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解决方案(收集3篇)
病虫害解决方案范文篇1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变化,我县水稻病虫害呈逐渐加重趋势,给粮食稳定丰收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迁飞性害虫连年严重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由上世纪80-90年代的3-5年一次,上升到平均每两年一次,发生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次和17万亩次以上。二是二化螟等钻蛀性害虫成逐年加重趋势,年发生面积达到18.9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33%。三是稻瘟病流行频率增加,年发生面积14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约42%,特别是*、05年的水稻穗颈瘟,造成一些地方水稻大面积绝收。四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死灰复燃,年发生面积达到*万亩次以上。
针对上述情况,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把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措施来抓,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有的地方水稻病虫害还没有得到很好控制,甚至出现了区域性大暴发,这既有自然气候的作用,也暴露出了一些乡镇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往往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常常是等到出现病虫害后才回过头来反思,研究解决办法,没有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没有把握生物灾害的发生规律,导致病虫害防控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技术准备不足。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控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系统的跟踪研究。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气象、环境、耕作、栽培等因素变化与生物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病虫发生和危害规律,集成和应用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技术。然而,目前,我们对机械收割、免耕栽培、秸秆还田等措施可能带来的植保问题以及台风频繁发生对稻飞虱迁飞路线和发生区域的影响,还缺乏对策措施和前瞻性研究。
三是应急准备不足。**年褐飞虱大暴发和穗颈瘟大流行,社坛镇大堡片水稻大面积绝收。就其原因主要是监测预警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监测预报不到位;有的地方虽然监测到了,但信息上报机制不健全,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重视和进行相应准备。褐飞虱暴发初期,一些地方防治指导和宣传没有跟上,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大暴发以后,各级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全面施药防治,出现了有效药剂供应不足问题,有些地方急于把稻飞虱压下去,又出现了重复用药甚至滥用药剂问题。这反映出我们应对重大生物灾害暴发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应急动员、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没有到位。
今年,我县水稻生产采取了一些新的增产技术,全县水稻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等原因,水稻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发生面积142万亩次。由于5月份的几次暴雨天气,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从南方提前迁入我县,三建、龙河、江池、武平等乡镇田间虫量剧增。迁入时间早、数量大、峰次多,平均百丛虫量是去年同期的21.6倍,最高达405头/百丛,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水稻病虫发生和危害形势,站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着力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
今年的粮食生产要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目标,必须扎实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其他病虫不大面积扩散危害,单个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内。防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方针”、贯彻“两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搞好“四个结合”。“一个方针”,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两个理念”就是进一步贯彻“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要充分认识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公共服务性质,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控。“三个重点”就是突出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四个结合”就是系统监测与群查群报相结合、源头防控和区域治理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应急防治与综合防控相结合。为此,要着力抓好几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抓好宣传引导。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科技赶场、印发资料、出动宣传车和召开现场会、院坝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防治要领,引导农民及时防治、科学防治、有效防治。做到“四个到村到户”,即:认识问题的解决要到村到户,防治技术的培训要到村到户,防治工作的指导要到村到户,防治所需资金物资的解决要到村到户。
第二,要抓好监测预报。今年病虫害防治的重点是“两迁”害虫(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和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县植保部门要加强病虫害发生的长、中、短期趋势预测,及时病虫情动态。各乡镇农服中心要确定专人,认真开展病虫情普查工作,定期向县农业局上报普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发展群查群报,建立群众监测点,通过知识宣传和采取测报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群众监测和报告病虫发生情况,力争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把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第三,要抓好技术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合理施肥管水等农业防治措施,全面推行科学防治。一是要开展好田间技术指导。各镇农技服务人员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要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讲解防治技术,做到指导到田头、服务到田头,将防治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为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及时开展提供技术保证。二是要抓好示范片防治。县农业局要加强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治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高镇、十直、社坛三个市级科技兴粮示范镇的病虫害防治。各乡镇要重点抓好粮食高产示范片病虫害防治,通过以片带面,促进全县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三是要引导科学合理用药。从稻田生态出发,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技术,保护病虫天敌和生态环境,减轻农药残留和药害,尽量避免水源和面源污染。四是要掌握好防治关键时期。稻飞虱的防治关键时期是孕穗期施药预防,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关键时期是3龄前(即卷叶初期)施药。稻瘟病的防控重点环节是孕穗末期(破口初期)至齐穗期,主要预防穗颈瘟发生。对于水稻螟虫,要在螟卵盛孵期内,以正处在孕穗期的水稻为防治重点,抓住破口初期,及时施药防治;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时期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
第四,要抓好统防统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具有种类多、早期症状不明显、流行速度快、发生地域广等特点,如果到爆发流行时再防治,已错过防治最佳期,其防治的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都很强,农民一家一户难以有效开展;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出,病虫害防治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科技含量下降、施药技术落后、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以企业、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依托的多元化、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在重大病虫暴发前,全面开展预防性的统防统治;在区域性暴发时,及时开展应急性专业防控,解决一家一户难以按统一时间、药剂、剂量开展病虫害防治的问题,防止出现你防我不防、一户漏防危害四邻的情况,控制病虫害进一步传播扩散。
三、切实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要成立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水稻病虫害防控指挥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增加投入,落实防控措施。要加强病虫监测动态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信息上报制度,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从6月初到8月底,要实行值班制度,每周上报一次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发展趋势和防治情况,特殊情况要随时上报。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制定水稻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防控准备。要建立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凡因病虫防治工作不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物资储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及其发生特点,搞好高效对路药剂的生产供应和余缺调剂,确保主要病虫防治季节主治药剂不脱销断档,确保防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农业部门要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资金物资、技术措施、专业防治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县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
四、关于当前的其他几项工作
一是农村沼气建设。今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共涉及12个乡镇58个村,要建设农村沼气池“一池三改”配套建设示范户6837户。去年12月15日,县上组织召开了农村沼气建设动员大会,现在时间已有半年了,但实施进度很不理想,全县12个乡镇实际安排沼气建设仼务6719口,农户自筹资金上交1539户/口,占任务数27.91%,己完成建池465口,仅占下达任务的6.92%。就其原因,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宣传发动不充分、示范现场推动不力、考核机制不健全。下一步,各乡镇要着力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要强化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考核,实行重奖重惩,调动工作积极性;要集中精力抓示范点工程建设,督促落实项目区的村社干部、党团员和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带头按“一池三改三结合”标准建好沼气,典型引路,点面结合,大力推进建设进度;要落实责任,定人、定岗、定责、定村、定任务,集中领导、人力和时间,汇战6个月,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病虫害解决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现状与对策罗山县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33-01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罗山县的水稻业蓬勃发展,现如今,已经发展到了30万余亩的规模。但是,水稻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当地的水稻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加强对罗山县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罗山县林业局制定了全面系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招募了一批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经验和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员,为全县的水稻种植户提供病虫害防治知识专业的讲解以及对当地水稻病虫害情况的实施监督和反馈,大力开展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截至目前,该局发放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资料2万余份,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8期,防治面积约2.5万余亩,受到广大林农的欢迎和好评。
二、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气候不利
河南省罗山县处在河南省的东南方,大别山北部,地处淮河南岸,全县总面积达到2065平方公里,有十九个乡两百九十七个村子。耕地面积广阔,多达220万亩。整个县城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每年4~7月常有锋面和副高控制或过境,年降水量丰富,土壤很肥沃,是一个种植业大县,雨天比较多,每月常在15度以上,有利于南方虫源的迁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5-6月平均气温偏高,雨日较多,日照不足、阴雨低温,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较早,对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多种病虫的发生有利。
2.抗病虫能力差病虫源基数大
我国近年来种植的水稻大部分都是优质米品种,产量高,但是抗病虫能力非常弱。水稻病虫害经常发生,虫源的数量多,暖冬时期,病菌和虫源更易存活。罗山县近年来油菜、蔬菜种植面积大,全县虫源田、桥梁田充足,加之稻草还田,小麦、油菜等免耕栽培,造成螟虫越冬基数成倍上升。
3.主栽品种抗性较差
近年来,罗山县杂交水稻普及率达95%以上。从乡镇调查数据来看,感病品种面积比达50.5%。特别是对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无抗性,有利于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的种群增长,繁殖倍数高。
4.稻瘟病发生危害呈周期性变化
根据对1980-2005年历史资料的分析,稻瘟病是罗山县水稻病虫害中灾变系数最大的一种病虫灾害。稻瘟病常年发生面积变异系数为82.3%。自杂交稻推广以来,罗山稻瘟病总共出现了4个发病高峰,分别是1983-1985年、1991-1992年、1999-2000年及2004-2005年。近年来虽然推广水稻品种较多,但抗性普遍较差,加之预防不力,稻瘟病呈大流行态势,进入又一轮重发周期。2004年、2005年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5万hm2和1.6万hm2,虽经大力防治,实际损失仍达4000t以上。稻瘟病病穗率平均为52.5%,最高100%,病情指数平均为41.37,最高为95.50,损失率平均为39.88%,最高为95.0%。平坝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病情,历年来罕见。
5.纹枯病危害损失严重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病害,罗山水稻纹枯病重发频率高,危害较重。1980-1990年间,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1.2万hm2左右,损失1500t以下,1990-2000年,发病明显加重,发生面积达1.4万hm2以上,损失2000t。由于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田间种植密度增加,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纹枯病发生。2001-2005年,罗山县纹枯病进一步加重,近年来发病面积达1.5万hm2以上,损失3000t以上。2004年7月,在官庄镇甚至出现纹枯病病株率达100%,产量损失70%以上的田块。
三、防治对策
1.积极引进和推广种植高产优质抗(耐)虫品种强化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种植抗(耐)虫品种能有效地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大大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和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农药对稻谷和环境的污染。病虫测报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农业植保部门要及时病虫的发生预报,制定防治预案和防治对策,争取病虫防治主动权,及时控制和扑灭突发性、暴发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灾害。
2.加速推广低毒高效广谱低残留农药新品种
罗山县农业劳动者素质低下,对各项植保技术措施的应用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农药使用技术落后,仍然使用低工效的工农-16型手动大容量喷雾为主要工具。这样一来既造成了农药的大量浪费,又增加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更新落后药械,提高药剂的有效利用率,是解决的主要办法之一。今后要大力推广泰山型机动喷雾器、PB-16型超低容量喷雾器及卫士牌喷雾器,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近年来筛选推广的新型高效新农药如“吡虫啉”、“锐劲特”、“啶虫脒”、“乐斯本”等,从杀虫活性、持效性均优于目前大面积使用的“扑虱灵”、“杀虫单”、“三唑磷”等,是防治水稻害虫理想的杀虫剂。
3.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打好“三大战役”
一是搞好秧苗期的水稻病虫防治工作,减少后期压力。二是重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挑治叶瘟。三是打好保穗战役,重点防治穗颈瘟、二代螟虫和稻秆潜蝇等病虫危害。
四、结束语
水稻业是罗山县的经济支柱产业,本文详细分析了罗山县产生病虫害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切实把防治方案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病虫害的发展对当地水稻种植的危害,提高当地的水稻种植经济效益。而万万不可只是空喊口号,仅仅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停留在表面,只有脚踏实地的做,才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陆瑞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71-173.
病虫害解决方案范文篇3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
1、全面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今年实行“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2、乡政府与各村队领导签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其纳入全乡综合考核中,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与年终工作业绩考评相挂钩。有力地促进了各级领导抓森防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做到层层分解、逐级落实。
2、领导重视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今年林木虫害防治工作中,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召开森防会议,研究安排部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乡人民政府多方筹措防治资金、药品,在人员、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支持,从而保证了我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防治实效。
3、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变森防软任务为硬指标,切实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在全乡各村队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严格实施《责令限期除治林木病虫害通知书》制度,严把质量关,狠抓落实,对达不到防治效果和要求的,要求重新防治。对防治不力的村队上报政府,进行通报批评,限期除治,真正做到了组织得力、责任到位、效果明显。
二、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三、依法检疫、严格把关
加强苗木检疫执法力度,严把造林所用苗木的检疫关,为防止危险性病虫传入我乡,根据春季造林苗木质量要求,做好苗木检疫工作。在苗木检疫过程中,我乡森防人员严格按照《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检疫执法行为规范》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认真执行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和种苗“两证一签”,严格按法定程序办理各项检疫事宜。坚决杜绝推托不检疫的现象,对疫苗、冻死苗、弱苗不予发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苗木不准出圃,坚决杜绝带病苗木进入造林现场。
四、认真开展“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工作,做好预测预报,有效指导防治工作
2、按
时上报各类数据材料,根据“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工作要求、按时向县局森防站上报:森林病虫鼠害发生表、森林病虫害防治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为上级部门指导病虫鼠害的测报、防治提供准确数据。
3、切实做好测报档案收集整理,根据“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建设工作要求做好各类材料、报表和档案管理,对主要病虫做到一虫(病)一档。分别建立了“春尺蠖、鼠害和兰叶甲”专档,专人负责,资料完整、规范。
五、及时开展林业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切实做到有虫不成灾
1、5月9日,我乡春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正式开始,5月9日-5月12日,全乡都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春尺蠖幼虫3龄以前的有利防治时机,及时开展喷雾防治,5月13日全乡春尺蠖防治工作基本结束。为使全乡森防工作取得实效。
2、2012年我乡林业有害生物实际发生面积为36亩,其中:春尺蠖19.6亩;同病虫新防治面积36亩,防治率为100%,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率为100%,无成灾面积。
六、认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黄斑星天牛疫情的调查
1、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黄斑星天牛的调查,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按照县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黄斑星天牛疫情的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站与工作人员签定了黄斑星天牛的调查工作责任书,明确调查工作任务、责任,在8月下旬我林业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黄斑星天牛疫情专项调查工作,共对5640亩地进行了普查,其中重点普查区为456.5亩,一般普查区为1288亩,未发现有黄斑星天牛疫情。
七、2011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安排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继续做好《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防治知识宣传,加大技术指导和防治示范力度。
2、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工作,进一步加强我乡主要病虫鼠害的监测。
3、全面开展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工作,坚决做到检疫率100%。
4、及时开展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技术、蛀干害虫防治技术等,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100%。
5、按照地区《新疆黄斑星天牛治理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黄斑星天牛的调查、监测工作。
6、进一步抓好林业站的站务建设,及站内森防软、硬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