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例(3篇)
仓储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最近,在我国华东、华中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少数粮食企业的仓房和粮食受损较大。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6年夏季我国主要多雨带可能出现在华北南部至长江下游之间,华南大部、西南地区西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降水也较常年同期偏多,渭水流域、汉水上游、黄淮等地区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华南沿海将出现台风雨涝,江南中部及西北中部地区为主要少雨区;预计除青海大部、河北南部、山东等气温较常年同期稍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的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稍偏高;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热带风暴和台风个数将明显多于去年,在我国登陆的个数也较常年偏多。总体上看,今年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储藏。为做好夏季安全储粮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新型粮食仓储管理机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关注库存粮食的储藏安全。加强仓储管理标准和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仓储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进程。加大对仓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要摸清当前库存粮食的入库年份、品质状况、储存状态以及仓储企业设施状况、管理水平等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注意发现和总结企业在储粮安全方面的成熟技术、管理方法,加强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建立和完善储粮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储粮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在做好国有粮食企业仓储管理工作的同时,各地要加强对社会粮食企业仓储业务的指导,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政策等专项服务。
二、加强分析预测,指导企业做好仓储管理工作。各地要加强对本地区气候、库存粮食品质、仓储设施状况、粮食收购数量等因素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企业做好粮食储藏、粮食收购、设施设备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邀请粮油储藏、害虫防治、粮食品质以及农业、气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相对稳定的专家咨询顾问组,会商储粮安全发展趋势,制订应对政策,排除储粮安全隐患。要定期向社会储粮安全信息,指导企业和农民做好粮食储藏工作。
三、加大协调力度,引导企业做好夏粮收购的准备工作。当前,南方部分地区库存水平高于往年,给夏粮收购带来一定压力。各地要采取措施,加大对仓储设施维修改造的力度,维持必要的收购能力。企业要进一步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在能力,通过腾仓并库、开辟临时收购场地、增加设备数量、增加临时周转场地、加快粮食流通速度等方式,提高企业收购能力和储存能力。对确有困难,需要露天储存的地区和企业,要从露天保管技术、铺垫维护器材、露天堆放场地等方面做好准备。露天储存量较大的地区,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和储藏习惯,制定并公布《露天储粮技术规范》,指导企业做好露天储粮工作,进一步降低库存粮食的损失损耗。
仓储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仓储;配送;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64-02
一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仓储配送现状
(一)技术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1.仓储配送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仓储普遍使用的是普通平房仓库,搬运工具大量使用低效率的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运输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车辆。许多工作都手工辅以叉车和托盘作业,装卸单元化程度低。眼下临时用工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使得许多机械化设备并没有购置,许多作业依然采用手提肩扛的方式,不利于仓储配送向机械化作业方向的发展。
2.仓储配送设施和装备标准化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
3.物流功能不健全。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就不能完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使配送中心达不到经济配送规模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配送中心规模较小,配送效率较低
配送中心的优越性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公司的配送资源丰富,但各仓储单位之间配送资源相互独立而没有共享,仓储配送的运作能力参差不齐,缺少现代化的大型配送中心,难以发挥配送规模化、集成化的优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仓储配送发展的需要
仓储配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和系统功能不强。
1.一是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不够协调,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紧密。
2.二是大型装备运输车辆明显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伴随着业务的拓展,广泛使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3.三是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尤为重要。
(四)仓储配送社会化程度低
到目前为止,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依然是依托兰州石化公司企业内部的仓储配送单位,在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朝着社会化迈进的今天,走出兰州石化应该是公司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仓储配送专业人才匮乏
从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仓储配送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知识和物流实践经验。管理者必须熟悉物流各个环节,还应掌握相关的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物流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现代配送中心的发展,这与现代化、规范化为特征的配送中心是不相称的。
二、仓储配送效率的概述
仓储和配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而言,如何提高仓储配送工作效率,降低仓储配送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物流的演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现代仓储和配送管理地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企业经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仓储和仓储管理
仓储是利用仓库存放、储存不需要即时使用物品的行为。在现代意义上,仓储指的是商品在使用之前的保管,它是商品在到达客户之前,介于供应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
仓储管理是指将物品存入仓库并对存放于仓库里的物品进行保管、控制等管理活动,也就是对物品的入库、保管和出库等业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工作。仓储管理主要包括仓库的选址与建筑作业、仓库设施和设备的选择与配置、采购管理、库存控制和仓库的业务管理等内容。
(二)配送
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的特点表现为,配送是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的商品组配与送货活动。配送不同于送货,配送是一个综合性的物流运动,是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配送强调实效性。
配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配送能够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配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配送能够有效促进流通的高效运行;配送促进了整个物流系统的完善。
配送管理是用现代管理方法,对配送活动进行有效指挥、控制、协调、监控等工作的总称。它是实现配送合理化的保证,其目的是能够按客户要求,以最经济、快捷、安全的方法实现对物品的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配送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七个恰当(Right),即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恰当的条件下,将恰当的产品以恰当的成本和方式提供给恰当的用户。
(三)仓储配送一体化
在概念和内涵上,仓储和配送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并不相同。在传统意义上,对仓储的理解主要与仓库相对应,并侧重于储存这一功能。配送则与送达相对应,侧重于末端运输这一功能。在仓储的基础上发展配送,是仓储功能的延伸和扩展,也是提供增值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配送的内在含义包括储存的功能,因而配送和仓储的结合是必然的。
三、提高仓储配送效率的策略
(一)做好仓储与配送的设施规划
在针对甘肃通达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应对选址原则、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仓储配送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适应性原则、统筹原则、经济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与前瞻性原则等。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程序与一般工程设施规划的程序大体相同,一般分为筹划准备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方案评估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五个阶段。
仓储配送设施和设备是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硬件”,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仓储配送领域。对建筑费用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面负荷强度、天棚高度、立柱间隔距离等,设施内部配置的保管、装卸设备的多少也对建筑费用有很大的影响。
配送中心通常由按功能划分的作业区域构成,配送中心作业区的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收货区、储存区、理货区、发货区、加工区、退货区、设备存放及维护区、废物区、管理区和辅助服务区等。
为使仓储配送设施的选址决策更加科学、准确和普遍使用,一般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考虑。影响仓储配送设施选址规划决策的定性因素有: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土地条件、基础设施、客户的分布、供应商的分布、竞争者状况、经济因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等。
(二)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甘肃通达物流公司可以考虑在与兰州石化公司进行沟通协商的情况下,通过改制、重组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长,进一步扬长避短和明确市场定位,做专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基础性工作,为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建立和完善仓储配送的技术标准化体系。执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技术标准化体系,使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2.使用先进适用的专业车辆和设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使用先进适用的仓储和配送等标准化专用设备。
3.提高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应用智能化仓储配送系统,构筑区域性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四)组织物流专业教育培训
允许和鼓励公司职工报名学习各类高等院校设置的物流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引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引导管理人员、基层操作服务人员参与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选派具有一定物流基础知识的人员到相对成功的物流企业学习,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要实现仓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对仓储人员的培养、教育和提高,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干部队伍。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物流仓储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为了提高公司仓储的竞争力,应当在仓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仓储配送效率的提高是在企业各个方面综合实力一起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提高,构建标准的库房,购置标准设施、设备、车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彦平.仓储和配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
[2]齐二石.物流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坦,王玲.基于SFA方法的我国区域物流效率分析[J].现代物流,2010,(12).
[4]刘福华,陶杰,黄秀娟.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物流科技,2005,(7).
仓储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很多人对农民家中墙角堆粮、简易土仓储粮的景象是再熟悉不过了:千百年来,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一直使用着原始而简陋的工具来储藏他们手中的余粮:木箱、木柜、箩斗、囤子……
然而正是这种延续千百年的存粮方法造成了惊人的损失: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我国农户储粮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导致储粮过程中损耗严重,每年损失量接近200亿公斤。
这一数字相当于有着“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2倍,也就是说每年约有两个“北大仓”消耗于无形,折合金额将近240亿元。
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储粮的状况是“一多一少一差一大”,即鼠、虫、霉害多,防护措施少,仓储技术条件差,产后粮食损失大,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在8%-12%之间。
粮食储藏技术专家感叹说,挡不住的虫害、鼠害以及霉变,再加上农储粮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缺乏科学储粮知识,每年都要把农民的一部分劳动果实化为乌有,十分可惜。
二、农户储粮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拉平指出,在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通过自己储备粮食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传统。粮食储备不仅影响农民自身,更极大地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主要由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农户储备等三级储备构成,其中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经过长期的努力,储藏损失已经减少到0.1%-0.2%,而占我国粮食产量60%左右的农户储粮却损失惊人,仅河南、山东、河北每年农户储粮的损失就达600多万吨,相当于166.67万公顷良田的粮食产量。
当前,从粮食的产前、产中来看,由于水和耕地资源日趋紧张,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致使粮食生产增收的潜力变得越来越难以挖掘。于是,人们把目光盯在了粮食的减损上,“减损即增产”的观念也开始被人广为接受。
我国农村2.4亿多农户每年储存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名副其实的重要“蓄水池”,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非同一般。开发农户粮食储藏这个“无形粮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成为粮食增产、保持和提升粮食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研究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开发了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层叠相套圆筒仓、钢结构筛网通风仓等10种先进实用经济的农户储粮新装具,研制了2种农村储粮保护剂,集成创新了5种农村储粮技术模式。
三、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开发农户科学储粮技术,以保障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农户安全储粮项目,项目中推广的新式粮仓格外引人注目:高约2米,容积为3-4立方米,用砖依墙砌成,离地约25厘米高。这种新式粮仓靠墙的两面和接触地面处都做了隔潮处理,同时仓顶用水泥预制板取代了竹泥结构,内壁光滑,可防止返潮霉变,减少害虫。据介绍,这种粮仓已推广到该省20多个主产粮县市,每年可储粮4亿公斤,按减少损失10%计,可减少损失4000万公斤。
为帮助农户减少产后损失,我省开发了梯下仓、歇台仓、砖混仓、编织袋住房仓、格子仓、金属圆筒仓等7种实用仓型,并设计了详尽的图纸,方便农户按需选用。对粮仓材料和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仓内分设早稻仓和晚稻仓,方便了取用,使成本降低30%左右。
专家说,晒干密藏是安全储粮的前提。现在推行的新仓密闭性好,只要入仓前的稻谷水分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就可实现低湿低氧储粮,基本接近国家粮仓的储粮标准。
目前,全国三大平原11个粮食主产省份都建立了“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技术辐射区”,确定了1500多个科技储粮示范户,并对上万名农民进行了培训,积极推广这些比较成熟的农户科学储粮技术,试点农户储粮的鼠、虫、霉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