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保健科(收集3篇)
预防保健科范文篇1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概念分析存在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2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51-01
近年来,流行疾病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等疫情不断爆发,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疾病的不断深入,加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加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在学术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的基本概念。同时,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疾病预防控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到整个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涵盖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管理学、临床医学等重要领域,讲疾病、健康纳入重点研究对象并以疾病的群体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特殊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保护公众健康、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其在发展中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1具有公共卫生的基本属性,是卫生防疫的发展。作为美国医学研究里程碑式的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明确规定了公共卫生的评价、政策以及保障三个核心功能。此外,我国著名学者在研究中也指出:“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促进公众健康的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
卫生防疫主要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防止疾病传播。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记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但是,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在卫生领域将传统的防疫工作发展为了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也可以说,卫生防疫的工作是包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
1.2既是一门学科,也是新卫生革命的产物。在大众印象中,疾病预防控制主要是预防医学指导下而进行的社会实践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与各种疾病预防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有着自身学科体系的重要学科。
在医学领域,卫生事业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革命。1998年5月召开的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拉开了第三次卫生革命的序幕。这次变革将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纳入了变革的重要举措。所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现了新卫生革命的基本要求。[1]
2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不足。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原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求。全国真正的大规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不太多,而且许多地区在诊断方法和专业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迫在眉睫。
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卫生与保健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基地建设在科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与医院和综合性的医疗机构相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方面也相对不足。[2]
2.2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专业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规范机构的管理。但是,目前国内的这些机构中真正管理的人不多,很多机构甚至出现人员涣散,管理不善的局面。另外,很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缺乏和管理有限造成很多机构很难适应现代医疗对疾病预防工作的要求。
2.3健康教育不到位,疾控网络不健全。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健康教育可以说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健康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仅是在国家规定的宣传日做一些简单的健康知识宣传,这些只是皮毛的措施根本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全国大范围内的人对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缺乏常识性的了解。
3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3.1防治结合,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同治疗同等重要的工作,二者任何一项都不能偏废。在管理中,必须转变观念,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重视防治结合的措施。同时,要不断加强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机构建设。
3.2加强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性技术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必须坚持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工作的关键。疾病预防工作必须有技术作为保障和支撑,所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贯彻科技发展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开展的发展战略。同时,要为相关机构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疾控工作的规范化。疾病预防控制关于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和政府需要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地方疾控中心配备相关的设施,不断完善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为保障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建设,对疾控机构实行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
3.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行全民健康教育。疾病的传播在流动人口中非常严重,特别是流行性疾病更是难以控制。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要开展全民范围的健康宣传教育。教育人们在疾病爆发期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同时普及相关的卫生预防知识,培养大众健康合理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4结语
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开展中需要不断加大防治力度。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国家必须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相关体制建设,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留玉.疾病预防控制概念的探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年第29卷第7期
预防保健科范文篇2
关键词:预防医学整合基础临床预防
一、疾病发展的研究需要多学科间相互协作
在当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医学整体化趋势进展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之间基础整合关系密切,医学整体化表现是全方位和多途径的,如对疾病和生命的认识,逐渐向综合性、整体性方向发展。当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每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可从多个发病方面进行探讨,单纯的一种因素是很难解释发病真实的原因,其需要多种学科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得来。传统视野下几种毫无关联的学科之间因为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效的扩大了医学视野,同时促进了几种学科之间的链接和交叉。
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整合推进疾病早期防治
近年来分子生物技术科学快速发展,经过研究证明患病时因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基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可将其理解为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影响。因遗传导致患病的几率只有5%,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均因为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导致。在临床医学中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特别要强调“早预防”,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预防疾病关键是病因预防,造成易感人群发病因素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暴漏与相似环境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患病,其发病和遗传易感性或耐受性有关,还和环境因素暴漏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个体对疾病易感性中,基因多态性不会直接患病,但是对个体会造成特殊环境易感性改变。但是尽量避免环境影响因素,其对疾病的发生、加重有重要意义。及早发现易感人群,并制定措施,可取得有效的保护效果。环境因素作用在人体上,可引起接触这基因损伤,若是发现后对其不进行修复和治疗,且还将损伤进行累计,或DNA破坏程度超过机体本身修复能力,容易造成机体不良影响,甚至出现死亡。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借助基因检测技术,那发现某些疾病是完全可能的,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针对疾病发生因素,需要积极采取预防、干预及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相关资料表明,山东临朐是我国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且并根据大量数据显示,胃癌发病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缺乏营养、营养不平衡及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发病高发因素。根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病率40%以上,并验证了不同胃粘膜病变发生胃癌危险度。
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提高防治疾病的科学性
经济逐渐发展,人口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在逐渐变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提高,是世界首位致死致残因素。1990年以前的中国发病率最高为传染病,2005年经调查有74.1%死亡患者死因为慢性疾病,较以前提升幅度较大,目前80%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大部分慢性疾病发病因素和不恰当生活方式有关。疾病发作后进行治疗是应急措施,不能够有效的控制疾病和降低发生率。若要达到以上目的,需找到有效防控措施,研究疾病发展规律。
预防疾病治疗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本土循证证据,开展预防慢性疾病赝本式样,为预防疾病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为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效治疗方案,并针对性的提供治疗方案,解决我国慢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方案,问题解决有赖于目前长于预防措施进行评价。
四、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整合促进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促进保健公平
对医学整合的目标有两个,以是促进保健公平,二是促进医学科学性发展。医学整合的实质核心是构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做到可持续发展,人人公平的享受保健治疗,适应人们对健康身体的需求。健康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治本,若要实现全民健康,应转变服务模式,并构建新型服务体系挑战。目前我国保健服务主要是以医院为核心,主要目标是诊治疾病,全民健康保健还没有进入医院的视野。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整合,便是将预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及基本卫生等多个机构之间进行补充和协作,使卫生公平落实实处。
五、如何实现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整合
防治慢性疾病必选有全方位、多环节综合策略,并同通过预防、医疗相互结合控制疾病防治策略,主要是个体和群体策略相互结合。亲体策略主要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导,通过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有效的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管理,健康促进。个体策略主要是依靠临床医学,实施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并建立单独门诊,进行健康教育、个人危险因素评价和疾病管理。并制定诊疗规范。培训医生对患者实施管理,由疾病控制中心人员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治疗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提供预防保健。
1、完善强化社区疾病防控建设。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建设社区医疗,此种模式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证。社区医疗服务建设不仅是为居民进行诊治,同时还肩负着健康宣教和疾病防控的重要责任,组成医疗、预防专业人员,最奥是全科医生。综合医院负责培训,使其掌握基本医疗救治技术;疾病控制中心人员督责对管辖区域的居民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防控。
2、建立长效的权威的机构负责指挥和协调,专门应对各种突发医疗实践及传染性疾病。
3、发挥协调、指挥作用。现在公共卫生外出了医学外还包括法学、经济学、环境学、工程学和社会学等,所以防控中心应加大自身员工组织、加强设备投入,保证为医院、社区部门提供真实的信息和资料。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541-542.
预防保健科范文篇3
[摘要]本文探讨了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实践角度研究了浦东新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成绩。笔者发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应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培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newmodelofthepublichealthserviceforthepracticeandresearchinintegrativ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YUDonghai1DULeyi2SUNMin1QIChangju1
1.TheHealthBureauof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200125,China;2.GongliHospitalof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200135,China
[Abstract]ThearticleexploresthebackgroundandthenecessityforthedevelopingTCMpreventivehealthservicessystem,andfromapracticalpointofview,wehasresearchedtheintegrativemedicineexperienceandachievementsofthepublichealthservicemodelinPudongDistrict.WehasfoundthattheTCMpublichealthservicesystemissuitedthewayofintegrativemedicine,weshouldstrengthenthetrainingfortheprofessionaltalents,continuetoresearchandsupplythenewmeansforTCMpreventionandhealth,andputinmorepublicityandpromotion.
[Keywords]Integrativ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Publichealth;Exploremodel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经验体会
4.1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居民接受度高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效果显著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院校培养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职业培养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21(5):615-617.
[8]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06-909.
[10]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