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收集3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篇1
笔者从在《读者》乡土人文编辑部实习的亲身感受出发,结合对其改版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及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获得了较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本文即从营销管理的角度出发,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营销特色等五个方面对《读者》乡土人文版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
产品策略:《读者》乡土人文版的目标市场定位
所谓媒介目标市场,就是媒介要进入并为其服务的市场。可以说,找准媒介目标市场是媒介取得成功的关键。
《读者》乡土人文版是《读者》杂志社为了提升杂志社的竞争力、适应媒介分众化时代的到来而创办的。20世纪末,大众期刊市场竞争惨烈,市场份额趋于饱和,杂志的消费群主要集中于城市,面向农村的大众期刊几乎没有。
在这样情况下,《读者》杂志社采取了差别性目标市场策略,创刊时就将乡土人文版的目标市场定位为“具有高小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干部、教师、学生、打工族和关心农民生活的城里人”,①农村青年是主要的目标人群。同时,编辑部将杂志的内容也相应地定位为“关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期望《读者》乡土人文版能成为“一份为中国9亿农民办的杂志”。
2006年,编辑部在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杂志的主要购买人群是“具有农村经历的城市人”,并不是之前的“农村青年”。先前努力要开发的农村市场却始终难以进入。这对杂志的目标受众定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读者》乡土人文版平民化的优质低价策略
媒介价格战略是媒介战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乡土人文版自创刊起就秉承了《读者》主刊成熟优质的低价策略。
2000年创刊时,杂志定价为2.00元,黑白印刷,纸张印数为48页;2002年杂志提价,价格为3.00元,纸张印数为56页;2006年1月,《读者》(乡村版)改成《读者》(乡土人文版)后价格不变,同年7月,杂志开始改为全彩,四色胶印,纸张印数为每期64页,而价格始终保持为3.00元。
从2002年到2008年,《读者》乡土人文版所坚持的优质低价策略使杂志在同类型的全彩印刷的期刊中占据优势,同时,该定价也符合最初所确定的市场人群的购买力。
由于物价上涨、印刷成本增加,2009年1月起,杂志实现了全面提价,每本定位5.00元,纸张印数也增加到了76页。
《读者》乡土人文版的发行策略
快速的发行渠道是媒介成功的重要环节。相较于主刊成功的发行渠道,从创刊到2005年,《读者》乡土人文版的发行采用了邮发策略,杂志在创刊时当期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8万。但是由于邮发的不及时,2006年起杂志的发行由发行商来完成。
与主刊和其他两个子刊相比,《读者》乡土人文版的发行虽由发行商来完成,但其遭遇的挫折非常大,主要体现在杂志与发行商的合作艰难,发行量起落不定。尤其是2006年改版后,杂志第6期发行量下滑到了5万册,在更换了发行商之后,发行量才有所回升,维持在9万册左右。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乡土人文版于2006年改为全彩印刷之后,成本增加,定价未变,每发行一本杂志,便亏损0.1元,杂志的盈利主要靠广告来实现。而在广告商的选择上,发行商又必须秉承《读者》制定的广告原则,发行商利润小。
二是杂志的每次扩版变动,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发行商固有的认识,尽管杂志在封面、内容上都做了大的调整,但是与发行商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距离。
截至2008年12月,《读者》乡土人文版的发行总由安徽智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目前杂志的发行覆盖面依然很低,月发行量保持在10万册左右。
《读者》乡土人文版的促销策略
《读者》乡土人文版在市场渗透过程中自然也采取了一定的促销策略,主要方式是全方位的立体宣传:
依托主刊的品牌优势进行宣传,同时与《读者》其他两个子刊互动宣传。
利用图书博览会和发行年会等机会进行宣传。如在2006年之前,新疆的报刊市场并没有《读者》乡土人文版,编辑部通过参加新疆图书博览会,该刊于年后就进入了新疆市场。刚开始月订数仅500本,从2007年起除邮局的订数外,新疆市场又增加了1000本。
征订期间,和其他杂志互换广告。每年年底,《读者》乡土人文版通过与其他杂志如《人生与伴侣》、《风景名胜》等进行合作,互换征订广告以扩大影响。
《读者》乡土人文版的特色管理策略――“读者关系管理”
所谓“读者关系管理”,是企业顾客关系管理在媒介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读者关系管理”是《读者》杂志社的一大营销管理特色,乡土人文版沿袭了这种特色管理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与读者沟通的最佳点,同时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比如,请读者荐稿,实行一稿三酬;倾听读者心声;开辟专门的版面如“交流”栏目,刊登读者的感受;热心为读者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服务措施都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增强了读者对杂志的认同感。
问题和思考
《读者》乡土人文版在经过了9年的发展与经营之后,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
首先,目标市场定位有待进一步调整。《读者》乡土人文版的主要购买人群是“拥有乡村经历的城市人”,杂志的市场集中在城市,这与创刊时的目标受众定位有巨大的偏差。这使杂志面临尴尬的境地,也使编辑在杂志内容的定位上产生了困惑。
究竟是在原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调整杂志内容,开拓农村市场,还是重新定位,在巩固现有的城市读者群的基础上慢慢拓展市场,成了编辑部最迫切的问题。若通过新一轮的市场调研,倾听已有市场的反映,编辑部应该能找新的方向。
其次,发行策略需要进一步改进。由于杂志编辑部与发行商在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发行商更换频繁,这直接反映在了发行量的起伏不定上。
目前杂志只有上海一家印厂,没有其他分印点,杂志的发行覆盖面小,仅限于一些大中型城市。着力为9亿农民而办的杂志却无法走进农村市场,这是杂志发行上的极大欠缺。因此,《读者》乡土人文版在找到合适的发行商的基础上,应再寻找其他合适的多元发行渠道,如民营书店等,以扩大发行量。
再次,促销策略有待加强。《读者》乡土人文版虽采取了诸多的促销手段,但都是在主刊的荫护下进行的。应自己独立策划一些社会促销活动,如开展乡俗民情的主题活动,送书下乡活动等来扩大影响。
注释:
①孙燕君康建中刘再兴等著:《期刊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篇2
关键词:乡土地域文化中职语文
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地域文化,不仅能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进一步提高语文实践综合应用能力,感受地域文化的自豪感。本文以海宁乡土地域文化为例,浅谈如何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一、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资源的优势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仍以统编教材为中心,教材选取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相差很远,教材体现的思想与专业或职业体现的思想,其结合程度更是微乎其微。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虽然已有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加入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实践课堂”或“综合活动课堂”的理念,也强调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但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语文教学还是脱离了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效果不明显。这种教学载体使教师难以开展语文的实际教学,无法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也根本不能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导致中职学生还是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正是由于中职语文教学还处于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只是停在口头上、留在耳朵旁。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活力就是语文教学地域生活化,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或在教学中渗入生活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海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乡土地域文化资源充足,名人文化、潮文化、灯彩文化成为海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将优秀的海宁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关注生活,感受周边世界的美,将更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学好专业打下基础。
二、如何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的教学不仅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渗透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充分蕴涵着现代文化的精华,是十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海宁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它作为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乡土地域基础。
1.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课堂阅读教学
开展乡土地域文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海宁乡土地域文化”中,名人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别康桥》作为中职教材中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意义深远。而其作者徐志摩作为近代新月派的诗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教学《再别康桥》之后,在课堂中引入徐志摩在海宁撰写的其他类似《再别康桥》的诗歌,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偶然》等进行对比阅读,以课堂讨论阅读的方式探讨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并联系他丰富的爱情经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踊跃发言,谈感想,抒心怀,进一步认识徐志摩及其诗歌的特点。这样的阅读讨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乡土地域文化、发展乡土地域文化的责任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琵琶乐曲的婉转动听、变化多端,但学生对之似乎不感兴趣,因为这种诗歌对中职生而言缺乏亲切感。笔者在教学中将白居易的老师――海宁乡土地域诗人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作品引入课堂,通过类比阅读欣赏,不仅让学生体会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更可让学生加深对海宁乡土诗人的理解,品尝诗中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的创作风格,深切感到文学大师就在身边,产生自豪感和亲切感。此外,通过作品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顾况在海宁生活的情况,认识和寻找顾况与海宁文化名人的渊源。
此外,在学习一些地域古文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海宁方言用词的特点,并对比方言用语、谚语、俗语的特点,让学生将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进一步规范书面语与普通话的使用,也从中了解海宁方言生动化和通俗化的特点。
2.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课外探究教学
语文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乡土地域文化资源不仅要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进一步融入课外探究活动,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具有感染力。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语文课外探究和对乡土地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地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一种大语文教育,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语文课外探究海宁乡土地域文化活动中主要开展对潮文化和灯彩文化的探究。作为天下奇观的海宁潮,是大自然的杰作。通过浓郁的潮文化,在语文课外教学中开展两方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探究撰写科普小论文。建立课外科学探究小组,利用潮文化独特的优势探究钱江潮形成的原因,学习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同时提升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查阅资料、概括材料的能力。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从自然生活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更能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形成对地域文化的成就感、自豪感。另一方面探究收集潮文化诗词。潮文化不仅以潮水自身产生的奇特现象而闻名,更重要的是从古到今,许多文人赋予了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利用课外探究活动,收集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潮文化的诗词,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从乾隆到孙中山,把收集到的诗词集中起来,开展诗词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地域文化认识的深度。
海宁的灯文化因硖石灯彩而得名,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始于唐而盛于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这一厚重文化底蕴,开展寻找灯彩文化起源活动,探究工艺制作流程,品味灯彩(灯面)装饰文化(图案、诗词、历史典故等)的多样性、丰富性、历史性、人文性,将探究活动所得的结果通过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载体进行展示,多渠道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3.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旨在让中职学生乐于学语文,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调查日记、自办手抄报、舞台剧表演、演讲、职业模仿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乡土地域文化学习成果,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之中皆语文,自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
根据语文教材不同模块的具体要求,以及海宁乡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借助“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举行海宁籍作家作品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进行朗诵(如徐志摩、穆旦、王国维等作家的作品);举行专一类题材活动:徐志摩诗歌赏析会、金庸小说华山论剑探究活动、王国维诗歌意境研究活动;举行“我与海宁乡土地域文化”征文活动,描写乡土地域文化,体味乡土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优美性;举行搜集海宁谚语、海宁歇后语活动……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乡土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升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三、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地域文化教学是“大教育”的一种观念,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拓宽了教学空间,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阵地交相辉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师具有教学个性、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同时还能时刻在教学中保持新鲜感,并呈现出特有的文化景观。对学生而言,乡土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让他们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广阔的表现空间,充分发展多元智能,全面、综合地发展。
1.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打破了以统编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拓宽了教材的外延,提升了内涵,增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缓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这种突破书本与课堂局限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的意识。
2.滋养学生心灵,提升人文价值
乡土地域文化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改变了中职学生在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无奈、失落,改变了审美得不到发展的困境。乡土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扩展学习的视野,丰富文化底蕴,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转变评价方式,改革教学理念
中职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对本地域文化中的民俗、名人等较为熟悉,他们愿意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本地文化。乡土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转变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开阔视野。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理念,同时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篇3
大家读得真好,让教师也仿佛听到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那么大海为什么还要唱一曲新歌呢?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法学习课文第四、五节。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中小学教学工作方案资料,仅提供参考,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中小学教学工作方案一
教学目标: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播放大海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
2、昨天,我们随着作者去看大海,在出发前老师问一下,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三、读第二、三节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读后讨论、板书
2、出示句子1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会怎么想?
你能读好它吗?
3、出示句子2
同上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愉快,站在海轮上,听着浪花的声音也觉得大海也在欢唱。
请同学们读第三节
5、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三节,要读出大海唱歌的景象。
四、大家读得真好,让教师也仿佛听到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那么大海为什么还要唱一曲新歌呢?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法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1、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大海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划出重点句子,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3、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自学
4、讨论:看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5、出示句子(课后2)
6、看到我国自己生产的石油钻探船,作者心里会怎么想?所以我仿佛听见()
齐读第五节,抒发感情
7、请同学们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朗读第四、五节
五、作者笔下的大海像一幅画,浪花飞溅的声音像一曲歌,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这诗一般的语言吧。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奉献给大家。
六、在新时代,大海的歌又有了新的内容,你能说说吗?
七、你长大后,想为大海谱什么新歌?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小学教学工作方案二
一、课文分析:
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难点: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1840年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内讨论解决)
(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6、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要求齐读背诵。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故乡是谁的?
(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4、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通过上述三段中的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5、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交流分享:
通过本小说的学习,你掌握了阅读小说的那些技巧?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且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故乡
过去现在
景物:蓝天明月阴晦萧索
人物:闰土——能干快乐麻木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