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元素(收集3篇)
民俗文化元素范文篇1
关键词:民俗艺术元素;广告设计;应用
在现代社会,大众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从另一方面讲,现代人的消费需求标准更高了,人们在消费的同时,不仅重视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很重视消费品的文化价值。在进行广告设计中,如果可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在设计中有效地应用民俗艺术元素,提升广告设计品味和质量,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实现广告的功效。现代社会,广告作为产品宣传的重要手段,要能够通过民俗艺术元素的融入设计,使消费者不仅能够了解产品信息,同时能够使消费者感受到广告设计的艺术性,获得审美体验,满足消费者感知民俗文化,欣赏品味民俗文化的内在需求。要能够通过应用民俗艺术元素,不断提升广告设计的品味,为宣传新产品的良好形象提供支持。
一、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民俗艺术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融入了历代人精神文化思想的一种艺术展现,这种艺术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依然没有消失,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艺术应当受到现代社会的尊崇和重视,现代人也应该通过各种新式对民俗艺术进行保护,使其能够渊源流传下去。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代人民精神文化的肯定。目前,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可以有效地通过广告形式传播民俗艺术文化,同时,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对于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容,有效触动人们内心对民俗文化的亲切感觉,提升广告的宣传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这种广告设计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尚未形成,广告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的应用还没有受到广告人的足够重视。第二,广告设计在汲取民俗艺术元素开展设计方面的经验不丰富,应该是处于简单的学习模仿阶段,对民俗艺术的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刻,不能实现产品功能与民俗艺术元素审美的有效结合,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的应用效果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我们都知道剪纸艺术这种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剪影符号承载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能够表现出吉祥、祈福等美好的文化意蕴。但这种艺术形式在广告设计中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民俗艺术元素的广告应用不多,及时在某些广告设计中应用了剪纸艺术元素,但其内涵在广告设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作为广告人要能够积极提升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积极利用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广告设计,以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广告作品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广告设计的水平,有效凸显广告设计的效果与功用。
二、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应用策略
1、立足消费情感的需求,合理应用民俗艺术元素,提升广告设计内涵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其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产生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艺术,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是不同的。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要能够研究其广告宣传品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研究这些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情感。在研究消费者心理情感的基础上,有效地引用适当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广告设计,这样,才能提升广告文化设计的内涵,才能使消费者在消费中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情感,这样,才能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另外,广告具有时代性特点,在应用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对传统的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创新应用,使其能够展现出时代性来。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民俗艺术融入到广告设计中,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富于广告宣传以更为生动的表现力,是使用者在接触作品,感受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特定的情感,这样,广告设计的内涵与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延伸与挖掘。另外,在广告设计中,要能够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信息手段,对其中蕴含的美术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处理,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广告设计的新意,有效地达到情感传播的效果。
2、利用民俗艺术元素构成独特的意境,对消费者视觉和心理形成刺激与影响
在广告设计中,有效地利用民俗艺术元素,进行设计,需要对民俗艺术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民俗艺术元素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对消费者视觉和心理形成刺激和影响,这样的广告设计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比如,水井坊电视广告(金狮篇)设计,这种广告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就很独特,意蕴丰富,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刺激。这个广告作品是以雄狮为图腾进行设计的,通过水墨渲染出日晷和祥云,对广告意境进行表现。这个广告设计作品,内容庄重醒目,图片的处理具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其意境创设与广告设计内容有效结合,应用中国的民俗艺术元素有效地拓展了广告的内涵,意蕴,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广告作品,这种广告作品设计能够是消费者在欣赏广告的时候,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意境美,从而带个消费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创新广告的发展趋势
在广告创新过程中,要能够重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作为广告设计者要能够积极把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创新广告设计方法,同时,通过这种应用,使民俗艺术得到进一步得到传承,获得升华。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广告设计方式、内容已成为广告界非常重视的问题。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受到很多广告设计者的重视,广告融入民俗艺术元素已成为广告创新设计的重要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业广告设计,已经成颇具市场潜力的设计手段,用户通过这种设计语言,了解作品所要传统的信息和内涵。相信,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在未来将成为广告设计的新方向,将为广告设计注入诸如新的发展动力。我们要充分研究民俗艺术元素的文化内容,能够与广告产品进行有效对接,使民俗艺术元素的艺术设计符号能够与广告设计的理念相适应,使二者能够保持高度一致,这将是创新性广告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曾扬君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明伦,钟声标.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08)
民俗文化元素范文篇2
【关键词】元素海报湘西创意民俗
湘西凤凰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气息浓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湘西凤凰艺术节海报设计主要表现湘西凤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在设计中主要运用湘西凤凰民俗文化的实物为设计元素,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色调以中国红为主色,能更有效地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宣传。
1.市场调研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现代科技、文化、艺术从不同方面给招贴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日本的招贴设计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著名设计师田中一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说,“即使损失一些告知和传达功能,也想尽力表现出自己的感性和个人独特的风格。”中国招贴设计代表有靳埭强、陈幼坚等,他们的设计大量采用中国传统视觉要素,特别是借鉴水墨和书法的表现方法。在这种趋势的指引下,中国也在探索自己的民族设计风格。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剧脸谱、皮影、甲骨文、剪纸、龙凤纹样等,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各地方的民族特色。
2.设计定位
针对建立民俗文化大国,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及人们对民俗特色、地域风情、人文特色越来越看重这一市场的需求,以“尊重民俗信仰,传承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招贴创意设计。设计以中国风的审美将传统元素与主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意表现,以进一步提升“民俗特色”这一品牌力量,彰显传统民族文化魅力。
3.设计方案与创意说明
(1)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主要围绕“湘西凤凰民俗特色”展开,针对不同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把它们结合起来表现主题。我们可以找到代表湘西凤凰民俗特色的元素:吊角楼、铜鼓、刺绣服饰、纹银图案等,还有一系列习俗(水鼓舞、赶尸、簸箕画)等。
(2)设计方案
湘西凤凰艺术节招贴设计主要针对各设计元素、主题、市场分析,最终以4幅风格统一的招贴来表达这一设计主题。每个方案都选取有代表性的元素,通过整体布局、排版,文字和图形和谐统一,风格古朴自然,色彩典雅,塑造传统文化氛围。
如方案一(图1):
《苗族手工鞋》,刺绣是中国一大传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而利用刺绣制成的手工鞋体现了中国元素与民俗实物的结合,是湘西凤凰的一大独有特色。
这一作品利用古朴典雅的民族元素:刺绣手工鞋、条凳,简单大方又具独特、新颖的构图,体现传达出湘西凤凰的民俗特色。色彩上以传统的中国红为主色,更能体现民族气息的氛围,让观众一目了然,迅速记住画面。
方案二(图2):
《湘西手工布包》,手工布包是湘西凤凰的一大特色产品,款式设计新颖并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这一作品将中国古典元素与地方民俗特色结合,中国传统大红门与湘西布包艺术结合,具有浓厚的民族氛围,能直观地传达出民族的特色;构图利用了黄金分割点的视觉比例,让布包能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主色调采用红色,在画面中运用大面积的中国红,不但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更能体现出中国民俗的特色。
方案三(图3):
《湘西·铜鼓》,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云,“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铜鼓在湘西拥有悠远的历史神话传说,在现代主要用于歌舞伴乐、娱乐。
这一作品趣味地表现出凤凰的民俗特色。古时候,一般角楼建筑上挂的是风铃,这幅作品大胆地利用凤凰角楼与铜鼓的巧妙结合来构图,能更直观地表现出中国的特色,让人印象更为深刻。风铃传出的铃声固然优美,在这里作者利用巧妙的构图,铜鼓亦传出了优美的歌声,也传达出了浓厚的民俗特色。
方案四(图4):
《湘西纹银》,历史上湘西纹银是人们用来辟邪的器物,现在主要偏向于装饰物品,具有很强的民俗气息。
这一作品利用古代与现代的结合,纹银图腾与手上的鲜艳色彩的对比,不但直接体现了纹银的古代气息,也间接体现出了纹银的装饰意义。作品力求简洁、新颖独特,视觉效果强烈,让人过目不忘。
结语
湘西凤凰艺术节海报创意设计,充分利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本着对民俗传统的尊重,以传承民俗文化为主体,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民族设计语言,无论在色彩的运用、形体的处理,还是整体的排版上,整个设计流露出自然、简洁古朴的设计风格。设计的亮点在于将招贴设计与中国传统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观相结合,通过湘西凤凰艺术节海报创意设计,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湘西凤凰,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治理.从庐山到湘西凤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龙儒文,吴善淙.放飞凤凰──2001年中国·凤凰“四月八”苗族艺术节纪实[J].民族论坛,2001(3).
[3]许抄军,刘沛林,王良健,陈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J].船山学刊,2004(1).
[4]罗晓光.湘西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武吉海.凤凰苗族服饰[J].中华遗产,2007(5).
[6]沈从文.湘西(节选)[J].中文自修,2008(6).
[7]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动试探[J].民族研究,2001(5).
作者单位:李红丹,衡阳师范学院
民俗文化元素范文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主题公园;“失语”;异变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它是社会中下层民众共同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及生产劳作规律的外化反应,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认同及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民俗主题公园正是民俗连续体传衍至当代加入的新元素。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民俗文化村建成开放至今,民俗主题公园已有30余载的发展历程,它已成为改善民众旅游体验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经济客体。然而民俗文化千百年的传承所积淀的深厚底蕴,绝非民俗主题公园如此短暂历程所能深刻展现出来的。受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强弱;投资者利益导向;大众低位的审美观等因素影响,民俗主题公园正以民俗元素的病态嵌入方式构筑着一个地区以民俗促经济的“宏伟蓝图”。
民俗元素在民俗主题公园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一、同质性元素的非均衡选择
“人们要求环境张力的紧张,是其在有序平庸生活中的自我激励与反抗。”②游客离开原生环境到民俗主题公园中感知体验正是受其特有地域文化原始张力的吸引。然而游客对某地民俗的了解多是通过对流行性、符号化的大众民俗元素既存联想经验获得。投资方为了迎合游客的“联想”,在民俗元素的选取上倾向于社会认知度高、易于商业化操作且视听感官刺激强烈的成分。使其被贴上隐性的“主流”与“非主流”的标签。
笔者在咸阳礼泉县袁家民俗村实地走访中对这种不均衡的选取方式深有感触。秦腔和弦板腔在2006年同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艺术表演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在此境遇却天差地壤。由本村所属的袁家投资公司出资修建的人民剧团是集秦腔演员日常训练、生活食宿、专业演出于一体的独立秦腔文化空间。秦腔剧团有剧员几十人,袁家投资公司定期从咸阳、西安等地聘请秦腔表演艺术家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现已成为一支专业素养高且颇具影响力的秦腔剧团。随着影响的加大,周边县市乃至河南、甘肃等二、三级客源市场的演出订单纷至沓来,剧团可以获取可观的演出费用来维持剧员的生计及正常运作。而弦板腔在村中则呈现“失语”的状态,展演空间仅十数尺的简易、破旧的露天台架;区位条件差,远离游客视线焦点,不易被感知。据年逾七十的弦板腔演奏者描述:弦板腔原是一种皮影和戏曲共时性表演的戏曲形式,但受空间所限,皮影道具无法正常摆放,只好忍痛弃之。且由于经费不足,除三位古稀之年的老者外再无他人热衷于弦板腔“事业”。
这种脱节式的应用造成民俗的极化,正极的“主流”民俗事项因过渡商业操作将丧失更多民俗性,而负极的“非主流”民俗事项则错失文化再生产的二次发展机遇,以古董的姿态沉寂下去。民俗元素在民俗主题公园中共融共生、相互因应的整体架构被拆离。
二、原生态复合元素的“单元式”移植表达
民俗主题公园多是异地、集中式的场所化形式,这就决定了民俗元素的选取是象征性强、感知度高的符号化、片段式。一处园区往往包含多个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如深圳民俗文化村仅20多万平方米就囊括了中华大地22个民族的民俗事项,真可谓咫尺千里,蔚为大观。然而民俗旅游的火热使得民俗主题公园形成恶性竞争:完整民俗片面化;多样族群文化程式化;神圣民俗活动娱乐化等扭曲、异化民俗文化的“伪民俗”充斥其中,误导着游客的审美观、价值观。如“泼水节本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当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挑上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健康、幸福,预示着一年的吉祥幸福。”③而在深圳民俗文化村只截取其最热闹的片段,游客在泼水广场尽情狂欢,深蕴其中的吉祥寓意、社会环境结构、文化底蕴却无人过问。
这种娱乐化的异变表达一方面误导了游客对异族文化的传统认知,造成对原生民俗文化的错误解读;另一方面割裂了民俗演员的族群认同,他们开始怀疑原生民俗在当今社会是否仍有价值,文化认同开始动摇,民俗的群众根基也就岌岌可危。这种受利益“唆使”的异变截取方式是一种武断的短视之举,不利于民俗主题公园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布局贪大、点景贪多”导致园区民俗环境缺少韵致
“点景贪多,便少韵致。布局贪大,便少佳趣。”④我国古典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用自适其适的客观理性态度处理园林的基址选择、空间构架、平面布局以及山水、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的组合配置关系,运用虚实相衬、收放交替、抑扬合宜、因借互妙的艺术手法营造咫尺之地蕴千倾之境的园林意象。
反观当下,民俗主题公园尚大、重威之风盛行,民俗元素在空旷的背景下变成了相互割裂、独立的孤品,已不是民众共同生活经历、情感认知、思想意识的整体再现。如开封清明上河园,全园占地600亩,其中琼楼玉宇连属;密林茂竹葱郁;虹桥卧波如练。更有王员外招婿、宋氏民俗婚礼、气功等二十多项固定表演节目,其营造的氛围可谓绮丽宏大。而这恰与民俗淡雅、质朴、古拙的民间性、乡土味相悖。面积的疏旷必然造成民俗事项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分散,游客在各处民俗景点间的无意视觉空间相应增大,造成感知的间歇性,无法完整、深刻的对民俗事项进行系统性体验感受。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短暂体验,民俗文化深厚底蕴、悠长韵意难以触及。
[结语]:独断和抽象的决策酿成的后果是民俗性的沦丧,一处好的民俗主题公园的构建应始于对既存条件及机遇的综合认识与把控。用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与民俗和“当下社会环境相关的历史和功能相关的知识训教过的眼睛和意识去审视问题。”⑤引导其走向健康理性的正轨。
参考文献: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页;
②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艺术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15页;
③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