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原则自查整改措施(收集3篇)
放弃原则自查整改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供水工程、水土流失、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31.5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区概况
1.1项目的地理位置
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莱阳市沐浴水库至莱阳市经济开发区,途径河洛、柏林庄和冯格庄三个乡镇,全长28.48km,在神山后村西设加压泵站。
1.2地形地貌
莱阳市沐浴水库供水工程的水源地为沐浴水库,管线主要穿越河洛、柏林庄及冯格庄三个镇处,其中河洛、柏林庄地形属于低山丘陵区,其北部山脉近似东西,西部山脉走向近似南北。北部的旌旗山,海拔高度315.6m,马崖口山,海拔高程101m,南部莱阳盆地,海拔高程40-50m左右,冯格庄属于山前堆积平原,海拔高度70-100m左右。
1.3水文气象及水土流失
项目区地处山东丘陵,地貌类型为胶东低山与丘陵,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4℃,≥10℃有效积温4296℃,多年平均降水量686mm,多年平均风速14.6m/s、最大风速18m/s,最大冻土深度0.5m,土壤主要为棕壤褐土、潮土,天然植被多为野生的草皮及野生的灌木类植物,林草覆盖率30.9%,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少量的风力侵蚀,属于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2070t(km2a),土壤侵蚀容许值200t(km2a),为山东省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工程任务
优先保障莱阳市开发区城镇居民、农村人畜饮水及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把富余的水供至开发区用于工业用水,解决工业厂区大量用水问题。
(2)工程规模
莱阳市沐浴水库供水工程设计规模为4万m3/d。计划到设计水平年2015年解决莱阳市开发区的工业用水。
2.规划范围和内容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本工程的特点,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总面积86.86hm2。其中建设区面积为66.86hm2,直接影响区面积为20hm2。
2.1项目建设区
项目建设区位于供水工程项目的征地、占地、用地及其管理范围,包括管道敷设开挖后沿管沟一侧或两侧堆放土区域、机械沿管线作业区域和施工道路、闸阀井、泵站、管道固定支墩、穿跨越两侧支架等,所必需占用的土地,该工程管道敷设在农田、荒地(草地)地段作业带宽度为17.26m,河道及冲沟地段作业带宽度为10m,特殊地段如高陡坡面、困难地段施工,施工作业带需要适当的加宽,施工作业带面积和道路施工占地面积即项目建设区面积。
2.2直接影响区
根据本工程特点,直接影响区为:施工作业带以外水土流失所影响的区域、临时施工道路和房屋新增的侵蚀区域。管道敷设影响区,根据现场调查和实地勘测的数据,按照作业带两侧各5m范围计算。检查井、阀门井、泵站、管道固定支墩、穿跨越两侧支架用地由于建设过程扰动比较小,不再计算影响区面积。
3.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因素分析
本项目为线形工程,管道工程采用沟埋敷设方式,管线全长28.48
km,输水管道主要敷设在河谷阶地上,输水管道全线20次穿越河道,23次穿越冲沟,30处通过穿越村路、管路(渠)、电缆等,经过的地貌类型多,并与公路形成交叉穿越,施工条件复杂,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因素较多
3.1管道开挖
输水管道开挖的大量土方,作为填筑料回填管沟,在开挖边线2~3m就近堆放,堆放时间较长,堆弃物结构疏散,降水易于入渗,抗蚀抗冲性变差,易于发生强度水力侵蚀,面风蚀现象也非常严重。
3.2枢纽工程建设
泵站扬水工程枢纽工程占地面积大,地形西高东低,场地需要进行平整,修建交通道路,对地表土扰动范围大,雨季极易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3.3施工机具和施工活动
管沟开挖、回填和管道敷设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机具和施工活动都会使管道沿线地表受到破坏,雨季极易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同时,剩余土方如不能及时整理、清除,必将造成较大的渣土流失。
3.4穿越河道冲沟
输水管道穿越河道和冲沟时,采取的施工工艺会产生废弃泥浆、废渣,这些废弃泥浆、废渣若堆置于河道沟道不及时清理,遇洪水可能全部或部分冲走,抬高下游河床,加剧防洪压力。
3.5弃渣堆放
工程弃渣场占用荒草地,且堆积物多是无序堆放,弃渣的堆放再塑了原地貌,形成了较陡的边坡,改变了原地表坡面的产、汇流条件,若不妥善处理排水问题,不仅会造成弃渣、弃土本身的流失,而且可能使渣堆附近区域的水土流失由原来的面蚀逐渐改变为沟蚀,加剧局部地域的水土流失,甚至遇到降雨等诱因,可明显降低堆弃物的稳定性,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4.水土流失预测
4.1土壤流失量预测
土壤流失主要指土壤及其母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包括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发生的多种破坏、移动和堆积过程。预测本工程施工开挖产生的弃潭渣量和地貌形态、土壤结构及地表植被破坏后的侵蚀量。即工程土壤流失量为3.5万t。
4.2水损失量的预测
本工程大面积占压农地、道路,施工活动扰动原地貌,改变原地貌下垫面性质,使项目区原有的入渗或蒸发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地表径流的数量和特性发生改变,破坏了项目区原有的水平衡状态。
5.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沐浴水库供水工程涉及面积大部分是耕地,工程建设因开挖、排弃等活动破坏了区域的原地表植被,这些人为因素使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呈增加趋势,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土流失,有必要对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进行预测
5.1损坏水保设施
工程建设占用和损坏了水土保持设施,破坏、降低了其水土保持功能,要恢复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和原有植被需要一段时间,地面容易遭受水蚀和风蚀,更易造成水土流失。
5.2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占压土地、损坏土壤结构及地表植被,使具有一定植被的荒地变成裸地,减少了地表的覆盖度;同时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水循环路径,造成局部土地资源破坏和土地生产力下降,项目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生态系统交流,环境抗逆能力和环境容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5.3降低土壤保水性能
工程大量侵占和破坏耕地,造成耕地表层熟土流失,破坏土壤中抗侵蚀颗粒的物理特性,使土壤的有机质发生迁移,使土壤易遭受侵蚀,还会降低土壤保水性能,并增加土壤容重,进而会使部分土地在短期内沙化、退化。
5.4穿越河沟、增加防洪压力
输水管道穿越河道,穿越冲沟时,采取的施工工艺会产生废弃泥浆、废渣,这些废弃泥浆、废渣堆置于河道沟道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遇洪水可能全部或部分冲走,抬高下游河床,加剧防洪压力。
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分为农果地、穿越沟河道、穿越构筑物和厂站四个防治区。
6.1农果地防治区
(1)总体设计
管道主要在农果地防治区敷设,管顶覆土1.5m,下部夯实防止沉降。包括管线作业带、施工便道、弃渣场等,农地,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必须及时恢复为农田。
(2)防治措施
①表土剥离措施。管道开挖时土方放置在管线一侧,将地表30cm~50cm的熟土与下层生土剥离后分开集中堆放保护,在后期进行地貌恢复时仍然覆于地表,为复耕、复植创造条件。
②土地平整措施。管道安装后将开挖的土石方按先生土后熟土的顺序回填并压实,回填土需填至超过自然地面约20cm。在恢复的农田布设全面整地措施,机械耕深30cm。需全面整地43.91hm²。
③植物措施。种草7.72hm²,植树造林5.45hm²,苗木2180株。
④临时遮盖措施。管道工程管沟开挖后大量临时堆土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工程管线长且工期短,雨季、风季施工不可避免,可采用塑料薄膜临时遮盖措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水土流失的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分段施工,塑料薄膜可重复使用,确定遮盖面积为4万m²。
⑤规范施工。对施工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行为进行规范教育,施工设备及拉运物资的车辆和施工人员等必须在专用施工作业带内行走,避免大面积碾压地表,有效地保护原地貌。
6.2穿越沟河道防治区
(1)总体设计
穿越沟河道防治区工程施工部位为河道、沟道及其两侧,共穿越沟河道2450m。输水管道在穿越河流、冲沟采用护砌工程,降低开挖土方量,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管道开挖穿越河流、冲沟时,主体工程已设计了浆砌石护岸、护坡、排水沟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需要补充完善弃渣场设置、治理措施,共设置弃渣场73处、挡土墙450m、弃渣场种草2.5hm²;植树220株。
(2)典型设计
①弃渣场整治:弃渣前将表层0.5m熟土剥离集中堆放,然后在弃渣场周围修筑挡渣墙,再从墙角开始逐层向后延伸(每层厚0.5m),堆渣高度至2.0米时,将渣场表面平整后,先铺一层粘土并碾压密实作为防渗层,然后再覆表层熟土0.5m,进行种草,在渣场周边开挖排水沟排水防冲。
②拦渣墙典型设计
拦渣墙高2.0m,墙顶宽0.5m,墙面坡比1∶0.4,墙背直立,底宽2.0m,基础开挖至原状土上,每10~15m设置沉降缝。
③排水沟典型设计
为防止雨水冲蚀渣体,拟在渣体边沿开挖土渠排水沟排水,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3m,深0.4m,口宽1.1m,边坡比1:1。
④植物措施典型设计
在弃渣场清理平整后种草。整地时等高耕作,采用条播,播幅5cm,行距20cm,每公顷播种量为30kg。播种时间选在在每年的春、夏2季。
6.3穿越建筑物防治区
工程穿越砼村路、拦河坝、涵洞、渠道后按原形式恢复建筑物,局部公路段,采用专业地下穿越技术施工;主要是针对穿越后对同边环境的治理,减少管道开挖敷设对周边地表植被的大面积扰动,减少水土流失。
6.4厂站防治区
该区内主要为厂区绿化、硬化措施、排水设施。场区及道路绿化采用植苗造林,树种选用油松、柳树等美化树种,造林500株(场区300株,道路200株);草皮0.5hm²。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通过采取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植物措施的长效性,有效制止供水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促进项目区地表修复和生态建设,为工程建设、生产运营和莱阳市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7.2建议
(1)施工组织设计中土石方施工规划,避开汛期大范围施工
放弃原则自查整改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保护;环境;协调
市政工程建设的项目很多,由于我国环境环境制度不够健全,所以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缺乏环保性,对周围环境造成了破坏。为了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保证市政工程的环境效益,施工单位需要采用环保的措施,还要坚持过程控制的原则,在项目施工时加强控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实现市政工程施工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制定出了一些科学的措施与方法,下面笔者对进行简单的介绍。
1市政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对施工场地的树木进行砍伐,而且场地地面表层覆盖的土会被清除,这对原有植物有着永久性破坏,会减少植被生物的数量,还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施工期间产生的噪音也会对周围栖息的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很多野生动物会被迫迁徙到其他地方,所以市政工程建设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1.2造成水土流失。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植物都会别挖走,地表的植物也会减少,这影响了生态的平衡,而且降低了地表土层的抗蚀能力。在雨水的影响下,会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一些弃土场也是水土流失多发地带,有的山区面坡发生水土流失也是坡面弃土引起的,这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1.3大气污染。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输较多的施工材料,比如水泥、沙子、石料等,来回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尤其是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下,严重时会引起大气污染。1.4水资源污染。有的施工单位不重视资源保护,在施工的过程中随意丢弃废物,对周围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废弃物或者生活污水排放到水环境中,会产生污染源。另外,在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时,也会对自然水体产生污染,比如废水、车辆漏油等原因都会造成水资源污染。1.5噪音污染。市政工程建设是一项工期比较长的工程,而且使用的大型设备比较多,这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对周围居住的居民也有着一定影响,不利于居民的正常休息。据调查,很多市政工程产生的机械噪音都在60dB(A)以上。1.6固体废弃物污染。市政工程建设还会产生较多的废弃物,工程结束后会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在清理的过程中,有的单位会随意丢弃,一些生活垃圾还会招引蚊蝇,这会引起疾病的传播。
2市政工程施工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2.1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了不影响生物的生长,施工单位可以在场地周围设置围栏,还要减少开挖的面积,不能破坏施工场地以外的地形以及地表植物。施工单位不能滥砍滥伐树木,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才能砍伐树木。在采购碎石材料时,要去正规的厂家订购,不能随意开挖周围的山体。施工单位还要设置绿化隔离带,保护路基周围的植物,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还耕,或者进行景观再造。2.2加强水土保护。在路基开挖时,应尽量避免在雨天进行,还要避免在洪水期施工,在土方施工时,应采用随挖随运的原则,尽量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取土时还要减少地表暴露的时间,在取土完成后,要及时恢复植被。在雨量充足的地区施工,应设置排水沟,这样可以减少山体滑坡等事故的出现。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0cm~30cm有肥力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摊开推平到原位置,以利及时恢复植被。2.3大气污染防治。易扬尘的施工材料要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时要采取覆盖措施。施工现场、储料场及材料运输线要定时洒水降尘。材料拌和设备应配备降尘装置,灰土拌和时应及时洒水降尘。严禁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进入施工场地,施工机械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开机时间,减少尾气排放。2.4水环境污染防治。施工现场管理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严禁直接排入附近水源,须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施工材料的堆放应远离地表水,并开挖环形沟和渗水坑以防止其外溢污染地表水。沥青混合料、混凝土等搅拌、养护产生的施工废水及施工机械清洗、维修产生的油污废水均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水源,须经沉淀后上清液可循环使用,污泥部分及时清理。不得在附近水体中直接清洗车辆、施工机械和器具等。2.5噪声污染防治。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施工场地噪声已超过了有关规定的,为保护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就做好劳动保护措施。比如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定期维护修理施工机械,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有条件的加装消音装置,控制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如施工场地紧临人群居住区,施工场地两侧应采取修建高围墙、设置防音壁或密集植树绿化等措施,以降低施工噪声污染。2.6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现场管理及施工人员的固体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一般施工废料可在适当环节进行利用或再生。如砂石等可填筑路基、作基础垫层,以及用于铺筑、改善地方道路、生产道路、乡间场坝等。无法利用的施工废料,应运至指定位置集中填埋或销毁。2.7人身健康环境的保护。市政工程施工期,由于人员较多,相对集中,一定要采取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要设立专门卫生防疫机构,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配合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所有外来施工人员要进行健康检查,对查出有传染病或带菌者,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加强饮用水的管理和食堂的卫生安全管理。加强对施工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管理,生活区要保持清洁卫生,消灭蚊蝇孳生地。一旦发现有人得病,立即隔离并送医院,以免大面积传染。
3结论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市政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施工单位需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要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市政工程的工期比较长,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应引入环境保护的原则,还要减少环境污染现象,不能随意丢弃垃圾废物。施工单位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设计人员还要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真.浅论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4).
[2]许铁柱,杜嘉佶.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
[3]谷广利.对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进行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
放弃原则自查整改措施范文篇3
一、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准入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确保“环评”、“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几年来,我们在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始终做到项目管理工作“四到位”。一是科技含量高及清洁生产工艺项目的推广到位,避免重污染项目上马;二是服务到位。我们以“便民、优质、高效”为原则,成立了服务全县建设项目审批工作小组,抽出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建立项目预审制,确立了“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的工作原则,主动地帮助企业完善环保审批手续,以尽可能地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把关到位。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我们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的项目,依照服务原则和审批程序,从速办理;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重污染项目,不论其经济效益多高,一律不予审批。此外,对于审批手续不完善的项目,本着服务原则,指导其尽快完善手续,初步实现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工作模式,受到了广大企业和投资者的好评。四是查处到位。积极地与计委、经贸⒐ど痰炔棵沤信浜希匀氐奈シńㄉ柘钅拷辛思觳椤6杂谖淳繁2棵派笈米越行隆⒏摹⒗┙ǖ南钅浚颐前凑栈繁7煞ü娴挠泄毓娑ǎ婪ú扇乇铡⒉拱焓中靶姓Ψ5却胧Mü陨洗胧┑穆涫担辛Υ蚧髁嘶肪澄シㄐ形赜蛭ス娼ㄉ柘钅恳仓鹉昙跎佟?SPANlang=EN-US
二、加大执法力度,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显著
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并就整治工作进行认真落实。
一是对全县所有的排污企业进行数次彻底的清查,并向各排污企业发放排污申报登记表,要求每个排污企业据实填报污染物及其排污量,以便进一步掌握各排污企业的排污状况及治污能力,及时对超标排污企业进行整治。
二是针对每年的目标任务和实际工作情况,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县排污企业采取“一摸底、二督促、三监督”的落实措施。“一摸底”就是由环保部门对全县承担省、市污染整治任务的企业重新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做到心中有数;“二督促”就是由环保部门进行日常督促和政府组成的督导组对有环保目标任务的企业进行定期督促和指导,检查企业治理进度情况;“三监督”就是由环保部门、各乡镇及社会各界三位一体实施监督,随时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如期完成年度环保目标任务。
三是相继开展了“对重点企业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三项攻坚战”等专项行动,共对全县14家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对2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和4条生产线实施了关闭措施;对20家重点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7家涉水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对其实施远程监控。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我县环境质量和出境水断面水质逐年好转,并多次受到市县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扬。
三、加强对放射源、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确保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放射源和危险废物的管理,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全县环境安全,我们制定了《××县突发污染事件应急行动紧急预案》,狠抓了此项工作的落实。具体落实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负责检查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环节训练,以保证在检查中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不安全因素的基本情况,并要求检查人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到“三不漏”,即不漏单位、不漏项目、不漏填报。同时,以“边查边改边纠正”作为检查工作的原则,对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在危险废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限期改正。
二是对全县放射源和危险废物的使用和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清查,检查过程中督促各涉源和排放危险废物的单位提高思想认识,落实管理责任制并责任到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各项防护管理制度、安全操作制度,以及在使用、贮存、处置等场所防护措施。要求其对内部的专管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安全意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补救。
三是加强对闲置和废弃的放射源的管理。对暂时不用或废弃的放射源或危险废物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妥善保管。对长期不用或已报废的放射源,及时、安全地上缴省放射性废物库保管,对需要购买使用放射源的必须按规定审批。加大对放射源安全使用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放射源安全使用。
四是实行申报登记制度。对辖区内可能持有放射源的行业部门进行了全面排查,深入企业了解放射源的使用情况,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如实填报放射源申报登记表。
五是加强对涉源单位的现场检查。重点检查放射源的使用和贮存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放射源使用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制度、事故应急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工作场所、源容器的放射性标识和标牌、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情况、安全防护措施情况。对废弃、闲置放射源,督促涉源单位做好放射源安全贮置工作,要求涉源单位在废源未安全贮置前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
目前,全县所有放射源和危险废物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基本掌握。放射源使用情况:我县共有4家企业使用6个放射源,分别是东方公司2个、福荣实业公司2个、月桥水泥厂1个、博爱县第三水泥厂1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我局平时加强监管,健全安全、保卫和防护等管理规章制度,经过市、县两级多次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企业法人对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建立放射源的档案、管理制度,有领导小组,定期清点,交班有记录,保证放射源安全使用。
危险废物的排查情况
:截止目前,共排查出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30家,涉及到医疗机构15家,产生医疗废物量9.8吨,处置方式以毁形、焚烧和深埋为主;其它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15家,产生危险废物量26420吨,处置方式以回收、销售、焚烧和回用为主。四、环境功能区、饮用水质、地表水质、固体废物处置、烟尘控制区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我县环境空气监测自20__年8月开始试运行至今,监测以来,环境空气质量级别呈Ⅲ1级,空气质量状况呈轻微污染,主要污染物TSP(总悬浮颗粒物)达0.212毫克/升;二氧化硫(SO2)按照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小于0.06毫克/升,均符合标准要求。
2、区域噪声经监测超标,达标率100%(标准为54分贝);交通噪声经监测超标,达标率100%(标准为68分贝)。
3、饮用水源水质经监测达标率100%;地面水质经监测达标率100%:县境内××河、××河、××河水质均达到规定指标。
4、建成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工业废水经监测排放达标率达到95%,符合标准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符合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