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浅谈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总结:浅谈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常常从媒体报道中看到车站、地铁发生踩踏事件,甚至伤亡,在惋惜痛心的同时,我们是否该反思,踩踏事件的发生看似是因为人员太多,设施资源不足造成的,其实是与我们长期淡薄的规则意识有直接的关系。淡薄的规则意识看似成年后生活压力所致,其根源其实还是在学前教育。我们都知道,人的发展大都基于人生早期,发展过程好似一张人生底片的显影过程。教育部颁布的《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将《指南》中的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如何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 问题情境,呼唤规则
一次,天气较热,户外活动后孩子们一下全都涌到茶桶处想喝水,结果是有的拿到了茶杯挤着去接水,有的挤着去拿茶杯,有的接到了水挤不出来,水泼了一身,乱成一团。不少孩子纷纷喊“别挤我呀!”、“我还没喝到水!”我先让孩子们回到座位坐下来,休息一下,并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全班小朋友很快地都喝到水?有的说“要排队!”,有的说“女孩先喝,男孩后喝!”有的说“挤着谁都喝不到水,浪费时间又危险!”接着我们试用了让女孩先排队接水喝,男孩看图书休息然后再轮换的方式很快大家都喝到了水。通过喝水的事件孩子们知道了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才能解决问题,不少孩子当即提出要把喝水排队的规则画在茶桶旁边,以提醒大家自觉遵守。
二、群策群力,制定规则
其实规则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必要而合理的规则是幼儿愉快学习、生活的保障。在日常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也一直提醒幼儿要排队,要将卫生,要爱护班级图书等等,提醒幼儿按照规则做事,但是为什么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在无人提醒监督时,幼儿就弃规则于不顾,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呢?这与幼儿的规则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分不开,也与规则自身有关系,幼儿对规则制定的参与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则的执行情况。
首先规则的制定要尊重幼儿的意见,引导幼儿讨论规则,得到全班幼儿的认可后再确定,这样执行时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喝水时女孩先排队,男孩后排队这就是经过大家讨论确定的规则,大家就能比较积极地遵守了。
其次,规则内容要简洁,用幼儿能理解,便于记忆的语句表达,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醒幼儿愉快遵守。喝水的规则我们就确定为“排队喝水,女孩先男孩后”并在茶桶前的地板上贴上了提醒排队的两双小脚印,前一双小脚印上加贴了女孩小辫子,后一双小脚印加贴了男孩的短发型。就这样我们在卫生间用孩子们熟悉的海绵宝宝,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示意洗手流程;图书区用一本打开的书图示提醒孩子一次只能一本书,一页一页仔细看;手工区用一个操作盒,一把剪刀,一张手工纸图示孩子在规定的地方使用剪刀,操作完成后分类整理材料等等。图标可爱有趣,容易理解,孩子在环境的提醒下愉快地遵守着共同的约定,享受着规则带来的有序生活。
三、亲身体验,完善规则
随着孩子对规则的熟悉、掌握,运用,发现原来制定的规则有的地方还不够合理,此时及时地完善规则就显得必不可少。
在喝水时,孩子们发现有时有时排队的人多,会等很久,游戏的时间被减少了。孩子们就每次等待几个人比较合适展开了讨论,最后一致觉得队伍里排了六个人,其他人就暂时不要再排,先做其他的事情,等人少一些再来。因此我们在排队处的脚印变成了三双带小辫子的脚印和三双短头发的脚印,提示幼儿站在脚印内排队。这样既避免了消极等待,也避免了由于等待时间过长带来的自控问题,保证了孩子各项活动的进行,也为规则的遵守提供了外部保障。
在建构区常常发生争抢积木的事情,谁也不让,都觉得这块积木对自己搭建的东西很重要,此前轮流玩的规则约束力似乎不大,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由此发现还应该有违规的处罚,谁没有遵守规则争抢积木的,就罚他停玩一次。违规的条例应运而生:不爱护图书的当三天图书管理员;乱扔垃圾的当一天卫生监督员;手工区材料不及时整理好的,停玩三次等等,孩子们自发用自然后果法,提醒督促大家遵守规则。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完善规则,学会约束,自我控制,互相督促着规则的执行。
四、优化活动,享受规则
在孩子们执行规则的同时,我常常思考怎样让我们的活动安排更合理,怎样让孩子们在遵守规则时不压抑,既遵守规则又不束缚孩子的言行。
在活动中,我们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足够大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孩子愉快地参与各项活动提供保证。在组织参加人数较多的游戏活动时,尽可能地分组进行,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尽兴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不让规则的遵守让孩子感到难受或不充分。拓印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手工活动,每次都有很多孩子想参加,可是手工区有限的空间决定了参加活动的人数不能超过十人,此时孩子的需要与规则之间有了矛盾。我和孩子们商量,临时将娃娃家缩小一点,扩大手工区的活动空间,这样增加参加拓印活动的人数,并连续三天开展,这样所有的孩子都能玩到喜爱的拓印游戏,有不因空间的拥挤而影响规则的遵守。
在平常的活动中,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各环节,减少孩子的消极等待,让孩子们既有条不紊地参与活动,又轻松愉快。
五、树立榜样,共守规则
成人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成人一次不经意的违规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特权的印象,影响孩子对规则的神圣感。
有一次,我要查找一个绘本故事,拿了三本绘本书在手中翻阅,班级的小小图书管理员笑笑看到了,马上说:“老师,你拿了三本书!”,旁边点点推推她说:“她是老师呀!”言下之意就是提醒她不要指出我的违规,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马上把其余的两本书放回书架,并认真地对笑笑说:“你提醒得很好,一次只能拿一本书,老师也不可犯规呀!”事后,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笑笑的认真负责,做了违规检讨,并按照事先的惩罚约定,做了三天的图书管理员。班级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行与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利用家长会、家长园地、班级博客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请家长做孩子的榜样,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如遵守交通信号灯,文明停车,不乱扔垃圾等等,以自己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这样做到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反复练习,提醒,当规则内化为行为习惯时,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