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早期药学论文(6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7-07 手机浏览

早期药学论文篇1

关键词:奥氮平;齐拉西酮;早期;精神分裂症

作为精神科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症,精神分裂症可以使患者产生幻觉,思维出现混乱,情感产生障碍,甚至罹患妄想症,使其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目前,该病的致病原理尚不明确,临床多以药物来缓解其症状。本文探究了奥氮平及齐拉西酮在早期精神分裂症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60例患者,按照临床不同用药进行分组:单用奥氮平的3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加用齐拉西酮的3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9岁,平均(44.25±40.77)岁。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0q,平均(44.73±40.96)岁。两组患者就上述资料而言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奥氮平片这一种药物,其生产厂家为江苏豪森集团,规格为10mg/片,此药初始用量为1片/d或半片/d,治疗7d后可酌情增加使用剂量,但最多不可超过2片/d。

1.2.2研究组则在使用奥氮平的同时加用齐拉西酮。本组患者的奥氮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而使用的齐拉西酮则产自江苏恩华集团,规格为20mg/粒,此药初始用量为1~2粒/d,治疗7d后可酌情增加使用剂量,但最多不可超过8粒/d。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w,此期间不得服用除普萘洛尔或二本氮卓类的抗精神病药。

1.3观察指标①PANSS评分,衡量患者的阴性症状、一般症状与阳性症状;②GGI评分,用于衡量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GI和SI两项指标,分值越低的疗效越好,病情越轻;③不良反应率,用于衡量用药的安全性[2]。

1.4统计学方法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9.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x±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

2结果

2.1阴性/阳性/一般症状评分研究组在阴性症状、一般症状、阳性症状三项PANS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

2.2GGI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和GI评分均比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统计学有差异(P

2.3不良反应率研究组仅有1例头痛和2例失眠,总不良反应率为10%;对照组肌肉强直、头痛、体重增加各2例,失眠和胃肠反应各3例,总不良反应率为4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远远高于研究组,统计学有差异(χ2=7.20,P=0.0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此病好发于青壮年,具有缓慢起病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的特征,其统一的特点便是病程漫长,患者病情在反复发作中不断加重[3]。

目前,临床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主要有齐拉西酮、奥氮平等,这两种均是非典型性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中,奥氮平可以抗胆碱能、抗多巴胺、抗5-羟色胺的药效,对于间脑边缘的神经元放电能够选择性地进行抑制,对于精神分裂症病患的阴性、阳性症状均有一定改善作用[4]。而齐拉西酮除了对多巴胺D2具有拮抗作用,还能拮抗5-羟色胺的2A受体与1D受体,激动1A受体,减少神经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的摄取,减少精神分裂症各项症状的发生几率[5]。

纵观结果部分,研究组的PANSS评分与GGI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P

4结论

奥氮平是精神科治疗精神分离的常规药物,对于早期精神分裂具有治疗效果,但此药可能引起肌肉强直、体重增加等并发症。本实验证明,在此基础上加用齐拉西酮可以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保证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可见奥氮平加齐拉西酮的用药方案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能强.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8):2938-2939,2942.

[2]褚文浩,吴志鹏.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3):65-67.

[3]李英杰,张秋云.早期精神分裂症应用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的疗效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0):72-73,85.

早期药学论文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剂人员;中医理论;阐述和探讨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药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诊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中医学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种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我国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一、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1、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形成是和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早在一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伟大祖国的土地上生活着、劳动着。他们为了生存,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及猛兽作斗争。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也逐步地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创造了医药学。

2、医学理论原则的确立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的理论原则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并成为基础理论经典著作的《内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朴素唯物论和自然的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作了初步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念基础,两千多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

3、治疗方法的丰富

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治疗方法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1)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发展

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的发展,医疗实践的需要以及对外交流,为药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条件。长期的医疗实践人们认识到由单味药组成复方用于临床,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而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又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祖国医学中方剂的应用是很早的,《内经》中已有十二方的记载,《伤寒论》内用方113个,且能按辩证论治的法则,加减灵活用药,在剂型方面《伤寒论》内有汤、丸、散、酒、灌肠剂、熏剂、坐药等的使用与记载,说明方剂学到汉代已有一定成就。

(2)针灸的发展

针灸的起源很早,但对其经验和理论的记载,首先是《内经》、《难经》。早在晋代皇甫谧总结了秦汉三国以来针灸学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3)其它疗法

除方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外,祖国医学还有刮痧、薄贴、火罐、温热、水疗、蜡疗、泥疗、发泡、推拿、气功、捏脊、割治等疗法,这些疗法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而且有许多疗法仍在推广使用,并不断改进、发展。

4、临床医学的发展

随着治疗技术和医学理论的提高,祖国医学渐向专科方面发展,分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妇产、正骨、眼科、口齿等十三种,各种医学专著也逐渐增多。

二、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在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机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驱邪。在诊断学上形成了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总之概括起来祖国医学学术体系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自然的关系。二是辩证论治。

三、对中药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与探讨

1、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将采集来的原药,用水、火、酒、醋等加以处理,其目的是清除杂质,使药物清洁,便于服用和贮藏。消除或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则软坚,用醋则收敛,米泔去燥和中,蜜炙甘缓益气,去瓤免胀,去心除烦等。

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一)火制法,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加热的炮制方法,其中并有加入辅料拌制。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分别用各种不同的火制法。

炒:将药放在锅内加热并搅拌,炒至药材干脆,表面呈淡黄色的叫炒黄,如炒麦芽、炒扁豆等。炒至药材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的叫炒焦,如焦山楂等。炒至药材全部焦黑的叫炒炭存性,如荆芥炭等。加入辅料同炒制的叫拌炒法,如土炒白术、盐水炒黄、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效性,更好的发挥疗效。

炮:将药用纸包埋于热炭中,或放于炒热之滑石、细砂中令其焦黄为度,以增强药物的温燥性,如炮姜、炮附子等。

炙:是指蜜炙的方法。将药物涂上蜂蜜,用微火徐徐炒炙,使药至老黄色而不焦,可增强药物的温补性,如党参等。

煅: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易于粉碎,可增强其收敛性,如煅石膏、煅牡蛎等。

煨:将药物用面包裹,放热火灰中或微火中加热使熟,以减少药物烈性和毒性,如煨豆蔻等。

(二)水制法,是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切片,并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以及不良的气味等。

洗泡:将药用水、酒洗净,便于保存、制剂,还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如酒洗当归。为使药物软化易于切片,可将药物放在水中泡,如泡附子、泡吴萸,也可减低药物的毒、烈性。

水飞:将研细之矿石类药物放水中,取上清再沉淀,可制取极细之药面,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其目的是内服时易于吸收,外用时可以减少刺激性。

(三)水火同制法,是将药物通过水火同加热炮制,以便改变原药材性质与形态的一种方法。

蒸和煮:将药物放笼屉中蒸熟,如熟地、黄精、首乌等,也可将药物放水中煮,如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功效厚朴与生姜同煮,可增强温散理气作用。

淬:将矿物药放火上烧红,趁热投入醋或水中,反复数次,使之易于粉碎,并会改善其性能与功效,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等。

(四)制法,包括洗、泡、切、炒等法,此外还有用发酵法制之,如豆豉、神曲等。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社区卫生事业服务机构的新要求告诉我们,药剂从业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与认识,不但要熟练掌握药学基本知识,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让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早期药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74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4-0065-01

本文回顾了近20年中药治疗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早期的文献,探讨SCI早期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制剂的应用、问题与展望。

1中医病因病机

《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并于脊里,上于风府,入属于脑”。督脉的解剖部位、走行路线及生理功能均与脊髓相似。故SCI可与督脉损伤对应,古称“体惰”。SCI早期,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伤损腰痛,脊痛之症,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由此可见,急性SCI的主要病因是“瘀血”,所谓“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病机为“督脉枢机不利”。内治必须以祛瘀通督为要点。[1]《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瘀与水同为SCI早期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由于督脉受损,血不循经,瘀滞于内,必阻滞气机,使气不化水,瘀水互结,气血运行不畅,肢体不得气血之温煦濡养,则见肢体麻木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故高益斌等[2]医家运用活血利水中药防己黄芪汤加减抑制急性SCI的病理进程,保护神经组织免受损伤。

2分型论治

2.1瘀血阻督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疼痛如刺,夜甚,舌紫暗,苔白,脉弦涩。多数主张在SCI早期以“破”为主,有以活血化瘀行气为法,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外伤性截瘫尿潴留14例,显效2例,有效l1例,无效2例[3]。

2.2血瘀兼气虚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无力,舌暗淡,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法,方如截瘫康丸[4]、脊髓康[5]和加味补阳还五汤等能使SCI后大鼠的神经组织明显修复再生且功能恢复显著,其效果与地塞米松相似;而用四物汤补血或十补丸补肾.其收效与空白组相仿。

2.3血瘀兼腑实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疼痛如刺,夜甚,兼腹胀,大便秘结。舌紫暗,苔白,脉沉实而涩。以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为法,如醒髓汤、脊椎方等在SCI早期(24小时内)可明显降低组织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抑制SCI后组织中内皮素含量的升高,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作用逐渐加强,能明显提高Tarlov分值和受损脊髓组织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对受损脊髓组织有减轻继发性损伤过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2.4血瘀兼水湿症见肢体重着无力、麻木,甚至瘫痪,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或细。以活血利水、祛湿通络为法,活血利水中药防己黄芪汤加减对急性SCI治疗有效,能抑制钙离子内流、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纤维增生、抑制脊髓横断损伤后的继发性炎症过程等。祛湿通络的马钱子对脊髓有高度的效感性,产生类似大剂量类固醇的治疗作用,抑制损伤部位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改善血液循环,马钱子与高压氧联合治疗SCI早期效果良好,晚期效果不佳。龙马自来胶囊对SCI确有疗效,能改善脊髓微循环流量,减少水肿液化,预防脊髓萎缩,改善组织形态,提高脊髓神经功能,促进髓鞘、神经元的恢复。

2.5血瘀兼阳虚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麻木无力,舌暗淡,苔白,脉沉细。以祛瘀消肿、补肾助阳、振奋督脉为治则,如健脊复髓汤加减治疗早中期SCI,得到了74.1%功能恢复率。

3中药制剂应用

3.1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8011)复方丹参能抑制大鼠SCI后细胞凋亡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对大鼠急性SCI有治疗作用。

3.2三七总皂甙(昆明兴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行产,批号:2005051)SCI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可升高前列腺素I2,降低血小板血栓素A2,增加脊髓的血流量,减少脊髓神经细胞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SCI早期的继发性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显示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均较损伤组低,与损伤组都有较明显的差异。HE染色显示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脊髓损伤术后在出血范围、程度,相同时相点神经缺血性改变的程度,残存神经细胞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与损伤组都有较明显的差异。证实三七总皂甙对脊髓损伤具有神经组织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可改善创伤所致的神经损害。

3.3川芎嗪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209600)川芎嗪注射液能抑制SC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caspase3表达及凋亡细胞.损伤组一氧化氮合酶表达、caspase一3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川芎嗪组(P

3.4人参皂甙(长春中医中药研究院生产,批号900122)人参皂甙能够改善SCI后自由基代谢紊乱,对急性SCI确有治疗作用,其机理考虑主要为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前列腺素代谢.Ca拮抗及间接抗氧化作用。人参皂甙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组对比运动行为评分和斜板功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3.5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鸿制药厂产品)腹腔注射黄苠注射液可降低脊髓内丙二醛浓度,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轻损伤脊髓的组织水肿,减小神经细胞坏死范围。

4问题与展望

SCI是世界难题,目前未发现有特效的方药。中枢神经再生困难的原因很复杂,机理尚未全面弄清。祖国医学对S

CI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手段也很丰富,强调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具有良好的发掘前景。纵观近二十年之研究文献,专病专方作为治疗SCI早期的主流研究方向,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要求和辨证论治的传统内涵,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CI早期以邪实为主,瘀血水湿阻滞为其本,督脉阳气受损为其标。治疗上当化瘀利水祛湿为主,兼顾益气温阳通督。研究成果以实验研究为主,验证了中药治疗SCI的部分机理。但临床研究较少,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更少。目前,现代康复医学对SCI的诊断普遍采用美国SCI学会(ASIA)制订的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则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检查评分[30]的改变来评定。该标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国内临床文献报道中绝大部分仍然采用自拟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其疗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试验研究运用了许多现代手段,但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中药外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用药上:如早期当祛瘀消肿.外敷祛瘀消肿膏等。透皮吸收和黏膜给药相关的实验研究开展较少.有待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挖掘、探讨。

综上所述,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该临床与实验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出更加切合SCI早期病机的疗效确切的方药,运用先进的制药原理和技术改良剂型,以国际通用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运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现代手段进行试验研究阐释其机理。这对于开发出疗效确切的治疗SCI早期的中医方药和简便易行的剂型,并使中医药的疗效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从而进一步推广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新.中医对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6(10):10-11.

[2]高益斌,杨米雄,叶红明.防己黄芪汤加减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99-300.

早期药学论文篇4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400010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能否通过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来减少患者病死率仍争议不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途径增多,通过不同途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疗效不同。本文从静脉滴注、持续动脉灌注、腹腔灌洗途径阐述了目前重症急性胰腺炎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现状。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抗生素;持续区域动脉灌注;腹腔灌洗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093-03

[作者简介]刘顺海(1989.1-),男,四川安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肝胆外科。

[通讯作者]刘作金(1971.6-),男,四川内江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肝胆外科。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系各种病因导致胰酶激活并逸入胰腺间质致使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疾病。根据2012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类标准,将急性胰腺炎分为轻、中和重度三类[1],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临床病程一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2,3],早期一般持续时间约1周,主要表现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由于复杂的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内病原体更易向坏死组织迁移,使得胰腺及胰周坏死组织感染机会上升。1周后,早期阶段逐渐进展到晚期(通常指发病后2~4周),此阶段包括全身脓毒血症、局部和全身并发症、持久的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预后极差。有资料显示SAP患者病死率高达36%~50%[4],其中约有80%的患者死于并发的细菌感染[5]。能否在发病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来减少细菌感染,降低患者死亡率,近年来争议不断。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SAP的治疗中,产生了多种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途径,通过不同途径,临床治疗效果也有所差异。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分别阐述了不同途径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作用,期望能对临床上不同途径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1预防性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经静脉使用抗生素是较为方便、经济的途径,在早期的研究中,因为对急性胰腺炎认识不够,使用不能有效透过胰腺组织的抗生素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为大家所认可。随后Burns等提出血—胰屏障的概念,揭示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需选择能较好穿透血—胰屏障,并能覆盖相关病原体的抗生素。目前临床上较理想的有: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以及甲硝唑等[6]。近年来随着临床试验的开展,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21世纪以来,Sharma等[7]排除早期的临床试验以及使用对细菌敏感度差的药物临床试验,通过对纳入文献的分析,其结论提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Heinrich等[8]一项meta分析也显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有显著作用。2014年国内李鸿等[9]所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也印证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有效性,其治疗组的感染率及死亡率均小于对照组(14.29%vs37.24%,0%vs11.11%)。但近年来国内外更有多篇文献报道[10-1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无明确的保护作用,不能减少患者胰腺感染率及病死率,仅部分文献结论提示可减少胰腺外感染率。目前就经静脉预防性滴注抗生素的有效性尚不明确,有报道显示,对2000年以前的临床试验统计显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有效的,但对2000年以后的试验统计却显示并无明显作用[16]。由于各临床试验的对SAP的评估标准不一,使用抗生素种类及时间不一,以及多数试验样本量较少,试验结果难免出现差异,还需更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胆源性仍占大多数[17],国内最新指南对此类重症急性胰腺炎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4],因通过静脉滴注途径给药较为方便、经济,在近期内仍将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主要途径。

2持续区域动脉灌注(continuousregionalarterialinfusion,

CRAI)早期给于抗生素

CRAI最早开始于日本,当时仅作为胰腺炎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但随着临床引用的开展,其有效性得到认可,并且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胰腺组织微循环障碍较为严重,Kerner等[18]的实验证明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的血流量显著减少,坏死胰腺组织中有功能的毛细血管密度降低60%,非坏死区域的也降低了43%。通过静脉给予抗生素,胰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受到严重限制,但在区域动脉灌注时,胰腺组织中药物浓度能达静脉给药的10倍左右[19],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另外胰腺持续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时,药物通过门静脉直接回流到肝脏代谢,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小[20]。

目前一般提倡早期开始治疗,特别是在重症胰腺炎发生的48~72h内。近年来国内外多个临床试验均显示早期CRAI给予抗生素治疗有益于急性SAP患者。2010年PiascikM等[19]一项含78例病人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经动脉给予亚胺培南及甲磺酸萘莫司他,而对照组则经静脉给药相同等量的药物,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并发症、手术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2013年国内zhouM等[21]的一项临床试验将持续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及酶抑制剂与手术治疗对比,结果显示持续动脉灌注治疗组的并发症、住院费以及死亡率均低于手术组。另李宝华等[22]一项系统评价,共纳入59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CRAI组将抗生素等药物采用持续性动脉灌注方式给入,全身给药组则将同样药物从静脉给入,分别从患者的治愈率、中转手术率、继发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其结果显示CRAI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身给药组,其中SAP的治愈率分别为89.2%和72.8%。目前CRAI技术在临床已广泛开展,经动脉早期直接给予抗生素治疗较静脉更具优势,药物在胰腺组织中能达到更高浓度,持续时间更久,患者症状缓解更快更明显。

3早期腹腔抗生素灌洗治疗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前6h内,无论轻症或重症患者,腹腔渗出液中的细胞因子含量都随时间相应增加,但轻型患者细胞因子含量在随后就明显下降,但重症患者仍会持续增加,感染发生率也明显增高[23]。腹腔灌洗能有效减少渗出液中的细胞因子含量。可是单纯腹腔灌洗对于治疗SAP是否有益并无定论,但近期研究发现,早期腹腔抗生素灌洗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益。丁蕊等[24]在临床试验中,将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行早期腹腔置管引流,治疗组则早期联合抗生素灌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9.5%)、器官衰竭发生率(14.2%)、及病死率(4.7%)均低于对照组。证明早期腹腔抗生素灌洗对SAP患者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另一项动物试验[25]也发现,在SAP早期单纯腹腔灌洗并不能有效降低大鼠血液中LPS、TNF-α、IL-6和IL-8水平,早期间断腹腔抗生素灌洗则能有效降低大鼠血液中LPS、TNF-α、IL-6和IL-8水平。但该试验中,将腹腔抗生素灌洗组与非腹腔抗生素灌洗但经静脉使用相同抗生素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各项指标未见显著差异,这提示早期腹腔抗生素灌洗可能并非必须的有效治疗措施。由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临床试验样本量小,得出的结论还需更多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评估明确。

4总结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多种途径。经腹腔灌洗途径是否必须尚无定论。经静脉滴注途径仍存较大争议。经持续区域动脉灌注途径暂得到认可。目前尽管经静脉滴注途径存在较大争议,但此途径在临床上仍被普遍采用。印度有统计显示: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有67%的患者使用了抗生素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则达到了100%,其中约有35%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6]。临床上的广泛采用是否合理,还需更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另外,现在的多数研究并未区分胆源性与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对于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主张早期使用抗生素的[27],可是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无菌性炎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尽管可以减少肠道菌群移位,但能否有效减少胰腺、胰周或胰腺外感染并不明确。笼统的进行临床数据分析,或许并不合理。在区分胆源性与非胆源性的基础上,研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作用可能会有更大价值。

[

参考文献]

[1]BanksPA,BollenTL,DervenisC,eral.Classificationofacutepancreatitis--2012:revisionoftheAtlantaclassificationanddefinitionsbyinternationalconsensus[J].Gut,2013,62:102-111.

[2]VeitPhillip,JrgMSteiner,HanaAlgül.Earlyphaseofacutepancreatitis:AssessmentandManagement[J].WorldJGastrointestpathophysiology,2014August15,5(3):158-168.

[3]ThomasJ.Howard,MD.TheRoleofAntimicrobialTherapyinSevereAcutePancreatitis[J].SurgClinNAm,2013,93:585-593.

[4]中华医学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4):217-222.

[5]GloorB,MüllerCA,WorniM,eta1.Latemortalityinpatientswithsevereacutepancreatitis[J].BrJSurg,200l,88(7):975-979.

[6]TennerS,BaillieJ,DeWittJ,etal.AmericanCollegeofGastroenterologyGuidelines:managementofacutepancreatitis[J].Amgastroenterology,2013,PMID:2389-6955.

[7]SharmaVK,HowdenCW.Prophylacticantibioticadministrationreducessepsisandmortalityin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ameta-analysis[J].Pancreas,2001,22:28-31.

[8]HeinrichS,SchaferM,RoussonV,etal.Evidence-basedtreatmentofacutepancreatitis:alookatestablishedparadigms[J].AmSurg,2006,243:54-68.

[9]李鸿,姚晶,罗德富,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3):544-545.

[10]熊光苏,吴叔明,王震华,等.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的荟萃分析[J].胰腺病学,2005,5(1):12-16.

[11]MazakiT,IshiiY,TakayamaT.Meta-analysisofprophylacticantibioticusein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J].BrJSurg,2006,93:674-684.

[12]张第,曹锋.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Meta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学杂志,2011,17(6):466-470.

[13]饶春燕,胡昌伦,赵晓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14):1246-1251.

[14]赵亚楠.Meta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965-967.

[15]刘丽平,刘健,郭鸿,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系统评[J].临床内科杂志,2014,3(2):101-104。

[16]KunJiang,WeiHuang,Xiao-NanYang,etal.Presentandfutureofprophylacticantibioticsforsevereacutepancreatitis[J].WorldJGastroenterol,2012,18(3):279-284.

[17]急性胰腺炎协作组.中国6223例急性胰腺炎病因及病死率分析[J],胰腺病学,2006,6(6):321-325.

[18]KernerT,VollmarB,MengerMD,etal,DeterminantsofPancreatilmilrocirculationinacutepancreatitis[J].TsurgRes,1996,62:165-171.

[19]MartaPia'scik,GraynaRydzewska,JanuszMilewski.TheResultsofSevereAcutePancreatitisTreatmentWithContinuousRegionalArterialInfusionofProteaseinhibitorandAntibiotic[J].Pancreas,2010,39(6):863-867.

[20]王磊,余深平.胰腺区域动脉持续性灌注奥曲肽对重症胰腺炎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5):286-288.

[21]ZhouM,ChenB,SunH,etal.Theefficiencyofcontinuousregionalintra-arterialinfusioninthetreatmentofinfectedpancreaticnecrosis[J].Pancreatology,13(6):639-641.

[22]李宝华,王文辉,周怀琪.系统评价区域灌注和全身给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0(1):19-23.

[23]MikamiY,TakedaK,ShibuyaK,eral.Inflammatorycellsinacutepancreatitis:Relationshipofinfiltrationdynamicsandcytokineprodyctionwithseverityofillness[J].Surgery,2002,132:86-92.

[24]于蕊,张连峰,张守恒,等.腹腔置管引流联合抗生素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8):81-82.

[25]吴裕林,卢榜裕.早期间断腹腔灌洗联合抗生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影响[J].微创医学,2012,7(5):457-462.

[26]TalukdarR,IngaleP,ChoudhuryHP,etal.Antibioticuseinacutepancreatitis:anIndianmulticenterobservationalstudy[J].IndianJGastroenterol,2014,33(5):458-405.

早期药学论文篇5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缺血性脑卒中康复锻炼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5-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富贵病”也不断的增多,脑卒中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年轻人发生脑卒中的比率也逐渐增多。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病率和致残率十分高[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可怕的是约1/4的病人在发病后1-5年内会再次发生中风。祖国医学早在《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有相对详实的描述,但《金匮要略》才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2],历代医家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护理均提出各种见解,并不断完善。目前,认为祖国医学治疗其最有效的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根据其气虚血瘀理论而创立补阳还五汤,笔者也根据其方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和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取得喜人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旨在于与同道一起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与康复方法,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患者,男性54例,女性35例。年龄在3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03±1.2岁。病程选择一周以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MIR确诊,临床表现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建议标准。除外存在原发性严重消耗性疾病及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而可能影响后期功能锻炼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的顺序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发生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急性期,给予重用活血化瘀药物的用量,黄芪120g,归尾20g,赤芍10g,地龙20g,桃仁10g,红花10g。浓煎滤渣后确保留150ml药液,给患者温服,昏迷者可鼻饲,每日4次,3周为一个疗程。恢复期,视各患者的临床表象分别进行使用不同剂量的君药黄芪,臣药当归,再轻用其它辅药,煎制药液同急性期,每日3次,温服,3周为一个疗程。后遗症期,黄芪80g,赤芍12g,川芎、桃仁、红花、归尾、地龙各10g。随症加味,煎制、服法、疗程同恢复期。同时,早期“捕获”康复时机,即待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症状不再发展后48h,我们采取早期专业肢体康复锻炼。对照组,入院后给予溶栓、改善脑部血循环、吸氧及调节血压、控制血脂等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恢复期予以出院康复指导,在社区或家庭进行康复锻炼。

1.3评价标准[3]。治疗2个月后,痊愈:患者肢体、语言功能完全恢复,能参加劳动;显效:语言功能部分受限、肌力改善4级以上,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有效:服药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肌力改善2-3级以上,靠他人帮助或拐杖协助能行走。无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2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以P

3结果

备注:两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4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气虚血瘀。前者为本病之本,后者是前者发生发展的结果。按照气血之间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理论,所以,认为治疗方向应放在益气活血。拟方应重点放在重用黄芪补气以推动血液运化之力,达到活血化瘀之功效才能起到治疗效果。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根据患者的气虚血瘀而创立的系统理论,全方由7味中药组成,君药黄芪用四两大补元气之虚,而奏益气行瘀之功;臣药以当归尾2钱,活血祛瘀而不伤正,轻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龙为佐使,以活血化瘀通络。全方配伍严谨,气血并顾,标本兼顾,独具匠心[2]。加之我们早期“捕获”康复时机,及时规范化进行给予患者早期专业肢体康复锻炼。一方面是促进患者的机体血液循环,配合方剂的药理作用。二是协助患者肌肉的锻炼,减轻或阻止费用性萎缩的进程,为患者病程后期康复奠定基础。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方剂和早期专业肢体康复锻炼价值。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所以,我们认为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能达到气血兼顾、标本兼治之目标,并及时“捕获”康复时机、进行早期专业肢体康复锻炼,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

早期药学论文篇6

【关键词】室性早搏;心悸;中医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0-02

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因劳累、过量烟酒、以及心肌缺血、慢性心衰等而诱发。治疗上西医主要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这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往往还具有致心律失常、头晕、恶心等副作用,且临床疗效的个体耐受性差异较大。中医药治疗室早,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且其相对安全,毒副作用少,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自2011年5月――2012年12月运用自拟室早汤治疗室性早搏3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室性早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年龄46岁-79岁,平均63.4岁;对照组32例,52岁-85岁,平均64.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选病例治疗前1周内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1.2治疗及观察方法观察组对于频发多源室早的一般选用胺碘酮200mg日3次口服,1周后改为200mg日一次口服;频发室早给予倍他乐克25mg日2次口服或慢心律150mg,日3次常规口服;无效时改用胺碘酮150mg首次静推,然后给予5%GS250ml胺碘酮300mg维持静点。

治疗组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加用自拟室早汤治疗。室早汤药物组成:黄芪20g,红参15g,苦参20g,甘松15g,麦冬15g,炙甘草10g,生地15g,五味子l0g,炒酸枣仁20g,丹参15g,三七1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并对因治疗原发病,有心功能不全者联用纠正心衰药物。2周为1个疗程,均连续用药1-2个疗程。

1.3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1]第七版制定的有关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

1.4观察指标用药前后、用药期间和随访时均详细记录患者自觉症状、心律、血压、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于服药后第1,3,5天及每周的周一复查心电图1次,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

2治疗结果

2.1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用药后早搏消失;有效:用药后早搏较原来减少50%以上;无效:用药后早搏无改善。

2.2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用药后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好转,其中有11例伴心功能不全,在应用室早汤的基础上辨证加减,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结果表明,增加室早汤治疗更具有疗效,见表1。

2.3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应用室早汤的过程中和停药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

3讨论

室性早搏是由心脏异位节律点提前激动而发生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或者心肌缺血、慢性心衰等患者。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应用西药治疗室早的优点在于专一性强、见效快、使用方便。但其副作用大,疗效欠稳定,一旦停药往往容易早搏复发。而且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西药均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这就限制了西药的应用。室早隶属祖国医学的“心悸”或“怔仲”范畴,主要表现为自觉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早在《内经》就有对此症状的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本神》曰“心怵惕”。其致病因素较多,最常见的病因是气滞血痰、心阳不足及气血亏虚等。总的治疗原则是审因辨证,采用活血化瘀、温阳益气、补养气血、养心安神等方法[2]。临床上较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炙甘草汤、归脾汤、生脉汤等。我们运用自拟室早汤治疗室早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不仅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对并发严重心衰亦有较佳的疗效。现代药理表明,方中苦参、甘松[3]均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麦冬等均有治疗室性早搏的作用,黄芪、红参不仅可抗心律失常,还具有营养心肌、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功能等功效,丹参、三七可宽胸理气、活血化瘀,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等则有滋阴养血、镇静安神定悸等功效。临床上配合辨证施治,相得益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充分显示了其整体治疗的优势,不但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可减少抗心律失常西药的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维持更长的疗效,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为治疗室性早搏提供了另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西医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