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教育(收集3篇)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教育范文篇1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调研报告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对策国外中小学校的快乐教育中小学校园规划的思考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杜绝校园暴力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浅谈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监控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及优化策略构建中小学校园网的思路与策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弥补美育的对策分析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对策的探析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对策研究谈成都市农村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浅析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及其应对措施再谈京剧进中小学校园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66-68.
[5][12][17]李峰,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3):91-95.
[6][16]童小军,漆光鸿.美国学校欺负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8):9-14.
[7][11][15][21]胡妍,朱丹.南非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全校参与”模式――《学校安全体系工作手册》解读与启示[J].科教导刊,2014(8):233-250.
[8][9]陶建国.韩国校园暴力立法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3):55-60.
[10][14][20][23]李冬梅.看日本如何防止校园欺凌[N].中国教育报,2016-05-20.
[13][18][22][25]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A):3-6.
[19][28]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9-33.
[24]朱曦.特殊权利保护下解决学生欺侮行为的法律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6(2):34-37.
[26]郑明达,艾福梅,袁汝婷.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旬刊,2015(16):88.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教育范文篇2
据媒体报道,2014年至2016年,仅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严重暴力事件就多达60多起,其中不仅有暴力殴打,更有逼着衣服、喝尿、吃大便、塞垃圾箱,乃至造成死亡等等极端情形,一次次引起社会舆论哗然,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培育人的校园却屡屡发生如此恶性事件?这到底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严重缺失,抑或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八部委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舆论一片赞誉,认为依靠这一“武器”来一次全面整治,就能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笔者身处教育一线,对校园欺凌的复杂性有着切身感受,破除校园欺凌的症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更需要遵循“人”的教育目撕凸媛桑检讨并改进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欺凌教育、预防、整治、善后等规章细则,并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文化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方能遏制校园欺凌势头的上升蔓延。
以《焦点访谈》披露的小华的遭遇为案例,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反思呢?首先,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该如何界定?挪威学者丹・奥威斯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同学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由此释义,校园欺凌一般是指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对他人实施的造成其身体或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小华在一年多时间中遭两个“小霸王”随时传唤购物、倒垃圾,并用烟头烧小华的枕巾,脏水倒被褥等。但“小霸王”并不认为存在“欺凌”,是和小华“闹着玩”,班主任、学校也不认为存在“欺凌”,因为小华身体并未受到暴力伤害。而事实却是,小华的心理因欺凌发生了畸形变化,最终走上“自残自杀”路,实际危害特别恶劣严重。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龙迪认为:小华长期处在人际暴力的环境中,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用自伤的行为来缓解情绪。这到底算不算欺凌?谁来界定欺凌?就目前而言,国家权威机构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对何为校园欺凌还未作出具有效力的界定,更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法律和部门规章。当前,对于欺凌,往往看重的是被欺凌者身体外在的伤害以及造成的肉体伤害后果,只看“结果”,忽略“过程”,因此小华的“欺凌者”不承认存在欺凌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社会呼吁“法律介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那么,怎样用法律武器介入?由谁来“介入”?如何“介入”?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教育范文篇3
一、闹玩与欺凌
同样一件校园间学生冲突事件,是闹玩还是欺凌,定性不同,处理起来态度、方式、方法就应该不一样。否则,处理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对事件双方学生都会产生二次伤害。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校园欺凌进行了描述,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这与目前比较被公众认可的由英国伦敦大学Smith教授提出的定义很相近,即校园欺凌是“有意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言语欺凌(辱骂、公开嘲笑、恐吓、威胁等)和身体欺凌(推、打、踢、扯头发、害等);间接欺凌包括关系欺凌(传播谣言、社会孤立)和网络欺凌(歧视性短信和电子邮件等)。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家长对学生间的关系冲突往往不能准确识别,导致或过度解读学生之间的闹玩和一般行为冲突,或漠视蓄意、恶意欺凌行为。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校方与家长的争执就突出反映出这个问题。
其实,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甄别是闹玩还是欺凌,最关键是看施害者是否存在蓄意或恶意。作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在及时制止的前提下,细致了解事件背景,冷静思考,根据事件性质,采取适当的方式。
如果是闹玩中出现的伤害,学校、教师、家长都要心平气和,在充分了解事件过程的基础上,以批评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平等博爱,学会尊重他人,以同理心,推己及人。若施害学生能认真反省,认识错误,并向受害学生诚恳道歉,受害学生能宽心宽容,调适心理,孩子们就会和好如初。
当然,在上述情境之下,教师、家长只是从中引导,不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知情知理,自己去选择适当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相反,如果家长和教师反应过度,把事件扩大化,往往会使学生当事双方受到二次或三次伤害,结果与初心背道而驰。
但也要说明的是,要特别考察受害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身心差异,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处置。
如果施害学生是蓄意或恶意,学校和教师必须及时发现,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加以果断处置。首先要保护好受害学生,并进行心理疏导,若身体受伤,要迅速救治;其次要评估事件会有什么后果,会引发其他什么事件,及时通知事件双方学生家长;第三是学校、家长、学生、相关部门在有情有理地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依规依法进行处置,要根据受害学生身心受伤害程度,以及事件由来,对施害学生予以严格的公开的纪律处罚,甚至走司法程序,予以法律的惩罚。
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校园欺凌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现有的法律无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但学校要“树立法治思维,多用法治方式”,利用现有法律提供的保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校风建设与欺凌治理
凭着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次数与学校校风的关联,人们早已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多少与校风好坏密切相关:校风好,校园欺凌现象少甚至没有;校风差,校园欺凌现象较多甚至频发。深究校园欺凌因素,有许许多多,但综合起来考量,根本原因还是学校的校风问题。因此,治理校园欺凌的根本性措施是加强优良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L、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校风作为一种心理环境,有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德育是思想灵魂的滋润,校风建设是对人的全面养育,是包括从校长到每个学生每个教职员工的德行的修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我们的校园,应通过每一个个体、每一项制度、每一次活动去体现。治理校园欺凌,尤其要把平等、友善、法治,通过教育活动的一点一滴,从心理层面去濡染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职员工。
有研究表明:校园中的贫困学生、随迁子女、体形缺陷者、行为习惯特别者等容易遭受欺凌。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开展人人平等、样群平等为主题的活动;在社团组建方面,应引导社团组成多元化,促成不同群体的相互了解和包容;在学生日常评价中,应尊重不同学生个性,不公开不简单地说某种个性不好,不对个别学生的某种个性或行为冠以歧视性评语。
三、校园与社区
校园欺凌现象,从发生地来看,发生在校园的约占60%,发生在校外的,如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占近40%;从受害或施害主体来看,可能是本校学生,也可能是其他学校学生,甚至是社会不良青年;从形成原因上看,既有校内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如学校周围社区民风、人口构成、治安状况、产业特点等。因此,治理校园欺凌要处理好校园与社区的关系。
首先,要加强学校内部常规管理,形成良好校风。同时,建立相关信息监测网络与处理机制,包括设置心理热线电话、网上投诉、校长信箱、公共邮箱等信息反馈通道,欺凌行为易发场所的监控,校园欺凌的报告制度等。只有防微杜渐,及时干预,才能有效地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