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必要性(6篇)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篇1
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抗生素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措施,旨在研究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情况,实现水产养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抗生素;水产养殖;应用
抗生素是一种从微生物中提取或者由化学方式制成的某种产物,能够杀灭和抑制一些特异性的微生物的生长,如细菌、病毒等。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能够实现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水产品的健康生长。但是抗生素也存在许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显得非常有必要。
1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能够有效的防治疾病。抗生素的使用能够杀灭水产养殖中容易导致疾病的微生物,防止水产中的动物感染疾病,受到感染,影响水产养殖的整体水平,同时抗生素在暴发性疾病的控制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抗生素能够加快水生动物的生长。水生动物在吸收了抗生素之后,能够有效的降低肠道中微生物产氨量,同时改善水产动物的消化系统,让动物能够快速的吸收营养,促进其成长。
(3)抗生素能够减少养分的使用。通过合理的应用,抗生素能够降低部分动物对营养的需要,节约了养分,减少成本投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2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抗生素如果使用的不合理或者过量抗药性发生变化、微生物系统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产品残留药物等。
(1)抗生素虽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不宜长时间和过量使用,否则水产生物中的菌群会发生异变,形成抗性菌,并将抗性因子传递给其他的细菌,最后细菌都具有抗性成分,而抗生素的作用则无法正常发挥,失去了原本的效用。
(2)水产生物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一部分是有益的,能够帮助水生动物成长,但是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会将这部分有益微生物一起杀灭,影响整体的生态平衡;
(3)水产养殖中抗生素在被水生动物吸收后,药物也一起被吸收,虽然在排泄时,大多数药物被排出体外,但是仍然在动物体内残留了部分的药物,经过多次的积累,即使经过高温也未必能够消除其影响,人在食用后,一些残留的抗生素药物会引发人体的耐药性,降低抵抗力。
3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规范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是“在发挥药效的前提下尽量少用”,用量和次数都要严格控制好,从实际出发,根据水产养殖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添加,把握好尺度。抗生素用量太大,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且增加了养殖的成本;用量太少则无法发挥抗生素的作用,浪费抗生素。因此要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按照要求和规定加入抗生素,发挥其最大作用。
3.2注重水生动物的自我免疫力
抗生素并非唯一控制水生动物疾病的方法,水生动物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我免疫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菌的侵害。在养殖过程中要加以重视,确保动物自身的免疫功能没有受到影响,各项机能正常,才能够将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发挥到最佳。此外在水产养殖中加入免疫刺激剂到饲料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能力。
3.3休药期严格禁止使用药物
由于药物在动物体内有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再加上各种水生动物的种类差异,药效的差异等,药物在动物体内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所以对每一种药物都会设定一个休药期,如果动物的休药期没有结束,则不能够进行捕获和售卖。这也是为了防止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太高,引起食用水产品的消费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并且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药物残留的控制,往往需要对药物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确定其符合食用标准之后,才能够上市。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加入抗生素能够发挥其良好的抗菌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水生动物体内残留的药物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规范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合理用量,重视水生动物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国,等.乳酸菌代替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J].中国水产,2014,(7):66-68.
[2]王敏,等.5种典型滨海养殖水体中多种类抗生素的残留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5):934-939.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互联网;水产养殖;应用优势
互联网以信息数据的快捷处理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于互联网。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水产养殖业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成为当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佳手段。
一、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水产养殖是时展的要求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依靠互联网则意味着提升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改变过去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是市场及该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国家也对水产养殖行业中互联网的应用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各省市政府针对区域内的水产养殖业都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及计划,如实施智能农业技术创业计划等。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不足
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由于具有信息数据处理的优势,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该行业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该行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不足,水产养殖业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去进行生产、管理、销售等。但是,由于该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薪酬相对较低,社会评价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另外,水产养殖业的高科技型人才也比较少。由此,这一行业面临着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其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及结构仍然比较落后。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使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方式,虽然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且操作简便,但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比较低,要在发展模式和结构上扩大既有的经济效益难度较大。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互联网能够逐渐转变该行业的发展模式以及调整其结构,互联网与水产养殖业的结合十分必要。除了以上几点不足之外,水产养殖业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的优势较多,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其中的不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总之,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
二、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业要得到发展,要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结合时展需求,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逐步对其发展模式和结构进行调整。互联网的应用是当前较好的选择,对此各级政府也推出了许多相关支持政策。但是,如何真正利用互联网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是当前的重点问题。就此,以下主要结合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实例,具体分析互联网在水产养殖当中的应用。
(一)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情况
过去云南滇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其水产养殖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鱼虾的种类、生产销售的价格等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突破这种现象提高生产效率,政府、相关部门、水产养殖主体及科研人员积极应用互联网做好鱼虾种类、鱼虾分布情况等各方面的监测,并进一步采取措施,从各个环节如鱼虾的繁殖、养殖、市场销售价格等入手。通过利用互联网及各项措施的实施,2015-2016年滇池渔业资源种类共有23种,土著鱼人工繁殖多达50种,滇池渔业资源在市场上仍然走俏。以滇池渔业资源的种类为例,2015年滇池的鲢鳙鱼占比为51%,鲤鱼占比为22%,红鳍原鲌占比19%,另外还有其余20种鱼类也都占有一定比例。以上滇池渔业资源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的水质环境改善和互联网的应用s。
(二)水产养殖业中互联网的应用
水产养殖涉及多个层面,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鱼虾的生存环境、繁殖情况等,从而保证不出现大量鱼虾死亡或者鱼虾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实现价值和效益高的水产养殖目标。1.网络系统的环境监测上述提到云南滇池过去的水体受到污染,水质富营养化,这对水产养殖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各水产养殖利益主体积极采取的行动就包括利用互联网对滇池水体、土壤等进行监测,并利用配套仪器控制和调节鱼虾养殖的水、土壤等环境。互联网技术和配套的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增氧机等)相互配合,即可获知水温、浊度、pH、COD、BOD等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控制和调节鱼虾生存环境。2.鱼虾繁殖中的网络应用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当中,互联网在鱼虾繁殖中得以应用。水产养殖具有商业性,其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该行业利益主体是否能获得预期和理想的效益。其中,鱼虾的繁殖与水产养殖的产量紧密相关,针对鱼虾的繁殖,通过网络技术具体可以把控好以下事宜:①把控好鱼虾苗的投放时间、投放量、投喂的饲料等;②监测鱼虾发育和性成熟情况;③监测鱼的繁殖产卵情况。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养殖户可以对鱼虾产量、质量进行初步预判,进而做好应对准备。3.销售和管理环节中的网络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和管理环节,云南滇池水产养殖业还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扩大销售的渠道和强化行政方面的监管。首先,在销售方面,养殖户通过互联网能够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渔业信息及市场变化信息,尤其是微商、网商、电商等的出现,使得养殖户可以了解到各地水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和交易价格,而养殖户也可以在家中进行水产品的交易。此外,当前一些网络公司也与水产养殖利益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水产养殖利益主体构建了自己的平台,提高养殖生产、鱼病、鱼药、鱼情等各方面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其次,从管理方面来看,水产养殖业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调整发展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进行管理。以上互联网在水产养殖管理方面的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发展管理模式上,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养殖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最优化;关于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的管理,主要是指监管部门对水产养殖的相关信息进行更加系统的管理,同时对养殖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对养殖中发生的非法行为如盗捕等进行监管,由此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三、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互联网与过去相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益,但是调查和分析发现,互联网要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该行业还存在和面临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水产养殖业的主体之一多为普通的养殖户,而网络技术、相关设备的市场价格比较高,养殖户资金有限,因此互联网要推广应用的难度还比较大。二是互联网应用操作相对复杂。调查发现,水产养殖业主体认为如何操作,各个系统如何对接比较复杂和陌生。因此,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度不高。三是对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当前社会虽已经是网络信息社会,但是养殖户对互联网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其关心和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四、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对策
为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及相关的网络技术、软件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如何使得互联网在该行业中得到有效应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水产养殖主体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渔业主管部门可针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思维,采取行动在思想上使得养殖户及相关企业搭上互联网“快车”,并使其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应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能够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②s由于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而养殖户发展资金有限,为保障“互联网+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可尽快制定、出台有关金融、保险、科技等扶持政策。
五、结语
“互联网+”为当前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旦利用好互联网,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然是显著的。因此,水产养殖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实现“互联网+水产养殖”,使水产养殖业更加良性、更加健康地发展。以上关于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探讨,实际上还有不全面之处,但从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其前景和市场潜力非常大,因此该行业应当紧抓机会迎刃而上。
作者:杨瑞林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万学.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产,2016(5):9-11.
[2]高月红,陈爱华,吴杨平,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4]肖乐,李明爽,李振龙.我国“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6(3):7-11,28.
[5]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3):57-61.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从而导致了畜禽粪尿及废水的污染负荷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成为城市郊区的污染大户…。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污染,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控制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纳人环境保护规划中。因此,必须全面认识畜禽养殖污染的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l我国畜禽养殖业概况
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增大,分布比较集中。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公布的在全国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化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南等地。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布于居民区内,8%一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m,30%一4o%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
过去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又把环境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污染防治上,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另外,养殖场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由于上述畜禽养殖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等原因,迅速发展的畜禽养殖业严重影响了城郊环境和居民健康。
2畜禽养殖业引致的环境问题
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物主要有畜禽养殖场有机废水、病原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转基因生物污染。目前,畜禽粪便集中、量大,同时污染治理没有跟上,造成城市郊区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对水资源、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2.1畜禽排泄物的污染
畜禽排泄污染物包括从畜禽体内排出的有害气体、粪便及其分解产生的臭气以及体表掉落的毛屑、绒毛(羽毛)等。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l9亿,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河南、湖南和江西等地甚至超过4倍。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已经达到0.49(<0.4为宜),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和广东等地已经超过0.49,达到较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畜禽场大量的粪便和垫料分解产生的H:S、NH等有害气体不仅影响人畜健康,而且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2.1.1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畜禽排泄物迅速腐烂发酵,产生HS、NH3、胺、硫醇、苯酚、挥发性有机酸以及吲哚、粪臭素、乙醇、乙醛等上百种有毒有害物质。氮沉降是构成当前环境危害的重大因素,它可造成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导致同温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据测算,在饲养100头母猪的猪场内,一年通过蛋白质给猪饲喂14氮,其中7.5t会随粪便排出而成污染物。1992年英国NH,排放量达630万t/a,其中畜禽养殖业占85%。由此可见,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氮最多,它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1.2对水环境的污染
畜禽粪便淋溶性极强,若不及时处理,便通过径流污染地表水,进而通过土壤渗滤污染地下水。畜禽粪便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N、P、K、ss及致病菌等污染物并有恶臭。
未经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集中排放,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水中N、P等营养物促使水体富营养化,或使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或亚硝氮浓度增高,例如北京市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中BOD含量每年为3O万t,为该市工业和生活污水中BOD含量(1O万的3倍;仅有不足3%的粪尿等废弃物在排放前经过无害化处理,绝大部分就近排入水渠汇入河道或渗入地下;一些养殖场距地面100m地下水中的氨、氮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2—3倍,严重危及养殖场周围地下水水体的质量和居民的健康,也影响了养殖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1.3对农田环境的污染
当前畜禽粪便主要的消耗途径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畜禽粪便中含有的N、P、K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地还田,反而起不到肥田的效应,作物会“疯长”,使产品质量下降,产量减少。对上海市郊207个乡和l5个农场关于使用畜禽粪便负荷量的调查表明,约有27.3%的使用地区,其负荷超出了农田环境的消化能力,对环境构成了污染威胁。
2.2畜禽场废物的污染
由于废物管理不科学,畜禽场中的洗刷用具、场地消毒和畜禽饮用后的污水,死的畜禽、孵化残余物(蛋壳、死胚、绒毛、胎粪)以及屠宰场的废物、污水、下水、废气等随意丢弃或排放,造成养殖场周围臭气弥漫,污水四溢,滋生大量蚊蝇和各种有害疾病,直接危及居民的健康,也造成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
2.3畜禽体和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有毒化学物质
我国对于畜禽饲料的质量很难进行控制和检测。南方一些地区,经常用发霉的粮食喂养畜禽;一些农产品生长环境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饲料和饮水中的许多有害物质会残留在肉、奶、蛋中。其次,养殖场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和疾病的发生,对畜禽进行疫苗的免疫和抗菌素的服用,这些药品的残留物会部分地存在于畜禽体组织内。这样畜产品中有害的和残留有毒化学物质可通过肉、奶、蛋转移到人体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对策
要解决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单纯依靠终端治理方法,无论在经济上、土地上和技术上皆不堪承受。必须针对畜禽粪尿的特性,遵循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废弃物的肥力、能量资源,开拓一条资源开发和废弃物处置相结合的道路。
3.1加强立法与管理。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篇4
一、制定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HACCP体系的预备
1.成立HACCP小组成立HACCP小组是制定HACCP体系的重要步骤,它能减少风险,避免关键控制点被遗漏或某些操作过程被误解。养殖基地中应成立多个专业的HACCP小组,确保该体系的正常运行。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是个系统生产过程,包括基地建设、养殖生产、饲料和渔药安全、商品鱼销售等环节,其过程较为复杂,HACCP小组需具备较为丰富的养殖知识和经验。
2.产品描述HACCP小组应对生产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描述,主要说明商品生产原料、生产流程、产品特性、主要参数以及销售和运输方式等信息。
3.确定预期用途和消费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该产品面向的范围,是否针对特殊群体;其次要了解消费者是否能正确使用该产品,预计会出现哪些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会带来什么危害等。在斑点叉尾鮰产品生产过程中,如过了休药期后再上市销售、取新鲜健康商品鱼进行鱼片加工等,都是在各环节保障消费者安全的重要途径。
4.绘制养殖生产流程图养殖生产过程中,HACCP小组要用简单的方框或符号,清晰、明了地描述从苗种孵化到商品鱼上市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记录辅料、渔药等的使用情况,以便进行危害分析和确认。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工艺流程:亲鱼的培育亲鱼的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商品鱼上市,水质监控、饲料供应和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中。
5.验证养殖生产流程图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工艺流程图的精确性对危害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非常关键,在流程图中列出的步骤必须在生产过程被验证。HACCP小组必须在现场观察或操作,确保流程图与实际生产的一致性,同时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包括采取的改进、纠偏措施等,都应完整记录,以便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二、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过程中的危害分析
1.生物性危害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中生物性危害主要有细菌和病毒。①细菌。斑点叉尾鮰感染细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养殖管理不当,二是外来鱼种感染所致。目前较为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如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等。②病毒。斑点叉尾鮰感染病毒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从预防着手。此外,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和水霉菌等微生物,只要注意预防,捕捞运输过程操作细致可有效防止它们对斑点叉尾鮰造成危害,故不作为显著生物危害。
2.化学性危害斑点叉尾鮰养殖中化学性危害主要有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积累以及其他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①农、渔药残留。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域的农、渔药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池塘>江湖>近海>远洋,而当前还是以淡水养殖斑点叉尾鮰为主,不可避免受到农、渔药残留危害。在病害防治过程中,抗生素、消毒剂、杀虫剂等药物也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②重金属及其他化学物质。铅、镉、铬、汞、硫化物、氰化物等,通过吸附、吸收或摄食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外,并随生物的运动而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养殖鱼类等构成的食物链而逐级放大,对人类健康危害非常大。
3.物理性危害主要是指养殖过程中外来物质对斑点叉尾鮰健康的影响,如玻璃、铁丝、树枝等,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故不作为显著危害。
三、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关键控制点和措施
1.养殖场地选择(CCP1)养殖场的选址必须严格,若选择不当会带来生物和化学污染,影响水体质量,致使鱼体产生病害,从而产生一定经济损失。预防措施:首先科学选址,场地环境应安静、无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不携带任何病原菌和有毒物质,水的理化性质适合鱼类生存生长;其次养殖场要远离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区,以免水质受到影响。养殖场的底泥条件要好,重金属、有害化学元素等含量不得超标。监控措施是经常检查周围是否有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确保无农药、化肥等流入。定期检测周围环境、水质和土壤是否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标准。纠正措施是拒绝在有污染的水域养殖,转移养殖鱼类或重新选址。
2.鱼种来源(CCP2)鱼种来源不正规或鱼种本身有药物残留、感染病原菌、重金属含量超标,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的体质,使鱼体免疫力低下,抵御疾病能力有限,生长缓慢而无法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均为显著危害。预防措施是从正规的良种场引进鱼种,鱼种必须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游动迅速。监控措施是选择符合《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NY5286-2004)种质标准的鱼种,必要时查阅鱼种场在育苗过程中的投饵、用药等记录。纠正措施是拒收不符合标准的鱼种,重新选择鱼种进行培育。
3.水质监控(CCP3)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显著危害是会给鱼类养殖带来不可预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预防措施是通过生物、化学、物理方法调控。生物方法主要有合理搭配放养品种,充分利用残饵,实施鱼、藻、水生植物的共生,提高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化学方法主要有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泼洒生石灰、碘制剂、二氧化氯等,保证水体“肥、活、嫩、爽”。物理方法主要有勤冲水、换水、增氧、排污、清底泥等,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积累。监测措施是定期分析水质,检测各生长阶段的水质是否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标准,是否存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潜在隐患等。纠正措施是进行水质处理,清除病菌,消除危害。
4.饲料供应(CCP4)饲料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饲料加工过程中若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违规添加抗生素、激素等物质,则会使斑点叉尾鮰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其生长缓慢或致病,此危害一旦发生将是显著危害,所以应从源头杜绝外源危害的进入。预防措施是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并合理保管,避免饲料受污染或霉变。监控措施是养殖所用的饲料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要求,日常投喂时将饲料投匀、投足、投好,鲜活饵料消毒后投喂,应避免对水体产生污染。纠正措施是杜绝不合格的饲料,转移养殖品种,延长净化时间。
5.疾病防治(CCP5)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日常管理不当、滥用药物等,会使有害微生物超标,导致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鱼体内药物残留增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预防措施是按照《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NY/T5287-2004)的规定执行,并做好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监控措施是渔药的使用必须按照农业部的《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规定执行,严禁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纠正措施是购买、使用国家或国际标准规定的用药,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病害发生时,应对症用药,不得滥用渔药、盲目增大用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并严格执行休眠期。另外,做好全面、完整、真实的用药记录,对确保斑点叉尾鮰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水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①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②部分药物的滥用和超量使用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安全;③水产养殖缺少生产操作规范。HACCP体系的建立,可大大改善国内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和安全性地解决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由于重视养殖技术,而忽视管理细节导致的问题,可有效通过预防和纠正措施避免各种危害的发生,确保养殖生产的安全稳定。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篇5
三沙市有漫长的海岸线,复杂多样的海湾,地处热带海域,海洋鱼类生长速度和繁殖速度快,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三沙市的成立,必然带来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渔业产品有更大的需求。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应采取限定捕捞量、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措施。在海水养殖发展中,应吸取大陆近海大规模发展肉食性、投饵型、单一品种养殖渔业给近海水域造成环境污染的教训。应根据鱼、贝、藻不同类群的生物学特征和环境效应,发展多营养层次复合养殖,提高植食性鱼类和大型海藻养殖的比例,开展基于养殖生态系统的渔业生态管理研究,以保障三沙市海洋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发现,大型海藻是海洋环境中对氮、磷污染物非常有效的生物过滤器,可平衡因鱼、虾、贝等经济动物养殖所带来的额外营养负荷,从而有效降低近海氮、磷污染的风险。大型海藻属于海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洋中氮、磷元素,它的产量高,产品可用作食品、琼胶、饲料和肥料等。研究表明,1hm2的海区每年可生产大型海藻江蓠40t,通过江蓠的收获,可去除1020kg的氮和374kg的磷。规模化栽培大型海藻为解决近海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植食性海洋动物增养殖是基于植食性海洋动物和大型海藻的生理生态特性,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互生、共生及互补原理,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过程,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控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既能维护养殖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养殖效益,是增加优质水产品的一种养殖方式。金钱鱼和鲍鱼等经济动物,喜食海藻,为鱼藻和贝藻混养的优良物种。开展鱼-贝-藻立体养殖,可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水域环境污染,促进海水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康养殖是对养殖设施、苗种培育、放养密度、水质处理、饵料质量、药物使用等诸多方面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获得质量好、产量高、无污染的产品,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保持养殖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健康养殖要求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学要求,生产出健康产品,以保证人类食品安全。健康养殖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养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产模式,其核心是种质种苗的健康、养殖环境的健康和消费者的健康。三沙的海水养殖应以健康养殖为核心目标。
2建议与对策
为保障三沙市海水养殖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2.1强化海洋战略研究与海域养殖项目选址论证三沙海域辽阔,海洋战略研究非常重要。三沙新近设市,可能会带来大量的旅游人口。立市之初,应制定科学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渔业发展规划,加强海水养殖项目选址论证研究和管理。养殖海域的选址作为发展海水养殖的首要环节,必须考虑渔业结构、资源状况、环境条件、管理背景等要素。严格控制海域养殖规模,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使海水养殖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转,严格实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2.2开发养殖新品种,发展离岸养殖和复合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养殖设施的改进,如深水网箱等,应开发更多养殖新品种,发展离岸养殖,减少投饵型肉食性鱼类养殖的比例和规模,提高草食性鱼类和大型海藻的养殖比例,发展鱼-贝-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新生产力模式。
2.3加强营养与饲料研究养殖生产是多环节、多行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生产项目,要保证养殖产品的安全性,必须对养殖环境、药物使用、饲料供给、产品包装、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各个环节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在诸多影响生态系统和鱼虾抗病力的因素中,饲料的营养和质量是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应加强营养与饲料研究,减少和停用冰鲜鱼作为饲料,减少养殖区自身污染,研发绿色环保饲料。
2.4发展健康养殖技术,建立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当前近海养殖多为单品种养殖。立体综合养殖场中的多养殖品种可以利用不同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养鱼先“养水”,良好的养殖水环境是健康养殖的重要保证。应注意严格控制各种污水的排放,减轻对养殖水域的污染;控制养殖自身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包括控制放苗量、投饵量等;合理搭配草食性经济动物、肉食性动物养殖和大型海藻的栽培比例,发展大型海藻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建立科学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实施从养殖海域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1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1.1水产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1.1.1溶解氧(do)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水质必要的指标之一,也是水产养殖生存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水质,其溶解氧量必须保持在5~10mg/l左右。水产养殖的释氧作用与耗氧作用可以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具备时空的变化,当水产养殖的释氧速度小于耗氧速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将逐渐减少,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减少到4mg/l时,水产养殖的生存将受到威胁,甚至出现大批的死亡,当水中溶解氧耗尽时,水中有机物将出现厌氧分解,水质逐渐下降,水域环境因此遭受比较大的影响[1]。
1.1.2总氮(tn)与总磷(tp)升高在衡量水质优劣的各项指标中,氮与磷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水体总氮的浓度与总磷的浓度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随着t总氮浓度与总磷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剧,当水体总氮的浓度在015~115mg/l之间时,水体属于富营养型,当水体总磷的浓度大于0101mg/l时,可以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
1.1.3化学需氧量(bod)与化学需氧量(cod)增多当水域环境被有机物污染时,生化需氧量(bod)是其污染程度重要的指标之一。若水域环境被限制,无法进行生化需氧量测定时,可以选择使用化学需氧量(cod)进行测定,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化学需氧量的影响与化学需氧量类似[2]。在水产养殖的水域环境中,一般选择在20e条件下,培养5d后所测得的化学需氧量作为水域环境有机物的耗氧量。通常认为当bod5<1mg/l时,水域环境表示优秀;当bod5在2~3mg/l时,水域环境表示良好;当bod5>5mg/l时,水域环境表示受有机物的污染;当bod5>10mg/l时,水域环境表示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恶化。
1.2水产养殖对底质的影响水产养殖的饲料通常具备存保型性较差以及悬浮性较差等特点,如果饲料没有被鱼类摄食时,其必然会沉入水体,降落在水体的底部处。目前,我国饲喂水产的技术比较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因此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地沉入水体底部。时间越久,水体底部堆积的东西就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的频繁,进而消耗底部更多的氧气,水体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no22n、h2s以及nh3等有毒物质的出现,这些有毒物质不仅可以污染水体底部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的抗病力下降,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
2治理措施
2.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的面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而密集养殖是饲料过剩的重要原因,饲料的大量过剩远远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对水域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须对养殖面积进行科学的规划。对此,水产养殖部门可以依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对养殖水面进行科学规划。在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养殖水面的负载能力以及水体的养殖容量等等,在保护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科学的规划水产养殖的面积,合理地设置养殖密度。
2.2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对水域环境的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比如植物净化工程技术、鱼菜共生工程技术、贝类养殖处理污水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以及生物净化工程技术等等。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是治理水域环境重要的举措,它具有投资少、无二次污染的特点,是获得良好水域环境的重要保障,其市场与发展前景广阔,是治理养殖污染水体最具价值的生物工程技术。
2.3加强水产养殖的管理目前,我国水产养殖虽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给水域环境造成的影响巨大,不符合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在保护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实施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才真正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产品的规范养殖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但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水产养殖的法律法规,缺乏对水产养殖的监督,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地制定相关的水产养殖的法律法规,并实施严格的水
产养殖措施,对水产养殖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比如,规定水产养殖必须具备养殖许可证,不断完善水产养殖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苗种、渔药、饲料以及水域环境的管理等等。
3结语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巨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防治。水域环境的治理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措施,更多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步。
参考文献
[1]段学华,何立红,李春燕.水产养殖对水质影响及防治措施.能源与环境,2010(04):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