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收集3篇)

来源:[db:出处] 时间:2024-07-27 手机浏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6-01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站,承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文化上来,借以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文章引言部分引出了话题,中间分别从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最后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要各方面力量的不断努力。

一、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就如同一条母亲河诉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尊重的态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空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耀眼生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高校文化建设要求

高校文化必定是带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先进生产力表现下的文化。高校又是高校文化的发起者。高校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高校文化面向的是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是大众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人生方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还能鼓舞学生的斗志。现代高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落后文化,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有效引导。高校先进文化是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吸收当今先进的文化,形成自身文化的软化力。高校先进文化体现的是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人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表现,这种精神是所有精神的融合体,是一种先进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意识表现,全体中国人内在的向心力和汇聚力,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占据重要分量。高校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者这样单一的角色,还应该是世界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关心普天下人,视作自己家人,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国家,用全球的眼光审视世界,开阔自己胸怀,具备海南百川的度量和未谋远虑的机智。高校学生不仅要有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先进的科技知识,理性的人文情怀,强健的体魄,适者生存的现代意识,艰苦奋斗的生存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经久不息,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可取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涵。高校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文化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爱国主义故事如:精忠报国,三过家门而不入等都是所要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无畏精神。中国人一向注重“家天下”的惠民思想价值取向。范仲淹曾有诗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诗句。在维护国家的革命中,这些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典型的爱国主义素材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就要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和观念,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至关重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可取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人文主义信念和奋发图强的学习使命感。

二、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像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爱国主义得到了代代流传。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仇恨,保护的思想。还有中庸思想的双赢,修身完善的道德思想等;从学科和客观物质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像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民商法、文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不已。那么高校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的精髓,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溪水。当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做好必要准备。

三、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路和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代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比如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的运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路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课本教材同流动的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熏陶,特别形式的主题活动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拉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面向社会取向,开展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思想情感得到质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整体,是教学的根本。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顺应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高校在这方面要本着民主思想,以探讨交流为出发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期下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高校老师要尽到教学的责任,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控措施不断完善。如果高校学生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老师能够诲人不倦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其它优秀文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让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1):122-126.

[2]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120-121.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5-186.

[4]孙金华,徐玉明.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沃土[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范文篇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实施好保护传承工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发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要学习中华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经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史前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治沙精神等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整理中卫历史文化、民间故事、人文精神的典籍,谋划项目,争取资金,实施长城、大麦地岩画、黄河古渡等遗迹的保护工程;用好平台,创意展示,做好羊皮筏子制作、蒿子面、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创作优秀作品,引领继承和发扬,。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能真正的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能触及人的灵魂,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像《山海情》《花儿三部曲》《丝路情中卫村长有话说》等等优秀剧目、方言广播剧,要多创作,还要利用好媒体、网络、活动等平台弘扬出去,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在辞旧迎新、慎终追远、缅怀先贤、阖家团圆、孝老敬老中弘扬文明新风。

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性神文明建设源源不绝的精神源泉,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开展好优秀文化进基层活动,可以有效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是组织编印或发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该书应深入浅出地阐述为人、做事、求学、交友、接物等方面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教育大家与人交往要以“诚”为贵,行为规范要以“礼”为先,家庭伦理要以“孝”为首,待人之心要以“仁”为本,让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忠、孝、诚、仁、信等理念在全体市民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感恩、励志、修德”为主题,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以“学经典、品人生、提素质”为主题,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全市党政机关、窗口单位中开展“做文明公仆、创礼仪机关”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公共文明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文明礼仪践行活动。在广大机关干部中开展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讲文明、知礼仪、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四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组织文化工作者,通过送书籍、搞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市民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

五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以促进农村文明为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传统美德进农户”活动。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突出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开设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普及文明礼仪常识、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营造知恩图报、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范文篇3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标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深厚土壤。本文在分析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认知现状实现路径

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过去,站在历史角度审视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进步、社会的成熟等方面功不可没。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文化联用”,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文化成为“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广义的文化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包括义理、考据、辞章等典籍知识教育,还包括琴棋书画在内的才艺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养成教育;最主要的是中华文化文明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道德传承意识的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的坚强后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民族独有的精神教育标志,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强有力抓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1.一些大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

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的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的层次性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成熟、风气的转变,但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负面现象,给一些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学校育人目标的现实性、社会氛围的偏离引导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还处于有用性、应付性、快速化的阶段。同时多元文化不断交融、渗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品行都受到冲击,导致某些大学生强调个人主义、缺乏合作精神。

2.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

据调研,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主干学科为依托,辅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某些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幅度删减高校语文,学校的育人目标往往以就业教育为抓手,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传承往往依靠部分文科学院不定期的主题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停滞的,或者是微弱的。甚至某些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自身就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知,以上因素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力量薄弱。

3.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

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甚至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此后,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两种加以对待,一种是“雅文化”,指统治阶级的文化,即士大夫文化;一种是“俗文化”,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文化,即所谓的“裨野文化”、乡里文化和市井文化。他们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鄙弃“雅文化”而崇尚“俗文化”[2]。“”期间,并没有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甚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摧毁。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1.从高等教育的理论层面看待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道德内容和道德因子,深刻地影响社会的价值观、思维观和生活方式,是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不二法宝。高等学校应该提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利用“第二课堂”、大学生综合测评等工作抓手,结合大学生主题团日活动、社团建设、慕课网课的开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育人环节中。

2.从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高等W校教师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教育水平。高校教师在诸多方面对学生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了学生看待事物的观点、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从培养老师角度入手,加强对教师业务素养能力的培养,同时不能忘记对老师个人职业素养、文化素养、品德素养的培养,通过组织课题、开展研讨会、学习精神文件等方式固化对教师的培养。从学生层面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主要依靠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理解。当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发挥国家主人翁的精神,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习得提升自身对世界文化的认识能力,提高自身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从教材建设层面而言,尽管高校有各种各样关于中国文化概述的著作,但一般只有人文学科的学生去借阅、翻阅、查阅,理工科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我们要尽快编辑出版有针对性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注重其阅读对象的知识层次和特点,注重大众阅读和普及性阅读的需求,将中国文化书籍的出版和发行及阅读向常态化和健康化层面引导。从制度层面而言,我们要起草出台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从领导体制、教育课程设计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各种制度着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自立的文化根本。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高等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育人的独立而宝贵的窗口,是培养大学生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立本的好事。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