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论文(收集3篇)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02
一、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干预与提升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职业认同程度,包括职业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外在价值,以及职业对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内在价值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职业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成果。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社科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建设同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二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一方面,内涵建设既构成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与提升的载体和基础,又决定着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脱离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这一母体,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决定着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教育育人的质量,也制约着内部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另一方面,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提升又会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进程,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人的作用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要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首先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这离不开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支持和推动。
(二)文化的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建设阵地,先进文化理所应当地整个内涵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作为养成高职学生完善人格的重要文化力量,在内涵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三)整合的作用
整合各类相关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统筹兼顾,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与沟通,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公共关系,进而在充分整合各类教育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精良的教育品牌。在这一过程中,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
二、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干预与提升必须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如果这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不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妥善对待,必将会成为干扰甚至压抑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的源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处理好这种学科差异是干预和提升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干预与提升必须妥善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必须妥善处理好动手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的实践人才,而高职院校内部各门课程却有着不同的学科特点,而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大都是更侧重于理论学习。我们认为,学科差异、教学方式侧重点的不同不应该构成学科之间上的对立,更不可能相互取代,否则将对学生的成长、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负面影响。应当努力将二者统一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过程之中,切实为学生的科学发展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
(二)必须妥善处理好学习理论体系同培养专业岗位技能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实现面向岗位群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专业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而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在其课程内部必然存在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简单用面向过程的教学模式取代必要的学科体系教学,因为那样势必会损害学科的科学性,并进而造成学生人格的缺失。同时,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也必须切实从高职教育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努力在枯燥繁琐的理论体系教学的过程之中大力推行既行之有效又为广大高职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必须妥善处理好教育过程与环境养成之间的关系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是推动人的一切成长的根本动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教育行为同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专业类课程侧重教育过程,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则注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熏陶。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各项教学改革,也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内外各种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并将这些资源同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的科学发展提供全面而且深入的支撑。
(四)必须妥善处理好知识的广博性与技能专业性之间的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支配着一切社会资源。一般而言,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强调知识的广博性,专业类课程则注重岗位技能的专业性。我们不可用专业性的范围来局限和约束学生的视野,否则将会造成学生未来发展时的局限、狭隘与捉襟见肘。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无所不能”与“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有“无所不能”,才会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生存能力;学生只有“有所不为”,才会有强大的心理自信和忠诚的职业追求。
(五)必须妥善处理好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益的。但是,不同学科不同行业在实现效益的过程中是有差异的。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所实现的往往是一些诸如社会效益在内的隐性效益。这种效益的隐形化,不是教师所谓的能力与贡献的大小造成的,却是由效益创造体系当中各自不同的分工造成的。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内在性、基础性和渐进性的。脱离了这些内在特点的支持,学生的一切的行为以及结果都是空中楼阁,更妄谈创造经济效益。而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的这些特点本身又是不能够显化的,否则必将造成学生人格的错位与分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表象代替本质,割裂了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干预与提升的对策分析
根据上述几个方面,我们认为,干预与提升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把握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确立干预与提升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的坚强基石
高职院校必须首先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充分拓展发展的外延,为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高职院校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刻理解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定位的本质,既同行业发展的先进趋势接相轨,又深刻立足本地区本学校生存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正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与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其次,高职院校必须需要大力拓展文化视野、增强知识储备、调整整合专业设置、形成既先进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密切学校同政府、企业、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沟通与联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从而构成教书育人的坚实柱石。
上述条件,是高职院校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干预与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着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干预与提升的程度与质量。
(二)改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干预与提升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提供持续动力
在干预与提升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和文化的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对于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教育功能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教育教学条件;其次,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改善师生的关系,学生管理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一方面,学生的改变能够有效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激发教师对本行业的热爱和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老师的监督,又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提升。通过各方面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提升,从而有助于发挥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职业价值;再次,为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提供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支持,大力促进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大力增强这类课程的文化熏陶和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切实提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深入进行管理文化的建设,为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综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激励与关怀
高职院校应当在新时期新条件下重新审视和科学解读自身的生存理念与发展文化,切实加强自身文化特别是管理文化的建设,将教师同学校之间单纯的职业依存关系转变为学校与教师相互博弈、合作共赢的契约关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硬环境的建设,着力增强学校发展的实力和水平,增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教师的生存、学习与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软环境的建设。成熟完善的企业文化不仅包括职业文化,也包括人生观、生存文化、学习文化、家庭文化等各方面同教师自身成长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体系。学校不仅要对教师创造职业生活中的条件,也要为教师提供生活与发展方面的关怀与指导,从而努力形成一种和谐融洽、共荣共生的良好氛围,使内部的广大教师和广大学生既充满活力又身心愉悦。
(四)根据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对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大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形成良好的岗位分工,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梯队,制定相应的岗位评价与岗位奖惩制度,努力使各类教师既各司其职,又能够密切合作,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再次,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人才管理、文化建设、生活保障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的建设,切实解决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的各项后顾之忧,并为其各项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与环境保障;最后,高职院校应当密切同各方面的联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既有助于教师的学习与提高,又能够促进学科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校内外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干预与提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需要将之同内涵建设与品牌建设紧密结合,真正做到高屋建瓴、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高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骆文炎.人文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9):81-82.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篇2
(一)文化价值观混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进而影响到高职大学生对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选择。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积极的一面可使高职大学生接触、学习到多种文化知识,活跃思想,丰富生活,消极的一面是不加判断、鉴别地对于各种文化来者不拒,是非不分,很容易误入歧途。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和非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混淆,即是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的发展潮流是我们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不动摇的原则、立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形形思想文化潮流的涌入国门、校园,上述的原则、立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一些西方资产阶级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他们宣扬的所谓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普世文化价值观”使一些理想信仰不坚定的人很容易被吸引、蛊惑,甚至最终沦为忠实信徒。高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还处于初步形成的不成熟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其次是核心文化价值观和非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混淆,即主次问题。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根本路径,我们虽然不反对非核心价值观,但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到底谁是“主”谁是“次”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既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都强调了“核心”一词,那么就应该是“主”,其他的就应该是“次”,所以高职大学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一切与其冲突、不符的非核心价值观都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包括个别企业文化里面的东西。还有就是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的混淆,即先后问题。高职教育所提倡的“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在一定范围内是适用的,但是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就会很容易走向成功利化。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一个根本性问题必须解决,即“我为谁而工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就会陷入个人主义泥潭,置集体、国家、社会利益而不顾,今后在企业里面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二)与专业结合不够
当前教学中与专业结合力度不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在校高职大学生开设的,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数量有限,一名教师一个学期常常是同时教好几个不同专业的班级,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深入了解学生、专业的具体状况,不少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往往只能叫出少数几个学生名字。与专业结合最重要的路径是专业案例方面的结合,在教学中多讲一些行业、专业、企业的案例、文化可以拉近师生间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对企业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二是教师的学科背景局限。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主,包括哲学、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学等,而且他们很少有在企业挂职或工作的经历,可是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是以理工科和经济、管理类为主,与专业相结合必然要求他们对理工、经济、管理类等的学科、专业知识有所涉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讲得再好,但是因为没有专业、职业、企业方面的内容,学生就是不喜欢听,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薄弱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讲授课,强调的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高职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毕业以后马上就要到企业一线去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没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不行的。但是,现在的思政课教学因为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体上还是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远远多于课外实践教学时间,即使开展了课外实践教学,顶多也就是那么一两次,方式基本上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访问而已,去的地方虽然包括一些企业在内,可是近距离感受、接触、体验企业文化的机会还是表层次的,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只是略有所听一下。还有就是与企业一线工人的交流沟通几乎不存在,他们到底对于企业工作或文化有什么样的真实想法,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学生很难深入其内心世界。另外,要了解企业员工的文化价值观最好是能够深入了解工作以外的“生活世界”,而现在的实践教学很少就这一问题展开调查,学生们说实话是非常想知道今后也要从事这一工作岗位上的人的实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二、建构的路径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大学生企业文化价值观形成受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自身文化价值观决定,而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归根到底还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党的十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的概括,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包括文化价值观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所涉及的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不仅不相矛盾、冲突,而且可以更好地引领其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包括文化和价值观)应该是一个具有国家意识、社会责任、自我奉献的企业,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对高职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是在为其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深化与专业的结合
把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很好地融入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深化与学生所属专业的有机结合。结合的具体路径必须找出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可以与专业进行结合的。经过这些年来的探索,目前采用得最多的结合路径就是专业案例的结合。例如,“毛概课”的第十章内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可以尝试引用行业、专业的企业文化案例进行教学。还例如“思修课”的第四章内容是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也可以引入本行业、专业的企业价值观案例进行教学。事实上,只要下大力气去发掘和积累,还是能够整理出相当多的专业案例,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篇3
首先,从价值观形成的方式来看,一个群体或组织的价值观形成,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构建,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从企业管理方面来看,企业文化往往侧重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与组织,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形成与建立。但如果企业的管理中只建立这样单向流动的价值观,往往会对一个组织或企业的长期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忽略了员工的主体性,在管理中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这里就需重新对企业管理进行认知,企业不再是企业所有者、企业管理者的企业,而是全体从业人员和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同样企业文化不再是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而应当体现企业全体人员和所有者的文化。
第二,立足于我国价值观现状,构建了有我国特色的企业职工文化。我国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虽然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对传统价值的剧烈冲击,但传统的集体主义理念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别。那么,这种价值观的差别,如何体现到企业管理中呢?乔东教授是“以劳模为代表的企业基层先进职工群体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构建我国企业职工的价值观,这种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恰恰是对我国特有的价值观的体现。反观之,我们从西方引入的企业管理理念,如果完全践行于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至少在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中存在巨大差异,而乔东教授从我国职工价值观特点去解决中间的差异问题。
第三,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方面来看,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职工文化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乔东教授在著作中,不仅对传统企业文化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予准确分析,并通过企业职工文化的建立,尤其是职工文化价值观的建立和规范,形成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良性互补关系,也形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职工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