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素材 > 名人故事 > 俾斯麦简介

俾斯麦简介

作者:大河网 来源:整理 时间:2019-12-09 阅读: 字体:

俾斯麦简介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奉行铁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国统一后,对外收敛锋芒,强调自己不过是诚实经纪人(或翻成诚实仲介人)。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及伟大成就,俾斯麦最后获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九,次于第八伟大的印刷术发明者约翰内斯·古腾堡。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今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亲,斐迪南·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1771–1845)是一位地主和退休军官,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威廉明妮·露易丝·门肯(Wilhelmine Luise Mencken,1789–1839)。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背景大为不同,自小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1]

俾斯麦6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由于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意大利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1]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在1832年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1833-35),但仍然没有满意。1838年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作为后备军参加军训时,进入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学习农业。[2]

在哥廷根时,俾斯麦与美国学生、后来的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约翰·洛斯罗普·莫特利成为好友。后来此人在1839年写作的小说《莫顿的希望,或乡下人的记忆》(Mortons Hope, or the Memoirs of a Provincial)中说俾斯麦当时鲁莽而古怪,但却是一个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轻人。[3] 虽然俾斯麦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2岁。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国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亲王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自由革命。
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发表铁血演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