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精选3篇)
励志名人故事 篇1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密,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
著名人物励志故事1000字作文精选五 篇2
达尔文是19世纪着名的科学家,进化论的创始者,他生前常说,他的《物种起源》等着作和学说是“集体的产物”。在一封信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可钦佩的观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决写不出那本书来。”事实上,他和华莱士的交往便是科学家这种谦虚无私精神的体现。
华莱士是英国着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旅行家,比达尔文小14岁,他和达尔文一样,进行着科学考察的活动,曾到南美的巴西、马来半岛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动植物标本,在同一个课题上进行研究和写作。其间,他读过达尔文的《一个植物学家的航行日记》,也和达尔文有过几次通信,讨论交流研究心得,不过两人都没有提及他们各自的独立研究和正在写作的具体内容。
1858年6月18日,正在努力撰写《物种起源》一书的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寄来的一篇关于进化论的手稿----《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达尔文惊诧得目瞪口呆,他说:“我从从未见过有这种更加令人惊奇的偶然巧合。他现在采用的学术名词,甚至也和我的书稿中各章题名相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进化论的优先权将归于华莱士了,达尔文再发表着作,就有抄袭和剽窃之嫌达尔文这时思想斗争十分激烈。要知道达尔文已经从事20多年的研究了,当他环绕全球作科学考察时,华莱士还是一个刚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达尔文由于旧病复发,加上孩子们身体不好,使得写作时断时续,进度很慢,才让华莱士后来居上。但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决定退避三舍,成人之美,建议华莱士赶快将论文发表出来,同时为了避嫌,他打算中断自己的写作,让华莱士独享荣誉。
但是,华莱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不仅果断地放弃了优先权,而且满怀敬意地对人说:“当我还是一个匆忙急躁的少年时,达尔文已经是一个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他勤勤恳恳地搜集证据,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却不肯为争名而提早发表他的理论。”
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达尔文同意和华莱士的论文合并,以合着的名义提交林奈学会宣读。达尔文非常感谢华莱士,他写信致意,并说:“如果有着可钦佩的热情和精力的人应该得到成功的话,那么您就是最应该得到成功的人。”
在华莱士的鼓励下,达尔文在1859年11月24日这一天,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巨着,1250册书在当天销售一空。华莱士高兴地喝彩,称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并将进化学说这一理论称之为“达尔文学说”。
励志的名人故事素材 篇3
五次创业失败之后……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埋下了想要创业的种子。大学期间,我在湖南省化学工程研究所做兼职实验员,接触了一些和产品研发相关的东西,觉得挺好玩的。当时就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做一个自己的企业,把这些好玩的东西变成产品,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学工科的人一条好的出路。一毕业,我一腔热血带着技术跑到了江苏泰兴,帮一个企业做地板胶,还真做成了。他们给了我2000块钱的服务费,虽然钱比较少,但特别开心,毕竟是我挖到的第一桶金。
沿着这条路,我又找到宁波一家工厂,帮他们做砂管胶,用技术改良了产品的性能。他们除了给我工资,还付了一些技术费用。钱也不多,但也算一次“微创业”。
2000年,我和一个高中同学跑到舟山,正式合伙成立了一家公司,我当时才27岁,担任总经理,心里特别没底,没什么规划,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希望挣一些钱,改善改善生活。这个项目对物流的依赖度特别高,那时候舟山还没有大桥,货物和原料进进出出都需要坐船,一有大风,货都发不出去。现在回想,这个项目从选址、资金到人才储备全都不成熟,和投资人的沟通也不够,倒掉是必然的。不过失败了反而是好事,这个行业门槛比较低,也没有太大爆发性增长的可能,如果没出岔子,我现在可能还困在里面。
离开舟山的时候,我没攒下什么钱,但是经验和能力长进了不少。可能是天生爱管闲事,性格就适合创业,我没闲着,又带着之前的技术去了宁波,和一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做压敏胶。从2002年一直做到了2005年,除了工资,我还能拿到25%的利润分成,分了可能有二三十万。后来工业城规划变了,这个化工项目就被停掉了。
我看到广东有很大的压敏胶市场,宁波的项目停掉后就马上去了广州,和别人合伙建化工厂。我把前面赚的钱都投进去了,还借了一些,我们大概筹集了2000万资金。在广州建一个化工厂其实很难的,中间经历了无数的沟沟坎坎,不过都迈过去了。工厂投产之后,我负责采购、生产和市场,和另外一个大股东共同经营。结果,经营过程中两个人理念冲突非常严重,后来我选择退出。2005年到2009年期间所有赚的钱都赔掉了,我两手空空地离开了。
回顾这次创业,我发觉当时的合作有先天的缺陷:一是合作伙伴彼此并不十分了解;二是经营理念的冲突,而理念冲突带来的问题是致命性的。
创立碳元科技的时候,我真的是想得很明白了。后面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以前的这些失败,每一次创业遇到的问题都在碳元这里得到了印证和规避。
从谷底到山巅
今天看碳元,如果不是我,换了别人做不见得能成功,因为它走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很多技术问题好解决,但是从技术到应用其实很不容易。我付出了很多超出常人的努力。当时白头发一下子多了很多,一度高血压都犯了。
这个项目起源于2010年年初的一次聚会。一个为苹果手机做配套的工程师在吃饭的时候提到苹果打算用石墨做手机的散热产品。当时在座的有一二十人,大家听听就过去了,但我对这个信息很敏感,觉得未来手机散热会是一个大市场,所以就带着好奇心尝试去做。
最初尝试用天然石墨,发现易碎易断,导热能力也不够,后来才转向用石墨烯。我和一位博士就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大冬天的打地铺睡觉,这种“疯狂”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用石墨烯把东西做出来了。但性能还是不行!后来又尝试了很久,能想到的方法我们都试过了,和我一起干的两个同学都很灰心,不干了。
但我就是不死心,自己查阅了很多文献,发现有论文提出可以用聚酰亚胺进行碳化、石墨化做出人工合成的石墨膜。希望一下又被点燃了!我几乎找遍了国内外生产聚酰亚胺的企业,快要绝望的时候,碰巧找到了杜邦公司,结果还真让我在实验室里搞出来了。尽管产品还不成熟,但在太阳下面,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阳光照射传递的热量,那一刻我感觉我要成功了。
折腾了差不多一年,实验室里的产品算真正做出来了,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路还长着呢。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钱快花完的紧要关头,我们解决了实验室产品工业化的问题。
欣喜若狂的劲儿还没过,开拓市场的难题又摆在面前。一开始你想把产品给苹果用,人家也不会要。当时看到雷军在微博上面讲要做手机,我就跟团队讲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这种信息大多数人听了就听了,但我们这一个叫黄佳的小姑娘,回去以后真的在微博上面找到了当时小米的副总裁、设计师周光平,通过私信告诉他,我们有一款石墨产品用来散热非常好。没想到当天晚上周光平就回复了,我跟黄佳第二天一早坐高铁去了北京。他们对我们产品的效果很满意,很快就签了协议。
小米的成功给我们做了一个免费宣传,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很多手机厂家主动找上门来,我们第一阶段的产能也随之扩大起来。
“吃着碗里的,做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
我从2012年开始就想着怎么放手碳元具体业务做创新的事情。我觉得创新是创业者要注意追求的一件事。很多事往往CEO越忙,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越不利。我最清醒的地方就是没有沉浸于今天的事,一直在为未来做布局。
2012年,君联资本投资了我们,除了钱之外,还在建团队、管理企业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当时,他们推荐我上联想之星的CEO特训班,学习中有一句话“吃着碗里的,做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联想的同学也给我提醒,“你不要光看着今天的利润,制造业总归会有利润回归的那一天,那个时候你们怎么办”。
回来以后,我身体力行地贯彻了这个理念。如果碳元只搞石墨膜,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公司,但是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就要不断地前进。
当时我们定出来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沿着碳材料进行新的探索,第二个方向是在3C行业寻找新的产量。一个叫为材料找应用,一个是为已有的市场找材料,“双十字”往前发展。2014年,我创立了常州世竟液态金属有限公司,虽然和碳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都是在手机这个市场应用。
其实谁不想干自己做得顺手的事情,谁想去面对未知呢?忙忙碌碌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很享受的状态,如果突然从那种状态里面退出来是蛮痛苦的,我跟自己做过交战。但是我不退的话,那创新这件事就没有人去做。因为创新绝大多数是归于失败的,而一个企业里面最可能承担失败后果的就是CEO。
除了业务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长远来看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依靠挖人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人才的需求。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上的碳元要持续发展必须储备大量的优质人才。我们要建设自己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培训学院现在已经开了两期班,第一期人员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相信他们很快会成为碳元基层的管理干部,再做几届我们就不会缺人了,这为碳元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人才基础。
这些年轻人自己也感受到碳元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在碳元,他们可以接触所有的岗位,也可以和我面对面交流。但在别的地方,两三年或许才能换岗,甚至连总经理都不认识。我们就想做一家真正不一样的公司,不因循守旧,鼓励新人,因为就是这帮年轻人创造着碳元的未来。
敢于和昨天决裂
往往CEO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如果CEO个人能力不行,很难让那些高人心甘情愿为你所用,这也是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受限的原因。
我原来还想着,等到上市的时候给朋友们发个信息炫耀一下,现在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了。今天的我和五年前的我相比是有很多改变的,CEO要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我参加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时,有三个目的:第一,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听课的;第二,我要和同学们交流;第三,我是来否定别人的观点的。我认为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现在,我又经君联资本推荐上了湖畔大学,为什么?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我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团队去碰撞想法,接触更新的东西。
但学习往往并不愉快,在这个过程中要和自己的昨天决裂,不断否定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却坚持为错误的观点去辩护和买单。
如果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很难真正地吸取教训。放下面子去正视错误其实蛮有挑战的,但是我愿意这么做,去接受一个新的观点,认识一个新的自我。要承认CEO偶尔也会犯错,也会没那么英明。
碳元科技能够不断进步,很重要的一点就]www、xiezuowen、net[是我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视危机和错误,把它们转化到好的方向,从而不断完善公司制度,完善自我。
保持初心:带着饱满的激情面对世界
回顾这六次创业的历程,其实一点都不华丽,道路都是创伤,到最后是跟自己的人性做碰撞。无论受了多少磨难,遭遇了多少考验,我的初心没有变,我仍然带着饱满的激情面对这个世界,我还是愿意做付出努力,带领大家一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