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品处方(6篇)
麻醉药品处方篇1
关键词:PDCA循环;综合药学干预;麻醉药;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医院2016~2017年的临床科室麻醉药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研究,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实施前为2016年的麻醉药使用管理,采用常规麻醉药管理方法即药学干预。实施后为2017年的麻醉药使用管理,在常规的麻醉药管理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的管理模式对麻醉药进行管理。实施前后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实施前实行常规的麻醉药管理,即为药学干预。严格监测医师处方的适宜性和规范性,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即诊断与用药进行审查,同时必须对处方的规范性,如前记、正文、后记的完整性等逐项检查,对抽样点评长期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干预,对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进行干预,对药品的用量和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和适应证、有害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进行严密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调整用药方案。(2)实施后采用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计划(Plan,P):医院管理部门对各临床科室开展麻醉药新管理制度工作,要求各临床科室选人进行规范性培训,培训后分工合作,从麻醉药的采购、发放和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两年后需要上交相关数据分析及科室未来对麻醉药的管理计划。执行(Do,D):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管理,例如,严格监测医师处方的适宜性和规范性,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进行审查的同时,必须对处方的规范性逐项检查,对抽样点评长期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干预,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规范性、安全性、经济性进行干预,对药品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有害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进行严密监测。与此同时,交代患者药品的用量、用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随访出院患者对麻醉药服务的满意度。对发现的问题与医师沟通,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除此之外,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要求采购、发放和使用麻醉药,对麻醉药进行分类保存,及时完善麻醉药管理制度,确保经济性、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提高麻醉药管理质量,增加患者对麻醉药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在麻醉药中以利多卡因注射液为例,收集实施前和实施后各1000例,对利多卡因空安瓿回收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检查(Check,C):医院管理部门需组建监督管理小组,不定期对医院各临床科室的麻醉药用药情况、患者对麻醉药服务满意度进行抽查,重点检查麻醉药的有效期、储存情况、处方情况、登记手册完整性情况、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情况等,若发现不符合管理质量标准,应督促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并对其实施相应处罚,对符合管理质量标准的予以表彰。调整(Action,A):对执行时期的结果进行概括总结,继续正确的执行流程,对错误的流程进行整改,以此反复进行,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以一种螺旋式的循环进而逐步提高。严格规范调配及发放处方药的流程,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处方调配合格率。
1.3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前后的差错事件发生例数、不合理用药例数、处方调配合格例数、麻醉药管理质量评分、患者对麻醉药学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空安瓿批号模糊例数、发放批号与回收批号不符例数、缺少交接班护士签字例数、缺少药物批号例数、缺少回收批号例数、缺少药物规格例数、药物名称不规范例数。差错事件发生率=差错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不合理用药率=不合理用药例数/总例数×100%,处方调配合格率=处方调配合格例数/总例数×100%,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合格率=各组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比较
实施后的麻醉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处方调配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2.2实施前后的管理质量与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施后的麻醉药管理质量评分、患者对麻醉药学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2.3实施前后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合格率比较
实施后的空安瓿批号模糊率、发放批号与回收批号不符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
2.4麻醉药登记手册完整性比较
实施后的缺少交接班护士签字、缺少药物批号、缺少回收批号、缺少药物规格、药物名称不规范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
麻醉药品处方篇2
【关键词】手术室;品;管理流程;改造
【中图分类号】R4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19-01
为了确保品和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防止流入非法渠道,引起社会秩序的紊乱,品管理成了医院药品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时代。医院手术室因其特殊的工作需要,经市级药监部门、医院医务部批准,可以存放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品,如:芬太尼,瑞芬太尼、氯胺酮、哌替啶、吗啡等[1]。我院药剂科根据国家于2005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品管理条例》以及2007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专门组织手术室进行培训学习,共同制定了手术室品管理制度包括:登记制度、领取制度、五专制度、报损制度。为配合这一系列制度的落实,做到管理流程井然有序,管而不繁,简而不乱,我们将原有的品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改革,制定出一套新的品管理流程,通过一年的试用证明这一流程即能确保药品的安全流动,又能取得麻醉师的主动配合,做到不漏登,多登,物出处清楚,核查方便快切,一目了然。
1方法
1.1交接流程的改造:
1.1.1改变现用现领或医生长期持药的繁琐和不安全性,根据手术量的需要,每位麻醉师配备一套盒装品(0.1mg/支的芬太尼6支,氯胺酮2支、吗啡1支、哌替啶1支、心脏组的麻醉师另加0.5mg/支的芬太尼2支),药盒上标有医生姓名、药品基数,每日晨交班后领出,下班前收回。
1.1.2改变全科统一使用同一登记本的紊乱,每位麻醉师配备一本统一印刷的品使用登记本,随品领出收回,登记内容见表1。表格填写要求字迹清晰,身份证号如系亲属在号码后标注如:(父)、(妻)。
1.1.3改变麻醉处方现用现领,这样登记时处方编号紊乱,核对繁琐。给每位医生发连号麻醉专用红处方一本,随品领出收回,要求登记时按处方编号顺序登记,这样既可以督促医生及时开处方,又可防止处方丢失,核查时一目了然,作废处方也需按顺序登记处方编号,标注(作废)字样。
1.1.4节假日备有专用套盒品和节假日专用登记本、麻醉处方,药品数量较普通药盒多一倍,由放假前一日夜班值班医生领出(药盒、处方、登记本),之后班班互相清点交接、签名,正常上班首日晨会后与专管护士清点核对后归还。节假日品使用登记本内容见表2。
1.2换领流程的改造:每日品专管护士根据医生归还的登记本的记录,统计当日各种品消耗量并清点空安瓶数、处方数是否相符,一星期汇总一次与药库品专管员核对换领,设换领登记本,登记内容见表3。
此登记本可减少药库工作流程,因药库管理者面对各科室品的登记换领工作,工作繁琐,容易出错,我科品用量大,品种多,已有的登记本项目全面、完善,可随时提供核查资料,无需药库重复登记,只根据以上数据核对处方、空安瓶发放即可。
1.3品基数管理流程的改造:严格按照《品管理条例》的要求,实行五专(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和双人双锁管理,改变手术室护士轮流管理的不稳定性,固定麻醉专科护士配合科主任进行品管理,这样可做到责任明确、各环节紧密相扣,在确保品使用方便、管理安全到位的前提下,尽量减化流程,品流动安全尽量由专管人员掌控,减少麻醉师和药库的工作,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临床工作中。除上述登记本外,还设有麻醉处方领取登记本、月基数盘点登记本,每月底由两位管理者对品进行清点,核查药品基数是否完整,药品有无过期,破损等,并登记签名。
1.4报损制度流程的改造:我院以前凡出现安瓶破损、安瓶丢失、等现象由当事人写出书面经过由麻醉科主任、药剂科主任签名存档,这样既不严谨又给医生增加麻烦,资料保存凌乱,不便于统计,如今我们以填写表格来完成报损流程,内容见表4.
此表格由药库保管,如系安瓶破损或药品过期,需保留安瓶填写药品批号,经麻醉科主任、药剂科主任核对后签名,最后交药库主管核对予以换领,如系安瓶丢失,在患者资料栏填写使用患者姓名,身份证号,表格式报损既便于统计分析又可及时发现不良问题,严防疏漏。
2结果
2009年总手术台次3922台,2010年总手术台次4418台,根据麻醉记录单统计,2009年使用麻醉、精一药品台次为1208台、2010年为1494台,2009年发放麻醉、精一处方1200张、2010年发放1450张,2009年换领各类麻醉、精一药品合计1371支、2010年换领1693支(心脏手术芬太尼使用量大),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5,结果显示新的管理流较老的管理流程漏登现象减少、开处方及时、安瓶丢失数减少、报损及时。
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
3讨论
改造后的手术室品管理流程既全面贯彻执行了最新的《品管理条例》及《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又能使一向对领取、登记流程产生抵触的医生们慢慢接受,药盒、处方、登记本成了他们开工的必须工具,连台手术无需多次找护士领药、领处方,所有的文字工作一步到位,减少交接时再次登记病人资料于使用登记本的繁琐,这也是造成漏登的主要原因。节假日医生之间互相交接可减少漏开处方和漏登现象,无需护士经手,因护士班次多,交接频繁,责任无法明确。使用登记本及报损登记本的改革即简化了流程又完善了登记项目,使核查工作快捷,清晰。总之,随着医源性流向社会这一现象的逐年增长,品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我们应该积极配合医院和药剂科,保证品合法、安全、合理使用,防止流入非法渠道危害社会。
参考文献
[1]林美珍改革品使用交接方法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护理研究,2008,,22(3):730-731
作者单位:519015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麻醉药品处方篇3
[摘要]目的:观察胆系手术中用阿托品预防胆心反射的用药时机。方法:将45例ASAI-Ⅱ级做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15),术前在病房给患者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B组(n=15),术前未用药,入腹时静注阿托品0.5mg;C组(n=15),术前未用药,胆系操作时视心率情况静注阿托品0.5mg。3组患者选择入室后、麻醉后20min、人腹时、牵拉胆囊4个时相观察其血压和心率。结果:全身麻醉后A、C组的心率明显减慢,在牵拉胆囊时心率比前3个时相明显减慢,B组的心率在麻醉后20min明显减慢,在后2个时相心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差异。麻醉后3组患者的血压下降明显,以牵拉胆囊时最低,与术前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用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用药防止胆心反射的效果不理想,而在人腹时静注阿托品则能很好地预防胆心反射。
[关键词]阿托品;胆心反射;用药时机;静脉麻醉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147-02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于胆道疾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活动失调以及心电图异常的临床综合征,进腹前就给适量的辅助用药及阿托品可以减少或减轻这种反射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术中在不同用药时机应用阿托品以防止或降低胆心反射的发生,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12例,占26.7%;女33例,占73.3%;年龄30-75岁。手术以单纯性胆囊切除30例,占66.7%;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15例,占33.3%;择期手术41例,占90.4%;急诊手术4例,占9.6%。
1.2麻醉方法
麻醉前肌肉注射安定10mg。静脉全身麻醉,静脉注入异丙酚(Propofo1)保证患者意识消失后,用瑞芬TCI血浆靶浓度6ng/ml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用propofol100-200μg/(kg・min),瑞芬0.05-2μg/(kg・min)。术中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1.3术中处理
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15)在病房给患者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B组(n=15),术前未用药,入腹时静注阿托品0.5mg;C组(n=15),术前未用药。胆系操作时视心率情况静注阿托品0.5mg,如术中出现血压下降≥术前血压30%或心率低于60次/min。
1.4观察项目
分别于入室后(T1)、麻醉后20min(T2)、人腹时(T3)、牵拉胆囊时(T4)记录患者血压及心率。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团体t检验。
2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麻醉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身麻醉后A、C组的心率明显减慢,在牵拉胆囊时心率比前3个时相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心率在麻醉后20min明显减慢,在后2个时相心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麻醉后3组患者的血压下降明显,以牵拉胆囊时最低,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各时间点血压及心率情况见表1。
3讨论
钟秀清等在临床手术中发现胆道有丰富的植物神经分布,手术牵拉胆囊或胆管可引起反射性的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低氧,甚至心搏骤停(即所谓的胆心反射),进腹前就给适量的辅助用药及阿托品可以减少或减轻这种反射的作用。胆心综合征患者,其术前心脏处于代偿状态,但是常常由于炎症或麻醉及手术的影响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一步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衰加重等情况。
麻醉药品处方篇4
[关键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中图分类号]R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118-02
2005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42号国务院令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1]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医疗机构更好地贯彻执行该条例,卫生部又出台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暂行)》[2]、《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3]等一系列配套文件。2007年2月14日,卫生部出台了《处方管理办法》[4],该办法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作了明确规定,并于5月1日起施行,原《处方管理办法(试行)》[5](卫医发[2004]269号)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卫医法[2005]436号)同时废止。新规定更具人性化,癌症病人用药更方便,生命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题,尚需进一步完善。
1管理难题
1.1病历的管理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为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处方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首诊医师应当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这种规定与办麻卡相比确实进步很多,方便了病人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如下问题:①普通门诊病历一般都交与病人保管,并且普通门诊病历纸张页数较少,需长期用药的晚期癌症病人,若用于记载开药情况可能需用多本病历,对保管病历和核对病历都不方便。②非医用目的的取药者可能会在多家医院重复建立病历,多次开方套购麻醉药品。
1.2麻醉药品注射剂的使用地点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还规定:麻醉药品注射剂型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者由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处方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除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前者的规定,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各家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普遍感到最难执行到位。由于大多数晚期癌症病人卧床不起,如果要求他们一天数次往返医院或住院使用,不太可能;如果要求医务人员每日数次出诊到患者家中使用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后者的规定可否理解为需长期使用该类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购取麻醉药品注射剂后可以自行使用,不限制使用地点?如果这样,那么前者的规定是否还继续执行?
1.3空安瓿及废贴的回收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或者贴剂的,再次调配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原批号的空安瓿或者用过的贴剂交回,并记录收回的空安瓿或者废贴数量。但是如果病人只用一次注射剂或者贴剂,或者是长期用药的病人最后一次使用,是否也应该要求他们交回用过的空安瓿或废贴?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措施,病人往往不会主动将空安瓿及废贴交回。
1.4剩余药品的回收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第三十条规定: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医疗机构应当要求患者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按规定销毁处理。该药品是患者花钱所买,就是用剩的一点药液,让其无偿交回,尚有一定难度;如果是未用的药品,让其无偿交回,更难。没有一定的约束措施,大多数病人不会自愿将药品交回医疗机构,这样就会增加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流失的机会。
2建议
2.1建立专用门诊病历,实行网络管理
对经确诊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非住院患者,应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门诊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统一管理。病历格式最好以表格形式印制,用于记载患者每次用药情况。为避免非医用购药者重复建立病历,卫生行政部门应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网络化管理,将各医疗机构联网,把已建立专用病历的患者及代办人的个人资料及时输入电脑,已办过专用病历的患者不得在别家医院重复办理。
2.2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注射地点
对确诊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应根据患者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就近、方便、安全为原则,决定使用地点。如患者就住在医院附近,可以在医院内注射;如患者离医院较远,需医务人员出诊者,由社区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出诊至其家中注射;农村病人可以到村卫生所注射,或由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出诊至其家中注射;对于社区服务不够健全的城市,卫生主管部门可根据医疗机构所处的不同位置,将社区划分若干区域,明确哪家医院负责哪些社区该类药品的发放和使用。
2.3采用押金制回收空安瓿、废贴及剩余药品
鉴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及各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建议采用押金的办法回收空安瓿、废贴及剩余药品。以押金形式购取药品,其押金最少应不低于该患者每次购取该类药品的价格。患者每次购用该类药品时要如数交回前次用过的空安瓿或废贴,停止使用时,以最后一次用过的空安瓿、废贴或未用的剩余药品换回押金。如没有如数交回空安瓿、废贴或剩余药品,将扣取一定数量的押金,以示惩罚。
3小结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属特殊管理药品,具双重性,如果管理规范,可以造福于人类,如果管理不当,则会发生流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治安。我们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既要做到保证病人合理的医疗需要,又要防止非法滥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S].2005-08-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暂行)[S].2005-11-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S].2005-11-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2007-02-14.
麻醉药品处方篇5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24-01
近年来,由于医院的快速发展,手术量也快速增长,为了加快手术床位的周转率,同时为了保障手术麻醉后患者的安全性,我院于2011年建立了麻醉恢复室。借鉴上级医院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适合本科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全麻及椎管内麻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进行麻醉后监护。2011年7月-2012年7月全年共收治1485例手术麻醉后病人,发现并及时处理了72例麻醉后并发症:苏醒延长18例,低氧血症23例,肺通气不足7例,低血压24例。使患者恢复期安全得到保障,平稳转出恢复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报告如下:
1麻醉恢复室的设置:
麻醉恢复室的设置靠近手术间,与手术床位之比为11.5-2【1】,恢复室每张床备有电源插座多个,中心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多功能治疗车。,室内备有急救物品及常用物品:如除颤仪、麻醉喉镜、各种型号气管导管、人工呼吸球囊、吸氧面罩、口咽及鼻咽通气道、动静脉穿刺包、输液泵等。备有各种急救复苏药品【2】:各种拮抗药和呼吸兴奋药、镇静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药、血管收缩药和血管舒张药、强心药、糖皮质激素、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脱水药、抗组织胺药和解痉药,以及各种常用的静脉液体等。恢复室护士要每天对急救物品和急救药品进行清点,及时补充。
2人员配置及管理:
恢复室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为:2-31,危急病人增加到1:1【1】,我院恢复室设置麻醉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各一名。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恢复室由麻醉科主治医师和恢复室护士进行管理,患者收入或转出麻醉恢复室均应当由麻醉医师决定,恢复室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负责病情监测与诊治。恢复室护士必须经过麻醉恢复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手术室护士担任,能够熟练掌握恢复室内呼吸机、监护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抢救复苏技术。
3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程序:
3.1准备阶段恢复室护士应检查各仪器设备是否完好,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更换各种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麻醉机面罩、湿化瓶及灭菌用水,进行室内用物清洁消毒工作,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由于手术的原因,每天早上9:30之前大多是闲置的,恢复室护士空闲时间负责麻醉科病人的费用登记及物品、药品补充。为了缩短连台手术的等候时间,在恢复室内协助麻醉医师做好连台手术前全麻诱导工作、施行硬膜外穿刺等工作,提高了手术床周转率。使恢复室人力物力得到了合理利用。
3.2接收病人,做好接班工作手术结束,病人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护送入恢复室,并与麻醉恢复室的医生和护士交接病人情况:①一般情况:患者姓名、年龄、术前特殊病情、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前用药、病历和其他物品等;②术中情况、术中用药、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③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功能、氧饱和度、自主呼吸情况等。④各种管道、皮肤完好情况。
3.3严密监护病人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常规监测及治疗:如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氧、输液。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给病人系上安全带,防止坠床。并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保持恢复室室温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至少每15分钟测定并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神志恢复情况,以判断恢复程度和速度。对于恢复缓慢者,遵医嘱进行治疗,如残余肌松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等。
3.4发现异常情况迅速处理手术麻醉后常见并发症有:全麻后清醒延迟;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低氧血症;术后低血压;术后高血压;心率失常;少尿等。遵医嘱处理术后并发症。
3.5掌握拔除气管插管的指征及操作程序病人清醒符合拔管指征:①患者完全清醒,呼之能应。②各种反射如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③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④患者吸空氧10min后,SPO2不低于95%或达到术前水平能维持10min,血气分析指标正常。⑤血流动力平衡。遵医嘱拔管。拔除气管插管的操作程序:①放松气管插管固定胶布②拔管前彻底吸净口咽鼻腔分泌物,必要时气管内吸痰,松开气囊,将吸痰管越过导管前端,边吸边将导管慢慢拔出,牙垫留口中以防病人咬住导管③拔管后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立即面罩吸氧,流量4L/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防止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3.6填写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恢复室护士应详细填写患者的入室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监测数据、患者恢复期间的病情变化及处理,输血输液量、尿量等记录,普通患者每15分钟记录一次,危重患者每3-5分钟记录一次[3]。
3.7病人出科当病人清醒,呼吸、循环等各项指标稳定,符合出恢复室的指征,由麻醉医生诊视同意出恢复室。由麻醉医生(或护士)与工人共同护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进行交班。病情较重需长时间监护的病人,送ICU继续治疗,必要时携带氧气枕和简易呼吸囊,用于途中维持呼吸。病人离开恢复室后,关闭仪器设备,整理各种管道和导线。
4病人出恢复室的指征:
4.1神经系统:神志清楚,定向能力恢复,平卧时抬头>5秒钟,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肌肉张力恢复正常,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
4.2呼吸系统:已拔出气管导管,脱氧10分钟SPO2>95%,通气量足够;呼吸频率正常;无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坠、分泌物阻塞等);肺听诊无异常;根据指令可以深呼吸、咳嗽。
4.3循环系统:循环稳定,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波动在30%左右,无心率失常表现。
4.4凡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药、镇痛药的病人,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以上方可转出麻醉恢复室。
5体会
麻醉恢复室的建立,减少了手术病人在手术室的逗留时间,加快了手术床位的周转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麻醉术后病人在恢复室严密监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保障了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蒋建渝.临床麻醉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麻醉药品处方篇6
麻醉方式要因人而异
【本刊记者】现在手术麻醉方式主要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很多患者认为,大手术要全麻,小手术要局麻,这种理解正确吗?
【佟医生】许多患者对麻醉方式的理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大手术要全麻,小手术要局麻”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和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包括手术方式、大小、时间、部位等。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病情、年龄、生理机能、心理状况等。麻醉因素有品、设备、麻醉医生的操作习惯等。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麻醉方式更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双下肢手术、剖腹产手术、下腹部手术多选择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如头颅、心胸、上腹部手术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应选择全麻。对于小儿来说,即使是浅表小手术,因为手术环境陌生,小儿难以安静合作,最好还是选择全身麻醉。一般在手术之前,麻醉医生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综合各方面因素后,做出有利于患者的麻醉选择。
局麻不一定就比全麻安全
【本刊记者】局麻是将机体某一区域进行麻醉,较全麻来说,是不是更安全?
【佟医生】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麻醉原理。全身麻醉是用品使患者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抑制,感觉不到疼痛,记忆暂时消失。现在全身麻醉通常是采取气管插管,能保证足够的肺通气量和肌肉松弛度。而局部麻醉是用局部暂时阻断机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相比,简便易行,患者在术中处于清醒状态。
大家似乎都觉得局麻看起来风险要比全麻小些。其实,不论是哪一种麻醉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临床上,对于多数的危重病人或特殊手术病人,选择全身麻醉是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另外,局麻很难消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反而可能对病人更不利,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此在手术时选择全麻的比例越来越高。
全麻不会影响智力
【本刊记者】不少患者倾向选择静脉全麻的方法,认为打一针就能睡着,就可以动手术了,事实是这样吗?
【佟医生】这其实是个误解。打一针静脉全麻药后,病人入睡了,这仅仅是全麻的起步。全身麻醉除了需要镇静催眠,还要加入镇痛药、肌松药,远非一针可以解决问题。病人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起作用的首先是注入静脉的镇静药。而要消除病人对疼痛的反应,还需要导入镇痛药。另外,手术需要病人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以利于手术操作,因此还需要应用肌肉松弛药,这些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必须精确地维持下去,绝不是单纯的一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