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23 手机浏览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篇1

【摘要】正确、常规的、护理,不仅能促进的泌乳量,还有助于婴孩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探讨母乳喂养的基本护理工作,对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及喂养技巧进行了论述,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指导,有利于产妇产后泌乳及增强喂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婴儿发病率。

【关键词】母乳喂养;护理;异常

Inmotherandchildcarebreastfeedingnursingwork

WuYan

【Abstract】Correct,conventionalbreast,nipplenursing,notcanonlypromotethebreasttosecretetheyoungquantity,butisalsohelpfultobaby'shealthydevelopment.Thisarticlemaindiscussionbreastfeeding'sbasicnursingwork,th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andfedtheskilltobreastfeedingtocarryontheelaboration,providedtheinstructionfortheclinicalnursingoperation,wasadvantageouspost-natalsecretesthebreastandtheenhancementintheparturientwomanfeedstheconfidence,toacertainextentcutthebabydiseaseincidencerate.

【Keywords】Breastfeeding;Nursing;Unusualnipple针对刚出生的婴儿母乳喂养是非常重要的。母乳不仅是最好的食品,还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同插管情况下喂养母乳的最佳时间为婴儿出生后的6个月之内,因为这段时间是婴儿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针对母乳喂养的护理工作显得格外的重要。

1喂养母乳的特点

第一,产妇的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高热量、其成分比例较为适中。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较多,其中在婴儿的胃内具有2/3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在脂肪中有含量较多的亚油酸、脂肪酸,由于为较小的颗粒,又如易消化吸收;在乳酸中含有能够分解产酸的乳糖,能促进婴儿粪便pH值的降低,不利于大肠杆菌的生长,降低了婴儿的发病率;第二,母乳中含有较多的钙物质,婴儿是很容易吸收的。切记:产妇的进食量是与母乳中维生素的含量是相联系的。在母乳中还含有分泌性的免疫球蛋白,不仅能耐受酸碱的变化还能起到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1],同时还能防止病菌对肠粘膜的损伤。

2母乳喂养的护理工作

2.1生产之后及早的母子接触、吸吮:产妇在分娩之后需要尽早的提妇喂养婴儿的机会[2]。一般情况在分娩完之后,会十分的疲惫,很不愿意进行喂养,只是希望看看孩子。此时护理人员不仅要让产妇看清楚婴儿,还要帮助其产妇与婴儿的接触、吸吮。对于从阴道进行分娩的婴儿,出生之后的0.5h以内要与产妇接触30min,同时还要协助吸吮[3]。针对剖宫产的产妇要及时的让婴儿与产妇脸对脸的接触,待产妇回病房之后再进行吸吮等。这种尽早的亲近肌肤能刺激产妇荷尔蒙的反应,降低生产之后的出血,还能刺激产妇的泌乳。

2.2产妇在哺乳时候的技巧

2.2.1正常的喂养:产妇在哺乳的时候,首先取舒服的卧姿或者是坐姿,放松全身。先将婴儿的头放在一只手的肘部,另外一只手托着婴儿的臀部,让婴儿的面向产妇并紧贴产妇身体,婴儿的下颌贴着产妇的。产妇最好是用一只手托着,使其靠近婴儿的嘴唇,并诱导婴孩吸吮,一般的吸吮时间为10min。在进行哺乳的时候,要避免堵住婴儿的鼻孔,阻碍婴儿的正常呼吸。若是婴儿在吸吮的时候睡着了,需要及时的取出或者是将婴儿叫醒。还有在哺乳的时候要注意双侧的交替喂养,防止出现偏吃,保证其的均衡。每次婴儿在吸吮完之后,将婴儿竖抱,伏在产妇的肩膀,轻拍婴儿的背部,驱除胃内的气体,降低溢奶情况的发生。

2.2.2护理平乳、凹陷:对于该类的产妇首先需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护理,在产妇的心中树立喂养母乳的信心。第一,短时间内消除产妇心中的紧张、恐惧、担忧,加强度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第二,针对异常的产妇尽量安排小房间,避免人多的病房以及婴儿哭闹的病房,同时还要让其家属陪伴。第三,产妇在生产之前要给家属讲解降低分娩的疼痛的方法,帮助其产妇树立分娩的信息,有助于产妇在生产之后身体的恢复及其创造条件喂养母乳。第四,对于进行剖腹产的产妇需要安排舒适的卧位,有助于降低伤口的疼痛,还能尽早的实行哺乳。第五,充分的调动其他产妇的主动性和配合的积极性,或者是邀请以往、现在也是异常的产妇与患者对异常进行喂养的经验等,有助于消除她们心中的顾忌,鼓励她们树立喂养母乳的信心。

其次,针对凹陷的产妇,不论是在产前还是在产后都需要对凹陷进行牵拉的练习,使用手指头轻轻的牵拉,缓缓的捻转,同时还要固定其与周围组织、皮肤的位置,避免的回缩。

然后,产妇在生产之后的前几天除了要让婴儿用力的吸吮之外,还可以让产妇的丈夫或者是正在吃乳中较大的婴孩对其进行吸允,有助于的拉出让婴儿进行吸吮。

最后,如若产妇的不容易牵拉出来,可使用抽吸器对进行抽吸。通常使用的是硬质塑料罩漏斗式,罩在产妇的上面,同时取出一个10ml的注射器,用口径相通的橡胶管连接塑料罩与注射器,吸出并保持10min左右,在结束的时候分离橡皮管即可。切记:两需要反复交替的抽吸。

2.3新生儿想吃就哺:刚出生的新生儿吃乳的时间是不定时的,在次数上也没有限制,想吃的时候就进行哺乳。婴儿想要吃乳的时候是有表现的:婴儿不停的哭闹、嘴巴来回的觅食、做出吸吮的动作、睡觉的时间过长等。产妇再根据婴儿的需要进行哺乳,以便于确保婴儿的常规营养;同时,若是婴儿在出生之后发生了生理性的黄疸现象,最好是不要急着吃奶,需要尽早的接受治疗。

2.4泌乳的情况:确保应该正常、健康的成长、发育是需要足够的母乳。如若产妇的母乳较为充盈,擦汗诺夫在进行哺乳的时候会产生下奶的感觉,婴儿在经过大口大口的吸允之后就会自觉的松开,并入睡。这时候产妇才会有舒服的感觉。当婴儿在熟睡的时候是安静的、睡着的,这说明产妇的乳汁是充足的;如若婴儿在进行哺乳的时候出现了哭闹,这说明了产妇的乳汁量不够,需要及时的处理。

2.5对出现皲裂的护理:产妇在喂奶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皲裂的现象,那么首先要给予婴儿健康的喂养,再换至患侧的进行喂养。产妇在每一次喂奶结束之前要使用食指对婴儿的下颌进行轻轻的按压,有助于避免皮肤的损伤以及的疼痛;在每一次哺乳完之后,需要挤出几滴在上轻涂,这样有助于上皲裂伤口的愈合[4]。

2.6按摩:产妇在生产之后的0.5~1h内,护理人员需要使用温水(50℃~60℃)对产妇的进行清洗,同时还是要进行按摩[5]。按摩产妇的必须是要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这样不仅能促进乳汁尽早的分泌以及增加分泌的量,而且还能降低产妇生产之后的出血量。对于的按摩要点如下:先让产妇采取舒适的、轻松的姿势,接着护理人员需要清洗双手,再使用热毛巾在产妇的上轻、热敷4~6min,接着用手轻轻的在壁周围进行按摩,同时还牵拉,让产妇感到舒服,每天3次,每次需要5~10min,一直到产妇出院为止。

参考文献

[1]刘传俊,张成秀.护理干预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J].中华中医药护理,2005,17(6):38

[2]彭婷.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药护理,2007,12(9):45

[3]叶笑梅,颜胜宇.不同喂养方式对出生婴儿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36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早期母乳喂养心理护理

一、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因有些乳母在分娩时体力过度消耗未得到恢复、乳母不经常哺喂、哺喂的技巧掌握不熟练等原因造成泌乳晚或奶量少,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母亲往往会出现烦闷、焦燥的心情,怀疑自己没有产生足够奶水的能力,去承担哺育婴儿的任务,从而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医护人员应该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多给母亲鼓励和支持。尽早耐心的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早期母乳喂养的问题如何解决、正常泌乳需要几天时间、所谓的“空乳房”并不是一点乳汁也没有。详细了解母乳喂养中的不合理现象,帮组母亲寻找母乳喂养不足的原因,消除乳母的疑虑,紧张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告诉母亲随着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及自己体力的恢复,乳量会逐渐增加,且足够喂哺婴儿。让母亲知道,促进乳汁分泌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增加对乳头的刺激,而且乳量的多少与其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乳母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定喂养的信心,同时得到家人的帮助支持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及乳母家人应该多给母亲一些良性刺激,帮助她们建立一个来自社会、家庭、亲朋邻里和医护人员的支持系统,鼓励支持乳母树立信心,坚持按需哺乳及夜间哺乳,正确的掌握哺喂技巧并做好乳房护理,合理的营养及休息,不要给婴儿过早的添加辅食,对个别确定泌乳晚的母亲,可建议采用一次性的哺乳补充装置,这样既可满足婴儿的需要,又不减少对乳头的吸吮次数,帮助母亲度过短暂乳量过少危机,解除乳母的紧张心理,一旦乳量稍增多即可拆除装置。因此,只要按上述要点坚持哺乳,乳汁一定会随着婴儿月份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二、在对待某些特殊婴儿的母乳喂养问题,医护人员应更加关心体贴母亲,因特殊婴儿的母亲心理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母乳喂养过程中会遇到比正常婴儿更多的困难,医护人员及家庭应给母亲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鼓励母亲充满信心,让母亲与婴儿频繁地接触,及时解决母乳喂养所遇到的问题,使母亲认识到唯有她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孩子的需要,才足以使她的孩子健康成长,并征得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充分支持。医护人员应该经常与母亲交谈,不断的鼓励,耐心的指导,不断的鼓励使母亲主动积极地进行母乳喂养。

三、在生后的前几天,婴儿吃的少,所以少量的初乳完全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医护人员应该让母亲了解这些情况,乳母不必因初乳少儿担心婴儿饥饿。告诉母亲在出生后的前几天,新生儿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但是必须坚持频繁有效地吸吮,吸吮的次数越多,奶量会逐渐增加,这样,新生的体重会很快恢复。恢复的时间差异很大,根据临床观察,足月儿平均需10天,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需14-21天,体重下降不超过15%。此外,让母亲了解如何鉴别新生儿黄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紧张。

四、让母亲了解早期频繁吸吮,既有助于下奶,又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让婴儿吃到营养及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婴儿免疫力增强,并能促进胎粪排出,减轻黄疸。

五、让母亲知道烦躁、焦虑的心情会阻碍泌乳反射,影响乳汁的分泌,泌乳晚。愉快的心情,舒适的环境,全身肌肉松弛有益于乳汁的分泌。让母亲知道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拥抱和抚摸婴儿,通过目光和皮肤的接触,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早下奶,并能使婴儿的情绪安定,母亲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新生儿;母婴同室;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母婴同室是现今产科医疗中对新生儿重要的护理方式,已经大量用于临床中。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新生儿在出生早期,对其进行充分的抚慰和接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1]。除此之外,早期对母亲和新生儿进行关怀能够减低一些相关的疾病。我院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26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26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的130例的产妇中,年龄在22-39岁之间,平均为(28.8±4.2)岁;孕周在36-41周,平均为(38±0.8)周;新生儿体重在2200-3950g,平均为(3300±550)g,其中71例是男婴,59岁是女婴。对照组的130例产妇中,年龄在21-37岁之间,平均为(27.5±3.2)岁;孕周在36-41周,平均为(38±0.7)周;新生儿体重在2150-3900g,平均为(3200±450)g,其中68例是男婴,62岁是女婴。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新生儿在分娩后进行30min的清洗,然后放在产妇的胸前,使母婴能够尽早的接触,同时尽早对母乳进行吸吮,促进吸吮反射,同时帮助母婴建立感情,指导产妇通过抚摸、拥抱以及轻吻等方式对新生儿进行刺激,使其对母亲的刺激产生回应[2]。通过分娩后的处理,将新生儿放在母亲旁边,实施24小时母婴同室。同时留一个护士进行一对一指导,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正确护理,包括喂养、沐浴、更换尿布、脐部护理以及更换衣服等。其别要主要喂养的过程,产后的24小时内应每隔两个小时哺乳一次,按需哺乳,同时在哺乳时要用语言和其交流,通过声音和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帮助新生儿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3]。对于初产妇来说,要通过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细心的讲解关于新生儿护理的知识和技巧,使其能够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4]。此外,护士还应定时进行查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修补,帮助产妇正确处理,同时向上级医生报告,帮助产妇早日恢复健康。对照组的产妇进行非母婴同时的护理方法,也就是说将母亲和新生儿分离,只在喂养时将新生儿交给产妇。

2结果

通过对两组产妇以及新生儿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观察组产妇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通过对所选的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比较母婴同室和母婴非同室的护理情况,观察组的产妇和新生儿各项指标均优于非同室护理组,这就表明在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护理的过程中,通过母婴同室护理方法,可以使母婴关系更加紧密,保证母婴的健康,同时提高护理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母婴同室不但能够增强产妇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时还能降低母亲产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5]。由此可见,推广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融入情感关怀和人文关怀,转变过去母婴隔离的喂养方式,鼓励产妇进行积极的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对产妇及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不但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妇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同室还可以降低新生儿出现一些早期易感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843-844.

[2]薛春美.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工企医刊,2010(03):934-935.

[3]王静.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健康指导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4):82-83.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82-01母婴同室是指产后将母亲和新生儿24h同处于一个房间里,治疗和护理母婴分离的时间每天不超过1h母婴同室可以从各方面满足新生儿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保证按需哺乳,增进母子感情,对新生儿的身心发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预防交叉感染,降低母婴同室感染发病率,保障医疗安全。我院加强了病房管理和消毒管理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母婴同室医院可能的感染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分析如下:1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1.1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的交叉感染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是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集中的场所,沐浴操作流程及沐浴用物、游泳池用水等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新生儿皮肤感染交叉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

1.2医护人员手的污染医护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传播重要媒介,如果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洗手或手消毒,则病原微生物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传播给新生儿以及产妇。

1.3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尤其在夜间。同时,母婴同室病房人员流动量大,加之空调机的使用,门窗紧闭易造成空气污染。

1.4母婴同室探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母婴同室探视比例高,而且探视者大多有未洗手就触摸新生儿的习惯。

1.5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认识不足医护人员对产妇、陪护、探视人员院感知识宣教不到位。2管理对策

2.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母婴同室病房成立以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及监测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督促各种措施的实施与落实,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院感科和护理部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2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熟悉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必须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已有关,树立杜绝医院感染的高度责任感。

2.3保证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母婴同室病房应设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以便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用空气净化机,空气净1h,同时对刚出生的新生儿、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进行保暖,及时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2.4每日重点监测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的使用,义务人员的手每个月必须对母婴室空气物表消毒剂以及医护人员的手作一次微生物监测,并保存好检测记录,对不合格的以及接近限值的,必须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到合格。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灭菌,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婴儿所用的被褥、衣物、尿布(建议使用纸尿裤)和浴巾等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必须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并且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2.5切实实行母乳喂养,增强婴儿抵抗力认真做好新生儿早吸吮。

2.6工作人员进母婴同室病房时需穿清洁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护理新生儿前要洗净手,护理每个新生儿前后,均需用消毒液擦手。

2.7新生儿的一切用具,均需单独使用,单独清洗,分别进行消毒,消毒液湿式扫床和消毒试婴儿床: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感染性强的疾病,如脓疱疮、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时应及时隔离。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严格探视陪住制度,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每次探视结束后,母婴室应开窗通风,并进行相应的清洁消毒。对有乙肝等传染病的患者,应实行隔离治疗,并在病历夹、床头卡上标明“乙型肝炎”等标志,所用用具、物品、被服单独放置,单独处理[1]。

2.8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单独隔离物品用后一律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设专人护理,母婴出院后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双重消毒

2.9加强健康教育针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不安全隐患的发生[2-3]。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新生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新生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医护人员要向产妇及家属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新生儿的伤害。参考文献

[1]乔莉生.母婴同室病房的消毒与隔离[J].吉林医学杂志,2011,8(32):1592.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篇5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新生儿吸吮率的影响。方法:取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我院产科诞生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给予母婴床旁护理,分别在产后第1,2,3天观察新生儿吸吮率。结果:产后第1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54±1.24)次,吸吮障碍3例(3.33%),吸吮率96.67%;产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2例(2.22%),吸吮率97.78%;产后第3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1例(1.11%),吸吮率98.89%。结论:对产妇和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婴儿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吸吮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31

母婴床旁护理属于现代护理模式的一种,其中包括母婴床旁护理、床旁新生儿护理以及母婴同室健康知识宣教等内容。它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产妇及其家属在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上也得到强化,从而使母婴生活质量得到提高[1,2]。本文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新生儿吸吮率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我科诞生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43例。年龄1~30d,平均年龄(14.8±3.2)d。40例为剖宫产,46例为自然分娩,4例为阴道助产。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5.20±3.10)岁。孕周33~38周,平均孕周35.4周。孕产次1~3次,平均(1.30±0.40)次。所有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正常,无先天性疾病。

1.2护理方法给予母婴床旁护理操作,主要内容包括一对一进行母乳喂养健康知识宣教和床旁护理:(1)产前床旁宣教。首先是健康教育,护士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孕妇熟悉院内环境、如何购买备用品、注意饮食安全等,然后是产前教育,对孕妇讲解产程、分娩的流程等,并且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指导婴儿喂养以及母婴护理等常识。(2)产后床旁护理。在产妇生产结束后护士亲自到床旁指导如何护理新生儿,如何母乳喂养。详细介绍育儿知识,纠正错误的育儿方法。具体步骤为:分娩第1天,护士对产妇进行早吸吮的具体指导,在24h内指导新生儿吸吮母乳次数达10次以上,反复强调母亲乳汁不多是正常现象,只要多吸吮就能满足新生儿的需要,也可使产妇早下奶,打消产妇及家属的顾虑。分娩第2天,护士具体讲解正确的新生儿含接姿势,帮助新生儿含接的方法,妈妈选择什么样的体位,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得到家属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分娩第3天,护士让产妇或家属帮助新生儿采取正确的吸吮姿势,自己负责在旁边进行指导,并适时进行鼓励,增加家属或产妇参与的乐趣,提高家庭支持性。具体指导产妇如何在乳汁过多的情况下进行挤奶的正确手法。

在整个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护士需与家属共同参与,且每次护理时间不少于30min,主要对母乳喂养的技巧进行强调,对母乳喂养知识进行评估,对不知晓产妇给予再次宣教,直至其完全掌握为止。以此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提升孕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产后第3天,对婴儿母乳喂养率、摄取乳头次数以及吸吮情况进行观察。产后第4天,产妇正常出院。护士对出院后的母乳喂养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告知产妇医院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并写于病历本上交与产妇,强调爱婴热线24h开通,欢迎随时咨询。护士对经管产妇进行定期电话回访。

2结果

90例新生儿产后第1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54±1.24)次,吸吮障碍3例(3.33%),吸吮率96.67%。产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2例(2.22%),吸吮率97.78%。产后第3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1例(1.11%),吸吮率98.89%。

3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妇及其家属各方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此推动下,产科护理模式也在持续更新并不断自我完善[3,4]。而当前大部分医院产科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以及抚触等相应护理操作时均由护理工作人员在专设沐浴室内集中护理,新生儿因脱离产妇视线而引起父母的诸多担忧,例如在集中护理时会不会抱错婴儿,护理是否精心,是否会出现交叉感染等焦虑心理[5]。本研究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所有相关操作均在病房内完成,产妇以及亲人均能够全程观察甚至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新生儿每天都与产妇亲密接触,这不仅有利于及时进行母乳喂养并满足新生儿吸吮欲望,更有利于母婴情感交流的增进。就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大部分产妇均为初产妇[6],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必要的喂养经验。所以专人护理指导、给予新生儿游泳、沐浴以及抚触护理操作并实施针对性健康知识宣教对于母乳喂养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可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对其实施专业协助和操作指导,例如正确的抱奶姿势、产后30min早吸吮和及时吸吮、日吸吮次数、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有效保障、乳头发生皲裂、破损时的护理应对措施等[7]。上述母婴床旁护理措施有利于规避护理风险因素,增进产妇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使其护理依从性更高。

本次研究中,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新生儿游泳、沐浴以及接受抚触护理操作所需转运时间得到大幅节约,新生儿消毒用具物品损耗也相应降低,从而使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充裕的闲暇时间对产妇进行针对性健康护理知识宣教,指导其母乳喂养技巧并确保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对产妇和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婴儿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瑞.上门随访结合电话随访对初产妇产褥期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10):1268.

[2]徐海龙,荆蕙,王秀媛,等.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00,4703.

[3]杨晓玲,刘静.母乳喂养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55-56.

[4]毕景芹.穴位按摩对产后乳胀及纯母乳喂养影响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2,18(8):1141-1143.

[5]张士琼,李俊.产后门诊支持对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6A):57-58.

[6]李云芳,冯瑜.产妇母乳喂养的现状及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52-153.

[7]章月潇,王晓南,梅勇,等.中国产妇分娩方式与全母乳喂养率关联性的Meta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829-5831.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篇6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妇临床资料,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产后2周内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两组产妇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生活质量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知识和技能等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促进产妇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应用;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32

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产妇床旁完成一切护理工作[1],此护理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建立优质服务流程,达到保证母婴健康的护理效果。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产妇、婴儿和家庭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儿沐浴、抚触、疾病筛查、健康宣教、预防接种等,在护理中让产妇全面监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为了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产妇采取此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产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26.73±2.83)岁。体重41~69kg,平均(52.83±5.03)kg。产妇孕周29~42周,平均(37.23±0.83)周。平均孕产次为(2.33±1.23)次。其中自然分娩81例,剖宫产39例。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孕次、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即由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室完成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在新生儿浴室完成新生儿脐带消毒、沐浴抚触等。护理人员向产妇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组织产妇进行产后知识培训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妇与新生儿在相同的护理环境中,护理人员在产妇的床旁完成对新生儿所有的护理操作。具体内容如下:(1)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定期举行分娩知识培训。作为产科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改善护理服务态度,增强职业责任心,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健康教育知识等,定期举行有效的分娩知识培训,使护理行为更加符合要求。加强产妇健康知识教育,向产妇及家属宣传分娩知识,告诉产妇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实施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增强产妇与新生儿的护理舒适度。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结合产妇及家属的实际要求,为产妇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实施。在护理过程中,遵循产妇以及家属的意见后,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在产后提醒产妇注意清洁,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等。在床边为产妇进行体温测量,腹部、切口、乳房、皮肤等部位的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子宫复旧情况,指导产妇采取体能训练,纠正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错误做法。护理人员详细介绍产后营养等内容,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护理内容的操作演示等。(3)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在产房或手术室出生后回到病房,第2天进行新生儿沐浴,24h内预防接种,以后每天洗澡抚触、指导智护训练等。第3天开始进行床边疾病筛查,每天进行床边健康宣教等。

1.3观察指标[2]出院后的2周内,向产妇发放护理情况调查问卷,护理人员合理评价产妇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体能训练、沐浴、母乳喂养、产后营养保暖方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法,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4个级别。生活质量调查采取生活质量量表(SF36QOL),评分标准最高总分为100分。<70分评为高等质量生活;70~80分评为中等质量生活;>80分评为低等质量生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后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表2,表3)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活动不断拓展,逐渐向社会、家庭等领域扩展。在产科护理中,单纯采取产妇健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护理发展需求,需要向产妇提供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才能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如下:(1)提高产妇生命质量。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母乳成功喂养,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以及健康知识;提高产妇的自我保护能力,满足产妇各种需求,掌握更多的产后护理知识,给予新生儿无微不至的照顾;提高产妇生命质量,及时解决产妇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其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对策,包括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体能训练、沐浴、母乳喂养、产后营养、保暖方法等。在护理中让产妇及其家属能够快速地转换角色,不但保证母婴安全,还为母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等[3]。(2)提高护理技巧,体现人文关怀价值。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护理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服务,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综合性[4]。在护理中,需要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才能开展各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落实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护理中,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专业素质等,在给予产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与产妇以及家属构建和谐的关系,提高产妇知识和技能掌握,促进产妇康复,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产妇早日康复,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操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5):11-12.

[2]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3]朱力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和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35-36.

[4]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181-182.

[5]张菲菲,崔改英.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实施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