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好词好句
鲁迅好词好句
好词
落花流水 春风化雨 心如刀割 锱铢必较
绕梁三日 安步当车 放荡不羁 天衣无缝
不耻下问 不以为然 春华秋实 欲盖弥彰
龙虎风云 言简意赅 九死一生 铁树开花
自相矛盾 神机妙算 沧海一粟 冲锋陷阵
一叶障目 来历不明 名副其实 中流砥柱
人琴俱亡 投鼠忌器 歧路亡羊 金风玉露
好句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2、用玩笑来应付敌人,自然也是一种好战法,但触着之处,须是对手的致命伤,否则,玩笑终不过是一种单单的玩笑而已。
3、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4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5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6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7、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
8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辱骂与恐吓不是战斗。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是要人生,不是要人死!一认真,便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1 4 、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它。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狂人日计这本书的名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2、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9、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是狂人的多疑。(当然,我们不能将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鲁迅身上,这待下述。)
其次,结合鲁迅的创作情况来看,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些作品不像《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等作品侧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是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比如《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伤逝》等。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以《狂人日记》来看,小说开头的第一部分就采用这样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麟)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心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回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