪吒》,其叙事框架在格雷马斯理论的视角下所呈现出的,是角色和剧情本身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在角色设计上,申公豹、太乙真人、哪吒和敖丙被置入在认可与被认可,选择与被选择的主线戏剧矛盾冲突中,与原有我国大多传统故事中建立在“利他”基础上的“善”的定义所不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设计则更着重于展现符合当今社会普遍价值观念中的自我意志的善恶转化,于是,随着剧情叙事展开,敖丙蒙面在海边守护百姓和为了龙族企图覆灭陈塘关的对立做法前后并不矛盾,都是合理地建立在不同角度上,对于自我认知定位与权衡他人利益的抉择。在这之后,他与哪吒共赴雷劫,破碎万龙甲,也是充分地体现出了对自我认知的突破;同样的哪吒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行为特征,从无法自控,到为了守护朋友通过“为自我立法”这一行为实现自我约束,看似束缚的恶,实际上也是确定了必要的道德根基。就角色设计来说,这种“善恶”不绝对的设定,就意味在画面呈现上需要呈现出这一特征,所以,这样就导致了这部影片势必要在色彩变化上勾勒出足够的符号色彩暗示,来助推观众保持良好的叙事沉浸体验。爱森斯坦曾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部影片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变化有所作为”,所以,对于不依赖于自然光影变化的动画电影而言,色彩的变化捕捉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通过程序编写,本文尝试对于《哪咤》这一代表作品进行以时间轴为坐标轴线的色彩变化趋势处理,从数据的层面,结合特定时间节点下的剧情叙述关系,探索信息化视角下的动画电影主色调分析方法。现在有的基础数据能够实现对于整部电影,按照固定帧数的图片抽取,从而将整部电影进行“切片”效果,结合人眼视觉暂留效应,本文设计采用了1/24帧的抽取,按照与电影同量的时间轴线,排布生成了共计6098张图片。
为了具体揭示动画电影内在的色彩变化节奏,将每张图中的红绿蓝(RGB)作为基本变量,通过代码编写,从而实现,短时间内以时间轴线为坐标,对整部电影特定帧数下图片的色彩变化值进行计算并生成可视化曲线,相较于依赖主观的观影体验,量化后同样是时间轴为坐标的红、绿、蓝色度、亮度变化更清晰的表现动画电影的特征,在这一基础上,针对于《哪吒》电影,进一步做出了比较样本分析。在第1分44秒影片的开始(如图1),画色调以暖橙色为背景色调,配合太乙真人的憨态的造型,给人以轻快的主观感受,色彩的变化趋向也相对稳定。随着剧情的展开,太乙真人携带灵丸、魔丸,随着因为两者降生选择的矛盾出现,第6分45秒,场景色彩开始发生变化,通过红蓝色调比例调整,亮度降低,暗示情节的转折发展,配合矛盾展开,在11分17秒完成背景色彩过渡,给予了观众明确的色彩暗示。通过对于准确时间节点的确定,可以借助对于该段时间内整体的色彩变化曲线加以分析,并进行段落式的色彩过渡展示(图2)图中的色彩变化,将确定时间点的图帧,进行色彩提取,在进行顺序排列。在共同的时间轴前提下,色彩的变化相较于进行几张组合图片更加明晰,所形成的连续变化,也就可以看作是该部动画电影色彩运动的时空线索。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图片色彩中R、G、B值的色彩暗示效应与变化趋势,进一步生成了在从1分44秒开场到11分17秒三者分别的变化曲线(图3-1、图3-2、图3-3)更进一步的例证,在配合情节叙事的展开和矛盾的引出,红色的像素场景色调占比保持了前后较小的差值波动,而影响画面亮度的绿色与影响画面色温的蓝色数值,则随着剧情的展开发展,画面从亮到暗的交替寓意是故事的发展以及为哪吒自身降生时就带有的“不安、消极”埋下色彩暗示伏笔,基于观众以强烈的色彩正相关指向,哪吒的诞生场景下,画面所呈现出的由开场的亮色向着暗红色变化,叙事结构上的第一矛盾,也就此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场景主色调的变”化强化了观众在影片沉浸上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为实现良好的“互动同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哪吒自我意识觉醒,抗击敖丙意图以冰盖覆灭陈塘关,以掩盖龙族窃取灵丸真相这一行为的时候,相比较于原有的点时间的样图对比,通过对于范围时间下的整体色彩变化趋势,更易于直观地看出在整部动画电影中,这一时间段内的色彩变化出现的峰值趋势。该部作品,在处理这一情节时,采用区别于原有情节中申公豹与太乙真人战斗次级矛盾所采用的冷色调,转而采用鲜亮的红色调叙述哪吒与敖丙战斗场景的矛盾高潮,通过对于整部电影的本身连续的色彩变化来说,相对应的,剧情内容和情感冲突也达到了整部电影的爆发点。在与剧情协同的强烈的明暗、红蓝色调在暗色场景对比下,视觉层面上,给予了观众以最有效的色彩冲击,让色彩情感与冲突达到了高潮。在整部电影的色彩变化曲度上形成了鲜明的色调对比。这种深色背景下的亮色对比量化,有效地印证了色彩的装饰性和表现性,并充分说明,色彩变化总体趋势与剧情推送展开在实例时间轴分析中呈现正相关关系特征。
二、考量角色表现需求的色彩情感设计
(一)助推叙事发展的色彩协调设计从叙事结构角度来说,哪吒对于自我的“价值求证”,这一对于自身善恶的定义贯穿了电影的始终,作为独立个体,这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剧中,哪吒多次的流泪,都是建立在“被肯定”的结果上,群体与主角的对立到猜疑到接纳这一递进的过程,场景色彩势必会与之相对应的关注色彩递进设计,并配合剧情的矛盾,产生色调冲突,以实现良好的观影体验。《哪咤》电影采用了这一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色彩和影片中的剧情架构、角色情绪、气氛协同配合下,对观众实现了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对于如今的动画电影而言,其目的和诉求不仅仅局限于标榜道德和面向低龄化观众,而是要考虑到广义范围上的基于重现现实,诱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考虑多元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并进一步表达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揭示其精神世界,引导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加以思考。透过影片的色彩变化,不但能够从外部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是导演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和手段。通过数据色彩分析生成的三维图像(如图4)也说明了这一点,建立在同样1/24帧样本下,红蓝色占比在时间轴发展的比较图示来看(Y轴为时间轴线、XZ轴为R值与B值的占比),电影《哪吒》的对比色彩强烈,色彩美感在高频率的传达给广大观众,色调丰富而融洽,其实质也是迎合了当代人们追求强烈视觉刺激的喜好需求,色彩对比丰富以满足人们的观影场景体验,结合民族用色传统,例如在哪吒三岁生辰的时候,雷劫将至,申公豹蓄意破坏歪曲事实,暗示敖丙消灭陈塘关以保全龙族,此时敖丙的天蓝色衣着开始随着场景淡化,并被下一个镜头的弥天水柱所取代,这种蓝色纯度的降低,也暗示着敖丙人物此刻的转化,由善良到具有杀气。直至哪吒明白真相返回,在灰色背景下与深灰蓝的对比下,哪吒的色彩呈现,则由起初的暗红色趋于亮红色,以同样的亮度提升的手法表现出了此刻哪吒的性格转化,出现了向善报恩的一面。通过色彩明暗转化和强烈对比,也将观众置入到情感快速转化的动画电影叙事空间中,推动着观众与情节的“同情”,富有触动人心的暗示力量。
电影场景设计分析篇6
关键词:美术设计赏析电影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于1999年拍摄的电影,王家卫通过松散的叙事手法给电影美术带来了丰富的发展空间。《花样年华》的故事背景为上世纪60年代,通过讲述既波澜不惊又与众不同的婚外恋,重点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主人公从猜忌到吸引到无法自拔最后分离的情感经历过程,表现出了自身所处环境和背景下浓浓的感说还羞,欲罢不能的矛盾与情绪。整部电影格调忧伤,节奏缓慢、旋律优美,导演通过封闭狭窄的空间以及艳丽浮华的设计,将简单的事件以美好的方式展现出来。美术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从电影的场景设计和分析来看,导演所选择的场景仅有几处,然而都很贴合剧情的要求,带着铁窗的场景在主人公第一次见面后常常出现在影片中,作为二人情感表达的场景,通过路灯诉说着感情。电影中常出现空无一人的路灯,无言述说着主人公不同的感情问题。有时路灯在低沉的音乐声中随着女主人公下半身优美的线条一起晃过,有时又稍作停留,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经过细致的分析,可将场景围绕着主人公活动根据私密程度进行划分。街道属于半私密空间,虽然在电影中只出现了两个人,但仍有其他人的存在;餐厅也是半私密空间,但在电影中,餐厅被作为私密空间处理。而被认定为私密性较强的出租屋,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出现了,然而电影中并未对屋子有细节代,虽然是室内,但这是一个开放空间。
电影的剪辑以及美术指导,例如灯光和光影的设置成为了该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平缓,幽雅,模糊,交错,60年代小巷的雨夜,昏暗的灯光,加上悠扬的音乐以及交错的暧昧眼神,令观众回味无穷。艺术形式的设计和发展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营造了电影中的良好情境,从而能以良好的电影美术设计形式将观众带入电影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导演在对观众了解基础之上,针对特定的群体设计出了符合该群体的影视作品。电影剧情具有游离性,从而美术以及剪辑成为了电影构成的主要要素。通过美术设计要素以及电影的剪辑创造出了电影中的特殊情调,导演通过利用自身能够控制的较好的因素,例如表演、美术和剪辑等要素完成作品,而不是去控制无法掌握的元素。电影情节看似散漫实际精心策划,通过特定的情境给演员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演环境,而不是通过大段的台词对人物情感进行表现。从整体上看整部影片,并没有复杂而华丽的剧情,然而却给观众的心理留下了缠绵而压抑的情感纠葛印象。主人公虽处于同一世界,然而只能将自身情感锁在内心深处。由于世俗的偏见、封建的思想的束缚留下苦苦的挣扎和犹豫。
电影中通过抒情性的表现,强调了情感和氛围。而相比之下,《2046》虽具有精美的画面和服装,但似乎过于个人化。其所营造的情境与观众的观看习惯相差较大,任务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越走越窄,甚至已经到了空壳的境地,相对较多的大场面跟切换,破坏掉了原先的“室内剧”感觉,电影的美术设计与摄影相类似,通过一个镜头营造了一个世界,是艺术的表达形式。但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发展观,比如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导演意图的了解,从而以艺术的表达形式实现电影的最大发挥。
电影是一门看似宽泛自由,但仍具有严密的科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艺术的表达形式,电影的宽泛自由,是由于只要对电影的有益的,无论何种形式的手法都能得到有效应用;电影的科学严密,是由于电影中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应用都应严密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作品,形成完整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其表现形式能使观众对创造人员的意图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电影的美术设计关注电影中整体细节的设计和相应情境的整合力,其表现形式应是完整的。由于电影的混杂相容性,致使电影的美术成为了电影中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但在另一方面而言,不同的电影要素的结合所要达到的效果也不同。电影的美术设计,并不是仅仅说明所有的电影都应“美”,而应在剧情发展的需要基础上,对通过不同的美术设计风格、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构成要素以及不同的比重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江.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赏析电影[J].电影评介,2010,(01).
[2]徐成杰.当代电影美术设计――以《集结号》为例[J].电影文学,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