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6-02 手机浏览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范文

【摘要】检验科是医院主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医院对载有各种病原体的患者标本进行检验的主要场所,由于检验科在日常的工作中所面对的体液、血液、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需要检验的标本均具有潜在的高度传染性,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问题。尤其是各种类别的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源常常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源头。关于检验科的实验工作人员不慎感染病原菌的情况已有报道。因此,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一检验科生物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1客观因素:多数医院检验科业务面积不足,工作室布局不够合理,有的医院检验科尚未独立成单元,还是半开放的工作环境,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各区域之间缺乏明显的隔离屏障。有时甚至出现生活区与工作区不分的现象,而且有些检验科室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更增加了感染的发生几率。

1.2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培训不足,虽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医院控制感染办公室,加大对医院生物安全管理的力度,但是各级医院将感染防治重心放在了对临床一线科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管理上,对于医院检验科等科室的监管力度却不够,较少组织医院控制感染管理方面的学习。从而导致一些医院的检验科不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不能对受污染的试验台和地面进行及时的消毒;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随意丢弃;在对含标本的试管或容器进行离心或振荡操作前未予以严格封盖,导致标本外溢污染机器;检验人员在操作前未按要求对手部进行消毒或彻底清洗手部等。二是对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有的医院由于经费有限,为了减少成本,对医疗废弃物、废水、医疗垃圾处理设施投入不足,或工作人员缺乏感染知识,存在着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不清,使得有的检验科的医疗废弃物未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

二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环境建设:要争取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需要,改善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实验室功能区和服务流程,使其设计布局更加合理。购入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消毒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移动紫外线消毒器、熏箱等,同时配备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可以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洗手池安装感应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可减少工作人员交叉感染。

2.2加强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及培训: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以及《消毒技术规范》等;对新职工、进修生或实习生进行全面的培训学习,强化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务必严格落实上述规章制度。对检验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照射消毒,1h/d,对检验室地面进行每日常规消毒;各种物体表面在每日工作开始前及结束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检验室的显微镜、微量加样器、电子移液器等物品以及计算机、电话灯办公用品均须定期进行消毒液的擦拭消毒。

2.3严格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使其无害化。做到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分别用防渗漏的黄色有标志的垃圾袋和黑色垃圾袋收集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采血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利器盒存放,当达到其容量的3/4时予以更换。检验后的废弃标本在出检验科前必须进行化学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才能交由有关人员带离科室,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三结束语

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到科室的工作实力,甚至整个医院的医疗安全。因此,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工作,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建立标准化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已成为检验人员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樊笑霞.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7)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82-1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许多实验室还涉及制造、储藏、运输、使用事关公共安全的特种物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并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各高等院校务必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各高校分管实验室的领导要按照省安委会“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履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责,积极主动、扎实全面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严防实验室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1危险物品的管理

1.1领用

领用要采取随用随领的原则,对实验室内存放的物品数量要严格监管。尤其对于易爆、剧毒的物品,要严格坚持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管、双人用、双人发、双人运、双把锁。对于剧毒和易爆物品的领用要根据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各项手续,经负责人批准,领用人签字,并对领用的量、日期、用途等进行备案后方可领取。

1.2存放

试剂的存放要分门别类,尤其对危险品的存放一定要严格分类。试剂存放的基本原则是在下层摆放液态试剂、中层摆放固态试剂、上层摆放包装较小的试剂。剧毒及易爆的试剂应封存在保险箱中分格摆放;易燃的试剂要根据灭火方法的不同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2安全用电管理

2.1常规电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内的电器设备较多,需要严格加以管控。电气设备功率较大的禁止与照明线共用,一定要使用专线,以避免由于超负荷而引起火灾。对实验室内的电路及电路系统中的插座、插头、开关和配电盘、板、箱、柜等装置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保险(熔断装置)所用的熔丝禁止用其他导线代替,一定要保证与线路允许的容量匹配。确保实验室内的照明系统稳固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2.2防爆装置

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实验过程中很有可能将易燃、易爆气体或粉末散发于整个建筑物内的空间,因此,实验室所在的建筑物电路和装置都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配备防爆装置和防爆电路。

2.3防范静电

静电的危害性不能小视,针对实验室中会产生静电的装置要进行明确标记及警示,以使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有所警惕,同时根据其会产生的危害进行预防。

2.4定期检修及基本规定

定期检修是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转的必要保障。要定期对实验室内的高压、高频设备进行检修,同时要配备安全的防护措施。严禁在实验室内使用明火、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严禁水槽边用插座;严禁手湿接触电器。对于实验室内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器设备要经过专业部门审核后方可使用。

2.5系统培训

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针对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及性能进行系统培训,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危险。同时也要对实验室专业人员进行必须的安全知识培训。

3废弃物安全管理

3.1处理原则

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废弃物种类繁多。排放废弃物时,受到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的限制。特别是化学物质,由于考虑到它会以某种形式危及人们的健康,应从防止污染环境的角度出发,即使数量甚微,也要避免把它排放到自然水域或大气中去,而必须加以适当的处理。

3.2处理方法

3.2.1危害程度较高物质的处理针对危害程度较高的废弃物(这种废弃物不能随意扔掉,因为其可能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非常严重损害及污染),一应要对其进行灭火处理或者化学处理后,将其密封包装,并贴标签以注明其名称、剂量及危害程度,然后将其统一存放在安全的地方,最后在统一处理。

3.2.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针对危害程度一般的固体废弃物,用纸箱或者塑料袋包装密封,并贴标签以注明其名称、剂量及危害程度,然后将其统一存放在安全的地方,最后再统一处理。

3.2.3液态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的液态废弃物种类较多,并且比较容易发生化学变化,因此,不能将液态废弃物统一处理,而是应该根据各个实验室的功能不同,将废液分别处理。

综上所述,实验室应该做好废弃物的明细,在明细中标明废弃物的名称、单位、数量,在规定的统一收集点进行移交或处理并做好记录。收集的人员应按先后顺序做好清单与废弃物的核对和登记工作,在清单上签字,实验室不能处置的,应与有资质和能力处置的单位签订处置协议,确保处置安全。实验室必须严格监督废弃物的运输过程,以防发生泄漏。

参考文献

[1]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3).

[2]武杰.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安全技术与管理,2006,(4).

[3]张金宝.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6.

[4]郑旭宁,张晓琴.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J].广州化工,2008,36(4):76-78.

[5]王红霞.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小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

AnalysisofsafetymanagementofChemistrylaborator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ZhangZhaoxia,HongPengzhi,LiYong

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China

Abstract:BasedonfullyunderstandingtheimportancetothesafetyproblemsofChemistrylaborator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alysisthestatusofuniversitychemicallaboratorysafetyandtheexistenceofhiddendangers.Fromtherelevantlaws,regulations,rules,normsandstandards,treatmentsmeasuresandactivelyexploretheuniversitychemicallaboratorysafetyproblem,torealiz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chemicallaboratory;security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高校数以万计的化学实验室每天都在进行着生产研发,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污染、安全等问题,而这正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20世纪初,美国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鼓励工业与化学界的化学工作者探索新的工艺技术、绿色反应条件,尽量淘汰旧的工艺技术与合成路线,迫使化学工作者检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政府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开始把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地纳入环境监管监督范围内。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化学实验室种类与数量迅速扩容、效能逐步提升、规模日渐壮大,而且流动性增大,高校化学实验室对我国科技进步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校化学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场所,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与技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认真辨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切实解决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可行性策略。“稳定、发展、环保”等观念意识下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高效发展的可持续化等问题,已成为高校、政府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高校化学实验室“三废”安全隐患源

1.1废气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废气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中直接产生有害、有毒、有刺激性或有腐蚀性的气体;化学实验过程中泄漏、排空以及中间体取样检测所溢出的标准气或载气等;化学实验中试剂、中间体、样品及残渣的挥发物。从物质定性分类上,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气主要包括酸雾、醇类、醛类、醚类、胺类、苯系物以及各种常见有机溶剂等挥发物,实验室热源类煤气、石油气等,还有特殊情况下的光气、汞蒸汽等危险气体。

1.2固体废弃物

高校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为:因环境、保管以及时间问题,导致失去标签的固体样品、试剂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取用过多的固体样品、最终固体产物、用于分析的固体产物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防护手套、玻璃器皿、滤纸、纱布、橡皮塞、变性乳胶管等);在化学实验中,各种各类实验用植物或动物尸体、微生物培养基等;具有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在化学实验中,残留或失效的固体化学试剂以及化学试剂瓶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种类复杂,包括化学类、生物类、化学用品类、玻璃器皿类以及废弃常用并已经被化学污染的固体废弃物。这类物质,若处理不当,将带来可怕的污染后果。

1.3废液

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主要来源为:化学实验室学生集体实验所产生的废液,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有机化学实验的残留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测试用多余的样品液、样品分析以及作标准曲线的残液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失效的标准溶液、试剂、洗液以及溶解液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丢失标签的液体试剂、蒸馏液、浓缩液以及样品液体等。废液种类及成分极其复杂,从物质定性上分类:酸类废液,如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亚硫酸、亚磷酸、高氯酸、盐酸、磷酸、硫酸、硝酸等;碱类废液,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甲醇钠、液氨等;溶剂类废液,如常用的石油醚、乙醚、乙醇、甲醇、四氯化碳、二氯化碳、三氯化碳、苯、甲苯、乙苯、DMF、硫醇等;含重金属类废液,如化学实验常用的铜、铅、锌、汞、银、铬、镉等废液。这类废液若直接排入下水道中,不仅腐蚀管道,还会对受纳水体及土壤造成重大污染,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土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变异,间接给食用这些生物的动物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2高校化学实验室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

2.1化学实验室“三废”物质的处置

高校化学实验室排放的“三废”物质中,有多种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一是剧毒物,可致癌、致基因突变或变异、致生物畸形等;二是酸碱、酸碱化合物以及有机溶剂,可给水体及土壤造成重大危害,破坏生物正常生存环境或导致生物产生异变等;三是含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测试微生物等。此类化学“三废”若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或混入生活垃圾,最终导致交叉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的健康。

2.2安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部分高校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对化学实验的安全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时,只关注完成教学或科研任务,忽视了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导致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缺乏安全责任感,存在麻痹侥幸思想,加之操作技能不熟练,容易发生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

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高校化学实验室对废弃物品的处理未按制度、规范执行,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操作规范、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缺失,造成管理的真空区,埋下安全隐患。

2.3实验室运行环境的安全事故

常见的安全事故有火灾、水灾、机械伤害以及货物丢失等。

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实验室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等;仪器设备陈旧、短路、打火等;仪器设备接地、防雷不完善等;易燃物的引燃、烘烤不注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甚至导致爆炸。

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做实验的师生忘记关闭水管或水龙头阀门;水管或水龙头质量不过关、年久老化破损以及机械伤害等。

机械伤害,主要表现为带电操作的电气实验室;高速运转、高压合成、高温高压提取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等,这类实验的开展,很容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

防盗也是不容忽视的实验室安全问题,实验室的数据、资料、仪器设备、易损耗品以及财务票据等,都必须做好防盗防丢失的防范工作。

3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辨析

3.1高校对化学实验室缺乏统一协调与规划,没有或很少体现其特殊性

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积极扩大发展规模,在化学实验方面,兴建各类大型实验室,丰富教学、科研资源,积极拓展实验室的空间,无形中给化学实验室带来诸多安全管理问题,如安全投资不足,药品的购买、运输及保管存在安全隐患及监督不力。

3.2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化学实验室,目前普遍存在重视教学与科研,忽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问题,如忽视对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更新,忽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管理等。有些安全工作流于形式,领导只是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开展安全培训,但因为防范意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力、安全思想松懈,导致安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了解不多。

3.3高校职能部门对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监管不到位

高校职能部门普遍存在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监管不到位或者没有全面考虑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的问题,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监管工作的类别、层次、危险品等监管不到位。

3.4化学实验室安全运行资金不足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状况的改善,包括软硬件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高校重科研和教学而轻安全防护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导致化学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安全资金投入不足,为化学实验室埋下安全隐患。如,化学实验室通风不良、消防设备简陋、应急救援系统不完善、安防设施设备超期服役、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等。

4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4.1化学实验室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师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实验室内烤煮食物;严禁私自改装电源线路;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使用任何明火或动火操作;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抽烟。

4.2化学实验室防污染安全措施

对化学实验室产生的“三废”物质,要严格按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安全规范处置。如对“三废”物质要分类存放,分类处理;仪器、器皿等要及时清洗;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的化学操作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剧毒化学物品及其包装、容器在进行报废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化学试剂严格按实验用量进行操作等。

4.3化学实验室防中毒安全措施

对化学实验室涉及的特别是剧要严格按照规范管理,设有专门的柜,要双锁、双人同管,按量发放,做好登记,试剂标签清晰、准确,加强安全教育。

5结束语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提高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必须优化化学实验室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高校师生应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条例、规范开展化学实验;加大实验室安全资金的投入,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奠定物质基础;化学实验室应根据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制定适合化学实验室安全的管理细则,探索智能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与技术,为高校的化学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提供坚实的安全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哲清.实验室的空气污染和爆炸事故[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43-44.

[2]黄美荣,李振宇,李新贵.含银废液来源及其回收方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36(1):9-12.

[3]张胜寒,赵翠仙,许勇毅.浅谈分析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J].天津化工,2006,20(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