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行业分析(6篇)
公路运输行业分析篇1
公路运输周转量及其影响因素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即公路运输周转量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分析Moran指数法检验公路运输周转量与空间依赖性间的关系.
1.1全域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统计学一般使用空间统计量——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I检验区域经济变量的空间依赖性,即全域空间相关性.全域Moran’sI指数[10]定义。为了检验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及集群现象,本文利用GeoDA方法计算了1981–2012年31个省公路周转量的Moran’sI指数.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全域Moran’sI的取值范围介于-1~1之间,若数值大于0,说明空间存在正自相关,数值越大说明空间的正自相关性越强;若其数值小于0,说明具有空间邻接关系的单元之间不具有相似的属性,数值越小说明各空间单元的差异性越大;若数值为零,说明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各单元之间服从随机分布.从图1可以发现,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公路运输周转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自相关关系,即空间依赖性,这表明各省域的公路运输周转量是存在相关性的.而且,从1981年开始,我国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相关性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在我国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同时,各省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区间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分析时,空间影响因素不可或缺.
1.2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局域空间相关性又称为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局域Moran’sI指数。采用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LISA)对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格局和集群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弥补全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的不足,其结果如图2所示.“本地高,周边高”型地区本身具有较大的公路运输周转量,且附近的地区也具有较大的运输周转量;“本地低,周边低”型地区本身的运输周转量较小,其周围的地区运输周转量也较小,同样,有“本地低,周边高”型地区和“本地高,周边低”型地区“.本地高,周边高”和“本地低,周边低”型地区表示正的空间自相关并且存在相近运输周转量的空间聚集,而位于“本地低,周边高”和“本地高,周边低”型地区则与邻近地区呈负相关.如图2所示,“本地高,周边高”型地区为高空间集群效应地区,包括,辽宁、江苏、上海、浙江和江西5省、直辖市;“本地低,周边低”型地区为低空间集群效应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和四川4省、自治区;“本地低,周边高”区域为具有负空间集群效应的地区(即本地区公路运输周转量低,而周边地区高),包括安徽和天津2省.其他地区不具有明显的局域空间相关性.通过对比不同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局域空间关系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经济情况、产业结构、地理条件下,各省的运输结构各不相同,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公路运输业的节能减排措施时,应选择“本地高,周边高”和“本地低,周边低”型地区,其可以在降低自身公路运输周转量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公路运输的下降,以达到最优的节能减排效果.
2公路运输周转量空间计量模型
2.1空间计量模型依据空间面板模型的相关理论,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两种,以及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12],本文将运用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进行全域范围的研究,分析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空间滞后模型[13]可以检验各变量在某地的扩散效应(或溢出效应)。
2.2公路运输周转量空间计量模型构建影响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数量等因素.本文在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时,选取分产业GDP(第一产业FGDP、第二产业SGDP、第三产业TGDP)、省域人口总数(People)等指标做解释变量来分别反映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数量.本文选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空间距离作为空间权重,通过模型的比较分析,揭示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方式.该模型表示某一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与其相近地区(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地区)公路运输周转量、本省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数量的关系.式(9)与式(8)的区别在于,式(9)的空间影响体现在空间滞后误差项中,没有直接以TOVi的形式出现.
3实例分析
3.1公路运输周转量空间计量模型数据分析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上节中的公路运输周转量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一种传统的回归模型(即不考虑其空间相关性)求解,其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三种模型下的拟合优度都高于0.8,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空间滞后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5578,说明公路运输周转量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临近效应非常明显.因此,仅仅采用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将会得到有偏差的结果.从空间误差模型结果看,空间误差自相关系数为0.597,说明各省间存在的不可观测数据也对公路的客货周转量产生正向作用.另外,第一、第二产业对公路运输周转量的贡献都大于第三产业,政府加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服务业的比重,有利于降低公路运输周转量,进而降低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2情景分析我国在实施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措施时,应该对各个省份采用不同的策略与尺度,因此,本文以空间临近效应高的地区为案例,分析这些地区公路运输周转量下降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全国节能减排的贡献.由于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及江西具有高空间集群效应,这些城市公路周转量的下降会带动其周边地区减少公路运输,进而可以促进全国范围内公路运输量的下降.因此,本文着重分析这些地区减少公路运输对全国节能减排的影响情况.考虑到辽宁、上海、江苏及浙江是沿海地区,这些城市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水路运输减少公路运输周转量;江西是内陆城市,可以通过铁路运输降低公路运输分担率.假设2014年GDP增长率为8%,国内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实施环境,当高空间集群效应的地区公路运输周转量降低不同幅度(假设三种情景:下降25%、15%、5%)[14]时,应用空间滞后模型计算各种情景下全国的节能减排效果.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三种情景下,辽宁、江苏、上海、浙江和江西五个地区公路运输周转量的减少均带动其空间邻接区域公路运输周转量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6.6%、3.2%和1.4%.由于这只是减少5个地区的公路运输周转量对全国节能减排的影响,因此,其降低比例要低于这5个地区的情况,但这只是部分地区对全国的间接影响,如果进一步扩大减排的省域将可能呈现相互影响、梯次下降的局面,进而实现我国预计的节能减排目标.
4研究结论
公路运输行业分析篇2
运输统计机构是实施运输统计工作的职能单位,是运输统计工作的承担组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统计工作量非常巨大,发挥统计职能的专职人员很少,基层统计人员基本是兼职,统计力量的薄弱与工作量的繁重产生很大矛盾。因此参照美国和欧盟的运输统计经验,在各级运输管理机关建立专职的运输统计机构,充实统计力量,才能完成繁重的运输统计工作。
1.1国外运输统计机构的现状
美国运输统计局(BureauofTransportationStatistics,BTS)的职责,是努力获取数据并客观地分析解释数据,这些数据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运输的深入理解,将用来帮助政府决策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BTS致力于3项中心活动:创造、管理和共享运输统计知识[5]。(1)创造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设计和管理运输调查,收集、解释来自于私人组织和政府部门组织的运输数据。(2)管理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提取和编辑的数据来自于许多资料源,以提供专业、最新的运输信息。(3)共享运输统计知识。每个年度出版运输统计报告和有关分析报告,使得BTS的合作者以及私人和政府组织能够共享这些运输统计知识。欧盟统计局(Eurostat)是欧洲联盟的一个统计机构,它的任务是提供给欧盟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它收集和分析来自欧盟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并且在欧盟内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更为明确地实施和分析欧盟的政策。欧盟统计局主要统计的内容为:常规和地区统计;经济与财政金融;人口和社会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农业和渔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环境和能源;科学和技术。欧盟统计局的框架为:法律;欧洲统计系统(ESS);统计委员会;在线共享数据系统(RSS)。欧盟统计局将交通运输统计和环境报告统计编撰在一个年度统计报告中。而且利用RSS系统及时更新每个成员国的运输统计信息。同时也不断出版新的有关运输统计数据分析,运输统计方法探索的出版物。
1.2我国运输统计职能部门的现状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下设统计处。运输统计机构的级别较低,人员配备极少,难以应付全国繁重复杂的运输统计任务。主要是从各司局那里直接获取数据信息,加工整理的力量薄弱。各司局则从各省厅的对口部门内获得数据信息。基层的运输统计人员力量就更为薄弱。省级运输管理局综合规划处其中的一项职责是负责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报表的下达、汇报及上报,统计工作很多是单人负责,最多配备一个帮手。各地市(县)的运输管理处(所)中的运输统计人员基本就是单人,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更换频繁。基层单位统计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基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总之,承担公路运输统计具体工作的运输管理部门,从人员配置上很难满足运输统计工作的要求。
1.3建立各级公路运输统计机构
要建立运输统计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对现有的统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应整合综合规划司统计处的职责范围,将水运局的统计职能纳入统计处。建议在统计处内部成立道路运输统计中心、水路运输统计中心,分别负责全国道路、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共运输以及内河、港口、远洋运输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口成立运输统计处、统计科,分别负责本省、地市的道路、水路、港口运输统计工作,进行运输统计数据的逐级收集、处理、管理、上报工作。根据目前基层运输管理现状,县级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助统计工作,而运输统计主要由交通运输部和省厅、地市负责完成,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将交通运输部统计处的工作职责定为:①负责调查重大运输统计项目。如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6]。②运输统计信息的收集。收集交通运输部各职能司局的运输业务数据;开展与交通运输部之外统计机构的合作,获得相关统计数据。③运输调查的组织。将涉及行业外的运输调查项目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不亲自调查,而主要负责检查、监督调查工作,回收、处理、分析数据,调查结果。省级运输统计处和地市级运输统计科的工作职责是配合部里的运输统计工作,完成本省、市的重大运输统计项目;收集省运输管理局、地市运输管理处职能处室的业务数据;监督检查本省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的统计项目。这种统计管理模式除了尽可能保证运输统计工作的成效外,也可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因工作经验、兼职繁忙、工作调动等因素造成的基层统计工作薄弱的问题。
2完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运输统计指标分布于各统计报表制度中,随着社会和运输业的发展,指标体系需要完善和整合。发达国家运输统计指标完整而成熟,其中一些指标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每年出版年度运输统计报告,统计指标和图表完整,数据挖掘分析充分,统计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国内运输统计机关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出版中国的运输统计报告,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
2.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BTS每年出版的年度《国家交通运输统计》,依照该交通运输统计报告,获得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几级指标层。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①交通基础设施;②汽车、飞机、船舶数量清单;③交通运输设施使用状况;④出行和货物运输;E.交通运输运行管理状况。第二章交通运输安全:①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安全状况;②航空运输安全;③高速公路运输安全;④货物转运安全;⑤铁路运输安全;⑥水路运输安全;⑦管道运输安全。第三章交通运输与经济:①交通运输与宏观经济;②交通运输与消费者支出;③交通运输业的营业收入、就业和生产率;④政府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财政收入。第四章交通运输、能源与环境;①美国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②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③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使用效率;④空气污染;⑤水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7]。
2.2欧盟能源与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欧盟运输统计局每年出版年度《欧盟能源与运输的统计数字》,这里也只列出几级指标层,总体可以看出欧盟和美国的运输统计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分类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第一部分:常规统计数据。①常规统计数据;②GDP;③就业\失业率;④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⑤人口数;⑥欧盟成员国对外贸易:进口\出口;⑦欧盟与世界其他国家统计数据的比较。第二部分:能源。①总体信息;②能源概括性信息和供应安全;③能源产品税收;④电力;⑤能源产品价格;⑥成员国能源统计;⑦候补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能源统计;⑧世界能源消费统计。第三部分:交通运输。①总体信息;②货物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③旅客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④货物和旅客运输(非周转量统计方式:航空、水路);⑤交通基础设施;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数量;⑦运输安全[8]。
2.3我国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截止2004年,经原交通部审批正式生效的公路交通统计调查项目一共10项,都是以报表制度的形式,由综合规划司等4个司局负责填报。现行的交通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同报表的一些统计指标有重叠,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现象;第二,部分指标内容陈旧,需要更新;第三,统计报表只有表,没有图,缺乏直观性;第四,不同统计报表数据的信息是分割的,没有一个平台将报表数据放在一起,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挖掘,数据的利用率低。发达国家运输统计主要集中在运输生产指标、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输安全、运输与能源环境保护等若干方面。根据国情和数据可得性,借鉴性国外经验,完善丰富公路运输统计指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运输指标体系涵盖以上5大类统计指标。通过这些基本指标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扩展指标。建议对现行的10项公路统计报表进行整合,将报表制度中的指标归类到5大类指标中,同时更新指标和添加部分新指标,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指标体系由综合规划司统计处负责统计数据的分析、挖掘。定期月(季)度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分析报告,年度交通运输统计报告,难度高的报告可委托行业专家撰写。
3落实运输统计信息联系制度
运输统计所需要的数据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单靠运输统计部门实地采集数据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外都建立了运输信息联系制度。发达国家普及的计算机技术和完善的法律规章,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我国的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与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所以,落实运输信息联系制度是实施运输统计的保障。
3.1美国的运输统计信息联系
美国运输统计局通常数据收集的类型包括:需要调整的数据资料的收集,与行政部门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调查[9]。美国运输统计局已经与美国国家普查局、能源部、环保署、劳工部、商务部、联邦公路局、国土安全部等都建立了信息交换和联系制度。另外美国典型的运输信息报告制度如:国家运输数据库(NTD),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等。这些系统都是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收集运输数据和信息。
3.2加拿大运输数据库
加拿大运输部所属的运输数据处负责数据收集、维护和传播与运输系统相关的数据。为了有效地履行收集这些数据的职责,开发了数据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运输数据处选定实施的数据库项目包括:航空运输数据电子收集系统(E-CATS),运输项目字典(TOD),国家路边调查(NRS)[10]。其中连接重要航空公司和机场的ECATS系统的数据已经作为国家管理航空运输和安全的重要参考,NRS的数据是加拿大货物运输量和货物流向的主要数据来源。
公路运输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五力竞争模型;路桥施工行业;竞争结构
作者简介:余国新(1965-),男,新疆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投资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1-0005-03
从全国市场看,2003年新的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等级标准建立后,我国对路桥施工企业施行严格的资质管理,按照公路等级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截止2007年3月6日,全国有660家公路工程施工一级以上的资质企业,其中,公路总承包特级27家;公路总承包一级482家;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一级442家;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一级509家;桥梁工程专业承包一级235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47家;公路隧道专业承包一级106家;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资质64家;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交通安全设施资质2家。
我国路桥施工行业的竞争状况成为影响路桥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的行业因素。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分析本行业的竞争状况,以确定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本文运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分析路桥施工行业的竞争状况。
一、理论基础
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他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5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5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5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竞争结构模型认为,一个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取决于作用于该产业的5种竞争压力。其中3种压力来源于“水平”竞争――替代品供应者、潜在竞争者、行业内部竞争者;2种来源于垂直方面的竞争――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行业竞争结构是决定行业竞争规则和激烈程度的根本因素,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行为,而且决定着行业的获利性。因此,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对科学制定企业战略至关重要。路桥施工行业现在处于成长期,行业的竞争结构直接决定着该企业的生存及发展。而对于企业这个阶段的成长,行业的5种力量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分析
我国的公路施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招投标制以来,形成了完全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大量的铁路施工企业、民营企业跻身公路施工市场,打破了公路行业条块分割、国有公路施工企业一通天下的格局。
由于我国公路施工按照公路等级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所以高速公路、一级路及合同金额较大的桥梁隧道工程多由拥有特级资质、一级资质的企业承包建设。目前660家一级施工企业大部分是省、直辖市的交通厅直属的路桥公司或其改制后形成的企业。他们的前身大多是直属交通部、交通厅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国道建设,经历了我国公路发展的各个阶段,因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有了长足的进步,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以及强大的科研能力,代表着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先进水平,尤其在大型桥梁、隧道项目方面,是我国公路建设的先锋队。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与其下属的施工单位的“直接隶属关系”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使这些企业竞争意识不强,在市场中缺乏生机。
贰级资质施工单位主要包括各省主要城市交通局主管的路桥施工企业和一些私营公司,他们在各省从事贰级、叁级公路的施工。得益于近些年公路网和通县(乡)公路的建设力度加强,也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人员、技术、设备、经验都相对缺乏,但由于负担轻,尤其是私营公司,体制灵活,所以在贰、叁级公路建设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尽管公路建设开工项目大幅增加,公路专业施工队伍闲置力量仍然达到1/3。
从国际市场看,目前的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主要施工角色是欧、美、日公司三分天下,我国公司实力相对国际同行薄弱,所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同国际知名承包商相比差距很大。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潜在进入者威胁的状况取决于行业竞争壁垒和原有企业的反击程度。如果进入壁垒高,原有企业反击的程度激烈,潜在进入者就难以进入该行业,威胁就小。我国公路等级主要分为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同等级的公路建设强制性地要求不同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施工资质的评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资金、设备和施工经验,此外,公路施工只有形成较大规模,现代化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效能,才能降低成本,取得优势。就公路建筑这一行业来讲,进入难易程度主要受规模经济、产品差别、资金需求、转换成本和在位优势等5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表1分析了我国公路施工行业的进入壁垒状况。
总的来看,国内公路工程施工由于受政府政策影响和资金需求量等条件限制,进入壁垒较高,但这种壁垒也并非永久的,它随着市场的规范和完善逐步降低。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实施了新的《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法》,中国加入WTO后不晚于3年,外商合营和独资企业将享受国民待遇,外商施工企业可以在我国政府承诺的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凭借其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使用与中国企业同样低廉的劳动力,与我国目前建设市场上较大的施工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
(三)替代品分析
就公路设施而言,其替代品有铁路、水路、民用航空等几种产品。根据交通统计可知,1990~2007年,公路客运量所占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90%左右,而客运周转量仅占50%左右;公路货运量的比重维持在75%左右,而货运周转量却占不到15%,这说明公路客运以中途为主,货运是以短途、小批量货物为主,而铁路、水运则以长途运输为主。在目前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无论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还是航运、水运,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不可替代性,而公路网由于其密度大、通达深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而且在中短途运输中的送达速度又大大快于其他运输方式等原因,使公路运输成为唯一可以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将各种运输方式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运输方式,所有的运输方式的高效运行均需要公路运输为其提供高速集散。特别是现代产业结构分散化、产品构成多样化和人流、物流规模空前扩大的形势下,公路运输不仅巩固了在800公里运输半径范围内中短途客货运输中的“微血管”地位,由于近年高速公路及公路网的迅猛发展,使其在中长途快速客货运输方面也日益发挥着“大动脉”作用。
其它可替代运输包括管道运输、邮政运输、私人汽车运输等。管道运输为主对公路货运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其规模有限,在运输量中所占比重不到2%,所以其影响力较弱。从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公路客运还是货运,替代品的威胁都不容忽视。
(四)供应商分析
公路施工业主要存在两类供应商:施工设备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
公路施工企业的施工设备供应商主要是国内外机械设备制造厂或者其经销商、装载设备制造商及其经销商、设备配件生产及经销商。近几年来,公路施工设备连同运输设备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徐工、厦工、青工等国内几大设备制造集团和美、英、德、日等国公路设备制造为主的格局。从供求情况来看,无论是公路运输设备还是公路桥梁施工设备及设备零部件,基本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竞争比较激烈。设备生产及经销商都在不断地改善产品及服务质量,加大营销力度,甚至降低价格。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在批量采购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侃价能力。
公路施工消耗的主要材料是钢筋、水泥、沥青、砂、碎石等建筑材料及机械消耗的大量汽油、柴油等燃料。燃油供应在我国一直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化集团公司等几家石化企业所垄断,并且受国家宏观调控,通常情况下油价波动性不大,即使施工企业对燃油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企业规模有限,使得单个企业的燃油消耗量相对于某一油料供应商的交易量来讲却是微乎其微,所以施工企业的价格谈判能力就比较弱。相对于燃油供应商来看,建筑材料供应商分布较广,且产量大于销量,施工企业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五)购买商分析
公路施工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公路设施,目前来看几乎全部属于国家公共投资,购买者大部分是政府。近来,一些国内业主(即投资方或建设单位)为了减少交通建设投资,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倾向于最低价中标,而投资方是施工单位的衣食父母,他们在投标过程中有相当大的支配权力。即使是按照复合评标法,将业主标底和各投标单位投标价加权平均,投标单位为了能够承揽施工任务,标价是主要因素,所以只能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状况,采取降价策略。由此可见,购买者的定价能力比较强,公路施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讨价还价能力比较弱。
三、研究结论
1.综上所述,通过运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行业竞争结构的分析,路桥施工行业的主要竞争压力来自于行业内的现有竞争者。供应商议价能力一般,潜在的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其他企业的威胁中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较强。
2.从竞争状况发展趋势看,建筑市场的竞争主体将逐步集中于专业突出、技术装备程度高的大型建筑企业。公路建设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公路建设市场成为开放度高、充满活力的市场之一。同时,加入WTO后的国内施工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挑战。当前,行业自律和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公路建设管理还有待加强,公路建设市场的运作方式和企业行为尚不够规范,公平竞争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在一些招标活动中,公路建设法规执行不严,质量管理薄弱,少数业主的行为不够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业单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低价抢标、违法转包或违法分包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出现了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公路运输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量分析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WWw.133229.CoM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参数估计的方程式为:
inte=a+bt
式中:te—运量;
t—时间变量(t=1、2、3??);a、b—待估计参数。
系数b就是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
公路运输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大宗货物;低碳运输;古诺博弈;公路治超
中图分类号:F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30003
1引言
随着原珠三角大批陶瓷、水泥、传统加工制造业逐步迁至北江布局生产基地,北江流域地区水泥、钢材、陶瓷、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需求大幅度增加。这些货物主要通过公路运输运至珠三角地区,由此带来公路拥堵和维护成本上升、北江流域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峻等问题。同时,2016年8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部等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意见》。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公路治超等有效措施,积极开发北江这条粤北地区连接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水上绿色运输通道,完善北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实现大宗货物的绿色低碳运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绿色低碳运输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①运输选择和运输优化问题:Kjetil等[1]从排放和成本的角度,研究了速度和货运量对运输方式和路径选择的影响。S.Brynolf等[2]研究了在3种不同的运输策略下,考虑碳排放因素时,运输企业能达到利润和环保相协调的决策。EliasOlivares-Benitez等[3]利用启发式算法研究了在环保要求下供应链运输渠道的选择问题。代应[4]分析了我国物流运输模式的互相影响,对1980~2011年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的货运量进行关系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水路运输与公路运输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②政府行为与核心企业之间博弈关系的研究:李友东[5]在分析政府和企业在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和收益基础上,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中政府与核心企业的博弈关系。王玉燕等[6]考虑在政府的干涉措施下,分析了闭环供应链企业关于废旧品回收的决策行为。
基于此,本文考虑由一个水路运输商和一个公路运输商组成的并行运输系统,面对同一个货运市场进行竞争,研究了在政府实施公路治超策略下,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的货运量和利润,并与无政府干涉的情形进行比较分析。
2模型描述及符号说明
在陆水运输中,由一个水路运输商和一个公路运输商构成的并行运输系统。两运输商面对同一货运市场进行竞争,相互之间构成一个古诺博弈模型。且双方均为风险中性。
运输市场需求主要受到运输价格和运输服务时间的影响。水路运输商的运输需求函数为q1=a1-b1p1+b2p2-c1t1+c2t2,公路运输商的运输需求函数为q2=a2-b1p2+b2p1-c1t2+c2t1,其中,q1、q2运输需求量;a1、a2为运输潜在需求量;p1、p2为运输价格;b1、b2为运输价格对运输需求的影响因子;t1、t2为运输服务时间;c1、c2为运输服务时间对需求的影响因子;(因为一般情况下,自身的影响因素大于竞争运输商的影响因素,即b1>b2,c1>c2)
水路运输商的成本函数为TC1=f1+v1q1;公路运输商的成本函数为TC2=f2+v2q2。其中,TC1、TC2分别为水路运输商与公路运输商的总成本;f1、f2分别为水路运输商与公路运输商的固定运营成本;v1、v2分别为水路运输商与公路运输商的单位变动运输成本。
π1、π2分别为水路运输商与公路运输商的利润,政府对公路进行治超后,每单位货运增加的成本。
3无政府干涉情形下的决策分析
在无政府干涉情形下,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在货运市场上自由竞争。此时,决策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的收益分别为:
maxπ10=p1q1-TC10=p1q1-f1-v1q1=(p1-v1)(a1-b1p1+b2p2-c1t1+c2t2)-f1(1)
maxπ20=p2q2-TC20=p2q2-f2-v2q2=(p2-v2)(a2-b2p2+b2p1-c1t2+c2t1)-f2(2)
令H0=a1-c1t1+c2t2+b1v1,G0=a2-c1t2+c2t1+b1v2。由(1)(2)式分别对p1、p2求导,得H0-2b1p1+b2p2=0(3)
G0-2b1p2+b2p1=0(4)
联立式(3)、(4)求解,可得p10=2b1H0+b2G04b21-b22(5)
p20=2b1G0+b2H04b21-b22(6)
在无政府干涉情形下,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的运输需求量分别如下:
q10=a1+b1b2G0+b22H0-2b21H04b21-b22-c1t1+c2t2(7)
q20=a2+b1b2H0+b22G0-2b21G04b21-b22-c1t2+c2t1(8)
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的利润分别如下
π10=(2b1H0+b2G04b21-b22-v1)(a1+b1b2G0+b22H0-2b21H04b21-b22-c1t1+c2t2)-f1(9)
π20=(2b1G0+b2H04b21-b22-v2)(a2+b1b2H0+b22G0-2b21G04b21-b22-c1t2+c2t1)-f2(10)
4政府对公路运输商进行治超情形下的Q策分析
政府从环境保护和节约修路的财政支出角度出发,对公路运输进行干涉。政府实行治超政策,打击公路超载运输现象,这使得公路运输成本在原基础上每单位增加了cn。此时,公路运输商的成本函数为TC22=f2+(v2+cn)q2。决策模型如下。
水路运输商公路运输商的收益分别为:
maxπ12=p1q1-TC10=p1q1-f1-v1q1=(p1-v1)(a1-b1p1+b2p2-c1t1+c2t2)-f1(11)
maxπ22=p2q2-TC22=p2q2-f2-(v2+cn)q2=(p2-v2-cn)(a2-b1p2+b2p1-c1t2+c2t1)-f2(12)
令G2=a2-c1t2+c2t1+b1(v2+cn)。由式(3)(4)分别对p1、p2求导,得H0-2b1p1+b2p2=0(13)
G2-2b1p2+b2p1=0(14)
联立式(13)、(14)求解,可得:
p12=2b1H0+b2G24b21-b22(15)
p22=2b1G2+b2H04b21-b22(16)
在政府对公路运输商进行治超情形下,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的运输需求量分别如下
q12=a1+b1b2G2+b22H0-2b21H04b21-b22-c1t1+c2t2(17)
q22=a2+b1b2H0+b22G2-2b21G24b21-b22-c1t2+c2t1(18)
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的利润分别如下:
π12=(2b1H0+b2G24b21-b22-v1)(a1+b1b2G2+b22H0-2b21H04b21-b22-c1t1+c2t2)-f1(19)
π22=(2b1G2+b2H04b21-b22-cn)(a2+b1b2H0+b22G2-2b21G24b21-b22-c1t2+c2t1)-f2(20)
由(11)~(20)式显然有
结论1在政府对公路运输商进行治超时,公路运输价格随cn值增大而增大,公路运输的货运量亦随cn值增大而减少,且p22>p20,q22
证明:由p22cn=2b214b21-b22>0,q22cn=b1b22-2b314b21-b22
结论2在政府对公路运输商进行治超时,水路运输价格随cn值增大而增大,水路运输的货运量亦随cn值增大而增大,且p12>p10,q12>q10。
证明:由p12cn=b1b24b21-b22>0可得水路运输价格随值增大而增大。因为政府实行治超政策时,导致公路运输价格上涨,公路运输需求量下降。又由于水路运输与公路运输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减少的公路运输需求量会部分转移到水路运输上。随着水路运输需求量的增加,根据供求关系,水路运输价格也随之增加。
结论3公路运输商的利润随cn的增大而减少,且减少速度随cn的增加而增加。
证明:由对π22求关于cn的一阶导数π22cn=(b22-2b214b21-b22)q22+(p22-v2-cn)(b1b22-2b314b21-b22)0,这表明对于具有超载运输现象的公路运输商来说,政府的治超政策总是对他不利的。政府的治超力度越大,公路运输商被超载处罚得越严重,使得其利润空间减少得越厉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在纠正存在恶性竞争的行业时,总会有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倒下。
结论4水路运输商的利润随cn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速度随cn的增加而增加。
证明:由对π12求关于cn的一阶导数π12cn=(b1b24b21-b22)q12+(p12-v1)(b21b24b21-b22)>0,可得水路运输商的利润随的增加而增加。政府在实施治超政策时,由于水路运输与公路运输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使得公路运输商减少的货运需求量部分转移到水路运输。这不仅增加了水路运输商的货运量,同时也提高了水路运输的价格,从而增加了水路运输商的利润。由对π12求关于cn的二阶导数,可得2π12c2n=2b1(b22-2b21)2(4b21-b22)2>0,@表明对于水路运输商来说,政府实行治超总是对水路运输商有利,治超的力度越大,给水路运输商带来的利润空间就越大。可见,为鼓励发展水路运输行业,政府需要设立合理的公路治超力度。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5数值算例分析
在政府对公路运输商进行治超情形,为探讨政府实施政策的有效性,假设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的运输参数为a1=100,a2=900,b1=8,b2=6,c1=9,c2=3,t1=10,t2=3,Δt=6,cn=18。通过上述模型计算可得,当2b1c2
从表1可以看出:在政府对公路实行治超政策时,与无政府干涉的情形相比,水路运输商的货运量增加了14.41%,而公路运输商的货运量减少了12.01%,这说明政府对公路实行治超是转移陆水货运分担量的有效的决策模式。同时,政府通过治超的方式获得7963.2的收益,这使得水路公路运输的总利润减少了3341.75。因而,水陆运输的总利润看似减少了17.39%,实质上是增加了24.05%。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政府进行治超时,对减少公路运输货运量和增加水路运输货运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这说明政府公路治超对陆水运输协调的影响较大。
6结语
本文着眼于大宗货物水陆低碳运输分担的协调问题,对无政府干涉、政府进行公路治超建立的最优决策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府通过设定合理的公路治超力度,不仅可以增加水路公路运输整体的货运量,而且还可以协调水路公路运输之间的分担比例。公路治超的有效措施还能增加了政府、水路运输商和公路运输商整体的收入,实现了水陆运输系统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KjetilFagerholt.Maritimeroutingandspeedoptimizationwithemissioncontrolareas.[J]TransportationResearch,2015(52):57~73.
[2]SBrynolf,MMagnusson.CompliancepossibilitiesforthefutureECAregulationsthroughtheuseofabatementtechnologiesorchangeoffuels[J].TransportationResearch,2014(28):6~18.
[3]EliasOlivares-Benitez,RogerZ.Ríos-Mercado.Ametaheuristicalgorithmtosolvetheselectionoftransportationchannelsinsupplychaindesign[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3,145(1):161~172.
[4]代应,黄芳.我国物流运输模式间的相互影响及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5):210~214.
公路运输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常州市;公路系统;结构分析
一、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1.运输需求分析概念。在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时,规划的主导方向是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前提和基础,供给是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若需求高,则供给能力也应相对提高。对运输需求的分析,又是进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因而在对运输供给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交通运输的需求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不同点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例如工作地点和住宅之间的转移;资源、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再生产中的作用也对交通运输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需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全貌和水平的综合反映。运输需求分析是对产生需求的相关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通过运输需求分析我们能定性定量的了解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运输需求,因而可以进行合理规划,来改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
2.运输需求的产生。运输需求主要有两种:其一,旅客运输需求,旅客运输需求中又可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不同的领域。与人类生产、交换、分配等活动有关的运输需求称为生产性旅行需求,例如我们每天去学校或者工作就称为生产性旅行需求。以消费性需求为旅行目的的运输需求可称为消费性需求,像我们去旅游则是消费型旅行需求。其二,货物运输需求,货物运输需求产生的来源有以下三点:(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分离: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很常见的地理现象,尤其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一个地区的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这种资源,而本地区没有这种资源,这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2)生产力与消费群体的分离: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生产地逐渐偏离出城市中心区域,而消费地则广泛存在,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逐渐分离,这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由于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产业优势不同,产品的品质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差异,货物就会在不同空间上产生流动,从而产生运输需求。
二、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运输供给概念。运输供给是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运输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的数量。运输供给在市场上的事先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生产者有出售运输服务的愿望;第二,生产者又提供运输服务的能力。
2.运输供给影响因素。交通运输供给有赖于以下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技术因素。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运输工具性能的重大改进,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都能有效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2)运营策略。用技术来改善运输服务的方式取决于运营者的行为目标。(3)政府机构的要求和限制。运营策略和价格政策常常要受到政府的调节和限制。(4)使用者行为。货主选择的运输服务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输供给。
就我国的运输供给情况分析,我国交通运输条件,无论是从运输线路的长度,还是从运输工具的相对数量,以及各种运输资源的利用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来看都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依据产值比重横向对比定律可知,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运输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然而,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最高时相当于比重最低国家的比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交通运输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了快速化运输、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交通运输的整体供给能力逐步达到饱和,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三、交通运输信息化进程与结构分析
1.未来公路运输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对未来交通运输中的公路运输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公路运输主要分为运量结构、线路等级结构、车辆结构、投资结构以及路网分布结构。(1)运量结构是指各种货物品类的货运量比例以及各种性质的旅客占客运量的比例。近几年的运量在不断增加,未来运量还会继续增加,里程数将会更加完善,公路系统也会为社会经济作出更多贡献。(2)线路等级结构。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路总量进一步增加,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县乡公路里程大幅增长,公路通达情况进一步改善。同时,公路桥梁和隧道建设取得了新成果,公路养护和绿化里程也不断增加。未来不同等级的公路还会继续增多,公路系统将会为社会带来更多方便。(3)车辆结构。近几年,车型结构多样化,适应于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化车辆,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率,加大科技投入,使客车经济、舒适,货车高效、低耗。运输市场放开以来,运输装备得到较快发展,运输车辆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车型结构趋于多样化,车辆档次及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4)投资结构。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公路运输供应结构,运输供应结构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讲,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两条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盘活现存量资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增量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增量调整的重点,是要积极引导,重点扶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需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领域,建设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市场透明度,监督运输企业遵守市场规则,自觉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办事。政府部门在运输供应结构调整中应从传统的“抓生产经营”的局部转变为“建设发展市场”的全局,为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应适应新世纪运输需求的变化,实现公路运输供应结构的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优化,快捷、方便、经济、高效的运输需求将成为运输量增长的主要部分。同时,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运输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也使运输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5)路网分布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路建设成绩显著,路网建设步伐加快,服务范围和整体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以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进展迅速,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网开始形成并发挥出规模效益;路网通达深度有较大提高。但公路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方面干线公路网尚未形成,各层次路网规模和其功能、地位相互匹配不够,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高速公路偏少,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偏低,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不足总里程的一半。未来的交通运输规模结构上会解决地区差异,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未来整个行业的智能信息化进程分析。从整个交通运输系统来说,信息化是它的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而由此衍生的智能运输系统则是未来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对21世纪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实现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置的转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可供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在增加,从水运、公路、铁路直至航空和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生存的需要,正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种创新竞赛,使得交通运输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使交通运输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来预测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几十年)交通运输的发展规模(运量或运输周转量),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实际的交通运输发展规模与一些本以为较为客观的交通运输发展的估计相比,出现了相对偏低的情况,在大力发展运输能力的同时,运量却未象预料的那样同步增长,运力过剩的情况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运输行业仍关注的只是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而却忽视了另一种对运输市场产生重大替代作用的力量正在夺取传统的由交通运输业承担的市场。这种力量就是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流。因此研究出来了ITS充分使用信息流的作用为交通运量预测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ITS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ITS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ITS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信息提供、安全服务、计收使用费和减少交通堵塞等。系统向道路管理者和用户提供的主要是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信息及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天气等;而安全服务的内容则有危险警告、人车事故预防、行车辅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减少交通事故;费用收取主要是以电子方式自动地向用户收取道路使用费或车辆停放费等。当然,系统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发展战略与实施战略实例分析
以常州市公共交通系统为例,根据需求分析以及供给分析之后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战略。常州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高铁、京沪高铁、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
1.常州市交通需求分析。常州市全市土地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干道网基本上呈方格网形式,在现已形成的路网中,存在着大路多、小路少、高等级道路多、低等级道路相对较少的局面。2011年,常州市常住人口突破450万,与2000年的380万人相比,十年来增加了70万人口,不仅如此,常州市常住人口还在不停增长中。根据对常州市的客运高峰出行时间调查,第一个出行高峰时间为6:30~9:00,这一时间内的出行量占全天出行量的比例为43.4%。第二个出行高峰时间为16:30~18:00,这一时间内的出行量占全天出行量的比例为31.9%。这两个主要高峰期累计时间为4h,占全天时间的比例为1/6,但其出行量却超过了全天出行量的70%。由此可见,居民出行在时间上的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具有很强的时段性,而且非常统一。2022年高峰小时客运量可达到4.2万人次/h。
2.交通运输供给分析。从技术条件上来看,常州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既有比较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也有比较先进的快速公交系统,BRT道路沿线平交路口多(主要有37处),小区、企业、商店出入口多(124处),BRT车道设在路中央,一方面专用车道与常规机动车道间不用设置隔离带,用标线和反光道钉进行软隔离即可,对机动车可以通过加强交通管理以避免其占用BRT车道,不仅道路景观更好,而且更有利于应急通道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不会影响未来道路的拓宽。系统的近期输送能力为5085人/小时;系统的远期输送能力为5390人/小时。2008年日均客流预计为7万人/天。加上普通公交系统运输的客流,估计能达到10万人/天。从运营策略上看,常州市公交系统主要有56条线路,基本涵盖了整个常州市的市区部分,线路长度由6km到50km不等。运营的间隔时间又由平峰时间和高峰时间区分,平峰间隔发车时间比较长,高峰间隔时间比较短,以达到使旅客等待时间尽量短的效果。
3.常州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根据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对常州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首先要重
新规划公交路线,快速公交应该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道运行,发挥其快速公交的优势。(2)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率,使公交支线上的公交车能够和公交主干线、次干线上的公交车能更好的接驳。(3)减小车辆的低效里程,对于乘客较少的车站,可以不采取每站必停的运行制度。(4)公交线网内部以及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结合离不开枢纽站和换乘点设施的规划与布设,要做到公交线网与其他区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效连接,需要在周围区域结合路网的优化以及一、二级枢纽的布设合理选址,规划和建设好换乘枢纽、停车场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5)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减少人力劳动,减少车辆中途停留时间。(6)在发展公共交通车的同时,继续发展其他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比如地铁运输,常州已经获得了地铁的建设资格,要注意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站的衔接以及地铁站的设置。(7)重新规划车道,将有些交通拥挤的道路设置成单行道,或者限制运行,尽量减少拥堵。
参考文献
[1]帅斌.交通运输经济[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国伍.交通运输系统分析[M].西南交大出版社,1991
[3]黄静兰.公路运输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