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科研论文 > 科研论文:还孩子一个释放天性的机会

科研论文:还孩子一个释放天性的机会

作者:邓勇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7-29 阅读: 字体:
关键词:好累 莫名哭闹 无端溺爱 释放天性 一、情景还原二、情景分析按理而言,4、岁还属于幼儿时期,应该既没有儿童时期可能会有的繁杂的作业烦恼,也没有婴儿时期无法言说自己需求的苦恼,正直尽情游戏玩耍之际,为何会从一个岁孩子的嘴里发出这样的“声讨”。当然,在幼儿园每天放学时,萱萱的妈妈也总会问同一句话“今天表现怎么样?上课有没有回答问题啊?”家长想得到的无外乎“嗯,今天老师表扬了我!今天老师请我回答了好几个问题呢!”等此类回应,这无疑给了现今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所有人只关心我飞得有多高,却没有人问我飞得有多累”最好的解释。我想,当今社会,可能会有无数个萱萱的妈妈。我们成人在每天的工作压力下,回家后只会希望有人关心的问候“今天工作累不累?”,而不是直接就问“今天某件任务完成了吧?效果怎么样?”虽然对方想听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顺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有差异。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象只是一个岁的幼儿。家长只考虑到当下自己的心理得到“孩子表现很好”的虚荣满足,并没有理解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潜意识反应,认为“我一定要表现好,一定要回答问题,不然妈妈会批评的。”这样孩子上幼儿园心理上还会快乐吗?还会愉悦吗?还会享受吗?这从本质上而言,已经失去了上幼儿园的意义了,连一个舒适、健康、自然的幼儿时期都没有,更何言如何解放、如何快乐、如何享受的幼儿时期了。继萱萱说出“老师,我好累”之后,我便对她的关注又多了点,每次其他孩子或看书、或玩玩具、或画画时,萱萱总是安静的坐在小椅子上,注视着教室的某一个方向许久,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就是看上去心事有点儿重。我上前跟她交流,她也不吭声,就这样静静的看着你,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我便向萱萱妈妈了解了“萱萱在家也是这样的吗?她不出去跟小区里的小朋友玩吗?”得到的回答是“她不太愿意与人交流,除非是特别熟悉的,她才有可能会与之说一两句话。”当下,我就跟萱萱妈妈沟通了一下,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关心学习结果,或者多为她创造一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但不必刻意,自然引导为主。要走进萱萱的心灵,读懂她,知道她最需要什么。再者,要适当释放萱萱的能量,并对她进行适当的心里疏导。作为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回报是否与付出等值,因为得到相应回报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否则很有可能使萱萱变成“学习的巨人,交际的矮子”。萱萱的妈妈表示,会改变一下教育方式,让萱萱先以享受过程再体验成功为主。一、情景还原可是,小班下学期一开始,小元便一反常态,对于我们的热情接待熟视无睹,一定要妈妈送她到教室。可到了教室,她又变本加厉,让妈妈陪她玩,妈妈不肯,她便又哭又闹,还赖在地上不起来,随便我们怎么哄,她就是不听,大哭不止。我见劝说无果,便让小元妈妈先走,这时,小元便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角不松手。妈妈有点儿生气了,使劲的把手一甩,径直走出了教室门,头也没回。二、情景分析原来小元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二个孩子,还有一个姐姐,但身体不好,一直在家休养。这可能便导致了小元妈妈对小元的格外关心,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的。这个出发点无可厚非,是应该的。但本身小元的能力完全胜任简单的类似摆碗筷这样力所能及的“工作”,可是在家里,小元妈妈怕小元不小心磕了碰了,就一手包揽了所有,连小元上厕所、喝水都要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非常的不信任小元的能力所及。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小元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带来的是小元对于妈妈过度的依赖以及对自己极度的不信任,长时间以此,会形成小元懒惰、自卑的性格,这样便又多了一位连烧饼挂在脖子上都懒得转一下的犬子。这到底是爱护还是耽误?!胎儿与母体剪开脐带的那一刹那才被称之为婴儿,同理,能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付诸于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称之为幼儿,若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一切,那与婴儿又有何区别。或许,小元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她不求小元日后有多优秀,只是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长大。但是小元妈妈只想到了眼前,并没有深入思索日后,若长期以往,长大后的小元没有了妈妈的庇护,她该在这个社会中如何立足、如何生存。小元妈妈现阶段只是认为能帮她做的就尽量做掉,殊不知这样小元不仅不会感到快乐,因为她无法较好的融入到班级集体中,还会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一幅行尸走肉,没有灵动的气息,更没有鲜活的生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王涛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是规矩和爱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我想,现在社会中应该普遍存在像小元妈妈这种一手包办的情况,因为90、00后大多都是独身子女,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似乎孩子只剩下了张嘴、伸手等无意识举动,这无疑给孩子的日后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弊端。但作为家长,只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无法意识到这种无端的溺爱会造成孩子失去感恩和敬畏,理所当然的接受着这一切,更加无法体会规矩与爱是相辅相成的。放手大胆的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吧,家长只要做个背后默默的支持者或者无言鼓励的旁观者足矣。不要折断了孩子想飞的翅膀,也不要禁锢孩子想到达的彼岸,只有努力的帮助孩子丰满羽翼,给予孩子更多释放天性的机会,孩子才会飞得越来越顺、越来越远!源 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