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史范例(3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负荷预测;基本过程;影响因素
电力负荷预测就是在充分考虑系统特性、自然和社会条件、根据历史负荷值,运用可靠地方法和手段,在满足一定精度的情况下确定未来某特定时刻的负荷数值。电力负荷预测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生产计划和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安排,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同时电力负荷预测决定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新增容量的大小;电能预测决定发电设备的装机类型。电力负荷预测中通常按时间期限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超短期负荷预测。
一、电力负荷预测的过程
负荷预测工作的关键在于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测模型,采用有效的算法,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进行大量试验性研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模型和算法,以真正反映负荷变化规律。其基本过程如下。
1.调查和选择历史负荷数据资料
多方面调查收集资料,包括电力企业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从众多的资料中挑选出有用的一小部分,即把资料浓缩到最小量。挑选资料时的标准要直接、可靠并且是最新的资料。如果资料的收集和选择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负荷预测的质量。
2.历史资料的整理
一般来说,由于预测的质量不会超过所用资料的质量,所以要对所收集的与负荷有关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和必要的加工整理,来保证资料的质量,从而为保证预测质量打下基础,即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无缺,数字准确无误,反映的都是正常状态下的水平,资料中没有异常的"分离项",还要注意资料的补缺,并对不可靠的资料加以核实调整。
3.对负荷数据的预处理
在经过初步整理之后,还要对所用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预处理,即对历史资料中的异常值的平稳化以及缺失数据的补遗,针对异常数据,主要采用水平处理、垂直处理方法。
4.建立负荷预测模型
负荷预测模型是统计资料轨迹的概括,预测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于具体资料要选择恰当的预测模型,这是负荷预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当由于模型选择不当而造成预测误差过大时,就需要改换模型,必要时,还可同时采用几种数学模型进行运算,以便对比、选择。
二、电力负荷预测的影响因素
在电力负荷预测中,很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电力荷的预测值。有些因素因自然而变化,比如气象。有些因按地区条件产生差异,如工农业发展速度;有些因素是无估计的重大事件,如严重灾害等,并且各个因素对负荷的响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因素的不同水平对负荷的影也是不同的。
1.气象因素的影响
很多负荷预测数学模型都引入了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信息,包括温湿度、雨量等在内的气象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负荷波动,尤其在居民负荷占据较高比例的地区,这种影响更大。由于天气变化大,负荷大幅波动,造成负荷预测的难度加大。近两年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空调在家庭中的普及让居民家庭的降温负荷日益加剧。所以气温突变很可能导致夏季负荷预测准确率降低。就目前的天气预报内容而言,其预报信息只能大概呈现次日天气及气温的大概情况,拿雷雨天气为例,雷电方位、大小以及时间长短等都无法准备预告,而这些都会导致地区负荷曲线的突然变化,复测预测在这方面精度不高的现象也就比较容易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在旱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人工增雨措施的展开也给符合预测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这方面信息的不同步以及相关作业效果的无法预测,负荷预测偏差较大也是可能出现的。
2.节假日及特殊条件的影响
较之正常工作日,一般节假日的负荷都会明显降低,以春节为例,春节期间的负荷曲线一般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变形,而其变化周期也大致与假日周期吻合。在和正常工作日的横向比较中,节假日期间可供研究的负荷数据较少,各种随机波动因素都会干扰符合。不过就同一节假日的纵向比较来说,每年的负荷曲线都呈现出比较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也能为节假日负荷预测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3.大工业用户突发事件的影响
对于大工业用户装接容量占用电负荷较高的地区,大工业用户在负荷预测偏差中起到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大工业用户连续生产情况下日常用电负荷相对稳定。不过自身的设备原因或外部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偏差出现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比如设备发生临时故障或天然气来量不足等现象都可能造成用电负荷突变,影响负荷预测准确率。
4.负荷特性分析和预测方法的影响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在负荷种类结构以及变化因素上的统计分析工作不够深入系统,导致在需要历史数据进行对照时无法展开工作,对于负荷特性和相关变化规律的总结也就无从谈起。而现实当中,不少电网的调度机构预测曲线的制作时仅凭预测人员的经验办事,科学使用的预测软件应用率比较低。而人工经验为主要手段预测由于数据性不强、方式单一,其预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5.管理与政策的影响
负荷预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然而负荷预测工作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础工作薄弱,考核标准过于宽松,与大用户的信息沟通不畅,大用户的用电缺乏计划性和有序性;预测人员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分析能力和丰富的运行经验,不适应高标准工作的要求。
三、结论
在电力市场发展速度越来越迅猛的的情况下,就越能体现出负荷预测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对负荷预测的精度要求也随之增高。在电力负荷预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负荷预测准确度的因素,尽量使其对负荷预测的影响降至最小,同时提高历史数据的收集质量,构建正确的负荷预测模型,才能准确的把握电力负荷走势。
参考文献:
[1]孙振,路洋.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式综述.黑龙江电力,2005,27(4):260-262.
[2]陈志业.牛东晓.张英怀.谢宏.齐喜全电网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系统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5(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史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史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3)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和安培右手定则。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铂丝周围的小磁针发生轻微晃动,之后他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其后安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磁针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安培还通过实验发现了两个通电导体和两个通电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磁生电实验的人,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是变化着的电流;二是变化着的磁场;三是运动的稳定电流;四是运动的磁场;五是在磁场中运动的电线。法拉第把这一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生产电成为可能,至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都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5)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电磁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本质上的统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电磁场理论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本文不在一一类举。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3)交流发电机电荷电动机的诞生。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同年,美国人威斯汀豪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交流发电、供电系统,并创建了交流配电网。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5年后他又发明了两相异步电动机和交流电传输系统。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自此,三相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动力源,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推导出了电路震荡方程,并得出了莱顿瓶发电过程中电流在反复震荡且不断衰减的结论,并计算出震荡频率与R、L、C参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动态电路分析的基础。1855年,汤姆逊还建立了长距离电缆的等效电路模型。
1893年美籍电气学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实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电路时依然沿用此法。
其间,赫尔姆霍兹提出的等效发电机原理、基尔霍夫建立的长距离架空线路参数电路模型、亥维赛德找出的求解电路暂态过程运算法、傅立叶用数学方法建立的热传导定律等等都对电工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界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4.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1952年出世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不仅体积巨大,而且耗电量惊人。1959年~1963年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替代了真空电子管,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耗电量,减小了体积,运用在了军事和科研领域。1964年~1970年生产的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替代了晶体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计算机开始进入到了普及阶段。1971年至今生产的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普及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控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1920年人们发现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反射作用。1935年人们发现了雷达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1964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突破了大气层对无线电波的屏蔽,实现了宇宙范围的无线电通信。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寻呼机和移动电话逐步得到广泛使用,现今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电气信息学科类属工学门类(门类编号08),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编号0808)、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这五个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都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既是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载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从电类专业派生出来的弱电学科,在19世纪末电工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电力与电信两大分支。
我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编号08080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19世纪末欧美大学先后设立了电气工程(ElectricalEngineering)专业,100多年来,其名称虽然没变,但内涵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欧美的电气工程专业是以电力工程为主,现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已成为该专业的核心,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甚至已不开设电力工程研究方向。有些大学把计算机技术从电气工程系分离了出去,单独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三、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用大功率电子器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功率、相位角等的实时调节控制,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输电过程中的能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史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热控保护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发电厂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发电厂热控保护技术应用时的一些问题和策略。
关键词:发电厂热控保护应用
随着我国的电力事业快速发展,发电厂的设备也日益趋向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因此发电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日渐凸显其重要性。发电厂的自动化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热控保护装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它对于提高整个主组以及主辅设备的安全可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热控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热控保护装置和技术
发电厂的热控保护系统和装置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主设备与辅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时,来保护整个热力工作系统,软化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相应的停机检修工作,以防止发生设备上的损坏以及工作人员的伤亡,避免由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伴随着机组的容量不断增大以及自动化的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发电厂对于热控保护系统已经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提高热控保护装置的安全可靠性是热控的检修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共同的责任。
ETS保护系统(EmergencyT“pSystem),就是当有危及汽轮机安全运行的状态或参数出现时,迅速关闭汽轮机进汽阀门,及时切断汽轮机所有进汽的保护系统。ETS系统可以有效避免机组设备的损坏或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它与DEH系统、TSI系统以及电厂机、炉、电等其他系统有着完善的接口。广义上它包括机械危急遮断系统、热工监视保护系统以及与保护有关的现场检测、执行机构等在内的所有保护部套。而狭义上它仅指热工电气保护装置及其电气检测执行元件。
近些年,ETS控制系统的成熟与发展推动了热工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当今,怎样防止热控ETS系统的失灵与热工保护的误动和拒动就成为了发电厂相关热控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所密切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热控保护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热控保护系统常见的故障一般为:由于ETS的硬件或软件出现问题而引起保护误动。出现类似故障主要是因为软、硬件设备诸如信号处理卡、设定值模块、输出模块或者网络通讯等发生故障引起的。由于热工元件出现问题误发信号造成主机或辅机保护出现误动或拒动的故障称为热控元件故障,其占的比例较大,原因主要是元件老化严重,元件质量不可靠或者单元件工作,没有冗余设置和识别等;由于线路的断路或虚接所引起的系统保护误动故障主要是因为电缆出现老化、电缆绝缘受到破坏、接线柱被进水、空气潮湿腐蚀等;设备电源故障主要是因为热控设备电源的接插件接触不良或者电源系统在设计上不够全面和可靠:人为因素故障主要是因为人为操作失误等引起的。
三、热控保护技术优化工艺策略
1、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选用标准化的元器件
技术是提高设备和系y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关键,在技术选择上要选用先进、合适的技术。当然,元器件是组成热控保护系统的基础,如果元器件的可靠性不高或者不达标,系统与设备就很难达到预定的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因为元器件的使用有误或者选择不当而导致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失效现象占到总失效数量的70‰左右。所以说,在元器件的选择上,一定要选用标准化的元器件。只有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选用标准化的元器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系统故障的发生。
2、优化GPS时钟方案
T-GPS2022电力系统同步时钟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发送的秒同步信号,向电力系统各种自动化装置提供精确的同步时间信号。其时间精度高至微秒级。用GPS+CNT(历史站)作为环路时间主站,将GPS连接到历史站,并将历史站以太网精度等级设为10,环网精度等级设为12,通过执行同步时钟软件来同步历史站,从而来同步SOE时钟,进而同步环路时钟。这种方法已经在历史站进行测试并通过。只是需要增加T-GPS2022时钟RS232接口的数量或采用RS422转RS232的方法进行连接。
3、优化历史站
历史站是Symphony系统重要的入系统接口之一,它通过ICI方式实现对整个环路所有HCU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并作为操作员站的有利的功能补充,完成历史事件记录、顺序事件记录(SOE)、测点的趋势组态和追忆以及运行日志报表的定期生成、事故追忆报表的自动生成等功能。由于历史站的数据存储和运行速度受动态文件的长度限制,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方案,就是采取措施,使历史数据存储和访问不受动态文件容量的限制。通常的做法是,采取新的文件转存机制,每8,16或24小时系统自动进行一次静态文件归档,按时间顺序命名,并保证随用随调,同时不影响新的动态数据文件的生成。
4、重要模件故障报警功能的完善
重要模件,主要指环网处理子模件、多功能处理器、重要阀门卡件等。一旦这些模件发生故障而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严重威胁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需要对这些重要模件进行声音报警组态,重新设计一个报馨光字画面,同时具备声音报警和手动复位功能,并加入报警组,通过报警组红灯闪烁,索引到报警光字画面,再通过该画面索引到LOOP画面,即可很快找到故障模件。
5、技术性的操作要逐步地科学化
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热控技术人员、预测、发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各厂之间的总结、沟通和交流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了解其它电厂的做法、经验和教训、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性事件的发生。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工业以及人们对于用电的高度依赖,电力的持续供应以及稳定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地区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因素。热控保护措施作为保障发电厂在发电输电过程中的强力保障措施,其能够有效的维持发电厂发电以及输电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仅仅依靠发电厂热控保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的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故障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排除。同时强化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知识培训,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成效,同时也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与现代相关技术的发展相持平,保障发电厂的持续稳定运作。
参考文献:
[1]陶,荀堂生,电气设备及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