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护理不良事件(收集3篇)

来源:[db:出处] 时间:2024-07-12 手机浏览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篇1

护理部在护理质量简讯上将不良事件不记名传达,达到全员学习、共同改进的目的

护理部对病区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原因分析,防范类似事件发生

护士长一周内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对采取的措施,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制定整体措施,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护士长在24小时内电话上报护理部,重大事件立即上报

在护理记录单上真实记录相关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采取一切补救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程度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篇2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护理不良事件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护理质量,是威胁患者安全的极大隐患。然而,由于护理工作的直接性、动态性、具体性和琐碎性,决定了护理人员比其他医务工作者更多地接触患者,即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执行护理工作,仍有可能出现一些护理不良事件。因此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探讨有效防范对策,力求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保障患者安全,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5例,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院是基层一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开放床位400张,在岗护士185人,其中本科学历25人占15.67%,大专学历72人占38.92%,中专学历45.41%;护士154人占83.24%,护师29人占15.67%,主管护师26人占14.05%,副主任护师5人占2.70%;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108人占58.38%,6-10年22人占11.89%,10年以上55人占29.73%。

1.2资料来源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各科上报护理不良事件35例。本文采用香港医管局《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对35例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进行分级。分级标准为: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丧失;Ⅵ级:死亡。

1.3方法

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各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等方法描述一般性资料。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和患者损伤结局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见表1。由此可见,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前三位为护患纠纷及投诉、用药错误、医嘱执行错误。损伤结局依据香港医管局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分级标准,患者损伤程度0级1例占2.86%,Ⅰ级29例占82.86%,Ⅱ级3例占8.57%,Ⅵ级2例占5.71%,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损伤结局主要为Ⅰ级。

2.2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分布

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科室分布情况见表2,前三位为内科、外二科、外一科,内科和外二科各发生一例Ⅵ级损伤结局的护理不良事件。

3讨论

3.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与原因分析

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见表3。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前三位为沟通不良、违反核心制度、自律不够。沟通不良在我院是引起护理纠纷及投诉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沟通不到位,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产生误解或激惹患者及家属而引发纠纷或投诉。

违反核心制度方面,我院护理不良事件中,主要为违反查对制度和巡视制度。违反查对制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查对不全,三查环节中放处置后查;二是查对不细致,对治疗措施的查对较为仔细,对护理措施方面的查对较为不够严谨;三是粗心大意,虽查对却仍发生错误或未发现已出现的错误;四是过于主观或盲目自信,对患者及旁人提出的疑问没有再次查对而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违反巡视制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按时巡视,事后捏造记录,或见患者病情稳定而提前书写巡视记录;二是机械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病情潜在危险性高或施行特殊诊治措施的患者,风险预见性不够,未随时调整巡视时间及频率,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或不适;三是巡而不视,对巡视目的或内容不清楚,特别是低年资或低职称护士,不知道每个患者应当重点观察和了解的内容及目的,评估不足,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护理问题和病情变化。

自律不够与护士综合素质欠缺有关,我院护士以中专学历、工作5年以下的人群为主,专业基础、技术水平、职业信仰、慎独精神等方面修养有较大的差距。

3.2护理不良事件损伤结局与原因分析

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损伤以Ⅰ级为主,虽然损伤结局未对患者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但潜在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在35例护理不良事件损伤结局中,有2例Ⅵ级损害,虽均为病情特殊,我院无相应硬件条件及设施,患者无经济能力上转,在现有条件下护士无过失行为,在现有条件防不胜防的情况下1例跳楼、1例走失,但损伤结局严重,可见环境条件的改善与提升刻不容缓。

3.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与原因分析

在35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涉及当事护士35人,其工作年限及专业技术职称分布见表4。可见,工作5年以下护士是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群体,不良事件的性质大多与技术层面问题居多,如用药错误、医嘱错误、输液相关等,与护士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和工作经验不足有关。

3.4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与原因分析

由表2可见,我院护理不良事件高危科室为内科、外二科、外一科,占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的68.57%,与病人数量多,护士编制不足,护士超负荷工作有关,床护比外二科、内科、外一科分别为1:0.35、1:0.32、1:0.33。内科系统老年病人多、多脏器疾病、体质虚弱、用药繁杂;外二科为脑外科、骨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所在科室,病人以创伤重、复合性损伤等重危病人多、病情变化快、昏迷病人多、卧床时间长、管道多;外一科收治腹部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烧伤等多学科疾病的科室,护士需具备多专科知识,且目前我院以低年资护士比例多,应急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差,评估能力不足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预见性不够。

4对策

4.1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系统,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途径。对于医疗系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过去强调对个人的批评和惩罚,现在认为不良事件多是机构上的问题,个人只是复杂系统中与其他人员相互作用的个体[3]。我院于2012年依据卫生部相关规范建立了护理不良事件非惩罚性主动报告制度,实施以来增加了上报率、分享率,有积极意义,但目前仍采取统一表格手写报告的模式,存在漏报和迟报,殛待完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信息化,提高报告的主动性、自愿性、公开性,利于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4.2强化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

4.2.1合理配置护士人力资源有研究认为,护士数量少、工作量过大,压力大是造成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床护比虽有1:0.46,但除外特殊岗位如血液透析室、手术室、ICU等,则实际床护比达不到1:0.4的最低要求,可见人力资源匮乏。应加紧人力资源的配备,按实际开放床位,适当增加、调整护士人员,使全院床护比达到合理和标准比例,特别是高危科室,除人力资源的正常配置外,每个科室还要进行1-2名的护士人力储备,全院性作好人力资源应急储备,护理部随时掌握全院住院人数、重危病人数等情况,除科室弹性排班外,全院性作好备勤人员的弹性排班,以缓解护士超负荷工作状态,减轻护士压力,降低护理风险。

4.2.2强化护士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分级使用,对5年以下低年资护士着重进行三基理论及操作培训、沟通常识、职业道德方面培训;对5年以上护士及护师,着重进行专科培训、带教能力提升、管理能力的培养;对高年资护士进行心理调适及减压能力的培训及高层次人文知识的学习。

4.2.3加强护士安全教育树立“患者安全无小事”风险意识,组织护士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进行护理安全警示教育,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情景演练,使全院护士引以为戒,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4.3加强管理加强管理是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落实、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保障。

4.3.1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护理核心制度,护士长随时巡查,护理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督查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并充分运用督查结果,与护士绩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挂勾,培养护士严谨、慎独的工作作风。

4.3.2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强化护理质控三级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细节管理特别是高危科室、环节、时段的质量控制,并不断完善、改进、修订质量考评标准,进行效果评价,优化流程,积极堵塞漏洞、消除护理不良事件隐患,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篇3

【关键词】输液室;护理;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7-0077-02

门诊输液室工作繁忙、紧张、琐碎,节奏快,患者流动量大,环境嘈杂,操作重复性强,因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机会多。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1]。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还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认真分析每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一次重要措施[2]。本研究分析2012年1-12月某三级妇幼保健医院输液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2年度某三级妇幼保健医院输液室呈报的护理不良事件29起,共涉及18名护士。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输液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不良事件分类情况,详见表1。工作年限在5年内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共19起,占65.52%;6~10年护士5起,占17.24%;11~20年护士4起,占13.79%;20年以上护士仅1起,占3.45%。

3讨论

3.1输液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3.1.1护理人员本身的因素44.83%是因为违反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所致,其中以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最为常见。其中用药错误占第1位(17.24%),主要是儿童输液药物的规格、剂量有误。如氨溴索30mg(100ml)一瓶,儿童仅用15mg(50ml),而配药护士没有抽出一半药液;13.79%是配好的药物未在瓶签上注明姓名、药物或是记录笔误,(如头孢西丁写头孢他定,50ml写100ml等),这类事件往往经他人发现,未造成不良后果。其他还有同名同姓的患者输错了药物,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未做过敏试验就直接输入等。

护理人员思想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简化工作流程,对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的执行力不够,这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着急、烦躁、过分自信的心理状态,惯性思维以及片段性思考问题的思维状态均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3]。还有年轻护士的临床知识不足或技术能力不够,也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3.1.2护理管理因素(1)护理工作流程不合理。(2)护士长督查力度不够。(3)人力资源配置。护理人员不足可导致临床护理工作忙乱的状态,减少护士工作中思考的时间,从而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护理排班不够弹性化。急诊输液室的特点就是无规律性,可能会突然出现输液高峰期,致护理人员不足出现排队现象,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5)教育与培训。当事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分布以低年资护士为主,这说明护士的工作年限短,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临床工作能力、判断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4]。(6)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能不过硬。特别对于个别肥胖、脱水的患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

3.1.3护患沟通不到位护理人员没有重视护患沟通,如安全管理类事件中拔针时误伤小儿(6.89%),是由于拔针前未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没有指导家长协助固定小儿的头部,小儿挣扎过剧,导致拔针时误划伤小儿头皮皮肤,给患儿带来伤害。

3.1.4患者因素患者的期望值太高、依从性差。

3.1.5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冬春季输液高峰期患者等候输液时间过久及器械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还有发生偷盗事件等。

3.2对策

3.2.1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护理管理者不仅要靠规章制度进行外部约束、控制、监督,重点是解决问题、预防问题、表彰工作成绩、激发爱岗敬业精神和增加团队凝聚力[5]。开展人文关怀,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里,会使这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会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准确,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每位护士的特长以及性格特点,合理安排,使每位护士都能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并使其在工作中体现到价值,感受到快乐[6]。

3.2.2规范输液流程,采用电子叫号系统,设立专职接诊护士,使输液有序,避免出现同名同姓输错药物情况发生。

3.2.3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足够数量的护理人员是患者安全的最好保障,管理者不能因为节约成本就缩减护士编制,应有科学的管理思路,按要求配置护士。护士长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安排人力,以保证紧急情况下的人员调配。同时还可以通过分层次管理使用护士,以保证充分发挥出每位护士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用。

3.2.4加强护理不良事件高风险护士的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5月8日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中报告,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受到损害[7]。可见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但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使护理风险事件减少或避免。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实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年轻护士的职业素养,加强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护理质量。对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伦理道德、法律以及护理风险意识培训,加强行为规范和自我监督,使他们对低年资护理人员起到质量把关的技术指导作用[8]。

3.2.5开展技术练兵,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冬季门诊输液时,由于室外温度降低,寒冷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充盈度明显降低,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见,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不便,使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增加患者的痛苦[9]。那么这就要护理人员更要练好基本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尤其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2.6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护患沟通,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年龄参差不齐,病种多,病情多变,对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及不安全因素,患者就诊从挂号开始,经过候诊,就诊,收费,检验,取药等环节,最后身心俱疲,易把不满情绪发泄在输液室护士身上,引起护患纠纷[10]。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及语言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要和感受,及时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让患者满意。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11],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急诊输液室这样一个复杂、高压的环境里,护理人员缺乏护理风险意识,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12]。通过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年轻护理人员的培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同时规范工作流程,重视护患沟通,合理的人员配置、改革排班模式,按需弹性排班,都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促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

[2]梁梅菊,张兰兰.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70-71.

[3]韩金红,韩金香,马新翠.影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因素的质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2):96-98.

[4]苏娜.56起妇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83-85.

[5]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6]朱凤溪.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85-87.

[7]王芳,叶志泓,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4.

[8]来鸣,泮淑慧,杨明丽,等.临床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122-123.

[9]孙桂玲,姜波,李玲.冬季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76-77.

[10]李希,丁丽华.门急诊输液室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20-121.

[11]赵利娣.护理缺陷134例的分析和对策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7A):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