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差异(6篇)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1
关键词:文化与习语动物习语文化差异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它所承载的文化。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国内外学者对习语作了多方面的研究。陈文伯(1982)在《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一书中,探讨了英汉成语设喻的异同,英汉成语的变异形式、英汉成语的对应问题以及英汉成语的实义与虚义等问题。平洪,张国扬(2000)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一书中,从语言与文化、习语与语言的视角分析了英语习语与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文学艺术等几个主要文化侧面的关系。包惠南(2001)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分析了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澳大利亚麦夸里大学英语、语言学与传播学院的高级讲师C·费南多(ChitraFernando)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和英语语料库中的大量资料,对习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其专著《习语与习语特征》一书中,作者把习语置于语言环境中,注重习语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简洁有效的语言形式在人们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从单纯的表达意义的功能,到反映对话者之间关系的交际功能,直至使文章通顺、流畅、连贯的联系功能。但以往的研究,或关注习语的结构和语用功能,或关注习语的英汉互译,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则研究不多。本文从文化与习语的关系入手,探讨英汉动物习语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审美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来明确动物习语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文化与习语
关于文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胡文仲(1989:136)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科技和哲学等,……狭义的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风俗习惯,以致吃什么,如何吃法,各种禁忌等,……”辜正坤(2002:226)认为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由此可见,文化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而“习语是某一语言的使用中确立起来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其自身来说是独特的,无论是在语法结构上还是在具有这样的一种含义上,即这种含义不能从其成分的相连接的意思上整个引出来”(王同亿,1990:3696)。综上所述,习语是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地理、历史、以及生活习俗的各个领域。它们通常能表达非常特殊的意义并与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态度紧密相连。习语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有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是许多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英汉习语与各自文化相连,传递文化特征和信息,反映自身文化。英汉动物习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色彩。本文所说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idiomaticexpression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俚语(slang)、歇后语(enigmaticfolk)等等。
3.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陈颖,2007:123)。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正好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一种方式。动物习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独特的设喻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大量地使用。这类习语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动物喻体,在人们的脑海中唤起直接、生动的意象,赋予语言以无比的生机与活力。但不同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审美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同一动物形象在不同人群中负载着不同的意义,也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文化联想。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习语,揭示了英汉动物习语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审美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层面上的巨大差异。说明在学习英语时,要不时考虑文化的异同,这样才能对语言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Fernando,C.2000.IdiomandIdiomaticit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柳杨.2006.“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5):82.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被传承、记载、表达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想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该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而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新教材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母语一样,听力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到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如下列一段对话:A:CanyouspeakGerman?B:Oh,no.It’sallGreektome.“It’sGreektome”出自莎士比亚。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对希腊文全然不懂。在口语中,用来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关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
口语能正确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种表达能够促进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学识、气质和修养,得体的口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示形式上有着跨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打招呼、委婉语、感谢与赞美等。因此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所以,我们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跨文化因素,即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相当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阅读该语言文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等问题则突显出来,成为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加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3
关键词:思维;文化;中英语言差异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不同语言的研究与理解非常的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会存在不同的思想与文化,有些国家幅员辽阔,甚至会出现一个国家内有好多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都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国与国之间表现的更加明显。中英语言作为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两门语言受到了中西方许多学者的重视,通过对一个国家思维、文化差异的研究,对中英文语言的学习更加有利,反之对于中英语言差异的分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语言使用国不同的思维与文化。
1.思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文化和语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特点从而慢慢的产生出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出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文化的差异则推动着不同的语言的形成,而通过不同的语言,体现着各地区的思维与文化的精髓。
2.中英思维、文化差异对其语言差异产生的影响
2.1思维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
2.1.1思维差异在中英语言差异上的体现
通过一定的语言研究发现,中国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趋向于曲线式,在很多场合中说话表达并不直接,而对于国外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恰好相反,偏向于直线式,很多想法直接通过语句表达出来。同时在语句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表达上,中文偏向于意合,即要表达的意义通过一定语句或分句蕴含的意义来表达,而不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这些词汇或者句子,英文则刚好相反,偏向于形合,这些直接造成了中英文在连贯以及通篇文章的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2.1.2思维差异对中英Z言差异的影响
思维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和分析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三个方面。
在感性与理性思维上,中文在感性思维的体现上特别明显,古诗词的抒情达意,文章能分为抒情文,记叙文等都是很好的证明,强调了将五官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英文在这方面则更加偏向于理性的表达,由于英文属于表音文字,大部分文字都是用来直接说明事物本身,很少有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的词汇。这就形成了中英语言的一个差异。
在综合和分析思维上,中文在表达上倾向于综合思维,即对于一个事物整体,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属性分析来分别进行语言上的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通过分析和细节综合成整体,最终导致中文在表达上有时候会出现歧义,导致表达不准确,而英文则注重强调形式分析以及规则上的遵守。
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上,中文在表现形式上会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可描述的形象表述出来,而英语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用同类事物的整体词汇来表达特点事物的形象。这种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如:中文表达有时候可以没有主语,直接表达为“花了半小时走到那里”,但是英语在表达上必须跟上主语,而且句子中常见的主语都是抽象名词,当没有主语时,也必须加上非人称代词,如“it”。如果是英文表达上面的句子就是“Ittakesanhourtogetthereoffoot.”。
2.2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
对于中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是影响的一方面,文化差异又是另一方面,虽然三者在关系上不能够直接割裂,但是仍然存在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上。
在整体与个体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百家争鸣”、“大一统”等的文化影响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华的文化长河,而儒、道、法、佛等思想的相互冲击,相互交融也给中国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以前的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大一统的社会要求,都需要思想、法律等层面的同步而儒家思想恰好完美的契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注重从大局观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如“从大局出发”、“立足整体”等语言词汇都可以充分表现。
但是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不同,西方的文化无论是形式还是思维等方面都呈现出繁杂、各自为政等特点,当中的个体色彩非常的明显,再加上数百年的“海洋文化”、“殖民活动”等的影响,语言文化涵盖的范围、内容更加的广泛,因此相对于中文来说,在语言表达的次序上会有较多的形态,即一句话同一个意思,但是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中“很多大学生现在在这个又大又漂亮图书馆里读书”,中文只有这一句表达形式,
但是用英文,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多种表达的形式,如“Alotof
studentsarereadinginthislibrarywhichisbigandbright.”、“Thisbigandbrightlibraryseatalotofstudentswhoarereadingnow.”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悟性与理性上,中文深受儒道佛三大哲学的影响,不仅是语言,连思维以及文化也是如此,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子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而语言中的重顿悟、讲含蓄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是与汉语,特别是文言文中体现出的模糊性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有些词语在单独时可以看成是形容词,一旦组合在一起又会有动词的作用,如“清”、淡”单用是可作为形容词,变成成语“风轻云淡”后则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但就像中文会受到国内哲学影响一样,英文也会受到相应的哲学影响,而西方的哲学侧重在形式逻辑上,力图用逻辑的表现形式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世界,更注重对于事实的严格求证,从矛盾的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如培根的归纳推理,也因此使得英文在句子的表达上更注重形式的完备,通过各种限定动词来衔接语句,表达语句的侧重,如and、but、unless等连接词,what、when、where等关系词。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是中英文的学习研究,还有其他语言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思维、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中英文的差异就是很好的体现,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中英语言,并且加深对其的印象。希望通过本文对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的一些分析,能够为以后更好的进行中英语言的学习、交流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燕萍.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94-96.
[2]张惠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03:40-44.
[3]左景丽.例谈中英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差异[J].成人教育,2012,07:113-114.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4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表现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差异语言文化差异
引言
东西方文学在观念和表述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影响长达数千年。这种影响也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行为中,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在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思维的运用,使得东西方文学领域中语言的表现各不相同。虽然同一种事物在表达思想上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各具特色,呈现出不一样的体现。
一、中西方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表现
中国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学名篇及典籍浩如烟海,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令西方世界叹为观止。从文学起源上看,中国文学是从最初民谣、俚曲、诗歌形式出现的,最初的这些文学形式短小通俗,表达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诗歌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言诗、七言诗、词牌、歌赋等艺术形式。诗的长度和种类也在增多,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精湛和富有神韵。戏剧和长篇小说,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大范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学表述上,一直重视意境的体现,这也成为我国文学写作的特色形式,即“意境”,最高境界是虚幻的形态和意境之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评判作品价值和对作者艺术风格、写作进行衡量的标准。这种意境的表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上,穷词追意地以其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写作形式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也是文言文发展到极致的表现。随着后来白话文逐渐普及,但对文章神韵和意境的描写表现成为中国文学表现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文学启蒙也是以诗歌、俚语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文化起源的共性。但与中国诗歌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世界对诗歌的创作往往采用长篇来表述,而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言辞精炼和神韵体现。西方文学史上,长篇叙事长诗、史诗和小说戏剧更加多见。在西方世界的文学表现中,更加重视对所要表达事物的实际描绘,而轻视其意图表现。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雨果等作家的作品,都以这种方式呈现其文学艺术特色,对真实的客观事物描述要远远大于其意义的描述。因此,西方文学逐渐形成真实描述直达主题的艺术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要求作家、诗人能用自己的文笔语言,像肖像画家那样,能够绘出人物原貌,并能够表达得比原物更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论史诗、小说、戏剧文学,大都采用鸿篇巨制的写实手法来表现。
二、中西方表述形式在文学中的体现
从文学内在因素层面来对比,中国文学更加注重悲欢离合与精神境界的结合,在传统思想下收放适度。而西方文学在这里却突出悲欢离合、灵与肉的分离,经常出现大喜大悲、情绪极度反常的现象。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悲情结局更加浓重,这也是西方悲剧小说创作众多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关雎》是最早的一部作品,孔子曾高度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的淫不是荒淫,而是对作品内容掌控得当。作者对人物感情和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生动,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体现出中庸之道的特点。这种文学理论的形成是深受传统儒家理论的影响,成为传统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西方文学表现则恰恰相反,传统西方文学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很多成分是演绎神话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在故事演绎过程中多数作品十分理性严肃,逐渐演变成作品的悲情成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曾专门探讨古希腊悲剧特色,在悲剧世界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会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人物命运以及故事结局的安排,就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了解世界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在感受命运无常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心灵得到的净化。为了突出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中的故事冲突往往事发突然而且无可挽回,这让故事主人公经常深陷险境,被命运打压到极限。随着主人公顽强的毅力与命运不断抗争搏斗,观众读者都会体验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残酷。这让读者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更能够审视现实命运。
三、文学审美形态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学讲究工整对仗,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相对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特性。而外国文学讲究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外国文学的这种特性,从古希腊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启。古希腊神话中酒神与日神的严重对立,神话作者所选用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善恶美丑,以相对明显的对比进行呈现,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感性与理论、恶魔与天使的对立表现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情开始之时,罗密欧还对爱慕的女孩产生幸福的幻想,可到了第二幕,朱丽叶的出现,使罗密欧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两个人相互爱慕很快就秘密结婚。在罗密欧误杀朱丽叶表兄,为两个人的结合设置了又一道障碍,在罗密欧被逼出走,朱丽叶被父亲强迫嫁人这一系列的感情挫折遭遇后,两个恋人的感情之途蒙上浓重的阴影,故事矛盾冲突已达巅峰。这种情感和现实的强烈反差,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特点。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两位主角,朝夕相处长达三年,时间的长久,感情的积淀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也让彼此对对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感情的积淀和升华,让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
中国文学侧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这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有直接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果,正是体现了这种现实意义。一对恋人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之上的,两个人的双双离去是现实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悲剧成因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反差,更加偏重理想主义倾向。如果不是送信人送错了信,这一对恋人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罗密欧不服毒自尽,他们也会幸福牵手,但故事情节在这里的起伏剧烈,体现出中外文学对情感处理的不同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审美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结语
中国文学中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含蓄的表达处理,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露无遗,如古诗词中寥寥数语,就将叙述事件以及深远含义、映射都涵盖其中,读之令人回味悠长。这种文学艺术表现,曾令其他民族文化叹为观止,这种艺术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学独有的艺术特征。西方文学艺术表达方式与中国文学艺术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学理念的构成也使得西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实际和直白表述,这也成为西方文学表述场面细腻,对事物,以及人物形象特点勾勒更注重写实风格的体现。这种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使文学艺术产生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语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37.
[2]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5
一、文化与翻译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具有复杂且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语言风格。虽然社会大众都有对语言做出应用并利用语言开展交际的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地区,受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社会大众所掌握的文化与语言也会体现出明显差别。由此可见,文化的不同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而这也体现出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西方商务交流来看,语言的交流是文化交流乃至商务信息交流和谈判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商务英语翻译,则商务交流双方也难以进行文化交流,并难以掌握对方所表达的信息。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到,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民族文化信息能够得到很好的传达。王秉钦先生在自己的论著《文化翻译学》中提到:“文化具有想象征,语言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系统。”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没有语言,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等文化信息在内的民族文化都难以得到传承,而人与人之间所开展的交流也会面临重重障碍[1]。总之,语言是人类进行表达的主要工具,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也能够用语言的变化过程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语言能够传播文化,但是语言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由此可见,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2.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以及国家之间所具有的文化和语言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商务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与理解对方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则在语言交际中会出现很多语言理解错误,而为了避免这些语言理解错误的产生,使具有文化差异的商务交际双方能够开展良好的交流,翻译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语言中介与文化中介。在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本身的结构做出重点考虑,如语言的词汇、语音、修辞与语法等,并且文化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流主体开展交际的工具,在翻译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中西文化下的语言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并且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点的文化习惯与语言习惯。而翻译者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合理地选择词语来传达出对等的信息。这一过程要求翻译者能够了解商务英语原语中想要传达的内容,并力求语言等值来将这些内容忠实地进行翻译。同时,翻译者需要掌握两种语言并精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为翻译工作带来的障碍。如若不然,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导致语言受到文化冲突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对不同文化层面中的语言意义做出掌握,是商务英语翻译者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及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是否能够让商务交际双方实现有效的沟通,不仅由翻译者能否对语言本身做出良好的掌握所决定,同时也由翻译者是否能够对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做出了解所决定。只有在对中西文化差异做出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翻译工作者能够跨越文化鸿沟,从而确保翻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迎刃而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反映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与各个领域,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以及风俗习惯差异等[2]。
1.地理环境差异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具有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并且地理环境的差异也能够对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英国为例,作为岛国的英国土地资源有限,渔业与航海业发达,因此,英国具有着一段海外扩张的历史,英国人民对海洋的热爱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英国语言中可以发现,英语中的许多习语都与航海业有关,并且这些词汇在中文中很少能够找到完全对等的内容。如togowiththestream(随波逐流),plainsailing(一帆风顺),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等。另外,一个受到地理文化而产生语言习惯差异的典型为inhotwater,这一短语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直接翻译为“在热水中”,但是事实上却是指遇到了很多麻烦。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则可以翻译为生活如果没有目标就如同航海失去罗盘。由此可见,英国很多语言都与岛屿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作为陆地国家的中国,在对这些语言做出翻译的过程中则面临着很大的理解障碍。
2.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民族之间的发展历史并不相同,因此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也具有着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历史文化的不同经常会给译者带来很多的难题。以历史典故为例,历史典故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能够对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做出反映。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对历史典故做出准确翻译,就要求译者能够对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汉语中的历史典故颇多,名落孙山、东施效颦等历史典故都与历史事件有关,但是西方人未必了解这些历史典故,因此,在这些信息的传递中,需要理解典故的内涵,并对内涵进行传达,即要求译者实现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西方典故多来源于《圣经》,其中“Loveisblind”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一短语是古希腊爱神Eros的别称,与汉语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相对应,两个短语都各自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在对这种短语做出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差异做出认知并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否则将会让对方产生莫名其妙之感[3]。
3.宗教文化差异
对不同民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特定的宗教环境下,一些词汇具有着特定的内涵。如果在商务翻译中不了解对方的,不仅容易造成翻译难以理解,而且容易涉及到对方的禁忌。因此,在对这些词汇做出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对文化的等值抱有过度追求的倾向,因为要实现良好的沟通,产生一定的文化亏损也是在所难免的。在此方面,有一个经常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即“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体现出了我国所崇尚的佛教文化,但是在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会对和尚这一词汇产生陌生感,并且对于这一谚语背后的故事,西方人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在对这一谚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形意的一致很难实现兼顾,为了更好地传达语言内涵,则可以选取”Oneboyis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这一英文中现有的谚语来进行翻译。总之,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十分深远,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助于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出对方希望表达的内涵。
三、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探析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差异都会导致不同民族的观念、心理与文化产生差异,并且这些差异能够通过语言表达体现出来,而这种体现,则直接造成了商务英语翻译中所面临的文化障碍。为了跨越这些文化障碍,译者可以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意译、音译、直译、借用、套用等多种翻译策略,同时也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信息传达的需求来对这些翻译策略进行结合使用。
1.意译
意译这种翻译策略表现出了对信息原意的忠诚,这种翻译策略注重对信息内涵的表达与翻译,并且在选取这种翻译策略的过程中,事实上,汉语中已经没有十分合适的词汇来对英语某些词汇进行表达,因此,需要译者在理解英语词汇和句子内涵的基础上,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另外,当直译下获得的翻译效果让读者产生理解困难时,也有必要使用意译来进行补充。如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可以把“asthickasthieves”译成“亲密无间”,也可以把“holdawolfbyears”译成“骑虎难下”。由此可见,意译翻译策略可以忽略语言的细节,并以语言含义的传达和译文的流畅作为重要的出发点[4]。
2.音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音译一般会用作人名的翻译和地名的翻译,但是除此之外,一些概念性词汇也会使用到音译策略,如汉语中的武术、人参和气功对应英语中wushu、ginseng、qigong等;英语中的sofa、clone、salon对应中文中的沙发、克隆、沙龙等。另外,巧克力———chocolate、维他命———vitamin等外来事物也会进行音译。音译策略的选择是因为汉语中已经没有对应的词汇,这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缺失所造成的。而面对这种词汇的翻译,则可以直接采用音译的策略来将信息进行完整的传达。
3.直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直译策略并不会对语言的意义原则、表现形式做出过多的调整,这种翻译策略体现出了对原语文化的尊重和还原,同时强调表现文化差异和异域风情。如Striketheironwhileitishot———趁热打铁、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等。直译的前提是,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找到与原语信息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与短语,并按照原语的结构和意义进行翻译,从而保持原语形式与内容的本真。也正因为如此,直译策略能够体现出浓厚的异国文化色彩,同时也能够让对方了解语言中的内涵。相对于意译而言,直译体现出了对原文形式的忠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直译并非是对语言的机械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需要译者尊重受众语言的特征,从而确保受众能够对翻译结果做出理解。
4.套用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许多英语习语承载的信息和文化特色都与汉语习语承载的信息和文化特色具有很大差异。针对同样一个词汇,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人们会联想到不同的事物。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字面翻译,而应当注重词汇联想意义对语言信息的传达。在此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者可以套用一些现成的谚语来对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呈现。如“Carekilledacat”指的是忧虑伤身,如果采用直译策略的话则是忧虑杀死猫,直译过来之后的内容并不容易理解。在西方文化中,猫被认为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忧虑能够杀死猫,自然杀死人也不在话下,因此,这一短语主要是表达忧虑所具有的危害性。由此可以看出,商务英语翻译应当关注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联想,并利用套用的翻译策略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5.借用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6
[关键词]情景喜剧言语幽默跨文化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65-02
王新新(1970-),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以特定语言为载体的言语幽默将会反映其语言背后的文化现实。情景喜剧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时代的一种主要喜剧形式,其言语幽默效果的传达将会由于跨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受到制约和影响。
一、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情景喜剧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喜剧形式,国外的情景喜剧尤其是美国的情景喜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情景喜剧的定义
西方学者MintzLarry(1985)对于情景喜剧所下的定义一直被沿用:“这是一种半个小时长度以情节为主的电视系列剧,剧中人物一成不变。情景喜剧一般在现场观众面前拍摄完成。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循环式的叙事,出现矛盾,压力、变化的威胁,但是最后矛盾解决,压力消失,一切又恢复到开始时的状态”。中国学者吕晓志(2008)认为:“夸张的罐装笑声、滑稽幽默的角色表演、一成不变的场景设置、简单的故事情节,这一切几乎成了情景喜剧的代名词”。
情景喜剧的幽默主要体现在其个性化的对白和旁白上面。由于情景喜剧密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此对白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例如流行语、俚语、歇后语以及方言,等等。
(二)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情景喜剧是以电视为主要载体的轻喜剧,与幽默文学作品相比,其幽默手段更加多样化。我国学者杨斌认为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手段指的是语言符号系统内的幽默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方言和字幕。
言语幽默(verbalhumor)指借助、利用语言而形成的幽默,或同语言有关的幽默。西方学者RaphaelsonWest(1989)将言语幽默分为三种类型:语言类幽默、文化类幽默和普遍意义上的幽默。国内学者董海雅将情景喜剧的言语幽默分为:(1)独立于语言特性之外、具有文化共性的情景或概念类幽默;(2)文字游戏类幽默;(3)文化专属类幽默。
无论哪种分类,各种幽默类型都不是完全独立的,有时也会相互渗透和补充。例如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主要以文字游戏类幽默为主,并辅以美国大众文化中各种节日、文艺作品及知名人士等文化专属类幽默。
二、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差异
在幽默研究领域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幽默不旅行”,从中可以看出跨文化差异对于幽默的传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制约。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当中,作者将选取以下与言语幽默关系较大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言语幽默的语言体系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对于言语幽默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不同语言体系当中,即使是统一语言体系内部也会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影响。例如,以东北方言为主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未必能引起广东人的笑声;而以微妙和尖锐的讽刺为主的英国情景喜剧也不一定符合美国人的口味。
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就是利用语言各要素,比如说语音、文字、词汇以及句式的变异使用而产生的。这种变异使用必须突破语音学、词汇学以及语法等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创造出超出常规的话语。例如,在《老友记》中菲比开玩笑时说的“frienaissance”(友谊复兴)就是根据“renaissance”(文艺复兴)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种利用英语语音和词形的变异来表现言语幽默的方式与英语语言的特性紧密相关。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无论是在书写方式,还是在发音以及语法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此类属于英语文字游戏类的言语幽默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
(二)言语幽默的文化认知差异
幽默大多数是建立在共同熟悉的话题或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求接受者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包括专业性的知识,还包括理解幽默所必备的生活常识性知识。
情景喜剧中取材于大众流行文化的人物、话语和事件等言语幽默体现了各个文化的特质,但是并不一定为其他国家的观众所了解,因此不易存在于其他文化语境当中。这种文化共享知识方面的不对等造成了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在传递中的困难。例如,在《宋飞正传》中,杰瑞在派对上为了结束无聊的对话,跟伊莲对暗号,不停地拍自己的头。对方问他怎么了,杰瑞回答说:“It’sanervoustic.I’monL-Dopa.”这句话中所要表达的幽默就是左旋多巴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药物,如果没有关于左旋多巴的文化共享知识,那么这句话的言语幽默就无法传递。因此,无论是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还是认知层面,国内外观众在文化共享知识方面的不对等是造成言语幽默传递困难的重要因素。
(三)言语幽默的幽默主题差异
由于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幽默主题和传统也呈现一定的差异,从而间接影响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传播和接受。
在西方的情景喜剧中,以性、政治以及种族为主题的笑话比较常见,但是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情景喜剧中,则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友情、爱情和亲情为主题。例如,在著名的美国情景喜剧《三人行》《老友记》和《威尔和格蕾丝》当中就有相当多以性为主题的玩笑;而在中国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和《炊事班的故事》之中则很少出现这样的玩笑,即使偶尔涉及这样的主题,也表现得比较含蓄。因此说,在性这个主题方面,西方表达直率、暴露;而东方则含蓄、回避。这种幽默主题的差异则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性观念,性话题一直是中国文化阵地禁忌,在公共场合很少被人提及;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性观念较为前卫,因此这类幽默主题可以被接受和欣赏。
三、克服跨文化差异因素对言语幽默译制的影响
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必定会对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译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译者应该充当文化之间的协调者,努力克服意义转化过程中不相容的阻碍性因素。
在跨文化差异因素中,语言体系对于情景喜剧的配音译制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方言和外语的翻译方面受到较大的制约。
如采用字幕译制的方式可以保留原音,使观众体会到这种语音变体的效果,因此字幕译制更容易传递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但是,单纯的字幕翻译并不能反映跨文化差异中的各种因素,因此在字幕翻译时应该适当进行简短的注释,使观众对于源文化能够有所了解。
总之,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传递过程也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必然会受到跨文化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充分研究并了解跨文化差异对于言语幽默在传递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在译制过程中保留其喜剧效果,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发挥同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rry,Mintz.SituationComedy[A].InB.GRose(ed.)TVGenres:AHandbookandReferenceGuide[C].Westport:Routledge,1985.
[2]RaphaelsonWest,DebraS.OntheFeasibilityandStrategiesofTranslatingHumor[J].Meta,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