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6篇)
中国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稻谷,大地一片荒芜。人们很饿,骨瘦如柴。
玉皇大帝同情人类,就叫天鼠从仓库衔一粒豆样大的谷子,送给人间播种。天鼠衔起谷子,刚到半空,碰到一只麻雀。麻雀接过谷子就朝人间飞。麻雀飞吃力了,停在一块断岩上歇息,口一张,圆滚滚的谷子骨碌碌掉到岩缝里去了,麻雀慌得“叽叽”乱叫。
蚂蟥听见,从水沟里钻出来。蚂蟥听了情况,把身体一缩,滚下岩缝。不一会儿身上粘着谷子从岩缝里爬上来了,麻雀急忙衔起谷子飞到田里,小小心心放下,又盖了一层土,种起了谷子。从此,人世间才有饭吃。
玉皇大帝晓得天鼠、蚂蟥和麻雀有功劳,就对麻雀说:“候种田人把谷子种好,你去吃田里那些瘪谷吧。”又对蚂蟥说:“稻谷花开了,你就去吃谷花,好让稻谷早些结果。”在一旁的天鼠着急地问:“我呢?”玉皇大帝看了他一眼,说:“田边会留三棵谷子给你的。”天鼠、蚂蟥和麻雀都高高兴兴走了。
麻雀到了田里,不知哪些是好谷,哪些是瘪谷,就在稻头顶上乱跳乱飞乱吃。蚂蟥错把吃稻花听作浪花,看到人们下田,双脚起了水花,就拚命叮牢不放。天鼠走到田头,到处寻不到三棵谷子,就乱咬乱拉乱吃,还到人家里,咬仓咬柜不饶人,与人势不两立。
中国民间故事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中国民间故事
华佗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最早发明了麻醉,当时的药名叫麻沸散。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你争我夺,战争连续不断,经常打仗;再加天灾,军队和老百姓受伤得病的很多。这一带当时属谯郡(今亳县),归曹操管辖,打仗多在长江两岸,这里是后方,因而伤病员大都运到这里。华佗是有名的外科医生,当然都要请他去治疗。
华佗是惜贫怜苦、有求必应的人,不管是兵是民,只要找到他,他都给医治。经他治好的病伤员,有锯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缝补的,啥样的伤病都有。可是,那时没有麻醉,每当进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真使人目不忍睹啊!
华佗看了也很心疼,咋办呢?为了治他们的病,为了救他们的命,只有咬着牙、含着泪为他们精心治疗。伤病员看到华佗那种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为人治病的精神,无不感动地流下泪来。
华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总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次一次地失败了。但华佗并不灰心,在治疗中继续摸索和试验,他定要悟出个减轻病者痛苦的办法来。
有一次,华佗为一个患烂肠的病人剖腹开刀,由于病情严重,肠道坏死太多,前后忙了几个时辰,才把手术做好,病人得救了。手术做好后,华伦却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他便叫老婆打了一斤酒,炒了两个菜,自斟自饮地喝了起来。谁知,华伦因劳累过度又加上空腹多饮了几杯,一下子喝了个大醉,弄得人事不知。他老婆可吓坏了!她知道华佗是个谨慎的人,从来没有喝醉过,今天为什么突然喝醉了呢?莫非他是得了什么急症?!她当时很害怕,就用扎银针的办法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都扎了,可是华佗仍没有什么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他老婆看了更是着急,随手摸摸脉搏,按按心窝,跳动的还都正常,这才放了心,知道他是真的喝醉了。
过了两个时辰,华佗醒了过来。他老婆就把刚才他醉后给他扎针的经过讲了一遍,华佗听了甚为惊奇!为什么给我扎针我不知道呢?难道说,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觉吗?
第二天,华佗就对他老婆说:“今天我再喝醉酒试验一下,你再给我扎针,看看我有没有感觉?”试验结果,开始扎针时还是没知觉,后来肌肉打哆嗦,最后才知道有点痛了。就这样,又反复地试验多次,得出结论,酒也有麻醉人的作用。华佗后来给人动手术时,就叫病人先喝些酒来减轻痛苦。可是由于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华佗到乡下行医,碰到一个奇怪的病症:病者牙关紧闭,瞪着眼,口吐白沫,睡在地上不动弹。华佗上前看看神态,按按脉搏,摸摸额头体温,一切正常;又问问病者过去有过什么疾病?病者家里的人说:“他身体非常健壮,什么疾病都没有,就是今天他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这种病症的。”
华佗从病者家人的介绍中,得到了一些线索,他说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来我看!”
病者的家人就连忙把一棵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送到华佗面前,华佗接过臭麻子花闻了闻,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里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华佗摸清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就对症下药,用清凉解毒的办法把病者救了过来。华佗临走时什么也没要,就要了一捆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
华佗把臭麻子花背到家,高兴地对老婆子说:“这回我找到能麻醉人的药物了。”
他老婆一看说:“嘿,我还以为你得了什么宝贝呢,原来是臭麻子花!有什么稀罕,这东西我娘家庄前屋后到处都是。”
华佗说:“那好呀,你赶快到你娘家去,尽快地再多收一些臭麻子花来,让我配制麻醉。”
他老婆听了把嘴一撇说:“你今个试验,明个配制,也不知你哪一天能把麻醉配制好!”
华佗听了笑笑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不死,就一定要把麻醉配制出来。”
从那天起,华佗开始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先尝叶,后尝花,然后再把果根嚼。试验结果,臭麻子果的效力。华伦又到处走访了好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泡制,终于把麻醉试制成功了!最后他又把麻醉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就给它起个名字——麻沸散。
华佗制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华佗自从制成麻沸散以后,不论是开刀,还是剖腹,他先让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动手术,这样病人就减少了痛苦。手术动好后,在刀口上敷些金疮膏,病人的伤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现在,这一带的人们都很怀念华佗,都说他是神医。只可惜,华佗没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传下来。
中国民间故事
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二十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那工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现在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长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辽兵来得很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象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军队和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而逃。这一仗,生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大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契丹犯边,一路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宁,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郑州人民顷城出动,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灵,警戒边防。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到众情难却,便让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从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纪念地。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中国民间故事
在修武县太行山深处,有个叫一斗水的小山村,虽然只有二百余口人,却有数百年的历史,建有一座颇有规模的关圣庙。在关圣庙的山坡下,有一块奇异的巨石,上有惟妙惟肖的龙形,当地百姓称之为龙显石。传说,这石上的青龙是关圣老爷青龙偃月刀上的那条龙的化身。
原来,有年天旱,数月不见滴雨,村里人扶老携幼准备逃难了。这时,有位长者说:“故土难舍,我们能不走就不走。咱村里敬有关圣老爷,我们去求求他吧!”大家就准备了祭品,来到关圣庙,如此这番地请求关圣救护一方生灵。村民们走了,可难坏了关圣老爷。其实,关圣老爷早把这一带的灾情看在眼里,只是因为他无降雨的职责,所以干着急。他忽然看到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于是摇动青龙偃月刀,问:“青龙可在?”那刀上青龙跟随关圣老爷南征北战,又受四方香火,早已有了灵气,但一直未曾显形,今天听到关圣老爷召唤,赶紧现出龙形,俯伏在地。关圣老爷道:“青龙啊,现下目睹此方受灾,你作为龙族,降雨本是你的本领,可否一解山民于悬覆?”青龙答道:“愿听帝君差遣。”言毕,腾空而上,施展法术,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这场久旱喜雨,整整下了一夜,救活了此方百姓。关圣老爷不愿贪人之功,在当天晚上给村民们托梦,把青龙降雨解旱的情形告诉了大家,并说:“你们如若不信,可来像前观我宝刀,青龙已然成神,已离我刀,庙前巨石有其形状。”早上,村民到关圣庙求证,果然庙前坡下的巨石上有个形象生动的龙形,又到大殿一看,关老爷的大刀也没有了青龙。从此,一斗水村关圣庙虽经多次重修,但关老爷的大刀上永不再绘青龙。
中国民间故事
相传,何瑭在沁阳县作官时,有一位钦差大臣从那里经过,他明明知道也不去迎接。钦差大人很不高兴,心想:我所过之处,大小官员都夹道欢迎,热情招待,唯独你何瑭竟敢如此无礼!有心给他点颜色看看,但一时又找不到什么借口。
这天正值清明,天上下着小雨。钦差大人带着人马正走之间,突然见一个青年农民扛着锄头,戴着斗笠,提着一双新布鞋在泥泞中奔走。他顿时心生一计:立即下令将那青年拿下,解送到何瑭衙内,让他定罪。
那青年农民无故被捕,十分气愤,连声大叫着“冤枉,冤枉!”
何瑭接到此案,感到非常奇怪。这位青年忠诚老实,冒雨回家,有何罪过?这不是钦差大人在有意刁难于我吗?又一想,既然钦差大人送来让我审理,其中必有定罪之处,若审不出,他必定从中抓住什么柄把,对我进行羞辱,解他受冷遇之恨。
何瑭一边审讯,一边仔细观察。当他看到那位青年提着一双布鞋时,豁然心亮,立即问道:“这鞋是谁给你做的?”那青年说:“是我的妻子。”何瑭又问:“你的身体是谁生的?”那青年又答:“是我父母。”这时何瑭就把惊堂木“啪”地一拍,佯装厉声喝道:“惜妻子之手工,不惜父母之遗体,这不是滔天罪行?还讲什么冤枉?”随时将“犯”人押向钦差大人处。并判那青年在母亲面前磕三个响头,以其守法洗身。
钦差大人看到何瑭批阅的案卷时,不由一惊,知道何瑭不是好惹的,只得放了那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