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总结(收集3篇)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陶艺教学陶瓷艺术误区方法创新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各国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已将陶艺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将陶艺作为本科生的重要素质选修课而加以开设,但教学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创新。
1.陶瓷艺术的特点
泥土滋养着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彩陶、青瓷、兵俑、玻璃瓦等无不是泥土烧制而成的。曾经遍及全国各地的生产泥土艺术的民窑官窑,还在延续着它迷人的生命,这就是制陶工艺,简称“陶艺”。陶瓷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许多做陶的艺术家们把它描绘成是具备“土”的纯朴、“火”的物理催变、人的“灵”性创意的独特艺术。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人们依靠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现在简单分类有:童陶、成陶、传统陶、现代陶和创作陶,或有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之分。
2.陶艺教学的误区
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陶艺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教学也成了素质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但在教改的进程中,教师在认识上、做法上多少存在着走入误区的现象。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
陶艺的理论教学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抽象思维和好的教材。但目前高校专业的陶艺老师普遍较少,理论人才缺乏,学生没有参考教材,我曾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徐曲及其紫砂陶艺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且多不正规。此外,许多老师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实践操作技能太差,无法给学生系统地演示,甚至连拉坯制作的基本方法也不会,作品的档次较低,无法使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可见,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的问题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
2.2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仍然是以制作技巧教育为主。
有的老师简单认为陶艺不外乎做些瓶瓶罐罐,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陶艺教学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地递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2.3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因材施教。
过多地强调了传统的造型和图案,学生在本年龄段所感兴趣的内容得不到学习和创作。还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上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形式,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形式,没有从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上去考虑,这是不对的。目前在陶艺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立足点放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很少去发现和更新内容。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固定规范的步骤教授给学生,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似乎成为一种“标准”。
2.4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欣赏脱节。
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衷的大相径庭。教师在陶艺教学外没有关注学生平时所感兴趣的东西,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的教学脱节,造成部分学生对陶艺的兴趣逐渐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所以,从接受者来看,大学生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我们教学传授上的不力,学生的真心欣赏、潜心钻研的热情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3.陶艺教学的方法创新
陶艺教学应由传统的“作坊式”传授变成师生成为课程的共同开发者,一起参与知识的体验、创造过程。教师应结合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与其他民间艺术结合起来,汲取民族艺术的养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3.1建立陶艺基地。
学校为陶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在生活实践基地设有陶艺教室,备有转盘、竹刀、操作台、电窑等硬件设备。还专门聘请了宜兴的陶艺老师来给学生上课,使陶艺课程的开发在技术上、资金上、人力上得到了保证。
3.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制订应陶艺课程的实施纲要,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了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材。让学生走进陶艺世界,全面了解陶艺,亲手创作陶艺,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力,激发创造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在完成作品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全时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3.3分层次培养,发现陶艺的好苗子。
低年级时就要让学生初步感受陶艺文化,了解基础知识,进行简单雕塑艺术的教育――象形捏塑,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情趣;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器皿的结构种类,能制作紫砂花盆、笔筒等简单器皿,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创造精神;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紫砂刻绘的方法,学习刀法、刀具的运用,能进行陶装饰品的刻绘,培养热爱生活和审美、爱美的情趣。通过分层,从中发现陶艺的天才,发现热爱陶艺的好苗子。
3.4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玩泥”是人之“天性”,我们学校还开展了陶艺节活动,各班先指导学生按动物、人物、生活、科技等系列进行陶艺制作创新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教给了学生基本的泥条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法后,通过组织讨论、尝试操作诸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以小小陶泥为载体,或捏、或压、或卷、或叠、或雕,无限的创意伴随着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总之,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陶艺教育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体现了综合学科的整合性和整理性,这不仅仅是把现代陶艺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方向,为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具有思想文化境界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现代陶艺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建水紫陶文化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切正向的教育性经验。
“建水紫陶文化”是指包含建水紫陶文物、紫陶文学和紫陶烧制技艺等在内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一、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一)《纲要》指导下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具有一定诉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发展的课程。”①建水紫陶文化是地方传统工艺和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代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应该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本土文化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云南建水被誉为“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作为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教之风大兴,儒家思想广传,仅明清两代就出过文武进士111名,在云南科举考试中中榜学子常占半榜之多,有“临半榜”之称。建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紫陶艺术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幼儿园课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感知、认同进而热爱身边的文化,对其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文化Y源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丰富和补充,而幼儿园课程又是对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建水作为滇南文化中心和陶瓷文化中心,独特的紫陶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古城增光添彩,“千年建水紫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将紫陶艺术和紫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创新已成为每一个建水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对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的爱国爱乡情,传承和弘扬建水紫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及个人研究旨趣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它集制泥、拉坯、修坯、刻填、装饰、烧制、打磨等工艺于一身,经过文人墨客、大师名家的书法、绘画装饰点缀,形成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迅速,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陶中新秀”之誉。建水紫陶作为一种灵动的文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陶器,更是一个文化因子的载体。建水紫陶文化中的诗词故事和传说可以丰富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建水制陶艺人不断探索、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可以作为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素材;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艺术和制作技艺可以成为幼儿艺术教育(手工操作)的来源。建水紫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资源的代表,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我在建水求学、工作至今已二十一载,对建水紫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希望立足于本地实际,对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建
(一)建水紫陶文化独特的教育魅力
1.建水紫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
(1)亲情、孝道与感恩
建水紫陶文化中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富含仁孝,是重要的德育素材。
(2)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建水紫陶经过无数代制陶艺人的传承和弘扬,才形成了“阳刻阴填、残帖镶嵌、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在制陶过程中浸润了陶艺人的智慧和汗水,那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3)自豪感与责任感
建水紫陶典雅精致、工艺独特,见证了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让幼儿们在课堂活动、生活实践中认识、认同和热爱家乡文化,产生生活在建水紫陶文化氛围中的自豪感,进而担负起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水紫陶文化中的智育功能
(1)丰富的紫陶文化知识
包含对物质、精神和行为方面的认知,如紫陶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哪些;紫陶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制陶艺人身上学到什么;建水每年都要举办哪些重要的紫陶文化活动,建水紫陶的生活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有哪些。
(2)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建水紫陶包括“镇泥制浆、手工拉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传统手工技艺,通过讲解制作原理和指导幼儿亲手实践,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技能。
(3)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将书法、绘画、印章、图案等再创作于素坯紫陶上,紫陶也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的渗入让紫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通过学习和鉴赏,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等能力。
3.建水紫陶文化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美”,在建水紫陶文化中无处不在。如“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磐”的品质美;“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美;“装饰刻填、无釉磨光”的工艺美。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想
1.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基础
依据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内容应该更为生活化,应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尽可能地创造让幼儿获得丰富而感性的直接经验的条件。依据尤里洛特曼的文化交际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应把幼儿置于文化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了解、认同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本土文化。
2.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目标的制定
(1)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目标
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土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风格独特的园所文化。
(2)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挖掘利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3)幼儿的发展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四项技能”――说唱、表演、写画和手工创作。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集体教学、组间合作、个人实践等形式,让幼儿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面临的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使幼儿热爱家乡文化并乐在其中。
3.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内容的选择
建水作为滇南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笔者经过收集和整理,将建水文化资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生活文化资源:建筑(朱家花园、文庙、双龙桥、团山古民居、文笔塔、古井古桥古寺庙古院落)、茶叶(云龙山茶、普雄千年老树茶)、饮食(过桥米线、烧豆腐、草芽、酸甜石榴、燕窝酥、狮子糕、凉梭粉)。
礼仪文化资源:待客礼仪、祭孔大典、儒家三礼(成童礼、成人礼、开笔礼)、学政考棚科举仪式、龙窑公祭仪式。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神话传说(疯摇城的故事)、诗歌、建水彝族花灯、建水小调(四门调)、民间游戏。
技艺文化资源:紫陶烧制技艺、鼓舞、草编、竹编、民族刺绣。
节日文化资源:燕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紫陶文化旅游节。
4.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活动的实施
(1)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差异水平和课程内容,运用指导示范、趣味提问、积极鼓励、正面评价等方式,把幼儿保持在其最近l展区内活动。例如,在主题活动《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中,教师制作动漫PPT,以听故事、说故事、演故事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大方表现并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教师要将本土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活动中,营造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如主题活动《我们来玩泥巴》,可以让幼儿进行紫陶造型设计、书画装饰等,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活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学习和体验本土文化。如在午餐时让幼儿品尝建水名小吃汽锅鸡,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建水紫陶中的典型器物――汽锅,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其所认识的其他紫陶生活器皿,如紫陶餐具、茶具、装饰品等。
5.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①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后对幼儿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所带来的发展。如幼儿对建水紫陶文化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理解和表达紫陶文化故事效果如何,在活动中创造力如何,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交流度如何等。
②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能否制定本土文化应用和融入课程的方案;能否创设浓厚的本土文化情境;能否让幼儿拥有平等的表现机会;能否根据幼儿实际因材施教并客观评价;能否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③对家长的评价。包括家长了解本土文化的程度;是否支持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来丰富课程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等。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是指教师、幼儿、幼儿同伴、家长等从不同视角对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的本土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幼儿可对教师组织开展的建水紫陶主题系列活动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过程中,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掌握多少本土文化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教学和活动过程需要改进和完善等。总结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完成之后,目的在于评价本土文化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总体成效。
注释:
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参考文献:
[1]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庞丽娟,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云南省博物馆编.临安紫陶:云南建水的陶艺传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8]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9]陈艳宇.建构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之管见[J].学前课程研究,2007.7.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陶艺教学
陶艺的材料性能灵活多变,极富表现力,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和可塑性,另一方面通过技巧的运用可以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这些特质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造型与设计方面,能够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然而,由于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对技术的要求极为严格,陶艺课程的教学中也必然要面临一些难题。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面向幼儿教育等特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本文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探讨陶艺课程在学前教育基础教学体系当中的教学模式,使陶艺课程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拓展创新创意的实际效果。
一、陶瓷陶艺课程对学前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大致需要由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三部分构成,另外,通过陶艺的不同技能训练以及工艺的掌握,为以后从事幼师行业打好坚实基础。
1.1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自古即是陶瓷王国,陶瓷发展具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元素是使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最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文化底蕴的首要任务即应是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1.2地域文化的体现
中国地大物博,在长期的陶瓷发展史中,各地区陶瓷产品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形成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景德镇陶瓷的青花,德化瓷的象牙白,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等。因此,陶艺作品在创作中还需要对各地区文化特色有较清晰的了解。
1.3外来文化的体现
自上世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以来,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经济文化的所有领域。
2发挥文化引导作用
陶艺是艺术门类的课程,陶艺作品文化引导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设计师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发陶艺的文化引导功能,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求陶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
二、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刚接触陶艺的学生普遍缺乏手工技巧的训练,因此需要一个对材料和技巧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学生碰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较好的解决,课程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确保教学效果,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它所包含的技术性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陶艺的形式由于它的材料特点以及制作过程的趣味性,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对主流学生而言尽量避免比较高的成型方法。但是,陶艺成型的基本法则还是要掌握的,因为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例如泥土的收缩性、泥土干湿特性的掌握,黏接的问题以及施釉技术等问题。陶艺在制作烧成中的偶发性,例如:手指和工具刀在泥土上产生的印痕和肌理效果,以及烧成过程中釉料呈现的色彩和自然天成的效果。这些偶然的艺术效果常常被陶艺家在创作中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发现陶艺材料所产生的丰富的形式变化,也是需要注意的教学重点。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尽量建立在理性的驾驭范围内。
四、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陶艺的教学过程也是本人在陶艺及泥塑教学中成长的过程,在近年来的教学中,不同学生的更迭交替,教学方法及理念的不断改进,如何形成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教学方法,本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使陶艺教学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中来,成为学前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