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新生儿常见皮肤问题及护理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6-24 手机浏览

新生儿常见皮肤问题及护理范文篇1

皮肤覆盖全身,是人体最大的、最基本的感觉器官,能接受外界的很多刺激,良好的刺激对神经系统起正面作用,反之则相反。新生儿皮肤表面常有排出的皮脂、汗液、皮屑等和空气中的灰尘所污染皮肤表面有大量的细菌寄存,又因新生儿的防御功能不够完善,若护理不当,会引起皮肤糜烂,甚至引起细菌感染。如产生红臀、皮炎、脓疱疮,所以新生儿的皮肤护理非常重要。新生儿出生以后,全身皮肤被胎脂覆盖,从而影响辐射及汗液的蒸发,使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和较高室温环境下,如对新生儿喂奶次数少,进水量不足,易造成新生儿脱水热。推广新生儿洗澡措施后,不仅使新生儿生活在较卫生的环境中,还有利于新生儿的防病保健,而且通过洗澡可使胎脂逐渐减少,能增强新生儿散热功能,有利于体温调节,可有效预防新生儿脱水热的发生率。洗澡能清洁皮肤,维护皮肤的健康,温水能溶解皮脂,减轻皮肤的刺激,同时洗澡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因而新生儿洗澡应得到重视。如何才能做好新生儿洗澡的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1开展新生儿洗澡要做的准备工作

当患某些疾病时不能洗澡,如新生儿腹泻脱水期、皮肤烫伤、全身湿疹急性期等皮肤损害时,应避免洗澡。当患肺炎、缺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时,更应避免洗澡,以防洗澡过程中缺氧加重而导致生命危险。一般室温要求保持在24℃-26℃状态下,水温要求保持38℃-40℃,水温控制要严格按照温度计来精确测定,不能用护理人员的手或肘部大体估测水温,因为新生儿对热的敏感性较成人高,水温超过44℃易烫伤新生儿的皮肤。给新生儿洗澡应把室温调节好,以24-28℃度为宜。如果室温达不到,可用浴帘围住以保证温度。倒入洗澡水,用水温表控制水温38-40℃。新生儿不要用肥皂,用清水就可以了。洗澡宜在吃奶前进行,以防在洗澡的过程中发生吐奶现象。总之,在洗澡前要把用具准备好,包括浴盆、小毛巾、浴巾、婴儿香皂、痱子粉、水温表、更换的衣服、尿布等。

2新生儿洗澡的方法

2.1脐带脱落前的洗澡方法:出生后第2天便可洗澡。洗澡宜在吃奶后1h左右时进行,以防在洗澡过程中发生吐奶现象。洗澡的顺序是:以脐为界,先洗上半身,再洗下半身。一般先洗脸,后洗头,接着洗前身、后背、手和脚。用左手掌心托头部,用拇指和中指分别将两侧耳廓折向上方堵住外耳道口以防洗澡水流入耳内,引起耳内感染。然后用柔软的小浴巾轻擦新生儿的面部、眼角,不可用水直接冲洗面部,避免水进入耳、鼻中。洗完脸后,再洗头部,颈部、腋下、前胸。擦完上半身时,注意不要让脐部沾水,以防感染。洗完上半身后,再洗下半身,腹股沟、臀部、会(女性洗会从前向后)、窝。新生儿常握拳姿势:洗时必须洗净掌心,避免掌心不透气,以防褶皱处糜烂破溃。如皮肤褶皱处有胎脂,应细心轻擦,若不易去除,可涂以植物油后再轻擦去。前面洗好后,用手掌托住胸部,手指分开托在双侧腋下,清洗背部。所有部位都洗好后,立即将新生儿包在干净的干浴巾中轻轻敲拍,把新生儿身上的水吸干。然后把眼角、鼻、耳廓等处擦干。给新生儿穿上已准备好的衣服,垫上纯棉尿布。洗澡后立即喂奶,洗后1h禁止开包,以防新生儿感冒。给新生儿洗澡一般不主张用婴儿粉(香粉),因其有刺激皮肤之不足。洗后用青袋散扑于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男婴的阴囊下,以清热排毒利湿。刚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不熟练,可由两个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操作(一个人托住新生儿,另一人完成洗澡操作),随着经验的积累可用流水一人完成以减少人力。

2.2脐带脱落后的洗澡方法:可将新生儿放在浴盆中,下面垫一块海绵,用手掌支起颈部,手指托住头后部,让头高出水面,然后再由上而下依次洗澡。

3新生儿洗澡时全身皮肤情况的观察及护理

3.1在洗澡时发现皮肤颜色青紫者应立即给予面罩吸氧,颜色转红润后再洗;皮肤发黄严重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排除病理现象;属生理性黄疽者,要耐心向家属解释是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担心,一星期左右可消退。

3.2有皮肤干燥、退皮现象及脱水者,应嘱其家属多喂水,必要时给予10%葡萄糖20ml静脉补液每日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3.3若看到全身有湿疹者,应每日浴后用小儿湿疹膏涂擦患处;发现脓疮疹者,应用冬号小针头将脓疮刺后用0.5%络合碘消毒,并嘱咐患儿家属穿衣、盖被不宜过厚,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包被过厚影响散热,可引起发热、湿疹、脓胞疹等疾病发生。

3.4发现颈下、腋窝、腹股沟等处有溃烂者,应用强生热痒粉散于患处可消炎止痒,或用小儿湿疹膏交替涂擦可抗菌、消炎,症状能很快得以控制。

3.5发现皮肤红者,应在浴后用强生热痒粉涂于宝宝皮肤,特别是颈部与褶皱处,可有效预防皮肤炎,防止热痒及瘁毒的产生,使肌肤爽滑清新。一般正常新生儿皮肤无改变者,则在浴后应用一般的婴儿爽身粉涂于全身或皮肤褶皱处,叮令皮肤干爽舒适。

4多长时间给新生儿洗一次澡

从医学角度讲,应每天给新生儿洗澡,但有时由于条件有限,洗澡时室内温度难以保证,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可根据气候来选择两次洗澡间隔的时间。炎热的夏天,由于环境温度较高,可给新生儿每天洗1~2次澡;洗后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擦少许香粉,但不可过多,以防出汗后结成块而刺激皮肤。身体的皱褶处应每天检查,以防褶烂、破溃。春、秋或寒冷的冬天,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如家庭有条件使室温保持在24-28℃,亦可每天洗一次澡,如不能保证室温,则可每周洗1-2次澡或常用温水擦洗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并在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洗臀部及会,以保证新生儿舒适、干净。冬天洗澡或擦洗时动作要轻快,以防新生儿受冻而生病。

洗澡时间控制在5-10min,若洗澡时间过久易导致新生儿疲劳。尤其在冬季洗澡,如不能保证室温,应避免洗澡,以防洗澡时受凉生病。

护理好婴儿是我们的责任,母婴健康平安是我们的心愿。结合自己日常工作中的体会,阐明婴儿洗澡的护理中应注意的部分常见问题,通过正确的洗澡可使新生儿并发症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对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封维恭.新生儿护理中的洗澡问题[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46,150

[2]姚素君.新生儿洗澡时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学,2002,22(8):53

新生儿常见皮肤问题及护理范文

随着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加增强,加之新生儿家属因其患儿生病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的状态之中,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护理纠纷。

另外,NICU中新生儿无人陪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为了防范护理纠纷,总结了新生儿科20多年来发生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防范措施,以提高满意度,减少护患坌蚴。

1护理纠纷常见原因

1.1新生儿皮肤破损患儿在暖箱内四肢乱动,摩擦引起手足皮肤发红、起泡甚至破溃;揭胶布时用力不当,使皮肤破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过短,引起皮下瘀斑或血肿;为选择穿刺静脉用剃毛刀剃头发时,剃破头皮;输入刺激性较强或高渗液体时,由于液体外渗引起皮肤发红、起泡甚至坏死。

1.2护理记录不完整或涂改必要的签字手续不完备。如曾有一家长见护理记录单上未注明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给药途径,就认定此药是静脉给药;因家长拒绝治疗而无签字为凭证;护士执行医生口头医嘱停药,而医生忘记在医嘱上签停止日期,引起误解。

1.3护理人员解释不详使家属不满意如大多数人认为医院收费太高,对收费项目不理解,加之护士解释不够易引起纠纷。

2防范措施

2.1一要保证患儿安全第一,并保证皮肤的完整。

患儿睡在辐射暖床上,要封好床的四边,防止其摔伤;患儿置于闭式暖箱中,要关好箱门,箱内有突出的部位,如螺丝扣应用纱布或海棉覆盖,防止划伤患儿,特别是较大、好动的患儿,应戴手套、袜套,防止手指甲划伤面部及双脚摩擦致皮肤破损;揭胶布时动作轻柔,若胶膏粘贴过紧可用松节油,使胶布容易脱落;拔针后按压棉球1~2min至无出血为止,按压力度要适当,防止瘀斑的发生。

2.2二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各项护理操作水平。

新生儿静脉注射多在头部,所以最好在第一次注射前征得家长的同意后,由有经验的护士剃去患儿的头发,便于穿刺;穿刺时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对于长期注射、穿刺难度较大的血管,护士长应派穿刺成功率高的护士去承担静脉穿刺;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及副作用,为患儿注射刺激性强或高渗药物时,如葡萄糖酸钙、脂肪乳、碳酸氢钠、茵栀黄、多巴胺等应选择相对较粗大的血管,注射时采用“引路法”,即先穿刺成功后,再在液体里加入药物。在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特别是输第一种药时,不宜用输液泵,应派专人守护至输完为止。

如果发现有药物渗漏,马上更换输液部位,用硫酸镁或酚妥拉明纱布外敷并交班。

2.3三要认真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新生儿的护理记录反映了患儿的护理过程,不仅是护理质量的重要资料,也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法律上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一切有关患儿的护理内容都应及时、真实、详细、准确、规范地记录。在其入院时,首先核对婴儿性别,检查全身情况、查肛温,有异常者及时通知家长和医生并做好记录;护士在护理记录中注意与医生保持一致,同时记录时间要与执行时间一致,不执行抢救以外的口头医嘱。因患儿家长不配合而不能执行的医嘱,应先耐心解释,做好说服工作,再通知医生,若家长仍坚持己见则要求其在病历上签字;因意外停电时,应及时给暖箱中的患儿加盖包被保暖,测量体温并记录。

2.4四要耐心回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

新生儿常见皮肤问题及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92-02

随着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人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婴幼儿作为直接的受害者,身体状况更是受到严峻的挑战,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家长的重视、各种医疗保险的完善等各方面原因导致来门诊输液的患儿越来越多,因此做皮内实验的患儿也越来越多。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三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皮肤过于细嫩,使用酒精消毒时皮内实验的假阳性率非常高,护士在判断结果时难以抉择。本文旨在对一种新的可以降低皮内实验假阳性率的消毒方法进行研究,以避免其影响医生用药,减轻患儿痛苦,预防医疗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门诊注射室进行皮内实验的三岁以内的婴幼儿1084例,年龄为出生8天至三岁不等。其中男性581例,女性503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单日就诊的54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双日就诊的544例患儿设为实验组。两组患儿在病情、年龄、皮肤状况、用药、护士操作技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消毒方法(即75的酒精消毒待干)进行皮内注射,而实验组采用新法进行消毒(即先用75的酒精消毒,再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消毒部位待干后注射)。注射部位、皮试液浓度与剂量均相同,均使用1ml注射器(注射针头为4.5号)在前臂掌侧下段与腕横肌及皮肤纹理平行的方向注射[1]。20分钟后判断结果,局部如皮丘隆起,周围有痒感,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红晕大于1.5cm,或出现手足麻木、唇周及皮肤发痒、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判为阳性。如局部皮丘消失或缩小,无红晕及硬结,或者硬结直径小于1cm,红晕直径小于1.5cm,无痒感及其他全身症状则判为阴性。并对两组阳性患儿中无全身症状且判断可能为假阳性的患儿用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方法参照第四版本科教材《基础护理学》,再次判断结果。结果判断方法同上。并继续观察皮试结果由假阳性经对照实验后改为阴性患儿使用抗生素有无过敏情况。

比较两组患儿的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结果

比较两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消毒方法的皮试结果阳性率见表1

将上述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得出X2=301.63,P

比较两组患儿皮试结果疑似假阳性经对照实验后的阴性率即假阳性率见表2

经卡方检验得出X2=146.00,P

3讨论

3.1婴幼儿特殊的皮肤结构

婴幼儿皮肤细嫩而且菲薄,其表皮层的棘细胞只有2-3层,真皮层的组织也不成熟。虽然其外观平滑、纹理细腻,但是其皮肤韧性欠缺,轻微外伤即可造成损伤。另外三岁以内的婴幼儿皮肤其结缔组织含基质多,含水量相对成人而言也非常丰富,毛细血管多而脆弱,当其受到物理刺激时,表浅的毛细血管迅速扩张,血流加速,血管通透性增高,易于引起皮丘周围水肿及红晕直径扩大[2]。

3.2酒精的特点

酒精是一种可以使血管扩张的消毒剂,而且对于皮肤来说是一种刺激。当其作用于婴幼儿细嫩的皮肤时,其扩张血管和刺激皮肤的特点可以让婴幼儿的皮肤迅速、持久的发红。严重影响护士的结果判断,增加假阳性率。

3.3生理盐水的作用

生理盐水(0.9%Nacl)是一种无菌等渗液体,与人体的组织渗透压相近。在使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后,用生理盐水擦拭消毒部位,可有效减轻酒精对皮肤的刺激,防止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患儿更舒适,减少因疼痛刺激导致的哭吵,更有利于避免皮试假阳性的出现。

3.4有相关报道提出不消毒直接进行皮内实验可有效减低皮试阳性率[3]。本人认为不适合于三岁以内的婴幼儿,因为婴幼儿皮肤毛细血管特别丰富,且注射时深度不容易控制。不消毒直接注射容易感染,且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4结论

4.1使用常规消毒方法(即75的酒精消毒待干)对三岁以内的婴幼儿进行皮内实验其假阳性率较高,影响护士判断结果,也影响医生用药,同时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4.2新方法(即先用75的酒精消毒,再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消毒部位待干后注射)可有效降低三岁以内婴幼儿皮试的假阳性率,减少患儿反复做对照实验的痛苦,利于护士判断,节省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刘连杏,黄芸香,唐慕贞,等.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中的对比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