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百合高产栽培技术(收集3篇)

来源:[db:出处] 时间:2024-07-26 手机浏览

百合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鲜食蚕豆;大棚栽培;露地栽培;生长影响;比较

近年来,鲜食蚕豆作为蚕豆的一种专用类型在我国云南、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发展较快,特别是在长江下游地区得到发展迅速[1],但在嘉兴当地露地栽培上市比较集中,价格较低,限制了鲜食蚕豆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设施栽培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棚内栽种鲜食蚕豆可以调节成熟期,提早成熟,在蔬菜淡季供应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目前适合中国南方的鲜食蚕豆品种较多[3],并对大棚和露地栽培技术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4-6],但对多个品种进行设施与露地栽培比较的试验报道还比较鲜见。本试验旨在通过对本地常见鲜食蚕豆品种大棚与露地栽培的生长状况与产量比较,筛选鲜食蚕豆大棚栽培的适宜品种,为总结浙北地区鲜食蚕豆大棚栽培生产技术和品种推广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气候特点

试验地浙江嘉兴年平均气温15.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11.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回暖初日在4月1日,平均结束日在11月18日;平均终霜日在3月27日,平均初霜日在11月13日,平均无霜期230天;平均初冰日在11月27日。

1.2试验品种

慈溪大白蚕、苏蚕2号、日本大白皮、陵西一寸、海门大青皮、上虞田鸡青、美国蚕豆、通鲜6号、长荚型蚕豆(自主研制的新品系)。

1.3试验方法

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设9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本地主推品种――慈溪大白蚕作对照(CK)。每个品种分别在大棚和露地栽培,小区面积4m2,设3次重复,大棚于栽种前安装棚膜。

1.4栽培管理

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肥水管理基本相同,病虫害防治因发生情况不同而不同。播种前5d施腐熟有机肥15t/hm2、复合肥375kg/hm2;筑畦宽1.1m、畦高30cm,沟宽40cm,每畦播种2行,行株距为40cm×40cm,每穴播种2粒,播种深度6~8cm,每穴定苗1~2株,10月25日播种。蚕豆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开花前追施花肥,施尿素90kg/hm2,并进行根际培土,防止后期倒伏。蚕豆初花期及时整枝,抹去无效分枝。

1.5测定项目与方法

生育期记录:播种期、始花期、采收期。

植株性状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小区调查10株,记载大棚和露地株高、结荚高度、分枝数和结荚数,鲜荚长、宽和重,鲜粒数、鲜粒重,鲜粒长、宽。

2结果与分析

2.1大棚与露地栽培不同品种的生育期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在同一品种,相同播种时间,在大棚中的生育期普遍比露地提早25~30d左右,在大棚中始花期一般在2月10日左右,盛花期在2月下旬~3月上旬,始荚期在3月上旬,采收期在4月初。露地栽种始花期一般在3月上旬,盛花期在3月下旬~4月上旬,始荚期4月中旬,采收期在5月初。但不同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大棚栽种始花最早的是长荚型蚕豆,最晚的是陵西一寸。露地栽种始花最早的是慈溪大白蚕和通鲜6号,最晚的是长荚型蚕豆和苏蚕2号。

2.2大棚与露地栽培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除日本大白皮外,其他8个品种大棚栽培植株高度明显高于露地栽种,但不同品种差异较大,长荚型蚕豆大棚中栽培植株最高,株高达到168.5cm,但露地栽培植株最矮,株高为87.25cm。除日本大白皮、陵西一寸2个品种外,其他7个品种大棚栽培植株的结荚高度也高于露地栽培。慈溪大白蚕、苏蚕2号、长荚型蚕豆、美国蚕豆4个品种大棚栽培其豆荚比露地栽培长,其余4个品种反之。9个品种大棚栽培其豆荚宽度均小于露地栽培。除慈溪大白蚕、长荚型蚕豆2个品种,其它7个品种大棚栽培其豆粒长×宽均小于露地栽培,日本大白皮尤为突出。

2.3大棚与露地栽培对不同品种鲜荚和鲜粒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品种大棚与露地栽培对产量有较大影响。日本大白皮、长荚和海门大青皮3个品种大棚与露地栽培有效分枝数有差异,其他6个品种差异不大。日本大白皮、长荚型蚕豆、上虞田鸡青、美国蚕豆4个品种大棚栽培单株有效结荚数明显多于露地栽培,陵西一寸反之,其他品种差异不大。除长荚型蚕豆、美国蚕豆2个品种外,其他7个品种大棚栽培百鲜荚重低于露地栽培。除美国蚕豆1个品种外,其他8个品种大棚栽培百鲜粒重均低于露地栽培。长荚型蚕豆、上虞田鸡青、美国蚕豆3个品种大棚栽培鲜荚产量高于露地栽培,其他6个品种反之,其中日本大白皮、陵西一寸2个品种大棚栽培鲜荚产量远低于露地栽培。鲜粒产量也是如此。

3结论与讨论

同一品种,大棚与露地栽培比较,采收期明显提前,9个品种中,长荚型蚕豆采收最早,比露地栽种提前35d,通鲜6号最晚,比露地栽培提前28d。大棚栽培能使蚕豆提早开花和结荚,并提前采收上市。

大棚和露地栽培对不同蚕豆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同,大棚栽培植株高度高于露地栽培,但结荚高度、荚长、荚宽、粒长、粒宽等不同品种表现不一,长荚型蚕豆大棚栽培豆荚长度大于露地,但日本大白皮和陵西一寸2个品种大棚栽培农艺性状均比露地栽培差。

大棚和露地栽培对不同蚕豆品种产量的影响也不同,大棚栽培蚕豆植株的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有效结荚数与露地略有差异,大棚栽培百鲜荚重、百鲜粒重普遍低于露地栽培。长荚型蚕豆、上虞田鸡青、美国蚕豆3个品种大棚栽培鲜荚产量高于露地栽培,而日本大白皮、陵西一寸2个品种大棚栽培鲜荚产量、鲜粒产量均远低于露地栽培。

综上所述,长荚型蚕豆和美国蚕豆2个品种在大棚中栽种各方面表现较好,豆荚长,鲜豆荚、鲜豆粒产量高,且均高于其他品种;但其露地表现相对较差,植株较矮,单株有效分枝偏少,说明长荚型蚕豆和美国蚕豆在温度较高的大棚内生长较适宜。日本大白皮和陵西一寸2个品种露地栽培各方面表现好于大棚栽培,产量较高,并高于其他品种,适合露地栽培。

(收稿:2014-12-03)

参考文献:

[1]汪凯华,王学军,缪亚梅,等.优质大粒鲜食蚕豆通蚕(鲜)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06-6407,6410.

[2]吴春芳,夏礼如,尹淑瑜.设施大棚蚕豆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1(6):82-83.

[3]袁星星,陈新,陈华涛,等.适合中国南方栽培的蚕豆新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0(5):206-208.

[4]耿玉华,孙志栋,余乾儿,等.慈溪大粒1号蚕豆大棚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5):178-179,195.

百合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大豆抗旱节水技术集成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135-01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占世界的1/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关系日益加剧。东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是造成粮食减产减收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开发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和稳定粮食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原垄卡种+中耕深松+化学调控+秸秆还田综合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对该技术的降水利用率和产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一、试验内容

本文选择原垄卡种+中耕深松+化学调控+秸秆还田综合技术,示范面积1350亩,前茬为玉米茬,对照为常规垄作。通过调查该技术与常规垄作的大豆形态指标、土壤指标和产量指标,来测定水分利用率和产量水平,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铁力市王杨乡宏伟村,东经127°52′48″,北纬46°56′24″,年日照2430h左右,年均气温1.1℃,≥10℃活动积温2380℃左右,无霜期116天左右,年均降雨量642mm。供试土壤为草甸土,土壤pH5.9,有机质含量4.2g・kg-1,碱解氮248mg・kg-1,速效磷22.3mg・kg-1,速效钾102mg・kg-1。

2.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合丰50。

3.试验设计

选用原垄卡种+秸秆还田+中耕深松+化学调控技术,对照为常规垄作。前茬为玉米茬,肥力相同,在大豆各生育时期调查形态指标和土壤指标,在成熟期调查产量指标,并对降水利用率和产量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三、试验结果分析

1.大豆形态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大豆株高、茎粗和根茎叶干鲜重与对照差别不明显,但叶片含水量及叶面积指数比对照高2.2-4.3%,说明原垄卡种、秸秆还田、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

2.土壤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2.1土壤水分含量调查结果分析

0-30cm土层含水量在22.8-33.2%,30-50cm土层含水量在21.2-29.5%,说明表层土壤较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供大豆吸收利用速效养分。

2.2土壤容重调查结果分析

土壤0-50cm土层的容重在1.291-1.315之间,而土壤0-10cm土层的容重在1.105-1.109之间,说明表层10cm以内的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容重(0-50cm)为1.291,对照土壤容重(0-50cm)为1.315,说明原垄卡种、秸秆还田、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疏松土壤,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产量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百粒重17.4克,对照百粒重16.9克,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产量为2910kg/ha,对照产量为2550kg/ha,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比对照增产12.4%。

4.土壤水分利用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水分利用率为0.69,对照土壤水分利用率为0.6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水分利用率比对照高11.6%,说明该技术起到了保水保肥、增加籽粒产量的作用。

四、初步结论

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

2.表层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同时也协调了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供大豆吸收利用速效养分,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原垄卡种、秸秆还田、中耕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也提高了百粒重和产量,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五、主要成果

通过对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与对照的大豆形态指标、土壤指标、产量指标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加籽粒产量。

百合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野生百合;引种;栽培技术;贵州省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球根草本植物。百合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1,2]。我国的百合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收集、新品种的培育、产业化生产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越来越多的百合种处于濒危的边缘,应当加强百合种质资源的保存和收集工作,建立濒危百合种保护区。百合种质创新已成为我国切花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而珍贵的野生百合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和利用是种质创新的基础[3-6],野生百合种质资源调查亟待加强。贵州百合属植物资源丰富,应加强对百合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百合属植物种质基因库,为选种、育种及深度开发做准备;加强对外宣传,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分区域地开展调查、收集、鉴定和评价,重视栽培繁育技术,建立科学系统的繁殖体系,为濒危种的繁衍发展创造新的可能性;建立长远的百合育种计划,开展有效的保护,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并对其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现将贵州野生百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繁殖方法

1.1鳞片繁殖

对既不易获得种子,又不易产生株芽、子球的百合种类,可用母球的鳞片扦插繁殖。用小鳞茎繁殖虽然速度较快,但容易退化,球茎产量也会逐渐下降,因此进行鳞片扦插最为适宜。鳞片繁殖是常见的繁殖方式[7-9],方法简便,易掌握,繁殖系数最高。在秋季选择健壮无病植株,采挖鳞茎作繁殖材料,剥除鳞茎表面病枯鳞片,采用苗床扦插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生产期间注意追肥、管理,3年后鳞茎长成。

1.2子球繁殖

对不易获得种子的百合种类,可用其茎生子球繁殖。即利用植株地上茎基部及埋于土中茎节处长出的鳞茎进行繁殖。先适当深埋母球,待地上茎端出现花蕾时,及早除蕾,促进子球增多、变大。也可在植株开花后,将地上茎切成小段,平埋于湿沙中,露出叶片,约经30d,在叶腋处也能长出子球。在10月收百合时,把小鳞茎摘下,种在苗床上。苗床宜选在湿润、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土或腐殖土地段,整细,做到畦高、沟深。

1.3珠芽繁殖

珠芽繁殖是用叶腋间产生的珠芽于夏末成熟时采收,然后直接播种或湿润沙混合,贮藏在阴凉通风处,于9~10月在苗床上开沟3~4cm,点播行距10cm左右,株距6~8cm,覆细土盖草帘保温。待翌春揭除草帘追肥。出苗1周后即可将其移栽于苗床上,日常注意遮荫。到第3年秋季有一部分可达到种茎标准,较小者可再培养1年。

1.4种子繁殖

利用百合成熟的种子播种,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百合子球,供鳞茎生产和鲜切花培育用。百合种子发芽有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2种类型,前者播种后15~30d子叶顶端露出土表;后者种子在土中形成越冬小鳞茎,至翌年春季才由小鳞茎内长出第1片地上部的真叶[10,11]。播种用土可用2份肥土、2份粗沙和1份泥炭配制,同时加入少量磷肥。床内温度保持在15~25℃,10~15d出苗。

2选地整地

2009年3月,把引种的百合种植在贵州省植物园内。百合喜凉爽,较耐寒,喜干燥,怕水涝,适应范围广。百合栽培地选择在贵州省植物园内。贵州省植物园地处中亚热带,地理位置为北纬26°34′,东经106°42′,海拔高度1210~1411m,常年平均气温14℃。栽培地是肥沃的砂壤土,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选好地后,施足基肥。先撒施优质腐熟厩肥,耕翻25~30cm,耕细整平。整地成平畦,畦面宽120cm,长240cm,畦间距30cm。

3田间管理

百合在种植前进行田间除草,彻底清除土中草根等。在封垄前进行多次除草和中耕,中耕宜浅不宜深。在百合生长期进行适当除草,以不伤百合的根部为宜。百合比较喜肥,应适当追肥。百合休眠期在畦面上施1层腐熟厩肥。在生育期追施2次肥,第1次在百合苗高10cm左右,第2次约在6月中旬收获珠芽后。百合的水分管理主要是排水防涝。春末夏初,温度高,湿度大,应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7~8月,百合进入休眠应保持土壤疏松,以保持土壤湿润。

4病虫害防治

百合主要发生病毒病、茎腐病、疫病、立枯病、叶斑病等病害,在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严重病株,应及时拔出、烧毁。叶斑病用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虫害主要是地蛆、蛴螬等,可用呋喃丹或乐果喷杀。

5采收及贮藏

试验引种的野生百合于2008年10月,在百合倒苗之后采收。引种季节与百合的生长周期相适应。种球采收后贮藏在温室内的珍珠岩中。贮藏采取堆藏法,贮藏第1层百合时根朝下,排列整齐后,再盖上约4cm的珍珠岩,然后上面再放1层百合,根系朝上,再盖1层珍珠岩。试验证明,此方法使百合种球能够安全越冬。

6参考文献

[1]赵小菊.麝香百合繁殖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5):50.

[2]刘瑰琦,刘影.百合繁殖及加工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8(2):55-56.

[3]方华舟,高明,翁凤宜.荆门野生百合繁殖栽培实验[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5.

[4]刘娇.食用百合繁殖技术[J].新农业,2003(4):42-43.

[5]杨淑艳,李桂娟,柴鑫健,等.百合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09(1):54.

[6]韩非.百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58-59.

[7]蔡宏涛,夏红梅,常艳.百合栽培特性及繁育技术[J].新疆林业,2002(6):32.

[8]孙伟.非洲百合的繁育与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7):30.

[9]刘敏.非洲百合的繁殖方法比较[J].中国花卉园艺,2009(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