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6-16 手机浏览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急性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血栓栓塞症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它是临床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我院于2011年9月成功抢救1例右侧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如下

患者,女60岁因车祸至骨盆骨折,右侧股骨颈粉碎性骨折收住院,在全麻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顺利安返ICU给予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第二天8点护士在协助患者翻身时患者突发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继而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考虑为急性肺动脉栓塞,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进行心肺复苏,同时给予溶栓治疗,60分钟后复苏成功。

2护理

2.1术后一般护理术后患者平车返ICU,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监测示T36℃,P68次/min,R20次/min,BP126/80mmHg,血氧96%。术后常规给予活血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以及床边多功能心电监护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去枕平卧6H后生命体征平稳,局部切口无渗血肢体末梢学运好。

2.2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呼吸心跳骤停的护理观察及处理8AM护士在协助患者翻身时患者突发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胸痛大汗。护士立即让患者平卧面罩呼吸告知医生。心电监护示患者呈右束支阻滞,I导联S波加深Ⅱ导联Q波形成和T波倒置5min后出现躁动、口唇发绀、全身湿冷,随即出现意识不清,颈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考虑肺动脉栓塞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通畅气道,人工呼吸遵医嘱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10min后患者血压回升至110/80mmHg血氧98%瞳孔缩小,光反射存在,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应,心肺复苏成功。

2.3溶栓治疗的护理在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遵医嘱给尿激酶150万单位ivgtt20min滴完,低分子肝素钠2500单位皮下注射2次/d,抗血栓治疗。同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变化,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切口出血情况,每2小时观察血管穿刺部位,皮肤、齿龈等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观察有无血尿、血便,严密观察有无新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2.4基础护理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预防口腔感染,每日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2次。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及半流质饮食,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2.5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多与患者沟通,体贴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乐观心态。正确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逐步功能锻炼利于疾病康复。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1]。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对患者抢救的及时性抢救治疗的效果起着决定性影响。本次研究对急诊护理路径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中的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2011年6月-2013年6月两年期间在本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年龄在37-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7岁。合并高血压者58例,2型糖尿病病者28例。我院在2012年8月份开始引进急诊护理路径方案,所以106例患者中在2012年8月之前入院治疗的51例为对照组,之后的55例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及病程等方面差别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治疗和护理,是依据传统的急诊室护理流程,入院前抢救并及时急诊接诊患者,护理人员依据急诊医嘱对其抽血检查,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行心电监护以及卧床休息等抢救急诊护理措施,患者确诊为心肌梗死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试验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和抢救,首先我科成立了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做好了分工合作安排。在事件发生后护理人员需要计划并分析以及充分运用资料。形成了等级责任制兼并专职化急救护理方案,定期对本次抢救模式进行安全管理及考核检查。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患者到医院后由急诊分诊护士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接诊,其步骤是初评、早期检查和评估,在刚接诊的30s内边走边问进行快速评估,立即启动急诊护理路径。对患者行先抢救、后登记,必要的情况下开放绿色通道。分诊护士接诊后立即将患者转送入抢救室,通知相应的医师抢救。在进行抢救中通知心血管专科医生急会诊,并配合溶栓及除颤等治疗,严密观察患者心肌梗死的进展及其并发症,在抢救过程中一旦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及时协助医师抢救,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好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

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方式下进行治疗,康复指标中试验组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的短(P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运用使急救护理的程度规范化合理化,使急救护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了个人能力的大小,发挥了集体的能力,多步骤的紧急救护操作同时启动,使抢救时间更充分,抢救工作达到最优化[4]。急救护理路径进入临床强化了急诊医务人员的诊治过程中的时间观念,由于辅助检测项目的及时运作。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避免了临床上常见遗漏护理项目,护理效果得以提高,同时使护士增强了工作自律性,使护理人员能以主人翁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岗位,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护理工作。此次试验研究结果中康复指标指示试验组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的短(P

参考文献

[1]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篇3

关键词:脑卒中;循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51-01

循证护理(EBN)作为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目的,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考虑当时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以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将护理差错降到最低的护理方法[1]。目前,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循证护理如同整体护理一样正逐渐渗入到护理的各个领域。我院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34例脑卒中病患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先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36~92岁,平均69.5岁。脑梗死46例,脑出血22例。入院时昏迷13例,神志清楚55例,语言障碍27例,尿失禁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卧床时间7~60d,平均30.5d。本组68例患者中除7例患者因急性期脑疝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病情稳定,但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程、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等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由护士收集真实、可靠、最好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价值及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

1.2.1寻找问题:①由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可能有意外损失的危险;②患者以中老人居多,疾病知识较为缺乏;③负性心理问题;④受患者肢体偏瘫、长期卧床及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多种潜在并发症;⑤出院后患者的康复指导问题[2]。

1.2.2系统查询文献:通过查寻相关文献数据库,如Medline、CINAHL、Cochranelibray,系统寻找国内外关于脑卒中病患护理方面的文献。

1.2.3评审相关实证:对所查询的相关脑卒中病患护理文献报道进行评审,如科研设计的严谨性、结论的有效性、科研的局限性等,选择其中设计严谨的科研结论。

1.2.4制定护理方案:将上述获得的实证和临床知识、经验及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具体护理方案。

1.2.5实施护理方案:①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保持患者床单位整洁舒适,每天进行仔细的面部清洁、梳头及夜间足部清洁护理,并协助患者进餐、翻身、有效咳嗽等工作;②通过“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对媒体教育与配合板报、挂图等教育形式,采取语言教育、书面教育和示范教育向结合的方法,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促进其合理用药;③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及家属,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树立疾病治愈信心。同时,应向患者强调此病的危害性,防治后遗症的发生;④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在其口腔分泌物滞留时,应鼓励尽量把痰咳出体外。对出现昏迷的患者,应及时吸痰,防止其痰液与呕吐物阻塞呼吸道,防止出现肺部感染[2-3];对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应给予留置导尿管,期间并进行2次/d的膀胱冲洗。同时每天应更换一次引流袋,并采用碘伏棉球擦洗会阴,预防泌尿系感染;此外,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定时排便习惯,并使其熟练于床上排便,排便时应注意用屏风遮挡;⑤加强饮食和出院指导培养患者合理的饮食习惯,饮食宜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引导其戒除烟酒,规律作息,并督促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同时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定期到医院复查。

2结果

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18例(52.9%),显效11例(324%),有效4例(11.8%),无效1例(2.9%),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治愈10例(29.4%),显效7例(17.6%),有效11例(32.4%),无效7例(20.6%),总有效率为79.4%。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由颅内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局灶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典型症状为语言障碍及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偏袒、失语等后遗症。本病由于脑组织受损严重,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针对患者的发病部位、范围大小、合并症及并发症给予及时治疗,改善症状[3],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实施有效护理,是提高脑卒中病患预后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34例脑卒中病患进行护理干预,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同期采取常规护理的79.4%,P

参考文献

[1]熊丽芳.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14):36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