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科研论文 > 幼教论文:浅谈大班集体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教论文:浅谈大班集体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作者:邓勇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8-18 阅读: 字体:

【摘 要】集体教育 指导 目标制定 角色转变 参与率提高 听评课 【正 文】成绩固然重要,问题不容忽视。老师们在集体教育活动组织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游戏介入的目的不明确,教育方法“一扶到底”,幼儿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体现,没有及时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进行资源整合等。结合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大班集体教育活动要上高水平、高层次,对管理者而言,有效的指导很重要,以下四点指导策略供各位同仁商榷。在五大领域中,每个领域的目标、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要求与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紧紧围绕领域目标及子领域要求及参考值,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活动。从评赛现场来看,即使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部分老师往往注重的是一些外在辅助手段的应用,活动目标的制定没有紧贴领域目标,活动的流程未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两个围绕流于形式,变成了“两个脱离”,导致活动南辕北辙、效果不佳。这次评赛是在标准班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要求老师既要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又要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活动,获得发展。但我们在评赛中经常看到的是,老师忙忙碌碌完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对于幼儿的表现要么敷衍评价,无针对性,要么干脆视而不见,老师的积极回应太少,孩子在活动中很少感受到被认可甚至被关注,导致兴趣游离于活动之外;有的活动中老师关注的仅仅是零星的“好孩子”,而大多的幼儿被忽略,于是游戏中出现了参与率低、等待时间长、目标达成度不佳等现象。由于是全园性的评赛活动,老师们从思想上非常重视,唯恐活动不能按自己预想的进行,有的通过提前反复试讲,有的提前不断跟幼儿苦口婆心叮咛,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活动基本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几乎看不见“意外”现象,更未见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基本是按照老师的既定思维在活动,自己的想法在反复纠结之后决定被搁置。这样理所当然地完成了活动内容。可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会反思,如果活动中没有新问题,哪来新发现?又何谈新生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活动中让幼儿的思维活起来,行为才能更加主动,兴趣才能被激发、被延续,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真正让我们的教育行为真正体现幼儿行为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而不仅仅只是一味地喊口号。思想的转变已经完成,行为的突破更具意义,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实践中做得到。如何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幼儿的活动参与率,这也是一大难题,一节活动仅仅只有2分钟左右,如何让五十多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老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名孩子的情感需要及发展表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呢?我在实践中发现,老师可以通过“标记”的办法予以尝试。例如,参与而且效果良好的孩子老师给贴小红花,那么,当下一次参与机会来临的时候,老师便可以在众多举手的孩子当中迅速发现没有参与过的孩子,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老师不要顾虑孩子的畏难、羞涩、胆怯等因素,俯下身子,耐心等待,给他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个大方的点赞,静下心来,静待花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老师们都忙碌于繁琐复杂的保教保育工作,彼此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取长补短、提升自我了。幼儿园可以多为老师搭建听评课交流平台,让老师们在相互听评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成长策略,逐渐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平台有了,那么自信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在这期间多给予老师鼓励与支持。老师的成长和幼儿一样,不可操之过急,也需要我们耐下性子慢慢来,由起初的不愿说逐步实现想说、会说、能说的阶段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为之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所听到的,更有她们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流,执教行为的反思与改变,这就是属于老师的专业成长,职业自信会带领她们不断地去探寻从教理想,去追求职业幸福,专业素养的提升会让我们的老师信心满满、幸福满满。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 2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