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出墙乐呵呵(精选7篇)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1
闻着面香,忆起家乡,总是能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和我挚爱的人。
——题记
南方人喜食米,北方人喜食面。我就是一个北方代表,我的最爱便是姥姥的拿手好菜----茄子丁面。一次偶然,我在一家小店中尝到了我儿时的最爱-----茄子丁面。那熟悉的味道,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记忆。
幼时的我最喜欢看姥姥站在灶台旁煮面的样子。和面时,姥姥先从水盆中盛一碗的水,倒在面粉里用筷子搅匀,便开始揉面。姥姥的两只手齐齐按在半成型的面团上,手臂一用力下压,身体便跟着往前倾,时不时的用一只手再拿些面粉,指尖一撮,面粉便落到面团上了。姥姥揉面时,我会在旁边看着姥姥那清秀的面庞笑,心里却惦记着那面团子。
现在想起,后悔当初没多看两眼姥姥那静美的笑颜。
活完面便擀面和切面了。平时锋利的刀子在姥姥的手中仿佛变成了一只上下飞舞的蝴蝶。姥姥右手持刀,食指按在刀背上,另外四指捏住刀面。左手放在面团上,抵着刀面。右手腕稳而有力的上下摆动,身体也跟着小幅度的晃动。手起刀落,一根根面条就在姥姥的手中诞生了。
接下来便是煮面。姥姥拾起锅盖,回身抓了一把面条就放在锅里。突然间升起腾腾热气,使我慌忙躲开。姥姥站在灶台前看着我些许踉跄地脚步,笑出了声,那声似银铃般好听、清脆、柔和。我也不恼也笑起来,继续看着姥姥煮面。层层升起的水雾,隔在我和姥姥之间。入眼,是姥姥些许飘渺的身影;入耳,是姥姥断断续续的念叨“女孩子家家的,一定要学会做饭,不然将来怎么养活的了自己”。姥姥用筷子搅了搅面,盛到碗里,淋上香喷喷的茄子丁和汁。我冲过来,大快朵颐。姥姥看着我,柔柔的笑。我顾不得烫,夹起一筷子面,就往嘴里送,酸酸的、甜甜的、带着点肉香和茄子的味道。茄汁的浓郁、肉香的醇厚在我的口中激荡着,使那平淡无奇的白水煮面带着些爱的味道。
现在忆起,姥姥那老掉牙絮叨的念叨,许是一个平凡的老人对自己未来的嘱托,后悔年少时没往心里去。
又尝到熟悉的味道,可这次,没有那个灶前飘渺的身影,和熟悉的嘱托。几滴滚烫的液体落在手背,竟已是落下泪来。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2
不管脚步有多远,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只有家的味道熟习而又固执,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不管家在何方,永久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味道。而在我的记忆中,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和姑姑的味道,一直在我舌尖上缭绕。
儿时是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过的,而如今,很久没有回去了。再次走在那个熟习的楼道,再次推开那扇熟习而又陌生的、锈迹斑斑的铁门,亲人的味道扑面而来。外婆看到推门而入的我,恍如有些措手不及,忙不迭地又是搬板凳,又是拿碗筷:“来啦,快来吃饭吧!”外婆用一口隧道的安徽话招呼着我。我换好鞋,坐在饭桌前,抬头一看,一顿丰富而朴实的午饭摆在我的眼前:一碗米饭,米粒在碗中安静地熟睡着,肉嘟嘟的小脸洁净无瑕,而饭上,外婆总会事前摆上一只鸡腿。鸡腿油光锃亮,肉质鲜嫩爽口,鸡汤中的五剂调味与鸡的肉质相克相通、完善融合。品味一口,调味的香气和鸡肉最真实的味道一起迸发,给味蕾带来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的最爱,也是外婆最拿手的菜色。饭桌上,外婆总会自得洋洋的向我夸赞她自己的手艺,我也只是笑笑。有时,她会不停地向我碗里夹菜,而我却总想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她总会说:“你平常能吃到这些吗?还未几吃点!”是啊,这不单单是外婆做的菜,而是外婆给我的家的味道,在外婆这里,家的味道就是红烧鸡腿的味道,浓郁,厚重,余味无穷。
与外婆不同,姑姑是皖北人,现在也算是位“下岗”语文教师,在家照顾爷爷,顺便照顾我们的每日三餐。她平时在家总爱揣摩一些美食。最令我垂涎的,还属她制作的沙拉。细碎的木鱼花洋洋洒洒落在西兰花、花菜、四季豆交织的绿色上,柠檬汁经过姑姑的指缝,闪烁落下;两种色采的小番茄娇俏明亮,让人想到疏松的、旋转的裙裾;小萝卜被切得非常薄,几近半透明了。然而当你把大口沙拉送入口中时,脆爽的口感依然清楚。正是由于薄,带点辛辣的脆爽就变成了潜藏在番茄中的小欣喜,通透清澈,带着微小爆破般的欢愉。看姑姑做沙拉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边喝着她泡的红茶,边看她行云流水般一样样地洗、切、拌,偶然尝一下调好的酱汁,脸上露出欢愉的笑脸。这时候,在姑姑这里,家的味道是清新的,闲适的,就像这沙拉,满口留香。
家在哪里?家在天地间,在屋檐下,在一家三口的笑脸里,在祖孙三代的***温顺里,它是每个人把爱和一切美好寄托的空间。家是温馨,是***,是舌尖上的浓浓淡淡,是口齿间的回味无穷,让我们舍不去,离不开。家,我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3
刚刚煮好的饺子冒着蒸腾的白烟,白烟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舌尖与家紧紧相连。
舌尖上的家,很是普通平凡,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宽敞的地方,却有一间大厨房,那里承载者我们家的舌尖与温暖。
母亲虽不是“星级大厨”,却有几样拿手菜,饺子便是家人的最爱,也是母亲最拿手的一道。
周末早上吃过早餐后,母亲便提议包饺子。“饺子好呀,有菜有肉有面,多营养!”母亲总是这样说。看我们大家同意了,母亲立刻安排起来:“你和你爸去买东西,我在家和面。”我欣喜地答应了,和父亲很快地买好了菜和肉。
母亲正在和面,那双仿佛富有魔力的手“塑造”着面团,面团在母亲的手中被揉捏,压扁,一遍又一遍。面团终于成形了,母亲将面团放入盆中盖上,“面要醒一醒才好吃!”
我与父亲摘茴香,父亲摘得又快又好。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经过我们的选择,茴香绿油油的,没有了泥土和黄叶。
这时,一股诱人的香味飘来,我冲进厨房,原来是妈妈在调肉馅,我说:“好想吃呀!”母亲说:“等等,这都是生的,还没有包呢,你就想吃!”肉馅经过母亲加的“秘制佐料”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肉馅呈鲜红色,闪着些许油光。
母亲又将切好的茴香倒进锅中,叫来父亲:“你爸搅馅可牛了,搅得特别匀。”果然,经过父亲的加工,那饺子馅绿中镶红,格外均匀。
开始包饺子了!母亲将大面团切成几块小面团备用。这时候的面团比刚才蓬松许多。母亲将小面团做成粗细均匀约有五个手指那么圆的细长条,用刀切成小块。“该我了!”我冲上去,将面块按扁,我从小就爱做这件事!母亲笑着提醒我:“别忘了撒点面粉上去!”
我试着擀皮,将面饼拍在案板上,用擀面杖直接一推,又将面块转个方向,再一推,擀了半天,面皮既不均匀也不圆。母亲笑了:“看我的!”
只见母亲将面饼放在擀面杖底下,左手转动面饼,右手推动擀面杖,不一会儿,一个圆滚滚的面皮就出来了。“我怎么学不会?”“多练练就好了,无他,唯手熟尔!”一家人就在欢笑声中包着饺子,体会着独属于我们的幸福。
饺子煮好了,我急忙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塞进嘴里。虽然有点烫,但那美味仍触动了我的舌尖,触动了我心中的温暖。
这就是家,舌尖上的家,快乐的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4
舌尖上的家,体现在母亲的极为好客极为慷慨上!
无论是平时周末还是大小节日,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家里就没有断过客人——有时是姑姑姑父大姨小姨大姨夫小姨夫舅舅舅母表兄表妹等亲戚们,有时则是父亲母亲单位的同事们,甚至有时候我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之后也会前来……而母亲对待客人也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的不耐烦,而是一律热情招待。母亲常说:“人家来,是瞧得起咱!这是天大的面子!你要没有这人缘,就是给家摆上山珍海味,去下请帖人家还不来呢!”于是,这样的场面在我们家就不鲜见——母亲在厨房里大显身手,客人们坐在沙发或者床上或者是席地而坐神侃海聊。母亲做得饭菜只要一端上桌,客人们(当然也包括我和父亲)就会两眼放光。而看着我们饕餮大餐的样子,母亲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因为她知道,把桌上的饭菜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这是对她的最高奖赏!
舌尖上的家,体现在母亲包的粽子的香气里!
而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们家里就更加热闹。因为竟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几位网友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一篇介绍母亲厨艺的文章,竟然在端午节这天大清早就来到了我们家:一为品尝母亲亲手包的煮的粽子,二为向母亲学习制作粽子的手艺。而母亲也豪爽的答应,给每个客人包5个粽子(三个自己吃,2个拿回家)并让客人们全程观看母亲做粽子的全过程,也允许录像。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母亲开始包粽子了。母亲包的粽子,用的是平常的糯米,馅儿也是红枣、红小豆泥和枸杞,包粽子的苇叶则是新鲜的——那是白洋淀的新鲜苇叶,要得就是那股苇叶香。捆粽子的丝线是五色的。母亲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将泡好的苇叶叠成菱形或者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然后再将已经泡好的糯米、洗好的红枣红小豆泥和枸杞放进苇叶里,再用五色丝线把粽叶捆好,于是一个个菱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粽子就光荣诞生并整齐地码放在用秫秸杆做得拍子上……接着,就开始煮了。粽子通常要煮五六个小时,煮熟以后要在凉水里泡两个小时以上,然后把粽叶剥开,白生生,红彤彤的粽子如同一个个娃娃般就端坐在蓝色的长磁盘里,在配上从老家拿来的天然紫荆花蜂蜜,那弥漫在空气里的苇叶香糯米香红枣香蜂蜜香沁人心脾并让鼻孔不由不增加了翕张的速度——看了闻了让人不由不喜欢,不由不唾液往肚子里咽!
这就是我舌尖上的家!同学们,你难道不羡慕我生在这个家里的好福气吗?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5
如同一艘归来的孤舟泊入港湾,家的味道,是一碗拌着鸡蛋的炒米饭,是一杯沁人心脾回味甘醇的茶,更是无声中流露出的爱。
每当周末,结束了学习生活的自理,便是母亲大显身手的时候。先是中午时,在米锅里倒入2杯大米,用水洗净,滴上一滴油,盖上锅盖,半晌,便成了三碗颗粒饱满的米饭。拿起筷子夹起,细品,雪白的外壳中包含着柔软和细腻,却不松垮,自带着一片稻香。将一碗盛出,用托盘倒扣着,放入冰箱。春日的阳光射入,给人以无数的温暖,冗余的时光过后,一碗米饭带着温暖,迎着火烧云的倒影,缓缓取出,放入正烧开的锅里。妈妈此时总会拿出几颗小葱,几片胡萝卜,切碎,与已经由蛋液成型,正在徜徉的令人引起无限遐想的金黄色的炒蛋和已入锅的米饭混合,编织出三色辉映的美丽图画。待到完成烹饪,入碗,拿起勺子,一口下去,被蛋液浸泡的米饭,柔香滑腻,令人不住想吃第二口,再一口,胡萝卜的微甜和葱那源自田野的纯粹带来味蕾上梦幻般的深刻记忆,难以再忘怀。
说起茶,便是一抹馥郁。老人常说:“茶人在草木间也,会友,待客,自品,万千事中,无不有茶”。每次回老家,在门外便能听见烧茶的沸腾声,接着是一股古色古香的草木味。走入门中,爷爷招呼我们坐下,拿出小烧杯,将成品的茶放入备好的小壶中,倒入热水盖上盖子,不出10分钟便有了淡黄色泛着涟漪的几小杯茶,爷爷拿起一杯,并非一饮而尽,却是在嘴边细品,轻抿一口,不立刻下咽,等到幽香如兰的茶味俘获味蕾,慢慢咽下,再抿一口。记得夏季来临爷爷每次待客,总是将八月新鲜的桂花和乌龙茶一起入壶,泡出的成品既不失乌龙茶入口的酸甜,又添了桂花的飘香,回味无尽。每当茶饮尽,爷爷总少不了唠叨些大道理,他常说:“你看呐,这人生便是饮一杯茶。初饮,青涩稚嫩,品不透其中的味道;再饮,丰富醇厚,多了些沧桑和经历;终饮,清澈明了,余韵悠长,唇齿留香。茶要细品,人生亦如此,只有细细体会,才能体会到世间这酸甜苦辣。”听完这些,看着杯里红边镶嵌香气醉人的茶,更别有一番滋味。
当遇到礁石和搁浅,别忘了回家。家的味道,凝固在色泽金黄的炒米饭里,深溶在纯正的茶中,更伴随着爱,滋润味蕾,永生难忘。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6
小时候的我爱幻想,总觉得奶奶是天上下凡的食神,是我舌尖上的家。
——题记
记忆中,奶奶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总穿着一件大红的棉袄,头上的青丝中藏着几根银发。她的手像大多数老人的手一样,布满了沟壑,青筋鼓起,交错纵横。但就是这双平凡的手,却打造出绕梁三日香气不散的美味。奶奶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拉面。在她灵巧的双手下,那滞笨沉重的面团很快地就变成了一根苗条的面条。只见奶奶将那面条对折,拉长,再对折,拉长……等到面条到一定细,一定长时,就将拉面下锅。接着她用筷子在水中搅动,使面均匀地受热。最后,在加了一次凉水又煮开后,就把面条盛出,撒上早准备好的小料,浇上醋,再用面条汤一冲,那一碗面条就大功告成了。
热气腾腾的面,细看上去,没什么特别,色彩不够诱人,有的只是雪白的面条和星星点点深色的小料。可面条送入口中的那一瞬,面的香味就溢满齿间,醇厚浓郁,那面条可真是爽滑劲道。面条已下肚,却还是齿颊留香,轻轻抿一口汤,那汤也是美味,小料若多些,就太沉重,少些就有些轻薄,就像深寺里悟道的禅师一样,不求豪华贵重,只讲圆虚宁净,重心平稳。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碗面条火速下肚。奶奶在一旁见我吃得欢,笑吟吟地说:“好吃吗?”“好吃。”我从嘴边挤出两个字来,又投入到享受中。童年,似乎也在那弥漫的香气中化开了。
后来长大了,学业重,回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但我忘不了那碗拉面,忘不了舌尖上的家。每每经过拉面馆,我都要小试一碗,可那拉面总没有奶奶做得好吃,似乎少了什么味道。
今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发觉奶奶老了。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忙东忙西,而是总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她的背已不再直挺,眼中的那份光彩也暗去了。我不禁百感交集,轻轻地问道:“奶奶,您能再给做一碗拉面吗?”听了这句话,奶奶眼中闪过火花,背似乎也挺直了一点。“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随后缓缓地走进厨房,我也一步跟了上去。
和面,烧水,拉面,下锅,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熟悉。在氤氲的水汽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那个小男孩,在奶奶身旁蹦来蹦去……
"吃吧。”一声慈祥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面已下好了。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面条。是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我童年天天期盼的味道,我魂牵梦绕的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我一口一口地吃着。奶奶轻轻地问:“好吃吗?”我抬起头,看着奶奶那充满着宠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好吃!”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奶奶拉面的秘诀——爱。奶奶的每一碗面条都凝聚着她对我的爱。同样,我之所以牢记着这碗面,也是因为爱,因为我对奶奶的爱。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7
人们常说,家的味道,是最美的味道。萦绕在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永不停息的冲击着我的味蕾,我仿佛时刻都能从口中尝出令我魂牵梦绕的过去,在记忆之海中有无穷无尽的记忆的碎片,而我脑海中那舌尖上的家,依然完整。
我的故乡,是江南的一座小镇,就是这还没有被城市的喧嚣污染的小镇,有着令我无法忘怀的味道。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按时从北京赶到故乡,节日的热闹似乎并不会对江南小镇所独有的淡雅造成一点影响。我踏着有一些滑腻的青石板路,走入小巷,从那一扇扇门中找出属于我奶奶的那一扇门。往往,我刚踏到巷口,就会嗅到从巷子深处传来的一阵阵炸肉丸子的香味。要说我奶奶炸的肉丸子,在镇子里都是有一定名气的。炸的半熟的肉丸,储存在冰箱里能保存很久。炸了吃,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做汤吃,白如玉,醇如浆,鲜香四溢。
我每次走进家门,都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奶奶一边炸着锅里的丸子,一边调制着下一批丸子的馅料。奶奶丸子的配方乃是绝密,经过多年的改良早就在“世界丸坛”之上独树一帜。馅料由上好的精肉,香葱,糯米等调和而成,奶奶还会往馅料中加入山药,奶奶说,山药是做丸子理想的佐料,集清爽香脆与浓厚醇香于一体,无疑为丸子添加了独特的风味。
每次,奶奶都会先为我炸几个又大又圆的丸子解我的馋,这也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美食。咬上一口炽热的丸子,舌尖最先碰到松脆的外壳,仿佛触到了节日火热的气息,然后醇厚的味道仿佛雪崩一样涌了出来,在我口中不受控制地四处流淌,不时又会惊喜地尝到清爽的山药,好像使早春的山风提前来到了这个小屋之中。终于可以犒劳一下已有些寡淡的舌尖。
每年的年夜饭,丸子都不会缺席。餐桌上的美味正在一一酝酿,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餐桌前都会感到无比的满足。膘和丸子做成的杂烩汤在江南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大乱炖在东北的地位,奶奶做的肉丸子那无与伦比的兼容性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全能的美味。尝一口在汤中煮过的丸子,发现一锅汤的精华仿佛都渗到了丸子里,它不会刺激你的味蕾,而是如柔柔的小溪一般滋养着你的舌尖,仿佛暖流淌过全身。
过完年,准备收拾行李回北京时,奶奶总会慷慨的拿出一大包丸子让我们带回去慢慢吃——那是奶奶的大部分存货。我们也从不拒绝,似乎,这样能使我和远在江南的家乡更近一点。
现在,食物和人走的一样快,不同的口味不停地敲打着我们的味觉,可我一直坚守着心中那最纯正最美好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味道似乎永不消散,仿佛时刻将我,奶奶和故乡连在一起,就算在天涯海角,都有生活在守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