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电影艺术的理解(6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7-26 手机浏览

电影艺术的理解篇1

关键词:艺术治疗;电影治疗

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33-01

一、电影治疗的概念

艺术治疗广义上讲,起着人类精神生活调剂的作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欣赏艺术时得到解脱,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发泄,艺术治疗完全是自觉和自发的行为和应对应激的一种方式。艺术治疗包括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蹈治疗、电影治疗以及诗歌与文学治疗等。英国艺术治疗协会对于电影治疗的界定:一种艺术治疗的方法,在艺术治疗师的协助下,患者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私密房间,长时间观看、揣摩各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借影像把藏积于内心,把未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情绪向外呈现,使患者的内心冲突包融入电影之中,并在互动关系中得以合理解决。美国艺术治疗协会认为电影治疗是通过电影艺术的非语言表达和沟通,使患者与环境内外取得平衡、一致,它探求两个目标:一是观摩即治疗过程,从而可以缓解情绪上的冲突,并有助于患者自我认识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二是通过伴随观影的个人反应,如观看暴力影片时的发狂砸物,缓解患者内心长期的积郁,从而使个人与环境达到统一,直至恢复健康。

二、电影治疗的要素分析

同音乐治疗、绘画治疗一样,电影治疗也有其自身组成要素,电影治疗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几部分:

(一)治疗师在治疗中,治疗师对来访者起到引导的作用。作为一个治疗师,在来访者来访前,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留几分钟给自己,让自己静心。在来访者到来之后,注意观察来访者的情绪,以及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影片。选择合适的影片,对于电影治疗师来说专业素质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二)来访者来访者是治疗师的对象,没有来访者,整个过程就没有对象,更谈不上治疗。最初,来访者初次接触治疗,主要是和治疗师进行交往,他会对治疗师、治疗室产生第一印象,并且根据治疗师的介绍认识电影治疗以及治疗的过程。在观影中,来访者根据治疗师对影片的介绍,与治疗师进行互动,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影片中,减少防御机制的存在。

(三)影片咨询师在对于来访者的生理、情绪、社会适应状况、人格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后,根据治疗目标选择适宜的影片。如缺乏坚强的意志而在事业和生活中受阻,可选《洛奇》;缺乏信心,可选《穆里尔的葬礼》;自卑失落,可看《阿甘正传》;心理抑郁,可看《谈谈情跳跳舞》。

(四)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又可以被称为电影的心理场,私密空间的营造,对于整个心理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有了私密空间,使之更容易解除来访者的防卫反映和组抗性,有利于治疗的正常进行,这恰好符合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保守秘密的原则。第二,私密空间可以营造氛围,对来访者的某些行为产生激励的作用。第三,私密空间可以缓解情绪,提升感悟的能力,很容易走进电影情绪之中,激发他们无意识中的认识和领悟。

三、电影治疗的独特形式

电影治疗不同于音乐治疗、绘画治疗,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

首先,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吸收了其他艺术种类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性。电影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动态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于一身,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电影多元化的信息给来访者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调动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使得来访者走进电影情节中,来访者受到启发,拓宽认知空间,深化思维与自我意识,从而改变自身困境。

第二,电影治疗形式的被动性。电影治疗不同于绘画治疗和音乐治疗,音乐治疗的形式方法有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三种。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是通过来访者自身创作的作品进行治疗。绘画治疗也是如此,这两者都是通过来访者主动性的形式来进行治疗,凸显了积极主动性的特点。而电影治疗则是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绪选择不同的影片,来访者是被动的观看影片,进入到影片中的情节中,唤起来访者的情绪。

第三,电影治疗的故事情节限制来访者自由联想和想象。音乐治疗中,不论是聆听式、创作式还是即兴演奏式,在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可以自由的联想;绘画治疗中,来访者可以根据治疗师的绘画要求进行创作,创作中来访者也是凭着自己的联想自由的绘画。而电影治疗中,来访者观看治疗师所选择的影片,根据治疗师的介绍,投入到影片的情节中,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体验到的是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种情绪体验,没有主动地唤起自己的自由联想和想象。

电影艺术的理解篇2

一、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的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在产生与发展中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即不同的理论家会以自身的理解为依据来对互文性概念做出阐述与调整,在此过程中,互文性的概念与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同时也呈现出了多种说法,由此可见,互文性概念与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通过对互文性概念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互文性可以从两个方面作出概括,从广义方面来看,广义的互文性是一种模糊且宽泛的解释,它关注利用互文性手段对原文本中的认知模式以及原始架构进行破坏,从而让文本的解读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包括克里斯蒂娃、保罗・德曼等;从狭义方面来看,狭义的互文性在概念方面做出了较为精确的界定,这让互文性能够成为一种文本转换中可以利用的工具,并且能够被用于不同文本的解读中,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热拉尔・热奈特。

基于文学作品改编完成的电影作品,可以被称作电影文本,二者之间所具有的派生关系,就涉及到了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之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在狭义方面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小说艺术向电影艺术的转变,实质上是文字艺术向视听艺术转变的过程,一般而言,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必定会与文学原著产生互文关系,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改编者的素养、改编过程所处的时代语境以及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的叙事差异所导致的。需要重点强调的是,依托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一般会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即对当前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做出体现于迎合,只有如此,这些电影作品才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体现出社会大众所具有的文化诉求。简而言之,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之间的互文性,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向电影作品进行渗透与影响的表现,这种渗透与影响,具有完全的继承,也具有创造性的转换。而对这种互文性特征及其表现作出了解与探讨,对于电影改编作品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呼啸山庄》电影版本与小说版本的互文性

(一)电影主题思想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继承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作品在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其中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读者与评论家对小说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在故事的发展中,希斯克利夫由爱生恨,并导致了自身人性的堕落与扭曲,然而在小说的结局中,哈里顿与卡茜终成眷属,希斯克利夫也随凯瑟琳而去,这种结局的设定体现出了人性能够因爱而被唤醒。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在小说文本中,林敦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令人惋惜的、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超越生死界限的、哈里顿与卡茜之间的爱情则是美满幸福的。在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电影作品中,这些爱情也得到了表现,但是即便如此,阿诺德并没有将电影作品呈现为单纯的爱情悲剧,而是利用自身独特的导演风格,对小说原著的主题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与再现,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关于爱情还是关于人性,阿诺德的电影作品都对小说原著进行了继承。电影艺术是一种视听艺术,随着电影艺术理论的发展,电影中的多种视听要素都呈现出了日益紧密的关系。在阿诺德的电影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使用空镜头来对荒原风景进行展现的画面,光线明度不断变化的山庄、变幻莫测的天气、葱郁的石楠以及具有孤独感的老树等,这些自然景观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着人物的内心以及命运。如在凯瑟琳答应林敦的求婚之后,近乎绝望的希斯克利夫冲出山庄,而此时的山庄正处在阴冷压抑的暴风雨当中。而在希斯克利夫返回荒原的时候,长镜头中出现了希斯克利夫逐渐清晰的身影,在电影中,一只飞鸟掠过天空,几只小狗在山庄门前互相追逐。显然,这些景色的呈现具有刻意性,其目的是为了传达出希斯克利夫逃离山庄时的无奈与绝望以及希斯克利夫返回山庄时的孤独,同时也为将要展开的爱恨情仇、相爱相杀奠定了氛围基调。由此可以看出,阿诺德的电影作品通过使用视听画面呈现出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手法不仅让电影作品对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做出了继承与呈现,同时也对小说原本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化,而观众在观看电影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在充分调动自身感官的基础上更加直观,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呼啸山庄》中爱情的凄美、复仇的残忍以及人性的扭曲与回归。在影片的结尾部分,电影画面呈现出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一起玩耍的镜头,这一镜头使电影的主线也全部呈现出来,即希斯克利夫从爱到恨、从开展复仇到人性复苏的过程,这一主线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同时也与小说作品的主题内容相契合。因此,可以说,阿诺德的电影版本不仅对原作者艾米丽在爱情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继承,同时也对艾米丽在人性方面的挖掘也做出了沿袭,阿诺德所创作的电影作品是小说原著的视听文本,在主题思想方面,阿诺德利用更加直观且充满暗示性的电影画面对小说所具有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化与呈现。

(二)电影艺术形式对小说艺术形式的转化

如果说默片时代中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的互文关系若隐若现,那么当电影走入有声时代之后,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则日益清晰,这是因为有声电影不仅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做出借用,同时也可以对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作出创新,这让电影艺术在对小说艺术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促使两种艺术之间的互文性研究具有了多重视角,如语言的互文性、叙事的互文性以及时空转换的互文性等。从语言的互文性方面来看,电影艺术和小说艺术的语言都具有明显的个性,这些个性的存在导致二者在艺术呈现方面具有差异,但是即使是语言形式的不同,并不能代表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在内容表达方面也存在不同。

从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语言的互文性来看,由于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所使用的媒介符号具有差异,因此它们在语言体系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从小说艺术来看,语言是主体部分,艾米丽所创作的《呼啸山庄》为读者呈现出了质朴又遒劲有力的语言,同时这些语言也是艾米丽呈现小说内容的主要方式。如在对山庄环境做出描写的过程中,艾米丽需要借助洛克乌之口对山庄的景色做出描写。同时,通过语言的运用,小说作品可以对人物性格进行塑造,如在小林敦与小凯瑟琳相识时,小林敦对哈里顿对话中的遣词造句进行了讽刺,显然,小林敦重视语言表达的标准与规范,而小林敦对哈里顿的讽刺,也展现出了二人文化修养的差异以及文明与野性之间的冲突。从电影艺术来看,电影艺术所具有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加丰富的特点,这些语言形式包括声音、字幕、音乐、画面等。在对同一场景做出展现的过程中,电影艺术也许并不需要使用声音或者文字来呈现,而只需要将画面直观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阿诺德的电影《呼啸山庄》中,同样是对山庄景色的描述,只需要通过画面来展现出山庄的压抑、恐怖与破败不堪。然而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山庄描述中的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并不一样,但是电影画面所展现的正是小说作品中洛克乌所描述的那种场景。另外,在电影艺术中,特写具有极强的表现性,这种电影语言可以对镜头艺术效果进行放大与强调,从而呈现出导演所希望表达出的主观意图。在阿诺德的电影《呼啸山庄》中,许多呈现着不安氛围的镜头都是利用特写来进行表现的,如当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被赶出画眉山庄之后,亨德莱对二人进行了训斥,愤怒的希斯克利夫用刀刺向绵羊的喉咙,这一恐怖的镜头经过特写处理之后表现出了希斯克利夫的心态,刻画出了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同时也展现出了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小说作品中同样存在,只是相对于叙事性的文字而言,得以强调的特写镜头能够更加深刻的传达出这些思想。由此可见,电影的画面语言取代了小说的对白语言与叙述性语言,但是二者都同样是为了对野蛮、死亡以及暴力等氛围做出阐述,所以可以说,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在让读者和观众获得的感知和所认知的形象方面是相同的,但是文字语言相对于镜头语言而言更为抽象,而通过电影语言这一文字“超文本”的呈现,观众所获得的感受能够更加的深刻。

电影艺术的理解篇3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

中国艺术电影同其他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常被观众贴上晦涩难懂、沉闷严肃的印象标签,在普通受众的印象中,艺术电影并非容易接受与审美的类型电影。艺术电影给观众的既定印象与艺术电影的诞生直接相关,艺术电影伴随着艺术家对现实与理想的愤怒、失落与彷徨,甚至带有一丝黑色、阴郁的味道,肩负着电影艺术理想与美学内涵的探索精神,艺术电影的审美趣味始终游走在大众审美的边缘,甚至与主流审美趣味相距甚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440.69亿元创造了近五年的票房高峰,其中国产电影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捉妖记》《速度与激情7》《港囧》《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侏罗纪世界》《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澳门风云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碟中谍5:神秘国度》,前十名商业大片共同支撑起2015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奇迹。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跨越式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地电影艺术创作,电影人纷纷投身于商业电影创作,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电影人坚定不移地走商业电影的道路,大众文化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最大驱动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承载的精神消费价值促使他们走进电影院,以艺术消费之名进行娱乐产品的消费活动这也是后工业时代大众消费的整体特征之一。

大众文化、商业电影的崛起促使艺术电影日渐式微,尤其是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被推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成为不被电影市场容纳的类型片。可以说,如今的中国艺术电影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艺术寒冬,并不具备投资方期待的商业价值的艺术电影,成为不被主流所包容的存在。如今的商业电影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因为票房收入始终不是艺术电影追求的终极目标,其终极目标是对更高艺术张力与表现力的触及。因此,即便是陈凯歌获奖无数的《霸王别姬》,拿到今天也无法成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其并不具备与商业电影环境相匹配的艺术内核,文革、同性之爱、封建文化将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也套上了另类的艺术电影标签,禁忌的话题是中国艺术电影倾向于表达的内容,也剥夺了这类电影走入市场、广泛传播的权利。还有贾樟柯早期的导演作品,如《小武》《站台》《小山回家》《任逍遥》等,写实的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现实主义的内容呈现,直击社会底层、探索社会内部矛盾的艺术自觉,都让贾樟柯早期拍摄的艺术电影阻挡了大众的集体欣赏。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贾樟柯是以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去讨好国外电影节,所谓的真实是自揭其短,自取其辱,并不值得广泛传播、大众欣赏。

因此,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也与其长期以来的内容呈现、思想表达和美学理想有关,中国艺术电影对历史的过分解读、对现实的过分悲观,令其被打上了反动和黑暗的标签。观众无法以像对待娱乐电影一样的心态去对待艺术电影,艺术电影的严肃、沉闷、晦涩、黑暗,都阻挡了观众对其进行审美活动。

二、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责任

艺术电影始终以探索并拓展电影语言为己任,质疑规范、违反常识、颠覆传统的艺术电影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寻求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并且,艺术电影的不断试错和尝试,最终成就了主流电影艺术,它所做出的成功美学探索融入主流美学。可以说,艺术电影是主流商业电影的试金石,如今商业电影美学都源于艺术电影的反复试验和不竭探索。

艺术电影也始终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方向的艺术责任。虽然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让大众美学成为普遍的审美范式,大众文化的突袭对精英文化造成的破坏性有目共睹,但是大众的审美趣味仍然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大众文化美学当中仍然需要兼容并包地吸纳多元化的美学元素。例如,现如今风靡全球且成为主流商业电影重点表现的奇观美学,在一开始并非直接应用在商业电影当中,而是最早出现在艺术电影当中,被观众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奇观进行审视,但也因此给予了大众对于奇观影像的消费体验,促使视觉奇观日后大规模地成为商业电影的主要创作方向,成为3D和IMAX技术发展的动力。当艺术电影产生在中国,这种审美导向的功能性和责任性亦然存在。第五代导演早期的电影创作始终坚持艺术电影,他们将艺术电影看作是实现其艺术理想的唯一通道。张艺谋早期拍摄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艺术片,并没有将商业电影市场利润放在第一位,而是将这些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放在首位。张艺谋早期的几部艺术电影酣畅淋漓地表现着张艺谋关于电影艺术的理想。曾经作为一名摄影师的张艺谋努力用镜头语言说话,在一个个极端风格化的镜头、画面当中,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这是一种主观的美学形态,其中蕴含了多重隐喻和象征。即便是在日后的商业电影转型之后,张艺谋早期艺术电影创作形成的美学风格仍然没有完全舍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的放大和收敛过程中,更为灵活地运用了这种主观美学意识。此外,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也同样在艺术电影创作上独树一帜,引领着当时中国电影的美学走向。《霸王别姬》在当年作为禁片经历了一个被禁和解禁的过程,影片涉及敏感的当代史问题,其中还包含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接受、并不被主流电影表现的同性恋内容,凭借这两点,《霸王别姬》可谓是一部极其边缘化的电影,是处于大众审美范围以外的艺术电影。但是,《霸王别姬》对于中国艺术电影、对中国主流电影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影响至今。陈凯歌对敏感的历史问题、不被理解的同性恋问题的影像呈现,并没有踩踏主流话语的权威性,而是在历史批判的边缘将叙事重点放在了人性上面。人性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生存选择,是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主要探讨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美学表达。

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导向不仅针对电影艺术的内部,电影美学的继承和发扬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于观众的审美导向是艺术电影更重要的艺术责任。在争议声中成长的贾樟柯,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美学,从他早期的电影《小武》《回家》和《任逍遥》开始,这种现实主义美学表达从未停止,即便是其最新电影《山河故人》依然延续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基调。贾樟柯的电影始终提醒着观众,社会上仍然有一群人需要被关怀,嬗变中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变迁中的时代都需要被人们关注,他的艺术电影引导观众关注现实、关注当下。

三、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毫无疑问,当下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走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无法真正走入电影院线的艺术电影,游离在大众传播之外,传播的受限导致艺术电影被大众观看的机会十分有限。但是,无法走进院线的中国艺术电影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审美价值,与之相反,在这样一个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泛滥的当代,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更加迫切地需要艺术电影巩固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需要艺术电影呈现商业电影所缺失的美学内容。

20世纪末,第五代导演的诸多经典艺术电影定义了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规格,敏感的历史问题、残酷的社会现实问题、叛逆的颠覆传统道德问题等,成为第五代导演电影故事创作的主要背景,批判现实、人文关怀、人性反思成为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主旨。在大部分人眼里,第五代导演电影的艺术格局最大,他们生长在政治、历史巨变中的中国,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因此,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电影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纯粹的人性之美。他们在塑造起一个个淳朴、真诚的人物形象以后,将他们置于一种严苛的环境中,企图通过这些人物建立起一种民族性格。无论是《秋菊打官司》中咬定道理不放松、申诉到底的秋菊,《霸王别姬》中追求真爱、容不得半点虚假的程蝶衣,还是《那人那山那狗》中邮政员父子之间的精神传承与情感联系,时代背景下的执著、勇敢、坚韧的民族性格逐渐形成。

电影艺术的理解篇4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

授课教师:

AlexanderCampbellHalavais(halavaisu.washington.edu)

课程说明:

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网上教学)。

授课内容:

第一周:知觉理论

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

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

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

第三周:符号

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

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

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

第五周:视觉的机制

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

第六周:模拟

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

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

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

第八周:信息环境

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

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

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

研究计划说明:

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研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1920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

研究性学位:

哲学博士学位

艺术研究硕士学位

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

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

课程性学位:

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

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

课程资格硕士学位

艺术研究生证书

视觉文化教师证书

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Riverside,本科)

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

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首先强调历史与理论,其次强调生产,主修课程由三组课程构成:

1)电影与视觉媒介;

2)电影、文学与文化;

3)人种志、纪录片与视觉文化。

辅修:电影与视觉文化辅修课程提供对于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突出理论和历史而非生产,以便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

课程选录:

电视艺术导论;当代艺术批评导论;数码成像导论;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电影研究导论;世界电影批评方法;视觉人类学导论;电影与媒介理论;电影与媒介史专题;媒介之间:艺术、媒介与文化;大众媒介与通俗文化;居间摄影;社会性别、性征与视觉文化;种族、族性与视觉文化;电影与视觉文化专题;高级摄影实践;脚本写作;舞蹈与视觉研究;电影与媒介体裁专题;国际电影、独立制片电影和另类电影;比较电影研究;高级数码成像;摄影史:20世纪;日本电影与视觉文化;电影、录像与艺术:理论与历史。

返回>>

二、视觉文化研究英文文献选目

Barnard,M.Art,DesignandVisualCulture(《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London:Macmillan,1998.

Baudrillard,J.SimulacraandSimulation(《仿像与模拟》),NewYork:Semiotex(e),1983.

Berger,J.WaysofSeeing(《看的方式》),London:BBCPublications,1972.

Best,S.&D.Kellner.ThePostmodernTurn(《后现代的转向》),NewYork:Guilford,1997.

Bourdieu,P.TheFieldofCulturalProduction:EssaysonArtandLiterature(《文化生产场:论文学与艺术》),Cambridge:polity,1993.

Bourdieu,P.Photography:AMiddlebrowArt(《摄影:中产阶级的艺术》),Oxford:Blackwell,1996.

Bourdieu,P.TheLoveofArt:EuropeanArtMuseumsandTheirPublic(《热爱艺术:欧洲美术馆与其公众》),Oxford:Blackwell,1997.

Brothers,C.WarandPhotography:ACulturalHistory(《战争与摄影:文化史》),London:Routledge,1996.

Bryson,N.VisionandPainting:TheLogicoftheGaze(《视觉与绘画:注释的逻辑》),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81.

Bryson,N.etal.eds.VisualTheory(《视觉理论》),Cambridge:Polity,1992.

Bryson,N.etal.eds.VisualCulture:ImagesandInterpretations(《视觉文化:形象和解释》),London:WesleyanUniversityPress,1994.

BuckMorss,S.TheDialecticsofSeeing:WalterBenjaminandtheArcadesProject(《看的辩证法:本雅明与拱廊计划》),Cambridge:MIT,1989.

Burgin,V.In/DifferentSpace:PlaceandMemoryinVisualCulture(《在/不同空间:视觉文化中的地点与记忆》),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6.

Cary,J.TechnologyoftheObserver:OnVisionandModernityinthe19thCentury(《发现者的技术:论19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Cambridge:MIT1993.

Chambers,I.PopularCulture:TheMetropolitanExperience(《流行文化:大都市的体验》),London:Routledge,1986.

Cohen,S.VisionofSocialControl(《社会控制的视觉》),Cambridge:Polity,1993.

Dandeker,C.Surveillance,PowerandModernity(《监视、权力与现代性》),Cambridge:Polity,1990.

Debord,G.TheSocietyoftheSpectacle(《景象的社会》),NewYork:Zone,1994.

DeCerteau,M.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日常生活实践》),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

DerBerian,J.ed.TheVirilioReader(《魏瑞里奥读本》),Oxford:Blackwell,1998.

Entwistle,J.TheFashionedBody:Fashion,DressandModernSocialTheory(《时髦的身体:时尚、服装和现代社会理论》),Cambridge:Polity,2000.

Featherstone,M.UndoingCulture(《解析文化》),London:Sage,1995.

Fiske,J,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理解流行文化》),London:Routledge,1989.

电影艺术的理解篇5

摘要:动画电影艺术是现代艺术形态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它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并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得不说,动画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独立精神与审美特征。

关键词:动画电影;现代艺术;试听

动画电影艺术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因素,动画电影艺术作品的技术创造包含影像、声音和表演造型及剪辑等极其复杂的数字科技的环节,动画电影艺术创作流程从剧本到制作,再到出品,国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影视文化产业链机制,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而且还带动了几乎整个社会的视觉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动画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她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她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动画电影与动画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动画电影是指以绘画为手段,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动画电影美学要求动画电影首先要以动画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动画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动画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动画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它包含着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以及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等;还有汲取文学营养、故事情节,塑造故事形象。其次,动画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动画电影艺术还是各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产物。

二、动画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社会

动画电影从产生开始,利用绘画的手法,结合照相术,真实而夸张地再现社会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是全新的艺术审美享受,而动画电影所释放的艺术感染力越来越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动画电影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动画电影不仅能够把现实生活中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能把理想的生活反映在色彩艳丽的画面中,采用运动的画面、优美的声音和绚丽的色彩三者的结合,让人们可以欣赏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一部好作品,比如:宫崎骏的《龙猫》,在于动画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生活的本质,再现了生命的理想,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动画电影艺术的表现性,它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还有一种抽象的表现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视觉范围和视角。从远观、近看;平视,斜视,仰视,俯视;相对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通过观察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动画电影还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语言,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所以这也是动画电影现实性的表现之一。

三、动画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个视听的艺术,她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和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动画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

首先,用传统造型手法来塑造动画形象,其次必须加上音响效果;用音乐和声音来塑造形象,使动画电影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但动画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塑造。

动画电影艺术不仅善于融合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最后哪一个画面,飞扬的旗子在缓缓升起,仿似在跟外出和归来的船儿问好。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悠扬而美好。

四、动画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自由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动画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而动画电影艺术的空间又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动画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了一种时间空间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对动画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在动画电影艺术的创作,也有利于动画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动画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动画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影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

总之,动画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独立精神与审美特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努力丰富动画电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还要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欣赏水平注入新的生命能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动画电影时代!

参考文献:

[1]彭湘.动画专业学生学好《视听语言》的必要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5)

电影艺术的理解篇6

[关键词]影视艺术,电影,艺术价值

音乐是最具感情的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多义性特征,涵盖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比画面和特写镜头更为广阔。影视音乐为电影风格、电影思想的表达构建了无限的艺术空间。影视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电影与音乐的结合,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它是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许多成功的影片如果脱离了音乐,其艺术感染力也将会黯然失色。电影中运用音乐,就像小说需要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一样重要。影视音乐为电影风格、电影思想的表达构建了无限的艺术空间。影视音乐能揭示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具有独立的、重要的艺术价值,成为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载体。

一、影视音乐的特殊性

影视音乐的特殊性最主要表现在视觉的可靠性、表现的共融性、内容的不确定性几个方面。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画面形象与声音形象的结合来塑造艺术形象,而影视音乐通过塑造声音形象来辅助画面形象,共同构造一个艺术整体。正如欧纳斯特・林格伦所言:“音乐节奏之间的适当的音画合一和戏剧上的适应程度,要比音乐本身的质量更重要。音乐好到把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它本身而忽略了影片是不恰当的,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当然,这就等于说,音乐在电影里是一种为电影服务的艺术。”影视音乐是人工选择或加工的音响,依据一定的表现目的和形式美感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利用音高(频率)、音色(频谱)、力度(振幅)、节奏(时间)四要素构成旋律、和音、速度、节拍、曲式等,从而引起听觉的生理、心理过程。影视音乐是充满活力的艺术,表现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那些生机勃勃的动态和流转不息的变化,有着绘画和文学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心理学证明,不同音高、音色、力度的音响的连续能迅速、明显地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影视音乐必须是摄入画面的有声现实的组成部分,不应该只在画面不足以表达其意味时才出现。正如前苏联导演塔尔科夫斯基所言:“通常还没有人能把音乐处理得非常好,使它成为电影形象的一个平等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电影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所有成分还不能和谐一致地适应电影。倘若我们换一种态度对待音乐,这也许能大大推进我们的电影观念。认真地处理音乐应该能够使影像手段和音乐手段达到平衡。”材料和感受的特殊性决定了影视音乐内容的特殊性――与人的情感有密切联系。客观性的音乐只有两种:模仿外界音响和技术训练用的。其中,模仿性音响只能少量地使用在作品中,使音乐形象更鲜明;另一类即练习曲,它们当中除了少数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纯技巧练习外,多数也有情绪内容。

影视音乐的另一个特殊性是它的不确定性和类型化。这种不确定性其实也就是一种特定性,在影视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诸环节都有所体现。影视音乐的创作建立在深入理解影视作品特定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之上,在影视作品的整体背景下去进行艺术构思。影视音乐的材料、感受、内容的特性决定了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强烈的主观倾向和个人幻想力的自由驰骋。

二、影视音乐的艺术魅力

影视音乐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又被称为声画艺术,它是通过“视”与“听”相结合的形式传达,并为人们所感知、欣赏。从电影审美的完整性及电影音乐的功能来看,影视音乐与一般意义的音乐有所不同,它不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而是已经和画面牢牢地粘在一起。人们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听到电影音乐的,“看”和“听”,同时进行着。音乐是对画面的诠释、渲染。画面亦将音乐具象、延伸,二者的奇妙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产生强烈的感受。可以说,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为一体,缺了画面,音乐也就无所谓为“电影音乐”;缺了音乐,画面就会枯燥。作为构成影视艺术的重要元素,影视音乐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影视画面的解释、烘托和揭示功能,起到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感的作用。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也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含义的音乐视觉形象。”

影视音乐必须达到视听统一的效果,使音乐与人物、性别、正反面角色、环境、气氛等配合得当,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的同时,欣赏到音乐艺术化的影片效果和感受。其次,电影音乐既要有整体布局的统一,又要体现局部特性的展现,起到每个场景人物环境的链接,同时每一个音乐片断又可以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来欣赏。再者,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受剧情发展变化的影响,音乐的长度,均受到严格控制。电影音乐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种气氛,使视觉与听觉得到同样的满足。

2渲染气氛

影视音乐能够准确地渲染气氛,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看看那些恐怖片,不管是日本的还是香港的,全都借助音乐来营造气氛,如果没有音响效果,多恐怖的片子也都失去些表现力。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音乐的作用,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故事片《城南旧事》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

影视音乐可以渲染时代气氛。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片《李冰》,选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古代的气氛;彦克、罗念一作曲的表现农奴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故事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由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3展现人物内心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虽然它所表达的思想不像视觉艺术,诸如绘画、摄影、电影画面等那样具体明确,然而它在对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的丰富复杂的感情状态。影视音乐可以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一般来说,一部艺术作品,作者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活、人物命运,阐述自己的思想立场、感情态度。不同的艺术作品阐述的方式不同,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的微妙的情绪波动,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的艺术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

4连贯剧情

电影音乐可以对整个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的作用,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除了默片时代以外所有的电影多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电影中的音乐不仅是影片情感的一种延伸。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的连贯作用。由于一部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暂的镜头部详细地交待清楚,那要占用很多篇幅(画面)。而音乐是不占空间的,音乐把这些表面并无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是电影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00年扬威戛纳电影节,一方面,梁朝伟和张曼玉的上乘出演是本片成功之处。想来人们也不会忘记片中那不时出现的带有拉丁风格的主题音乐,将片子的节奏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把握得恰到好处。

5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参与剧作、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等等,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同时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促进作用。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影视音乐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电影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新女性》等,这些主题歌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