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6篇)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1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
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2
文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总和。它包括抽象的语言、思维等等。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文字符号系统。它的基本成份是词汇和语法结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它的内涵。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显着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自然也体现在语言的词义语法及文体等方面下面以几个典型词的词义就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词汇是语言的根本要素,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因素。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然而长期以来,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研究的是语言的内在体系,而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的探讨则是最近三十年才开始的。现在他们中很多认识到,在语言中至少有两套规则,其中一个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比较突出,涉及的面也很广。(胡文仲,1994)
1、英汉文化各自特点
汉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特性。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无论诸子百家、礼乐刑政都是建立承认人的认识能力、调动人的心理功能,规范人的道德情操和维系人的相互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的侧重于把握“生命”但其并非对生命科学的把握,而是道德上的“把握”,重点是如何调养、安顿生命。中国人运用心灵是内敛的,追求的是至高的“人天合一”。(申丽珊,2007)
然而英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的,它的重心在于把握自然。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学术思潮和哲学思维开源而起,始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把探索自然的奥妙作为重大的课题,具有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色彩。人们运用心灵是外向的,即在把握自然宇宙所以形成之理。西方在追寻探索自然奥秘,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根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人的价值的根本宠信。这也决定了西方人与此相关的其他价值观念,如勤奋努力工作、个人成功、开创进取、注重实际。
2.英汉词汇比较
2(文秘站:).1英汉亲属关系词汇比较
亲属关系词汇常常在理解双方意思上造成一些麻烦。汉语里的伯母、姨妈、舅妈、姑姑等词在英语里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英语只用只用“aunt”一词来称呼。而英语的“uncle”一词可以表示汉语里的伯父、叔父、姨夫、舅父、姑父等多个词义。在这个句子中Tangisayoungparentwithnoexperience,buthealwysasksforsuggestionsfromhisparents.唐是一个毫无经验的新科父亲,但是他总是向自己的父母汲取经验。前面一个“parent”可根据说话人的性别指父亲或母亲,而后面的“parents”则指父母二人。而在Tom’ssistermarriedMike’sbrother这样的短语中人们难以搞清楚是汤姆的姐姐还是妹妹与麦克的哥哥还是弟弟结了婚。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词汇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英语词义较为灵活而且使用范围较广。而汉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义大都意义严谨,意思明确,要求严格地加以区分。同时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价值观的不同。在中国,从古代至现代都要求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内外有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倾向使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对年轻人的一句忠告。在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大多数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光宗耀祖便是最好的佐证;而西方,人们大多崇尚自我,追求平等,注重独立奋斗与个人成就。在西方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晚辈通常不用亲属关系词汇来称呼长辈,而是直呼其名。这可能与西方人比较尊重年龄上的隐私有一定关系。
2.2英汉潜义词汇对比
潜义词是指一个词除基本意义以外又含有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的暗示意义词,有时是由附加于理性意义上的色彩引起的。在此处试举两个例子:
“龙”(dragon)一词的英汉意义来进行比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龙一词解释为:
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兴云降雨;
2、封建帝王的象征如龙床真龙天子;
3、活跃喜庆吉祥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
而dragon一词在牛津现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则是:
1神话中似鳄鱼或蛇的一种动物常生有翅及爪能吐火;
2指凶狠残暴之人如theolddragon魔鬼。
显而易见“龙”这个字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感彩因而具有了不同的内涵意义。在汉语中“龙”是集力量智慧权力于一身的神圣之物,代表着吉祥富贵;而英语语言中的“dragon”却是一种满口喷着火焰的长着翅膀的怪物是恶魔的化身,为人们所痛恨。为了填补这种文化差异,西方提到中国的“龙”时候,很多都不约而同的翻译成“Chinesedragon”。
“狗”(dog)在东西方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是刚好相反。在英美社会“dog”作为人的宠物,人们通常把狗当作家庭成员。狗是忠实的象征。吃狗肉被当作是禁忌。因此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而狗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象征,“狗屁不通”“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等成语也正是这样一种感彩。用狗来形容人时也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等带贬义的词语。而在英语里却是用“aluckydog”来形容人走运。
由此可见“龙”和“狗”这两个词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渊源造就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被人们加上某种感彩后其内涵意义也就有了区别。
3.英汉词汇文化的构成比较
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这就决定汉语言文字形意的特点。在汉字赠、财、贡、货等字中,它们的词义都由“贝”而来。“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是古代代表信誉的工具。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是说中国秦朝以前的货币是“贝”,秦以后才开始改用金属钱币。所以汉字中有很多与钱币有关的字部首都是“贝”。例如“贡”字,义随贝,音随工(拼音为gong),形左上音下;“财”字,义也随贝,音随从才,形右音左(拼音为cai)。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语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形、义相异的语言体系。英语则有很大不同,英语是音、义基本相一致的语言体系,字母拼写和发音和词义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它属于拼音文字体系,拼得出,写得出。例如mother,father,brother,只是通过26个字母不同的顺序变化组合成不同的词而已。
4.英汉词义方面的比较
汉语不隶属于印欧语系,所以在词义组合上没有形态变化,不受形态成份的约束,然而主要受制于语义因素。中国人语言思维习惯和文字起源因素决定了汉语是意合性很强的语言,例如:“东”和“西”两个表示方向名词,我们把它们合成双音词“东西”,如果我们说“东西方来了个和尚”,它仍是表示方向。但如果我们换个说法,“他去买东西”,这句话里的“东西”就不是指方向了。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是极依赖于语义意合的语言,用词、短语、句子、分句和复句,把它们搭配起来,就可以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句子。英语就不能像汉语那样联系了,如果我们拿英文“east”和“west”来合成搭配,不管你怎样配搭,它还是表示方向,不可能变成“something”。(高永晨,1985)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3
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思维、文化、习俗和语言差异等社会因素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提出了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对策,一是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排除母语干扰;二是加强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英语写作;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英特网的普及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地通过发E-mail,短信和网上聊天进行,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写作。求职者必须准备一份简历介绍自己,这也是写作。网络学习时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也必须通过书面写作进行。日常生活中处处遇到写作,如写申请书,求职信,邀请函,计划书,工作汇报等。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这就是写作。英语学习通常包括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培养,其中英语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人们通常过分强调阅读和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致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较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统计资料表明,英语作文平均成绩长期徘徊在6分左右,距及格仍有一定差距,所以英语写作仍是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影响英语写作的社会文化因素
1、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进行传播的,文化的发展是包含在语言的发展中,关系密不可分。如果文化离开了语言则不会发展传播,如果语言离开了文化则就失去了需要表达的内容及意义。语言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不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应遵循第二语言在本族人群中使用的社会准则,不能照搬学习者习以为常的本民族社会与文化知识。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第一与第二语言文化知识的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尤其是差异,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2、汉语母语干扰
写作是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母语干扰是英语写作的一大障碍。因为任何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会受到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干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影响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是表现在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积极地作用是促进语言的正迁移,消极的是负迁移。写作是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手段。写作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始于探索,止于发现。只有经过思考,质疑,深思和将思想条理化才能实现写作,所以写作能力是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多写,勤写能促进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用英语写作能促进用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具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模式影响着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失误主要是由于汉语思维对英语的支配作用造成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否成功地从这三个层次实现转换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由于东西方民族的思维差异、语言差异、文化习俗差异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在转换过程中,无论是在词汇层次,句法层次还是篇章结构层次,无一不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写出具有“英语的肉、汉语的骨”的文章。
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策略
1、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一方面应了解英汉社会差异,文化差异及语言差异对英语作文的影响,排除母语干扰,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展开论述或描写。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独立发展,自生自立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要素的制约。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2、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通过对东西方思维差异,文化差异,习俗差异和语言差异的比较分析,从遣词、造句、段落写作和语篇构建等方面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和汉英语言与文化差异,其中包括英汉文化差异对作文中观点和语篇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力求排除母语干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避免英语写作中的失误。同时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大量的写作实践和英语写作技能的教授,以达到帮助大部分同学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英语写作教学应做到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学生跨文化写作能力培养并举,了解英汉语言在思维、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如下差异,如(1)汉语是综合思维,英语是分析思维。(2)汉语是具象思维,英语是抽象思维。(3)汉语思维重视“统一”,英语思维注重“对立”。(4)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5)在语篇结构上汉语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同时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去克服汉语思维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重德.汉英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廖国强,严俊.基础英语写作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廖为应.论思维差异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3).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4
【摘要】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语言交际上也各有不同。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不仅一种社会出现的是人们在长期为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而且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虽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中美两国也是如此,但中美两国依旧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核心还是“思想”二字,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要遵从特定的规矩,并且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学生见到老师,为表示尊重都要主动打招呼。而美国文化主要传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的思想,不重视等级观念。他们更注重个人权益,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在晚辈和长辈方面没有过多的礼节。对长辈、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他们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情在中华文化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关联的,讲情面的人会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地报答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华文化中,自我审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及相互交往的情谊中成立和实现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及阶层,讲究门当户对。中华文化重视集体主义,讲究先集体后个人的观念。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同舟共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集体利益总放在第一位。在权衡个人主张行为时,时常是以群体利益和注重和谐为标准加以维护,这一点与美国文化大不相同。美国人主张个人自由,重视个人潜力的发掘,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至上。在美国,人和人之间多为利益关系,表现出人情比较冷漠,非常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很强。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思想及语言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中美两国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喜爱综合性思维,注重整体优先,使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例如表达顺序时,先从大地方再到小地方,既国家、省、市、区、街、号;时间也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美国人则喜爱分析性思维,注重部分优先,在空间表达顺势与中国刚好相反,先从小地方再到大地方,时间也是从小到大。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国和美国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别。就拿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见解为例,在很多中国习惯语言中,“狗”是贬义词,例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见解也表现在习惯用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类似的,在谈及“猫头鹰”也是一样,习惯用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它当作智慧的体现;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它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长得很难看,声音叫起来又很难听,所以古时候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猫头鹰叫不吉利,直到现在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迷信传说。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别的重要组成因素,佛教传人在中国的2000多年里,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更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中,对中国的词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翻译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深入到了美国文化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现实,有一半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创造出了人类。”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词替代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惯性用语和谚语也和这个上帝有关,例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Godblessyou”!
5.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非语言交际也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常用肢体动作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比如拥抱、亲吻。但是在美国文化中,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是以拥抱和亲吻的方式来表达。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谈话时,相互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但是在中国却不同,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逊或者尊敬,故意避免凝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美两国人民关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多数美国人在谈话时都不愿意挨得太紧,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在公交车、电梯或者火车上,中国人能忍受相互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容忍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上,中国人比美国人小得多。而且,文化差别也表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上课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表示尊重,而美国学生则一般都坐着。
参考文献
[1]王海巍.文化价值观在中美会话风格中的体现[D].吉林大学,2006年
[2]杨富坤.浅析当代中美文化表象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08期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5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6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notastudent,areyou?”
“Yes,Iam.”
(“No,Iam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Ihelpyou?
WhatcanIdofor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areyou?
Itsalovelyday,isnt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canspeakverygoodFrench.”
“Thankyou.”
“Itsawonderfuldish!”
“Iamgladyoulike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dontthink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isJohnspeaking.”
“CouldIspeaktoTomplease?”
“IsthatMary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is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areyou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beautiful!Wow!”
“Whatawonderfulgiftitis!”
“Thankyouforyour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