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试论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 分离焦虑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这一症状主要体现在新入园幼儿身上,但不同幼儿表现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幼儿只是恋家;有的幼儿是依恋家长;有的幼儿焦虑烦躁;还有的幼儿内心对陌生环境充满了恐惧与抵制。但不管是哪种表现,做为教师,我们都应当及时的帮助幼儿,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上不适,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入园观,使他们能够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关键词] 新入园幼儿 分离焦虑症 主要表现 应对策略一、概述通过斯科特对幼犬进行的研究发现:幼犬离开在关键期中经历到的客体或情境时,它发出苦恼的声音。这种情绪性苦恼只有在其他幼犬或熟悉的情境出现在它面前时才能解除。他认为这是维持着对种系中其他成员的依恋的一种反应。并进一步指出,许多动物都对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环境形成了情绪上的依恋———他称这种现象为最初定位。同时,斯科特认为人类婴儿也有这种情绪,幼儿在家庭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到3周岁以后,进入幼儿园小班。对于幼儿来说,身处陌生环境对自己心理带来的不安和恐惧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1、概念: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心理学家认为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为离别焦虑。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即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涕,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当见到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幼儿心理辅导师表示,孩子有轻微分离焦虑症,适度的哭闹是正常的,这是他们发泄心里不愉快情绪的一种方式。3、主要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长期来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分离焦虑症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饮食、睡眠等方面,常出现烦躁不安、食欲不振、不愿入睡或说梦话、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三、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表现。镜头一: 亲子活动时,赵予山小朋友紧紧的抱着爸爸的脖子,看着其他小朋友和老师做游戏,虽然看的非常高兴,但不管爸爸怎么说就是不愿意参加到集体游戏中去。爸爸十分的无奈,便用买好东西作为奖励的方法想让他下来参加活动,可是他却不领情,而且胳膊越抱越紧。镜头三: “妈妈,我不上幼儿园。你让我呆在家里好不好?我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听着这稚嫩的话语,不用看我都知道他就是我们班的张恒铭小朋友。坐在教室门口的长凳长,妈妈一边给他换鞋,他一边不停地在重复着这样的话。我从他妈妈怀里要接过他时,他一个劲得推我,而且还不停地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当我领着他进教室后,他便不停地问我:“妈妈怎么还不来?”镜头五:当大家都准备开始吃早饭时,我听到门口有哭声,便打开门站了出去,看到是高子清小朋友来了,他坐在妈妈的腿上,反复的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不要让我上幼儿园。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他的妈妈非常有耐心的说:“我怎么会不要你呢?你在幼儿园乖乖的学知识,我就高兴了。”他说:“那我想你了怎么办?你上班就不孤独吗?”妈妈说:“只要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妈妈就不用上班了,你就可以养活妈妈了,妈妈不孤独。”他又说:“我不要长大,我长大了妈妈就老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可是他有着严重的分离焦虑症,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把手指放在嘴中不停的啃,直到把手指啃破都不愿停下。我把他接进教室后,他不吃不喝,而且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游戏,甚至倔强到不去上厕所,尿裤后不让老师帮助换下湿裤子。四、如何正确应对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症”。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她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情绪是由这种评定引起的,可以简单表示为“情境→评估→情绪”。(二)开展亲子活动,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三)合理组织教学,分散幼儿入园焦虑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奖例”的形式来给表现突出的幼儿以及有进步的幼儿予以奖励,奖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奖励,即对于本次活动中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上课认真听讲的幼儿奖给一朵小红花,对主动帮助小朋友的幼儿奖给一颗小糖豆等。第二种是精神奖励,即在活动中被邀请小朋友和老师游戏结束后,会击掌、碰碰大拇指、做个微笑表情等。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奖励”大大激励了幼儿,对幼儿的顺利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张恒铭小朋友,刚开始总是哭闹,喜欢前后跟着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喜欢帮助小朋友,十分的热心,我便问他:“想不想给小朋友发擦嘴布?”他便使劲的点点头,于是我就请他帮助小朋友发擦嘴布,虽然他的动作很慢,但是却非常的仔细。发完后,我立刻表扬了他,奖励给他一颗糖,并提出希望:以后来幼儿园要先和老师问好,不能哭了。他高兴地点点头,拿着糖走开了。第二天,他主动地走到我跟前说:“王老师,你看我没有哭啊!”看着他天真的脸蛋,我和他的妈妈会心地笑了。 游戏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存在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存在于一日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尽情地嬉笑、玩耍,他们一时忘记了紧张与焦虑,他们的心理能够通过游戏获得最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了幼儿健康心智的发展。伊扎德在研究儿童的游戏与情绪之后认为,儿童用重复的游戏帮助自己去处理本来是势不可挡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产生的焦虑。他进一步假设游戏在整合情绪的各个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发展上具有一种重要的作用。其次,自带游戏器材帮助幼儿找到归属感。不管是户外游戏还是室内游戏,我们都会鼓励幼儿自带游戏器材,如沙包。当孩子拿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沙包时就会有一种归属感,因为他知道这是从家里拿来的,因此他们在玩的时候就会分外的开心。当我拿起沙包让他们教我沙包的玩法时,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都会迫不及待的将自己从家中学到得玩法告诉给我,然后请大家一起试试。每每看到他们讲完后那种自豪、得意的表情我都会很高兴,我知道此时的他们是开心地,他们的分离焦虑感在渐渐地消失。第四,传统游戏与幼儿自主游戏带给幼儿心灵的满足。幼儿园时孩子成长的乐园,游戏则必不可少。传统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始终不被人们所遗忘,但有些游戏只有在人多的时候进行才有意思。因此,我们会经常组织孩子进行适合他们年龄的游戏,如吹泡泡、丢手绢等。在进行传统游戏的同时,幼儿的自主游戏也不容忽视,幼儿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游戏中尽情的发挥,并增加与小伙伴交往的概率和频率。促进幼儿与小朋友的交流。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之情。参考文献: 2、《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幼儿教育心理学》曹中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幼教论文:浅谈大班集体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 下一篇:科研论文:解读天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