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2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着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各抒己见)
三、归纳写作方法
1、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爬山虎的脚
位 置 茎上
脚 怎么爬 触——巴——拉——贴 没触墙 萎了 变 化
触着墙 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二:教学目的:
1、小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 它是什么样子的;c 它是怎样在墙上爬行的)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对,作者之所以能将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他细致、连续的观察。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想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四、课外拓展
我们对《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学习就结束了,而在这一课学到的方法我们要变成自己的,所以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一个片段。板书:
爬山虎的脚
长在哪儿
叶柄的反面
脚
什么样
细丝 圆片
怎么爬
触 变 巴 弯曲 拉 紧贴
细致、连续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