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矿井灾害防治知识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6-03 手机浏览

矿井灾害防治知识范文

“查、探、疏、排、防、躲、管”七字方针内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1.地面采用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查明小窑老空积水范围(七字方针中的“查”)。瞬变电磁勘探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应用于煤田地质勘探领域。该技术对其勘测范围内的水体等低阻地质异常体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当采空区充水时,在电性上出现低阻反映,因此,该方法对探测小窑采空区积水情况效果明显。地面采用瞬变电磁仪器,圈定井下小窑老空积水范围,物探结果及时填绘到采掘平面图上,小窑老空积水范围在图纸上呈现出来,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各采掘头面的防治水设计。

2.掘进头面施工过程中采用高分辨电法超前探测技术,查明掘进前方水文地质情况,对存在低阻异常区域,采用钻探技术(七字方针中的“探”)。(1)高分辨电法的特点。YD32(A)高分辨电法仪以煤层或岩体为介质,根据岩石电阻率成像探测识别巷道顶、底板隔水层厚度、断裂破碎带、含水和导水构造等地质构造。高分辨电法仪物探距离可达100m,结合矿井实际情况,每次物探有效距离取60m,保证30m超前距前提下,可掘进30m,生产过程中如此循环,如物探结果存在低阻异常,经工程技术人员分析后,可进行钻探。(2)井下超前钻探。钻探是井下探放水最直接、最可靠和最终必须实施的重要手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探放水工作量是煤矿生产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工程技术人员渴望解决的难题。而井下物探仪器的运用,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3.疏放老空积水(七字方针中的“疏”)。通过物探和钻探,对探测到存在老空积水的区域要进行疏放,解除老空水对生产造成的安全隐患。疏水时前期工作为。(1)完善老空积水区附近掘进工作面的排水系统。根据预测的积水量,单孔最大放水量,工程进度情况合理设计排水系统。配备相应排水能力设施及设备,排水系统完善后,再由地测部门牵头,对排水系统进行排查及联合验收,对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实地测定并达到设计要求。(2)设计放水钻孔。放水钻孔布置原则方案最优,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4.完善排水系统,避免淹井事故(七字方针中的“排”)。排水系统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排水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矿井的生产安全,依据规程的要求,矿井在正式生产前,首先必须完善其排水系统,保证其排水能力。

5.落实安全技术措施,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七字方针中的“防”)。为最大限度地解放小煤矿采空区附近的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采率,对于已放完水或已探明没有水体的小窑采空区或老巷道要揭露和通过,以尽可能多圈定储量。然而小煤矿的采掘活动是没有规律的,其采空区和巷道布置比较混乱,为保证能安全揭露小煤矿老空并能顺利通过小煤矿老空,防止揭露和通过老空时发生残余积水突然溃出、有害气体及大面积冒顶、片帮等次生灾害,要制定揭老空和过老空安全技术措施,揭、过小窑老空区后,还要制定小窑老空区综合管理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后来不确定变化因素导致小窑老空区产生二次灾害。张村矿小煤矿老空区综合管理安全技术措施如下。(1)通过综合技术手段(物探、长探、短探)进一步查明水害及气体危害,可采取打密闭预留观测孔或加强巷道周围的支护后喷浆密闭等相应的技术措施,并设专人对小煤矿老空范围区域看管,巡查,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收集该工作面水文地质资料,重点分析并及时发放水情、水害分析预报用于指导生产工作。(2)施工单位井下带班人员一定要加强该工作面的水文情况观测,发现水情异常及时上报矿调度室及有关领导和业务科室,确定排除水情隐患后方可继续进行回采施工。(3)地测队人员要经常了解周边小煤矿生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小煤矿停止生产,要加强各工作面特别是透老空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观测,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矿井灾害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防治水顶板水害充水预测预报应急救援

煤矿水害是与瓦斯突出、粉尘爆炸、顶板冒裂、火灾等并列的五大灾害之一,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瓦斯列第二。长期以来,因为煤矿水害而造成的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及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1矿井水害类型

主要包括地表水水害、矿层顶板水害、矿层底板水害、老空积水水害、断层破碎带水害和岩溶陷落柱水害等6种类型。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复杂,预先查明的难度大,造成的矿井突水概率较高,是矿山开采发生频率最高、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灾害。老空积水主要储集在矿井本身的采空区、与采空区相连的巷道内或矿井周边小矿采空区。这种积水体分布集中,水压传递迅速,采掘工作面一旦接近或揭露,老空积水便可突然溃出,发生透水事故,是矿山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害。断层破碎带水害既可能与矿层顶板含水层或底板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也可能与老空水发生水力联系,是矿山水害类型中最为普遍的一类,预防和治理的难度较大且复杂。

2充水条件分析

矿井充水条件分析,是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包括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三个方面的内容。矿井充水通道是指连接充水水源与矿井之间的流水通道,它是矿井充水因素中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准确认识的因素。在矿井生产中,把地下水涌人矿井内水量的多少称为矿井充水程度,用来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通过富水系数和矿井涌水量来表征。

根据充水条件特征,充水条件分析可划分为人为充水条件分析和自然充水条件分析。自然充水水源主要包括基岩裂隙地下水、承压水、潜水、碳酸盐岩岩溶地下水、上层滞水、松散孔隙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顶板水、底板水、周边水等。主要充水通道包括线状断裂、地震通道、点状岩溶陷落柱、窄条状隐伏露头和面状裂隙网络等。人为充水水源主要有袭夺水和老空水。主要充水通道包括底板矿压破坏带、顶板切冒带、顶板冒落裂隙带、顶板抽冒带、底板水压导升带、地面岩溶塌陷带、封孔质量不佳钻孔等。

3矿井水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

目前,矿井防治水必须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和先治后采的“16字”基本原则。近年来,主要有下列2类矿井水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

(1)脆弱性指数法。这一方法主要用在煤层底板突水的预测预报。煤层底板突水是我国大部分煤矿在开发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40多年前所提出的突水系数法,已无法满足深部带压开采和现代采煤方法提出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脆弱性指数法采用的基本模型就是将具有强大空间信息分析处理功能的GIS与可确定底板突水多种主控因素权重系数的信息融合耦合于一体的评价模型。应用非线性ANN方法,根据大量的已知突水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学习,确定因素的权重系数,建立底板突水评价的脆弱性指数模型。

(2)三图双预测法。这一方法主要用在煤层顶板突水灾害预测预报。“三图”指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突水条件综合评价分区图。“双预测”指天然状态下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和人为改造状态下工作面涌水量预测。

4突水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突水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突水前水灾预测预防预案和突水后水灾现场救援与处置两部分内容。

(1)突水前水灾预测预防预案。要加强矿井防治水的基础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健全防治水管理制度,执行防治水有关规程;水文地质勘探和防治水预测预报;机构设置和人员队伍配置及资金;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增强抵御水害能力;完善防治水工程设施,建立专业抢险救灾队伍或与专业队伍签订合作协议。

要重点关注以下水灾预兆现象:煤壁“挂汗”;工作面出现雾气;可闻到水的“嘶嘶”声;工作面气温降低,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鼓;硫化氢气味或PH值很低的强酸性水;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现滴水淋水;滴水淋水中可现少量细砂粒物质。

(2)突水后水灾现场抢险救援与处置。突水后的水量估算方法主要有浮标法、水泵标定法和容积法。被困人员的自救互救要做好以下工作:防止有害气体,躺卧待救;充分利用空间,适度集中;适量饮水,不过度兴奋;及时通告逃生路线;避开主水流;分区隔离。

救援现场的指挥与处置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分析人员位置;判断水灾情况;注意环境,防止疫情;防止突变环境;防止次生事故;排堵截结合;利用压风管;观测流水,监听金属,适度放炮。

5煤矿水害事故频发原因及对策

矿井灾害防治知识范文篇3

摘要:煤矿企业防治水,一直是煤矿安全问题重点问题,本文笔者主要阐述了煤矿防治水的危害和管理办法。

关键词:煤矿防治水

煤矿防治水,一般是指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滴入、渗入、流入工作面或巷道中的水。而防治水一般是指通过各种通道把矿井里的水排到正常标准。

一、矿井水灾的危害

矿井水灾对矿井生产危害较大,轻则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重则造成淹井人亡的恶性事故.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化生产环境。可造成巷道积水,顶板淋水使工作面及附近巷道空气潮湿,工作环境恶化,影响个人身体健康。

2.增加排水费用,提高吨煤成本。矿井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排水设施、设备和排水费用。

3.缩短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水对金属设备、设施具有腐蚀作用。

4.损失煤炭资源。主要是指隔离煤柱的煤损。

5.引起瓦斯积聚、爆炸和硫化氢中毒。

6.当矿井水的水量超过矿井的排水能力或发生突然涌水时,轻则造成矿井局部停产或局部巷道被淹没,重则造成矿井淹没、人员伤亡,被迫停产、关井。

二、矿井水害的综治防治

1.切实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煤矿要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类矿井要采用适合本矿井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适用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情况。重视地球物理技术在煤矿水害防治中的地位。在采区设计阶段坚持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瞬变电磁技术进行补充勘探,查明落差大于5m的断层及富水性。

2.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凡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要开展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3.加强“雨季”三防工作。煤矿企业必须就防范暴雨洪水进行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彻底消除隐患。井口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水位的矿井要有应急措施;对洪水可能淹没的废弃老窑井口必须按规定填实封死,或在井口浇注1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严防地表水倒灌井下导致淹井。雨季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停产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4.加强水害应急救援和职工防治水安全知识培训。各产煤地区相关部门要制订完善水害应急预案,建立区域抢险排水基地,增置各类排水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完好,以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和效果。煤矿企业也要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和设备,确保抢险救灾时能够及时到位并发挥作用。煤矿企业要结合典型水害案例,加强对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制定并不断完善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职工掌握逃生的路线。煤矿企业发生透水后,要立即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并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三、防治水的技术措施

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

1.防。在矿井设计时,井口和工业场地应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点,井口和工业场地内的主要建筑物的标高.必须高出当地历年的最高洪水位;如因地形限制,难于找到合适的井筒位置,就应修筑坚实的高台。以使井口标高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矿区受山洪威胁时,可在山坡上修挖防洪沟堵截山洪并在井口附近迎水流方向修筑防洪堤坎,以防山洪暴发暗洪水直接从井口灌入井下。矿区地表的塌陷区(包括塌陷裂缝、塌陷洞等)、废弃的钻孔及小窑等,要用钻土和石块堵塞、填平、夯实,对于较大范围的塌陷坑和裂缝塌陷区,如果填塞工程量太大,或因某些原因不能进行填塞时,也可采取在其挖掘环状排水沟截水。不使雨水汇集。对于流经矿区的河流和沟渠。如确实查明有水流漏失情况,并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可在矿区水流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迭水的人工河流。这种办法多用于流量不大或季节性河流。对于水量较大的河流,可采取改道的办法。河流改道虽可彻底解决河流对矿井安全的威胁,但工程大,耗资多,还要涉及到当地工农业生产等许多问题,故不轻易采用,需作认真的调查和全面的经济比较后再作决定。

2.疏。对矿区内的大面积积水或防水汇集水。可开掘疏水沟渠将积水排走。如果矿井四面是山,积水流不出去,可以开凿隧洞,把水引到矿区以外。修筑疏水沟渠时,应避开煤层和含水层露头、地表裂缝等.以防地表水渗入井下。

3.排。对于地势低洼,水流疏排不出去,或洪水季节河水有倒流现象的矿区,可在泄洪总沟的出口处建立水闸,设置排洪站,利用水泵向外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