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收集3篇)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篇1
一、开放性历史作业该如何布置
初二年级《中国历史》的学习已接近尾声。为了增加学生们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教研组决定利用“五一”长假学生们走亲访友的机会,开发并利用家庭、威海社区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课改之初教师也曾布置过类似的开放性作业,虽然当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但事后看,学生参与面极小,收获寥寥无几。询问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学生大都说:“我家没有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为了吸引初二全体学生和其他年级部分学生参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活动,教研组在例会上先组织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培训,然后给每位学生发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发征文说明》,内容如下。
同学们:
家庭,蕴含着异常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内容。如一幅家庭照片,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像记忆中的一个小片段,又是观察社会的一扇小窗口。它以无言的形象,诉说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有关家庭方面的选题有很多方面:老照片的历史;对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粮票、布票、棉花票、邮票等票证的历史;衣食住行的变迁;家庭中珍藏的纪念册、荣誉证书、藏书或见证一个时代的家用物品等。
征文总体要求:
1.选题要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家庭的和美,应有历史内涵和教育意义。
2.最好提供实物或实物照片。
3.征文题材、文体、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时,任课教师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适当和必要的说明。个别教师还以亲历的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军帽”为例,说明中国老百姓“戴”的历史变迁,教给学生探寻历史的方法。由于选题是以家庭为中心,真实而亲切,学生们在课堂上显得异常兴奋,跃跃欲试。
此次开放性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参与。学生收集的历史课程材料丰富而又精彩,有老照片的历史,票证的历史,衣食住行的变迁,某一物品的历史,如老水井、煤油灯、纪念章、古钱币、祖辈流传下来的古书、家用物品等,还有的同学通过人物访问撰写了人物小传,根据家谱编写家庭简史等。
二、如何有效挖掘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内涵
面对学生们付出心血完成的不同选题、质量参差不齐的作业,在教师给予了个别指导的基础上,教研组决定采用大型历史活动课的方式,交流运用这些珍贵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师的特长,指定三位教师组成了本课的备课组。经过三次备课的反复实践和探索,一堂由青年教师薛存平执教、内容源自学生家庭作业、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活动课终于打造成功。
1.第一次备课:学生关注率是校本课程成功的决定因素
经过翻阅学生的作业,备课组决定选择选题相对多的票证类进行专题活动课――《我身边的历史――史海钩沉之票证》。结合学生搜集到的粮票、布票、油票等各类票证介绍以下几部分。
粮票――外观、用途、发行和使用;
其他票证――布票、烟票、煤票、糖票等;
票证的故事;
票证发行使用的原因。
但备课第一稿在第一个班试讲后就被否定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票证专题课与学生们涉猎的丰富多彩的家庭课程资源相比范围过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的热情,更谈不上成为活动课的主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主料太多也会令厨师眼花缭乱。如何选取家庭社区中典型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和美的资源作为本课“下锅的米”?备课组重新归类、整理学生的近千份作业,重新认识和定位历史活动课。
2.第二次备课:大体确定主题
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出谋划策,备课二稿――《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在历史中体验生活》出台了,内容有老照片的历史、红色年代的灰色记忆、票证与四大件几个板块。选材从家庭的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解放以来社会的历史变迁。
第二次试讲时,学生在熟悉和亲切的家庭生活片断中感悟历史,发出了共同的感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太苦了!
与现在的生活相比,苦是事实。但作为学科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如何适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显然是新一轮教研中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
3.第三次备课: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历史内涵
第三次备课,主题与板块不变,兼顾到其他选题的学生、课堂的组织与调控、完善课件制作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侧重于从课程资源历史内涵的挖掘上入手,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如百姓曾以为荣、家庭不可或缺的“四大件”之一缝纫机,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家庭中被束之高阁并逐步退出了家庭的历史舞台。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装业已向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服装不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人们穿着开始讲究面料、款式、做工和品牌,开始追求个性和时尚。“衣”的历史变迁也直接折射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轨迹。
三、反思
从作业的布置、完成到课程上完,到底给学生们带来了什么?静心反思,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学生不仅获得了有限的知识,而且收获了人生的智慧,带给学生一辈子管用的东西!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其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的方法,体验分享、合作、交流的快乐,是奠基学生人生大厦的关键,也是历史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的所在。
精彩的课,是校本教研的结果。那么,教师从中又收获了什么呢?
第一,走出了一条以课题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的新路。以课例的形式展开课题,使课题研究不再是水中花、雾中月;而完善课例过程中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教研活动要攻克的堡垒,教研内容不再空洞无物。
第二,同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也实现了信息、经验与成果的共享,从而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篇2
论文摘要:搞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看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开发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就是以开发学校为历史课程的编制主体,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开发供学生学习或选修的高中历史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学校适用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历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要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确定开发主题。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地方和社区环境。例如,我校结合当地历史资源丰富的特点,进行历史校本开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好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来。
转贴于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是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对完全统一的国家课程,我们在使用学习时,就不得不忽略其差异性而去寻求共同性。国家课程的存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和全国集中统一的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国家课程存在的局限性就显露无遗。正是在如此大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展被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得到大了家的认可。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新的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证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促进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者的问题而不是革新者的观念,真正持久的课程变革必须依靠实践者积极参与变革过程。
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历史教师的参与和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功。正是由于大家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具体实践,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渐次推进。作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本身,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变得更加完善了,更加能够取得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不同于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独特理念,这些可以概括为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只是把课改的权利下放给学校和科任教师,而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利,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教师的联系。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要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从原来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开发全新的学校课程。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不断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的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参与课程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当地实际的历史教育环境,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学校的特色、当地的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上到下进行了下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在整个高中学校形成更加成熟的研究性的氛围,可以更有效地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把握,实施积极的开发策略,促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篇3
历史真实记载着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社会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我的历程,从历史的进程中可以体验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感悟到人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国家。重视修订史书、重视历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重要性谈得好,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历史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长期被视为“副科”,历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从历史学科来讲,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们的获得途径也是多元化的。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一主要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比较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许多课程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利用而进入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更为落后。
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途径
1.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人们一直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者。新课程下,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方发展落后,师资力量弱,真正从大学历史本科毕业出来的历史教师比较少,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历史功底差,缺乏对历史知识系统的了解。但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
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有利于创办特色学校。因此,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把其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之处。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校本历史教材开发的力度
(1)要消除学校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近年来,高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就不会一帆风顺,有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才会得到保障。
(2)就要建立一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在人力和物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