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概念范例(3篇)
研究性学习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外;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地球运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06-06
前科学概念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小学生理解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起点,是研究者构建理论体系的素材,是我国科学教育四维目标中的基础,也是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滞缓,针对小学生的研究更为匮乏。国外对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的广泛研究约在20世纪60-70年代,其研究程度不断加深,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研究相对成熟。对其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及分析,将对我国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外最早关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皮亚杰的《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年)和《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1927年),现阶段以英美两国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较为主流;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瑞士、荷兰、意大利、法国、希腊、爱沙尼亚等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关注。因地球运动的概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研究成果丰富充实,故以此作为切入点,以期由点深入,推及整体。
一、国外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的基本现状及特征
(一)前科学概念的界定
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前科学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如陈淑筠、李雁冰和刁彭成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前科学概念的本质特点,即前科学概念不同于科学概念。还有的侧重于前科学概念的产生时间,如袁维新、陈彦芬、窦轶洋和高凌飚、赵法茂普遍认为前科学概念是科学学习之前形成的概念。此外,还有研究者把前两者结合起来,如冯伟认为,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收正式的科学概念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但马建坤认为这样界定仍存在问题,大多数的前科学概念产生于正规的科学教学之前,但并不是经历科学学习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就不存在了,更不能说明学习后不会产生新的前科学概念。
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前科学概念是个体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以及自身的实践和学习(包括课堂内外的学习),将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法,并且这些理解与想法有别于科学概念。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在JSTOR、EBSCO、SpringerLink、SAGE、TaylorFranics、Eric等学术网站上检索以“小学生”(children、pupil)和“地球运动”(Earth)为关键词的论文,同时结合追溯法,对国外关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从的时间、数量及其分布三方面进行统计。时间范围从1961-2010年。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前科学概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将注意力聚焦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而且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上世纪末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少。数量的减少并非单纯表示该研究已渐渐衰退,而是随地球运动领域的前科学概念研究的愈加充分,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例如物质科学、生命世界等;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交叉领域中边缘概念的前科学概念。此外,国外还出版了许多以小学生前科学概念为主题的书籍和教材,地球运动均作为必要内容被包含在完整的内容体系中,也有部分书籍专门针对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
国外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专注性的特点,即某一研究者对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进行持续性的研究,连续发表多篇相关研究的学术文章。例如Kikas.Eve在1998-2002年先后独立或联合发表了6篇关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研究的论文。Vosniadou.S.Driver.R.Mayer.V.J.Novak.J.D.Nussbaum.J.Novak.J.D.Sharo.J.G.Wiegand.P.A.等学者也针对此主题先后发表多于3篇的学术论文。国外研究者对于研究的专注性和持续性,使得他们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和知识体系。
(三)研究内容的阶段性发展
研究性学习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分析性智力高中学生概念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40112
一、前言
生物学是由大量的生物学概念组成的概念体系,因此,概念学习是生物学教学的中心环节。由于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十分抽象,所以学习概念时,学生往往根据其朴实的想法或经验曲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建构错误概念。因此,有效帮助学生转变错误概念,建构正确概念,成为生物学教研的核心任务。
学者Posner等人在1982年提出概念转变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概念转变的条件,即个体对已有概念感到不满足,并且认为新概念是合理、有效且可以被广泛应用的;二是概念生态,概念生态指的是个体的经验背景,这个经验背景决定了个体对世界、知识与科学的看法。在随后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概念生态的组成因子,HyunJuPark在《ComponentsofConceptualEcologies》中根据访谈调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概念生态组成因子及其主题(见表1)。
陈振威、陈龙川借由密度概念”对国小学生进行调查,被调查的对象为高、中、低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访谈和观察,发现每位样本学生的概念生态组成因子间都存在某些关联性,这些关联性也都因人而异。黄冬霞对初中生的电路概念进行概念生态的调查,同样把被测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另外对一对双胞胎姐妹进行个案分析,结果显示电路概念生态关联对概念理解有直接影响。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研究都只是依据学习成就来划分样本学生,分类方法单一;其次,许多研究只分析了概念生态因子间的关联性,没有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或教学策略。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群中存在三种智力类型,分别为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因此,本研究以罗伯特·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为依据,采用三元智力量表对学生进行智力类型分类,采用访谈、课前课后的观察等方法对分析性智力学生的概念生态进行研究,为有针对性的概念教学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实现对人群进行智力类型测试,罗伯特·斯滕伯格及其团队编制了三元智力量表(以下简称STAT),南京师大蒋京川博士根据中国文化及国情特点,对STAT进行了改编,形成《STAT中国修订版》。本研究采用后者,随机对厦门市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教学平行班的学生进行智力类型的分类,再从分析性智力学生中根据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习成就抽取出三位分析性智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HyunJuPark总结出的概念生态组成因子及其主题为依据,设计细胞核的结构概念”访谈问题。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在建构细胞核的结构”这一概念时,各概念生态因子所起的作用及各概念生态因子间的互作,进而了解分析性智力学生的概念生态。
三、研究结果
对三位学生小Q、小Z和小X的访谈显示,他们在建构细胞核的结构”这一概念时,都表现出了对学科的喜爱,如当被问及是如何来学习这个概念时,小Q回答道我会去想它的结构本质,学习会让我的脑袋充满活力”,小Z回答觉得生物不难,听完课基本就会懂得了”,小X则答道我能够理解这个概念,因为很容易就可以把它想象出来”。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三位学生学习的本质。又如,对于概念的呈现方式,小Q表示脑海中会出现概念图,小Z表示会想象成一个鸡蛋,小X的回答和书上图画基本一致。可见,三位学生的学习本质都直接影响了概念的本质。诸如此类,通过对每个因子进行详细分析,这三位分析性智力学生,在建构概念时其概念因子的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四、分析讨论
(一)分析性智力学生概念生态存在共性
通过跟踪观察发现,小Q、小Z和小X在学习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偏科现象,理科学习效果普遍较好,文科则不理想。在学习方法上,三位学生都是通过理解来学习,很少有背诵,且学习起来较轻松。另外,除了一位学生会偶尔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外,其他两位学生几乎都是依靠课堂学习,途径单一。根据因子间关联性的分析,不难发现三位学生的概念生态因子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如第一,形而上的信念→对认识论的认同→知识的本质→概念的本质;第二,情意领域和情感方面→学习的本质→概念的本质;第三,学习的本质影响概念的本质;第四,知识的本质→对认识论的认同等;而知识的本质影响对认识论的认同的结果与黄冬霞老师的电路概念生态研究结果一致。
(二)分析性智力学生概念生态亦具个性特征
三位学生概念生态因子关联性除具上述共性外,不同个体间还存在个性差异。小Q的概念生态当中存在着以往的经验→学习的本质,这个关联也对小Q的概念学习有很大帮助。在采访中,当被问到过去关于细胞核的学习对今天的学习是否有影响时,小Q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旧的概念无论对错,都会令他产生新的思考。以往的经验在小Z的概念生态中表现为以往的概念→对认识论的认同,就是说小Z以往的概念只影响到对认识论的认同,对其他因子则没有影响。但小X的概念生态中,以往的经验几乎没有对其他因子造成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分析三位分析性智力高中学生的概念生态在建构概念中的作用可知,形而上的信念的养成,通过影响对认识论的认同进而影响知识和概念的本质。因此,形而上的信念的教育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其次,情意领域和情感方面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动力作用;再者,学习的本质影响概念的本质,多元学习方法的获得,是概念建构的重要保证。
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往的经验对概念生态中其他组分因子的影响与否或影响程度。
(二)教学建议
本次研究采用《STAT中国修订版》对厦门某高中高一年级学生智力类型的测量发现,分析性智力学生在该学生群体中占多数,他们对概念的建构存在共性。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此类学生,教师的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
1.立足于上位概念开展概念教学
科学概念教学,应立足于上位概念的内涵开展教学。上位概念内涵涉及形而上的信念范畴,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在实施概念教学的同时,可实现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例如,高一生物必修课程内容,应站在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这一上位概念上进行系列概念教学。
2.教学应抚触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是强大的内驱力,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学习,可通过满足学生兴趣、获得成就感、为集体悦纳等情感需求,以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提供获得集体悦纳和成就感的平台,通过概念教学情境创设,提供手脑并用的实践内容,以激发其学习兴趣等。
3.重视学法指导的概念教学
分析性智力学生的概念生态显示,学习的本质影响概念的本质。可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应将概念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渔。如运用概念模型方法,建构有氧呼吸概念、光合作用概念等。
[参考文献]
[1]陳振威,陳龍川.國小學生密度概念之概念生态[J].ChinesePhysics,2000,3(2):21-56.
[2]ParkHJ.Componentsofconceptualecologies[J].ResearchinscienceEducation,2007,37(2):217-237.
研究性学习概念范文
摘要:精神研究作为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对外语学习者的性格研究,尤其是对其自我概念的研究,对外语学习者而言具有深刻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例阐述自我概念与外语学习密不可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提高外语学习者自我概念以促进其外语学习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外语学习;自我概念;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2
从对于外语教学的诸多研究看来,其研究重心已经逐渐由教师向学习者转换。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者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在这些研究当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尤其引起关注,比如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身个性,焦虑程度,自信心等方面。学术上的自我成就动机作为学习动机的一个方面就包含了对于自我概念的教育研究。自十九世纪70年代起,自我概念逐渐成为自主学习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自我概念,意指学习者对于自己技能,能力,表现和社会接受度的自我态度,以及对于情感,知识的自我认知。简而言之,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个人的自我概念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自我概念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反之,消极的自我概念会抑制学习。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学习者往往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或者刻意隐藏自己,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外语。
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与学术成就的积极关系中。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人们很重要,尤其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抉择以及成就(MarshandCraven,2002)。此外,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也体现在非学术领域。积极的自我概念将会受益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人们能够对自己,对朋友,对社会持有积极的态度。
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在此多指现代心理学上的研究。Burns(1982)认为自我概念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自我意象,即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2)情感强度及评价,即个人对各种方面的感受如何,对不同方面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厌恶。
3)行为可能性,即个人在行为上对自我评价会做出怎样的反应。(1982,3).
继Burns之后,Hattie(1992)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所有信仰以及自我评价的产物,其中包括了个人的行为倾向。Burnett(1994)形容自我概念是极其复杂的,它包含了个人的多个方面。Hattie和Burnett的定义都强调了自我概念的组成以及特征。他们的定义都强调了每个人都有着自我概念,或者说是对自己的看法,并且倾向于用传统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
综合各种研究,Shavelson(1982)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概括地说,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对自己的感知。所有的这些感知来源于个人在身处的环境中获取的经验,也包括对自身行为的态度,并且这种感知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而加强。Shavelson的观点涵盖了自我概念的形成,被认为是对这一概念最全面有效的描述。Shavelson的这一定义得到研究者的一致认可。
Purkey&Novak(1997),自我概念已经更加正式地被定义为“与自身性格相符的对个人存在的真实态度以及想法的复杂的,有组织的,可变的系统”。Purkey&Novak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强调了其复杂性,组织性,以及变化性。
2.自我概念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许多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关注如何提高学习者积极的自我概念。其中教师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尽管教师并不被认为是学习者提高积极自我概念最好的训练者,但是他们的确是在此过程中很重要的参与者。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习者有大量接触和沟通的机会,而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合。对于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能在课堂中获取的,因而教师对此肩负有及其重要的责任。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外语学习越来越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了解了人们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帮助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构建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其中就包括帮助学习者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励学习者的学习驱动力,转变学习者消极的学习态度等等。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将会给我们的外语教师带来如下几点启示。
2.1重视自我概念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之前的对自我概念理论基础的阐释和研究应用,表明自我概念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有直接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的学习行为,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将会抑制学习。外语学习效果不佳的学习者往往表现出消极的自我概念。他们心理上比较消极,用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外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我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及时地帮助学习者转变不恰当的意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习者应当被引导认识到消极的自我意象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消极思想,这一点很重要,并且鼓励学习者充满信心地积极地看待自己,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2.2促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力量是不容易被我们所察觉的法宝,但其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惊人力量。积极的态度能使可能变为现实,然后,消极的态度可能使人跌入人生的谷底。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消极态度的负面力量不可估量,它能够渗透到外语学习态度中,进而抑制语言输入。持有消极态度的学习者不能够自主地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习者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是提高自我概念的必备条件。
2.3帮助学习者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表明对于成功期望的确实决心。目标比梦想更贴近现实,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成功往往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大量的心理研究发现成功之人通常都是那些有着最明确最具体的目标的人。学习者应当有意地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学习目标。当学习者对于他们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形成和他们的期望相符合的一个学习目标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完善的操作系统会帮助学习者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和焦虑,从而能够系统地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一个明了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习者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2.4积极地引导学习者增强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种心理品质,拥有这种心理品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变不回惧怕困难和挫折,并且能够勇敢的克服他们,以达到学习目标。人们通常将意志力比作品格的支柱。一位英国作家曾经说,意志和生活的关系就好比船舵或者汽轮机和船的关系,船能够顺畅地运行,完全是依靠舵的控制和汽轮机的驱动力。如果我们有着坚持不懈的品格,任何目标都不会遥不可及,无形中我们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地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积极的自我概念也会在此过程中逐渐得以形成。因此,引导学习者增强意志力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
自我意象可以被比作公分母,它是任何成功和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学家阐明自我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也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伽利略有这样一句很著名的话语,“你不能够教给人们任何东西,只能够帮助其自我获取”,也印证了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在外语学习中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3.结论
积极的自我概念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都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一般来讲,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习者会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提升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当干预和引导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并趋于完整。在实践中,英语教师应当了解英语教学不仅仅在于教,教的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我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不仅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甚至会影响到个人人生的成功与否。总的来说,自我概念是众多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Reference
[1]Burns,R.B.1982.Self-ConceptDevelopmentandeducation[M].London:Holt,RinehartandWinston.
[2]Burnett,P.C.1994.Self-conceptandself-esteeminelementaryschoolchildren[J].
[3]PsychologyintheSchools31,164-171.
[4]ShavelsonR.J.,J.J.,Hubner,&.G.C.,Stanton.1976.Self-concept:ValidationofConstruct
[5]Interpretations[J].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46,407-411.
[6]Shavelson,R.J.,&K.R.,Stuart.1981.Applicationofcausalmodelingtothevalidationof
[7]self-conceptinterpretationsoftestscores[M].InLynch,M.D.,K.Gregen,&A.A.
[8]Shavelson,R.J.,&R.,Bolus.1982.Self-concept:theinterplayoftheoryandmethods[J].
[9]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74,3-17.
[10]刘华英,2000,罗杰斯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1]王初明,2004,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12]吴琪,2005,略论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期。