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7-01 手机浏览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动因;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54-04

引言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或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总量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结构演进能力的提高。随着服务经济在发达国家的相继出现和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吸引了众多学者对服务业及其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研究。波特指出,服务业发展足以左右国家经济,许多服务业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希望,不但能提供高的生产率,而且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1]。PeterWood(2005)从提高区域经济适应性角度,对服务在经济发展和创新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区域,就是要着力提高经济适应性,一个转变体现在突出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2]。吴敬琏(2005)将现代经济增长或者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归纳为三点,即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和信息化[3]。

在论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同时,众多学者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例如,HerbertG.Grubel和IchaeA.Walker(1989)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产出决定因素,将服务业分为消费服务、生产服务和政府服务三种类型。他们对加拿大及部分OECD国家1947-1984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加拿大、美国、日本、希腊、挪威和瑞典等国家生产服务业占本国名义GDP的份额在28%~33%之间,一般都占本国服务业名义GDP的一半以上。不过,上述国家消费服务与政府服务占本国(实际和名义)GDP的份额基本都在13%~18%的范围内。他们由此得出了“生产服务是服务业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的结论[4]。吴敬琏(2005)指出,“19世纪后期起先行工业化国家服务业,特别是从事制造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业异军突起,服务业很快就超过了整个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5]。黄少军对几个主要OECD国家1970―1992年服务业结构变化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间需求的服务比重上升对服务业比重上升的贡献度达65.4%,说明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中间需求的生产业带动[6]。

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工业化先行国家,从“19世纪后期”到“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所引致的结果。那么,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是:(1)以人均收入为标准划分经济发展阶段,今天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工业化中后期,并迈入经济发达阶段,我们知道,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最终服务消费需求必然增加,那么,为满足这一需求而提供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理应不断发展,而且,在经济发达阶段,可能超过生产者服务业而成为服务业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显然,这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2)如果说上述学者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那么,问题是否出在这一结论之所以得出的生产者服务业界定及其计量方法上?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关于生产者服务业的两种界定和计量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其次,按照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下文简称为“三国”)为例,选取经济发达阶段若干投入产出表为样本,利用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投入产出计量方法,进行历史数据的定量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政策含义,为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及其内部结构调整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界定及计量方法

1.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界定

生产者服务业是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业相对应,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服务这一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人们在相关研究中,形成了对生产者服务业界定的两种定义,即根据性质界定的内涵定义和根据行业划分的外延定义。

从相关文献看,国内外学者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内涵定义,虽然在具体表述中各有不同,例如,就生产者服务供给者来说,有人仅仅将企业作为供给者,有人将企业、非赢利组织和政府均作为供给者;就生产者服务对象来说,有人认为其主要对象是商品生产者,有人认为是商品和服务生产者,有人还将政府管理作为其服务对象;就生产者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上,有人只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环节所需的服务,有人拓展至流通领域的环节。

从性质上解释生产者服务业内涵的同时,依据生产者服务业所含行业划分,就形成了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外延定义。从相关文献看,相较于内涵定义的具体表述各有不一,外延定义的分歧更大,远未达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学者对生产者服务业所含行业划分,均采取人为列举的方法,只将几类服务行业划为生产者服务业。

2.生产者服务业计量方法

目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服务行业划分的方法(以下简称行业划分法),另一种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计量方法(以下简称投入产出法)。

行业划分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计量方法,具体算法是先划定生产者服务业所包含的服务行业,然后,将各行业增加值累加。这一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因为,可以直接依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而获得数据,而且,各国和地区每年均编制此表。但由于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按服务业的自然属性的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统计,不能反映按经济用途区分的生产者服务量和消费者服务量的比例。这就给基于行业划分的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计量,带来重大缺陷,因为,一方面,将所纳入的服务行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份额也加入生产者服务中;另一方面,遗漏了其他服务行业为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份额。

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投入产出法的具体算法是,首先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服务行业的中间需求率,然后乘以服务行业的增加值,所得之积就是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从投入产出理论可知,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心是部门间的经济联系,并根据部门间经济联系进行综合平衡研究。通过某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就可以准确分离该部门产出中为其他各部门所提供的投入量。

一些学者研究表明[7][8],生产者服务业投入产出法计量方法虽然也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仍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方法,尤其是与行业划分法相比,它不仅在数量上更为准确,而且,在生产者服务业质的规定性上更好地反映出它的内涵。

由此可见,凡是采用行业划分法,对生产者服务业计量的结果都是需要再三推敲的,凡是建立在这一结果之上的相关结论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二、“三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和样本选取

1.“三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关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库兹涅茨、钱纳里、罗斯托、贝尔等人均以人均收入为判据,作出了不同的划分。例如,库兹涅茨(中译本,1989)将1960年59个国家氛围八个组别,即将各国经济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钱纳里等人(中译本,1995)从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发达三个阶段和七个时期;罗斯托提出了传统社会、为起飞准备条件、起飞、成熟社会和高消费社会的经济发展五阶段理论;贝尔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分成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本文依据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及其经济结构特征,参考OECD的《Factbook2006》研究报告,和一些学者的研究[9][10],我们将美国、英国和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划分如下表。

2.“三国”投入产出表样本选取

依据上述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我们以“三国”经济发达阶段为研究区间,通过OECD网站,所选取的投入产出表样本包括:美国(1972―1997年)6个年份的样本、英国(1968―1998年)5个年份的样本、日本(1970―1997年)7个年份的样本。

三、“三国”经济发达阶段服务业及其内部结构变动定量描述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以增加值比重为指标,对“三国”经济发达阶段服务业及其内部结构变动进行定量分析。“三国”以及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内部结构比重如图1-4。

1.“三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变动

从图1-3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72年已达62.1%,且逐年上升,达到1997年的72.5%,25年间,比重上升了10.4个百分点;英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68年为50.1%,且逐年上升,达到1998年的70.2%,30年间,比重上升了20.1个百分点;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从1970年的50.1%上升到1997年的65.3%,27年间上升了15.2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所考察的时期内,“三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均逐年上升;而且,随着一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较高水平,其上升幅度将下降。

2.“三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

从图1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其中,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从1972年19.95%,达到1997年的25.18%,25年间,比重上升了5.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72年42.15%,达到1997年的47.32%,25年间,比重上升了5.1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大致相同;在此期间,美国消费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各年份均大于生产者服务业比重,大约是生产者服务业的2倍。

从图2可以看出,英国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68年为13.03%,且逐年上升,达到1998年的30.60%,30年间,比重上升了17.5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68年为37.07%,上升到1984年的42.15%,之后下降到1998年达到39.60%,生产者服务业比重提高幅度大于消费者服务业;在此期间,英国消费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各年份均大于生产者服务业比重。

从图3可以看出,日本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先升后降,从1970年的22.16%上升到1990年的25.82%,后又降到1997年的22.88,27年间升降幅度不超过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70年为27.94%,1997年为42.42%,与生产者服务业比重变动不同,消费者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27年间,上升了14.48个百分点,日本消费者服务业比重提高幅度大于生产者服务业;在此期间,日本消费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各年份均大于生产者服务业比重,从1970年多5个百分点,上升到1997年的将近2倍。

由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在所考察的时间内,“三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不断上升;就服务业内部结构而言,消费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均高于各年份的生产者服务业比重,最高年份达到2倍多,说明消费者服务业在该阶段是服务业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就提高幅度而言,呈现出国别差异,美国生产者服务业比重提供大致与消费者服务业持平,英国生产者服务业比重提高快于消费者服务业,而日本消费者服务业比重提高明显快于生产者服务业。因此,在“三国”处于经济发达阶段,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消费者服务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结果,至少在经济处于发达阶段是这样。

我们分析,之所以一些学者通过定量计算结果,得出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中最大的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最快的部门这样类似的结论,其原因就是采用了行业划分的计量方法,诚如前面所述,如果不区分每一服务行业为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和为消费者所提供服务的话,那么,通过人为划分的生产者服务业所含服务行业计量,自然可以得出如此的结论。可问题是,如果我们采用同样的方法,也必然得出消费者服务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每一服务行业与服务业发展总体上是正相关的。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两点基本结论:

第一,通过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两种计量方法比较,尽管行业划分法具有使用便利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人为划分的方法,既不能分离已划定服务行业中,为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份额和为最终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份额,同时又遗漏了其他服务行业为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份额,因此在计量上存在重大缺陷。而投入产出法,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但相比于前者,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计量方法。目前,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之所以值得进一步考证,原因就在于采用了行业划分法。

第二,通过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三国”进入经济发达阶段,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但随着比重上升到高位,其提升速度呈现出下降态势。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看,“三国”经济发达阶段,其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是消费者服务业的增长,而不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因为,尽管在提高幅度上表现出国别差异,但在我们所考察的时期内,“三国”各年份消费者服务业比重均高于生产者服务业比重,也就是说,“三国”经济发达阶段,服务业内部消费者服务业是最大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生产者服务业。

上述结论,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

首先,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我国应该高度重视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我国自1974―1976年编制出第一张《1973年全国(61种产品)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以来,在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看到,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还存在时间间隔长、难以获取、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广泛应用,也影响着相关研究的进展。

其次,从图1-4可以看出,与“三国”上世纪60―70年代服务业发展相比,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但服务业多年来并未出现预期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高。不仅如此,近些年,服务业还呈现出不升反降的现象。因此,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要切实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我国,在服务业发展着力点和内部结构调整上,既要重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但不能过分强调其作用,而要坚持扩大服务的国内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并重的方针。从“三国”经济发达阶段看,消费者服务业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生产者服务业比重相对于服务业比重,与“三国”的差距要小得多,而且,我国服务业中为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份额大于为消费者所提供的份额。因此,在政策取向上,既要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谋划未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5.

[2]PeterWood.Service-InformedApproachtoRegionalInnovation-orAdaptation?[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5,Vol.25,No.4:429-445.

[3]吴敬琏.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9):18-32.

[4]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16-19.

[5]吴敬琏.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9):18-32.

[6]周雯,邢建武.新经济时期以来美国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J].特区经济,2009,(1):86-88.

[7]张振刚.加快发展广东工业服务业研究[R],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内部发行《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汇编(2004年)》,2006:241-301.

[8]陈凯.英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79-83.

[9]焦玉轩.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J].价格与市场,2003,(7):16.

[10]黄润中.英国经济发展之路析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2):38-43.

TheservicedevelopmentanditsmotivationquantitativeanalysisintheUnitedStates,Britain

andJapaneconomicallyadvancedstage

YIRui-han,ZHANGZhen-gang

(Industryandcommercemanagementcollege,South-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Guangzhou510640,China)

Abstract:Measuredbyinput-outputmodeloftheUnitedStates,Britain,Japan,thethreeeconomicallydevelopedstage,theservicesandproducerservicesdevelopment,andconductedaquantitativeanalysisofhistoricaldata.Analysisshowedthattheinspectionperiod,theproportionofGDP,valueaddedservicesovertimeseriescontinuouslyimproved;toservicethedemandrateforthemiddlecriterion,althoughthedifferencesdonotshowtogoabroad,but"three"consumerservicessector,theproportionoftheyearwerehigherthantheproportionofproducerservices,servicesectorsdidnotdemandthehighestrateofmorethan45%;producerservicesvalueaddedhasshownincreasingtrend,butitsincreaseratelowerthanthemarginofincreaseaddedvalue.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篇2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调整产业结构、开辟现代化产业道路成为热点,其中服务业发展尤其值得关注,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是我国促使经济稳步增长、充分保障就业的重要措施,也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广东作为经济发展强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沿用我国通用方法,以第三产业数据代替服务业数据,把服务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分析服务业内部结构特点。而后对广东省服务业主要部门发展与服务业总增长以及省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对策。

二、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广东服务业发展积极表现

对外开放后,广东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发展速度快,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对省内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上升。1993年至今广东服务业增加值逐年增长,2010―2012年,平均增速达3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服务业占人均GDP比重由1993年的38%上升到2011年的45.29%。“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对广东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年均40.6%,拉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第二,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2006―2010年,广东省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口约457万人,占省内所有行业新增就业人口的62.7%。

另一个角度上,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广东省不断加大对服务业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十一五”期间,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约37409亿元,约占全省所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4.1%。且近十年来,广东省服务业累计使用外资324.52亿美元,占全省所有行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35.8%。这说明经济增长也加快了广东服务业的发展。

(二)广东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诚然广东服务业发展成果显著,但从相关数据可看出,其还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内部结构不合理,升级缓慢。1978年以来,广东省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但结构变动不大。2012年广东省传统服务业产值超过七成。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文教卫生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总产值近30%。依照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动规律,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服务业的发展应主要靠金融业、保险业、商务服务业来推动。广东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服务业发展至今仍主要靠传统服务业来推动。这说明广东省服务业不仅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和升级缓慢的问题。

第二,区域发展水平悬殊。根据广东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粤东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总量的9.2%,粤西地区占11.6%,粤北最少仅5%左右。而珠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占了全省服务业总量约70%,且集中于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地。由此可见,广东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域差距,基本与现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第三,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技术支持。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发展不完善,没有权威性基本法典,存在法律真空,某些现行法律与国际服务贸易规范存在冲突以及技术支持少且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

三、实证分析

(一)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

由《广东省2007年度投入产出表》可知,在广东省服务业总产出构成中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水平最高占15.2%,金融业13.3%,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占12.1%。在服务业的最终使用方面,批发零售业占总的最终使用的份额最大,其次为房地产业占14.9%。在投入构成上,投资部分,房地产投资、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在服务业中最高。消费上,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消费份额最大。

可见,在服务业经济结构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四大服务行业影响最大。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广东省数据,对以上四大行业贡献率和重要程度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

综合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和数据的权威性等因素,经济指标的选取如下:衡量广东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服务业增加值,记为FW;衡量服务业内部各主要行业的发展水平指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X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X2)、金融业增加值(X3)、房地产业增加值(X4)。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样本区间为1993-2012年。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本文将上述指标均调整为1978年的价格水平,并取自然对数剔除异方差影响。为分析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假设回归模型为:

(1)

带入数据进行OLS估计,采用逐步回归法排除多重共线性影响,修正模型。经修正剔除X1,回归结果为:

=0.997F=4454.6(1.1)

即服务业内部四大行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对近年来广东服务产业影响最为显著,且其中房地产发展与广东服务业发展相关性最强。

(二)服务业内部主要部门发展水平与广东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指标选取

在上文所设指标基础上添加住宿与餐饮业增加值(X5)这一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指标,以及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人均GDP(Y)。对各变量进行剔除价格影响以及异方差影响处理。

2.平稳性检验

由于各变量为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经检验可知:各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服务业内各部门指标经一阶差分后平稳,拒绝有单位根假设,但FW以及人均GDP(Y)依旧不平稳,所以进行二阶差分,差分后所有指标均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满足I(2),变量间可能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3.因果关系检验

为验证各变量间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否确定以及是否形成因果关系,首先用人均GDP与其他六个变量分别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确定稳定性,经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人均GDP与其他变量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具体因果关系分析,如下表。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量结论

对应P值

FWdoesnotGrangerCauseGDP0.01拒绝

GDPdoesnotGrangerCauseFW0.07拒绝

X1doesnotGrangerCauseGDP0.06拒绝

GDPdoesnotGrangerCauseX10.26接受

X2doesnotGrangerCauseGDP0.09拒绝

GDPdoesnotGrangerCauseX20.03拒绝

X3doesnotGrangerCauseGDP0.00拒绝

GDPdoesnotGrangerCauseX30.00拒绝

X4doesnotGrangerCauseGDP0.00拒绝

GDPdoesnotGrangerCauseX40.30接受

X5doesnotGrangerCauseGDP0.35接受

GDPdoesnotGrangerCauseX50.06拒绝

资料来源:采用国家统计局1993-2012年数据计算得出。

由上表可得结论:广东省人均GDP与服务业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说明其为双向推动、互相促进关系。而GDP与X1、X4、X5呈单向因果关系,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对广东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是单项的;同理,广东经济增长促进了住宿与餐饮业的发展,但反之不成立。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结构,加快服务业升级

首先,在稳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其次,重视对服务业龙头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一方面整合资源,培育出有实力、有影响力的龙头服务业大集团,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在资金、信息、科技和政策上提供帮助,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缩小省内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距

在经济发展落后和服务业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服务业。同时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加快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辐射蔓延的速度,并且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技术支持,广开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